黄帝内经:素问第63章 缪刺论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缪刺论》

《黄帝内经--缪刺论》

《黄帝内经--缪刺论》
《缪刺论》是《黄帝内经》的其中一篇文章,是中医经典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针刺治疗在中医中的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阅读《缪刺论》让我对中医针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并深刻体悟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

在中医学中,针灸被普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相比于传统的西方医学,中医针灸更为注重整体性、独立体验性、长效性,具有非常独特的中医药学疗效。

《缪刺论》强调了针刺疗法能够刺激经络,形成气机流通,从而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针刺疗法还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对于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比较于传统医学中的药物治疗,针灸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安全、自然、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鉴于人体自身独特的生理机能,针刺疗法还能够根据病情随时进行调整,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总之,《缪刺论》的阅读让我对中医针灸学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与认识,并且意识到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疗效和应用。

尽管中医药学理论非常深奥,但其超越了单一的分层医疗范畴,不仅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更是一种健康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体现,体现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重视整体健康的理念。

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认知的提升和健康需求的提高,中医药学将继续大放异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三)Q0306不可得屈:1、《甲乙》卷五第三《缪刺》作“不得屈”;2、《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作“不可得屈”;Q0306以月死生为数:据月亮盈亏而定针刺之数。

详见《缪刺论》SW63-Q0310“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

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Q0308先饮利药:《内经注评》注:“通利二便及逐下瘀血之药。

”Q0308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1、《类经》二十卷三十注:“凡堕坠者,必病在筋骨,故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也。

”2、《素问悬解.缪刺论》注:“此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其志惊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其志恐也。

”3、堕坠者,必“心中澹澹大动”,此手厥阴心包经之伤也;堕坠者,“恶血在内”,肝藏血,此足厥阴肝经之伤也;堕坠者,“不得前后”,此足少阴“络膀胱”之伤也;“腹中胀满”,此手少阴“下膈、络小肠”、“行太阴、心主之后”之伤也。

Q0308不已,刺三毛上:1、《内经注评》注:“如不愈,则刺井穴大敦。

大敦穴位于大指爪毛际之上,上有少量丛毛,故称三毛上。

”2、黄元御注:“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足厥阴之大敦也。

”3、高士宗注:“刺之而病不已,更刺足大趾三毛上大敦,左右各一痏,以通厥阴之脉,见血则其病立已。

”4、堕坠之伤,伤筋动骨,气血皆乱,故“不已”当解作“不见效”,而非立得病愈。

Q0309手阳明: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作“手少阳”;2、《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类经》二十卷三十《缪刺巨刺》、《甲乙》卷五《缪刺》均作“手阳明”;3、《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作“手阳明”,并注:“《经脉论》云:‘手阳明之别,入耳合于宗脉’,故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

”从之。

Q0309其不时闻者: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注:“其不时闻者,经闭窍塞,故不可刺。

”2、《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注:“其不时闻者,正气不充,不可刺也。

一次性讲清巨刺和缪刺是怎么回事

一次性讲清巨刺和缪刺是怎么回事

一次性讲清巨刺和缪刺是怎么回事体验过针灸治疗的病人,有时候就有这样一种困惑,“我明明是左腿疼,怎么医生给我扎的是右手,他是不是给我扎错了?”。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在《内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在经,用“巨刺”;一种是病在络,用“缪刺”。

那具体什么是巨刺?什么又是缪刺?它们两者究竟有有什么区别?其实早在远古时代,黄帝就和我们一样有同样的疑问。

这些问题其实在《素问》的第六十三篇就已经阐释的非常清楚了。

我们择其要点进行解说,外邪入侵入人体的一般传遍规律是皮毛—孙络—络脉—经脉—所属脏腑,经过这种传变,病邪就已经到了经脉,这时就用巨刺法。

而另一种情况就是病邪闭阻了络脉,就不能传到经脉,此时病邪只能沿着大的络脉传于上下左右。

比如左边的络脉闭塞了,病邪就只能传到右边的络脉,从而右边就感觉到疼,这种情况就用缪刺法。

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病是在左还是在右呢?根据脉象定夺。

比如一个右侧肩膀疼痛的病人,你一摸脉,左脉明显异常,这就说明疼在右,但实际上病根却在左。

治病求于本,这时我们就要针刺左侧有病的经脉。

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有这样一句要紧的话,“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如果摸脉两边的脉象没有明显的异常,那就说明病邪没有进入经脉,只停留在络脉。

它的传变有这样一段经文,“上下左右,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

也就是说它是左上肢传右下肢,右下肢传左下肢。

那怎么知道病邪在哪呢?“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

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

这句话就说的很清楚,臂掌之间就是腕关节的病,要针刺对侧踝关节附近的压痛点。

临床上的确也是这样的,腕关节疼的病人,你都可以在对侧踝关节附近找到明显的压痛点。

在这个点针刺,腕关节的疼就会消失。

论大络_奇病和缪刺_朴镐骏

论大络_奇病和缪刺_朴镐骏

天津中医药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Aug .2009,Vol.26No.4·留学生园地·《素问·缪刺论》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这段话论述了邪气侵袭人体后的病理传变和治疗方法,要准确理解这段话,则有必要对大络、奇病和缪刺展开深入的探讨。

1大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正如《灵枢·脉度》所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而大络的具体内涵《内经》没有给出确切的描述。

《黄帝内经太素》[1]注解曰:“大络,十五络也。

”但十五络脉有自己的循行、主病、络穴,而且《灵枢·经脉》中十五络脉的大部分主病与《素问·缪刺论》中的病候不合,而《素问·缪刺论》中病候没有一条用络穴治疗。

所以大络究竟有什么特点,仍然有必要探讨。

《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动输》在论述冲脉循行的时候均提到了少阴之大络,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可见少阴之大络是由深处的腹腔浅出体表,并呈离心性循行。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说明胃之大络既能加强脏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由体腔浅出体表,并有“宗气”运行其中,且根据其搏动情况可对人体的气血及其运行状况进行诊断。

《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

”这里大络是可以目视到的,必定循行在身体浅表部位,既可能呈现“结而不通”的状态,也可能有“脉陷空者”的表现。

《素问·刺禁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刺禁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刺禁论》原文|译文|要点《素问·刺禁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古诗文,作者不祥。

本篇说明人体禁刺的部位,以及误刺的后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刺禁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

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膝髌出液,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刺(月耑)肠内陷为肿。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译文黄帝问道:我想了解人体禁刺的部位。

岐伯回答说:内脏各有要害之处,不能不细看详审!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

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

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给人体造成祸害。

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

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7920)4 00 — 2 1 5 07 (070 — 03 0 0 以疼痛为主的疾病上的观点是有待商榷 的, 面从文 下 献角度 , 对该论题进行探讨 。 《 黄帝内经》 原文提到“ 巨刺”“ 、缪刺” 字样有 6 , 篇
巨刺 、 缪刺之名首见于《 黄帝 内经》 均为机体一侧 , 有病 , 于对侧 选取经穴治疗 的方 法。《 灵枢 ・ 官针》 指 出 :巨刺者 , “ 左取右 , 右取左 。《 ” 素问 ・ 缪刺论》 “ 日:帝 日: 闻缪刺 , 愿 以左取右, 以右取左 , 奈何?其与巨刺何 以别之?岐伯 日: 邪客于经 , 左盛则右病 , 右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 , 左痛未 已而右脉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 , 以中其经 , 非络脉也。络病者 , 其病与经脉缪 处 , 故命 日缪刺 。“ ” ”缪 字在《 说文解字》 缪 ” “ 字条下 云:缪 , “ 桕 之十繁也。段玉裁注 :桔 即麻也。十繁 , ” ” 犹十束 。亦 假 为谬误 字 。亦 假 为谥 法 之 穆 。 可 见 “ ” 本 义 是 ” 缪 之 “ 麻十束 ,此处 同“ ”义为缠绕 , ” 缭 , 亦有交错义… 。在 1 《 内经》 中引申为“ 左取右 , 右取左” 即理解为缠绕交错 , 之义较为妥 当。以上这段原文说明巨刺和缪刺均为左 病取右 , 右病取左 的刺法 , 但一为刺经 , 一为刺络 , 如杨 继洲所言:此刺法之相同, ” 但一中经 , 中络之异耳” 一 。 二者针刺部位有经 与络的不 同, 缪刺刺络病 , 故浅 ; 巨 刺刺经病 , 故深。黄元 御在《 素问真解 - 缪刺论》 中指 出:缪刺 , “ 即巨刺之浅者也 。可见 , ” 巨刺和缪刺的区别 在于针刺 的浅深、 病位 的深浅及 中经或中络的不同, 但 所治病证及其治疗原则却是相同的 , 因此二者具有共 同的“ 取右 , 左 右取 左 ” 的取 穴原 则 。

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原文典籍

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原文典籍

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

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如何?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黄帝内经》素问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译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

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

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

这些共计十种,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

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

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

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

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

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原文】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七)朱燕中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七)朱燕中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七)朱燕中《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七)朱燕中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出处:《骨空论篇第六十》:“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

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譩嘻,譩嘻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白话:当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时,针刺风府穴,同时调节阴阳,补虚泻实。

水俞五十七穴出处:《骨空论篇第六十》:“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白话:温阳利水为其主要功能的一组穴位称为水俞穴,一共有五十七个。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出处:《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白话:人体水液代谢本于肾,标在肺。

肾者,胃之关也。

出处:《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白话:肾主水,是胃代谢水液的一道门关。

热病五十九俞出处:《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

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白话:以清热为主要功能的一组穴位,一共五十九个,称为热病五十九俞。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出处:《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白话:五脏的通路都是由经隧相互联接。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出处:《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68.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阴阳相争,缪刺论

68.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阴阳相争,缪刺论

68.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阴阳相争,缪刺论津液,这个时候里面,阳,这个热气往上升,所以阴虚的人呢,会有内热的现象,好,那我们就讲到阴虚内热,那我们怎么,我们看到这个阴虚内热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一些滋阴的药,一些补虚的药,还有一些把热去掉的药放在一起。

那你如果你看到他的热,他不知道他是阴虚引起的,那你就是光祛热,可是祛热只治他的标啊,他真正的本是阴虚才这样,那你没有开那个补阴的在里面,没有开这个补虚的药在里面,他内热不会祛掉的。

好,这个辩症的时候,到时候看临床的时候都很简单。

一般来说我们看到这个久病的人都会有阴虚内热的现象。

第八节不流汗之因及治法阳气盛而使外热溢,那为什么?阳盛外热。

岐伯说,上焦,阳就是讲上焦嘛,上焦应该是不在胸啊,肺里面的阳到四肢肌肉,那个肌肉皮肤上去,如果“上焦不通利”,那造成皮肤很密,汗流不出来啊,腠理都闭住,玄府不通,汗都流不出来,卫气不能行,所以你会感觉到是外热。

皮肤表面很热,因为汗流不出来。

诸位,我可以跟诸位讲,有的人一辈子啊,从小到大不流汗,他为什么不流汗呢?这个第一个,小的时候可能肺里面有生到问题,比如小的时候有肺炎或者是从怀胎,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时候,津液没有排得很透,那个,我们所谓的胎,羊水没有排得很透。

因为现在生小孩呢,不像我们过去,过去都是小孩子拿出来,把两个腿抓起来,倒立着屁股一打,小孩子一哭,哭的时候所有的羊水都出来,这是最正,最好的方式。

但现在你如果是,现在打的话,在台湾我不晓得,在美国他都会被告,说你这个什么,虐待小孩,那医生就不愿意打,不愿意打就把小孩子放到那个台子上,然后那个吸,吸那个吸痰的东西,鼻子里面吸一吸,嘴巴吸一吸,耳朵吸一吸,就丢出来了,那小孩子胸腔里面还有很多羊水,根本没有排掉,那还没到父母亲怀里面的时候,先打个三合一疫苗,再打进去,雪上加霜,小孩子病就很多。

打小儿麻痹,倒得小儿麻痹,根本没有用的。

那实物上,我们就看很多,那还有人,还有的人呢,他这个肺伤到了,毛孔就不流汗,还有的女孩子呢,常常发生在女孩子身上,这个女孩子到学校去啊,我看那个公共厕所,不要,好脏啊,我不要用,那女孩子呢,她也不喜欢运动,一运动全身汗流出来,她就觉得身上很难闻,女孩子爱干净嘛,身体上香喷喷的,她就不跑步运动,然后流汗。

巨刺(缪刺)

巨刺(缪刺)

巨刺(缪刺)(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前不久一位女性因右手拇指关节屈伸时活动不灵活(不能主动伸直),关节肿胀,活动关节时产生弹响、疼痛来我诊室就医。

经检查诊断为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令患者取仰卧位在她左手拇指关节处寻找与右手拇指关节痛疼最为明显处相同的位置常规消毒,用一毫针直刺0.8寸施捻转手法并令患者自己活动右手拇指痛疼关节时,患者惊呼:不痛了,活动正常了,真是太神奇了!刚才扎针的时候,我还在想我的右手有问题你咋扎在我左手,不会是搞错了吧?!现在看来扎针确实还挺神奇……前面采取的针刺方法属于传统针刺方法九刺之一的巨刺,又称“互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在好多古医籍中可以看到相关表述,如《灵枢·官针》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素问·调经论》又言:“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后《针灸大成》进一步讲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

《灵枢•终始篇》言:“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素问·手足阴阳流注论》言“岐伯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

以合为十二经也。

手之三阴,从胸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

络脉传注,周流不息。

故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人体的经络体系就像网络一样在人体上交互错综,把身体各个部位都连接到一块,不论手足各经脉都是互相连接,气血运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

经脉、腧穴之间相互协同、相互依存、相互对称的深层次内在联系,经脉之气左右、上下、前后相通交贯,互注转输决定了当病邪侵袭人体通过经络既可影响局部,又可波及左右、上下引起经络气血内外、左右倾移,左盛右虚或右盛左虚。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二)‖SW63—Q0319‖→‖SW63—Q03172‖SW63-Q0319【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

左取右,右取左。

因缪传牵引上齿,齿唇又寒又痛,发现手背血管有血络者,刺足阳明胃经中指爪甲上,刺一次;在食指爪甲上,左右各刺一次,立即痊愈。

左病刺右边,右病刺左边。

Q0318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邪气客居五脏左右,其病态是,血管牵引且痛,时痛时止。

视其病位所在,在手足爪甲上缪刺;视其血络所在,刺其出血,隔天刺一次,若刺一次不愈,刺五次即可痊愈。

Q0320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

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邪气客居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之络,此五经之络都交会于耳内,向上连络左额角。

五经之络血气都枯竭,会令人全身血管都动,身体却无知觉,状如死尸,有的称为尸厥。

Q0321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立已;不已,【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先刺足大趾内侧爪甲上,离趾尖韭菜叶宽处;然后刺足心;然后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次;然后刺手大指内侧离指尖韭菜叶宽处;然后刺手少阴心经在锐骨之端,各刺一次,立即痊愈;如果不愈,用竹管吹其两耳,立即康复;如果不愈,剃去左额角头发,一寸(2.3×2.3平方厘米)见方,用燔针劫刺法治疗,饮用美酒一杯,不能饮酒者,强行灌入,立即痊愈。

Q0322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凡是针刺之法,先要观察经脉,切循六经,审察经脉虚实,继而调理,气血不调者,用经刺法;Q0323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有痛感而所过之经不病者,用缪刺法;Q0324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因发现皮部有血络者,彻底刺出;Q0325此缪刺之数也。

【187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87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87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第六十三篇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

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

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

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第三节手无法弯曲510页,你看“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手肘没有办法弯曲,我们可以刺他的踝后方,后踝的后方。

这个我们就用手去压痛点,那这种的治法呢,我们有“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刺,月生二日二刺,我们的农历从初一到十五,月越来越满了,然后盈亏。

那从初一到十五,初一的话,扎一针,刺一下,初二扎二下,十五的话,刺十五下,到十六的话,倒回来,变十四、十三、十二,那十五,月满的时候是我们针刺最多的,就是按照月的盈亏来走。

这种都是浅病了,“那老师我真的是每天要看月盈亏?”那不需要,如果那么乖,如果是龟毛,就是我们这个马龟毛,非要这样子做,那这样子做也可以,实际上病好就好了。

我们光是一个手臂,手肘没有办法弯曲,我们有非常多的治证的方式。

我们知道你伤到都是风邪,都是表嘛,是在络上面,对不对?风寒暑湿燥热嘛,那受到风寒泡到热水里泡一泡揉一揉,可能就好了,很简单。

《黄帝内经》063 第六十三篇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内经》063  第六十三篇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第六十三篇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

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

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

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

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常之间,不可得屈。

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

左刺右,右刺左。

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作文

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作文

第六十三篇缪刺论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

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原文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译文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

7—7—02《缪刺论》——缪刺络脉治百病

7—7—02《缪刺论》——缪刺络脉治百病

7—7—02《缪刺论》——缪刺络脉治百病非常7—7—02《缪刺论》——缪刺络脉治百病【简要】本节帝问伯答,主要阐述邪气客于人体诸经之络脉,以及出现堕坠、痹证、耳聋、齿龋、尸厥时,相应的疾病病态、缪刺之法(左取右、右取左),根据月之盈亏而定针刺痏数的方法。

由刘力红教授整理、杨真海老师传讲的《黄帝内针》,强调6321定位,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左病右刺,右病左刺,辨证施治,简明易学,效如桴鼓(图片选自网络)D0301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黄帝问:希望听听怎样缪刺?如何取位?Q0301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气客居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令人突发心痛、剧胀、胸胁撑满,没有积聚的,刺然谷之前出血,约一顿饭时间见效;如不见效,左病刺右边,右病刺左边。

其病新发的,刺五天即愈。

安徽省名中医、黄帝内针五虎将之一、首届国学传承工程同学宋扬医师,为患者施内针,左取右、右取左,效如桴鼓(17年6月3日于北京)Q0302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

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气客居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手臂外侧痛、手举不能及头,刺第四指爪甲之上,离指尖韭叶宽处,各一次。

精壮者立即见效,老年人片刻见效。

左病刺右边,右病刺左边,此类新发疾病,几天即可康复。

Q0303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

邪气客居足厥阴肝经的络脉,令人突发疝病、剧痛,刺足大趾爪甲上与肉交会处,各一次,男子立即见效,女子片刻见效。

左病刺右边,右病刺左边。

Q0304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

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缪 刺

缪        刺

●选穴

《素问· 缪刺论》中介绍邪客六经之证之刺法后均 标注:“左取右,右取左”;《灵枢· 官针》指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刺经,可选 用十四经脉穴位,病情较深,刺法上选用重刺、 深刺;缪刺针对病情较浅的疼痛疾病,需浅刺、 轻刺。而对于缪刺法部位的选取,王冰注《素 问· 缪刺论》中的选穴多为井穴,如“邪客于手少 阳之络……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邪客于足 厥阴……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缪刺法作为《内经》中提出的一种古老的 刺法,最早出现在《灵枢· 终始》篇中: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必为缪刺 之”,《内经》其他篇中也提到了这种刺 法,如“厥病”篇中“耳鸣,取耳前动 脉……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 虽然篇中没有确切指出,其实就是运用了 缪刺的方法。《黄帝内经· 素问》将散在 《黄帝内经· 灵枢》中“热病”、“厥 病”、“杂病”等篇中的缪刺内容,予以 整理、归纳、充实,写成了“缪刺论”, 这是专门论述缪刺的文献。
●奇病


“奇病”的发生是由于悖逆了四时阴阳而生,病理 机制往往不循常规,常规治法难以治愈,必须 “权衡相夺”而使阴阳归复平衡。 奇病在《内经》中有专门的论述,具体集中在 《素问· 病能论》、《素问· 奇病论》和《素问· 大 奇论》中。《素问· 病能论》曰:“奇恒者,言奇 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 得以四时死也。”表明奇病和四时阴阳密切相关, 而《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唯圣人从之,故 身无奇病”则更支持了这一观点。《素问· 玉版论》 曰:“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云。” 《素问今释》认为“阴阳反他”应为“‘阴阳反 作’,乃阴阳的反常变化,也即本篇所说的‘奇 恒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缪刺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原文】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

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原文】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翻译】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原文】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

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

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原文】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翻译】黄帝道:我想知道缪刺怎样进行,怎样用于治疗病人?【原文】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

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翻译】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原文】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翻译】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针刺手小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关冲穴,各刺一针。

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

左病左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如果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原文】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翻译】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针。

男子立刻缓解,女子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原文】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翻译】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

如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左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原文】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翻译】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刺一针。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原文】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翻译】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以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针刺。

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原文】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翻译】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蹻脉,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后的申脉穴,各刺一针。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大约如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原文】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翻译】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发生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淤的药物。

这是由于坠跌,上面伤了厥阴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

针刺取其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如果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病立即就缓解。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假如有好悲伤或惊恐不乐的现象,刺法同上。

【原文】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

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翻译】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间断性失去听觉,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以恢复听觉;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

如果是完全失去听力的,就不可用针刺治疗了。

假如耳中鸣响,如有风声,也采取上述方法进行针刺治疗。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原文】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渐少之。

【翻译】凡是痹证疼痛走窜,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

凡有用针刺治疗的,都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数,就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得泻除。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原文】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翻译】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鼻塞,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历兑穴,各刺一针。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原文】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

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翻译】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呼吸不畅,咳嗽而汗出,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阴穴,各刺一针,呼吸不畅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嘱其注意衣服饮食的温暖,这样一天就可好了。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很快就可痊愈。

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原文】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翻译】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进饮食,往往无故发怒,气上逆直至门之上,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如果咽喉肿起而疼痛,不能进饮食,想咯(kǎ卡)吐痰涎又不能咯出来,针刺然骨前面的然骨穴,使之出血,很快就好。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原文】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翻译】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连及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尻部的骨缝当中及两旁肌肉上的下尻穴,这是腰部的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原文】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翻译】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在病人感到疼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原文】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翻译】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腿骨不能举动,以毫针刺其环跳穴,有寒的可留针久一些,根据月亮盈亏的情况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原文】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翻译】治疗各经疾病用针刺的方法,如果经脉所经过的部位未见病变,就应用缪刺法。

【原文】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翻译】耳隆针刺手阳明经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

【原文】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翻译】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原文】邪客于五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翻译】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表现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其病的情况,在其手足爪甲上进行缪刺法,择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

【原文】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