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健康小知识】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健康小知识】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文章导读

说起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许多人并不了解,但是它在临床医学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用于检查静脉血管是否正常,正常值呈阴性,但是不适宜于动静脉瘘的人群进行,而且在检查之前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和正常的饮食,才可以让检查结果最准确,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多多了解相关的知识。

一、基本信息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是一项用于检查静脉血管是否正常的辅助检查方法。其原理是正常功能的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如静脉瓣功能不全,排空静脉后站立,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逆流,静脉会迅速充盈。用来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丧失。也可提供交通支瓣膜功能资料。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二、正常值

阴性:松压后浅静脉充盈缓慢,并非自上而下的顺序。即让病人站立,1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浅静脉超过30秒钟而逐渐充盈者,属正常情况。

三、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阳性:松压后可见浅静脉内血液迅速自上而下倒流,静脉自上而下变为充盈。阳性者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法。如血液迅速倒流的过程中突然停止,提示该处的静脉瓣功能良好。 \u3000需要检查的人群:大隐静脉曲张拟手术治疗者。

四、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动静脉瘘。 \u3000检查前禁忌:保持正常的饮食及睡眠。 \u3000检查时要求:缚扎止血带或手指按压时压力适中,以仅阻断大隐静脉,又不妨碍深部静脉与动

孙新明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重视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孙新明 关键词: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早期预防孙新明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指由于下肢静脉系统因静脉返流及静脉阻塞所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又称为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CVD),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静脉性疾病,据报道在我国人群患病率高达27%,年新发病率为0.5%-3.0%[1]。 CVI的主要病理因素是下肢静脉瓣的关闭不全或功能丧失以及下肢静脉的阻塞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由于静脉瓣膜的损害程度不同以及下肢静脉阻塞的部位、范围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从无明显自觉症状到下肢硬质膜炎、下肢溃疡、水肿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病因 多发生在持久从事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人员,在农民、理发员、运动员、外科医师等人群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当人体站立时,心脏水平以下的血管内血压比卧位时增高,增高部分相当于从心脏水平以下的血管到心脏的这样一段血柱高度内的水的压力,形成静水压(+102mmHg),加上肢体远端的动力压(+15mmHg),这样形成肢体远端静脉内的总压力为+117mmHg,接近于动脉的压力[2]。由于静脉壁明显薄弱于动脉,在这样的压力下如不注意保护,很容易造成静脉壁的扩张,静脉瓣关闭不全,这也是为什么肢体远端更容易产生静脉曲张的原因。 先天静脉壁薄弱、扩张,静脉瓣膜缺陷,后天的静脉腔内压力持久升高以及随年龄老化静脉壁及瓣膜退行性变,都是静脉曲张、CVI产生的主要原因。 静脉瓣膜缺陷理论认为大隐静脉和股静脉连接处瓣膜功能不全,允许血液反流入大隐静脉,导致从大腿到小腿的静脉瓣膜相继关闭不全。根据该理论,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是在腹股沟结扎大隐静脉并将大隐静脉剥脱,加或不加小隐静脉剥脱。如果瓣膜回流功能不全是主要因素,则术后不再有静脉曲张。 另一相反的理论认为小腿的一支或数支静脉有病变,使肌肉收缩时血液从压力高和容积增加的深静脉流向浅静脉。久之,浅表静脉扩张,瓣膜的瓣叶分开不能闭合,病变血管中血液逆流,使他的交通支静脉瓣功能不全,则更多部位发生逆流,这些病变逐渐发展到大隐静脉近端,引起大隐静脉、股静脉连接处继发性功能不全。该理论可解释静脉曲张最初的发生部位,和各种方法治疗后出现新的静脉曲张的原因。 新近的研究提示静脉壁遗传性薄弱(缺陷)是静脉扩张的主要原因,随后导致静脉曲张(原发性、特发性静脉曲张)。笔者在手术中发现,静脉曲张患者的患肢在没有出现明显曲张改变的部位,剥离出的静脉血管出现瘤样凸起,很多曲张的静脉除有均匀性血管扩张外,也经常出现局限性彭出或瘤样改变。这可能是静脉曲张难以治愈的本质。 小腿肌泵功能不全。腓肠肌泵主要由小腿肌肉和肌肉间静脉窦组成,收缩是它可以排出超过小腿总容量60%的静脉血[3],腓肠肌泵功能也受小腿肌肉收缩力、前负荷及后负荷影响。当各种原因引起的腓肠肌泵功能不全时,下肢静脉压升高,就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CVI的病因分为原发性(66%)、继发性(25%)、先天性(1%)和混合性(8%)。先天性病因特指瓣膜的先天性缺陷,继发性主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瓣膜破坏,而原发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近年来认为静脉壁薄弱是CVI发病的理论占优势。此外长时间站立或负重、妇女妊娠等因素导致静脉压力持久升高也是下肢静脉曲张形成的诱因[4]。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大隐静脉曲张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

大隐静脉曲张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女,65岁,主因“双下肢蚓状包块渐增大5年余伴右下肢红肿热痛1周”入院。查体: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可,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瘀斑。头颅正常,眼睑无浮肿,白睛无黄染,黑睛无云翳,瞳孔等大等圆,鼻腔通畅,耳腔无疖肿,颈部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无压痛。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颈静脉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运动对称,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HR:8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腹壁静脉无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肝区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约4次/分。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表浅静脉隆起,扩张,迂曲,状如蚯蚓,站立时明显,卧位时减轻。双下肢沉重感,酸胀感,时有疼痛,右下肢肿胀,右小腿近足踝处约3×2cm大小面积皮肤发红,局部肿胀,皮温增高,质硬,压痛明显。双下肢深静脉通畅试验(-).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前后二阴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1.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2.右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 。 鉴别诊断:(一)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发生在股、腘静脉,主要病变为瓣叶的游离缘松弛下垂,合拢时留有漏斗形间隙,发生血液向远侧逆流。其特点:①患肢有较严重的重垂不适及肿胀,行走时因瓣膜失去单开放功能而症状加重,只有在平卧时才能缓解;②因早期破坏小腿交通支静脉瓣膜,常迅速出现皮肤营养不良性变化;③小隐静脉瓣膜破坏的发病率,远比单纯性下肢静脉多见;④顺行静脉造影,深静脉主干呈筒状扩张,失去竹节状外形,瓣膜影模糊。逆行造影示造影剂逆流,根据造影剂逆流到达的部位,可以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主要为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待病程进入后期,血栓机化而完全再通后,也可变为深静脉逆流性病变,浅静脉曲张多为代偿性表现,下肢肿胀,酸胀不适,常在短期内即出现踝部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迅速出现皮肤营养不良性改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闭塞期,深静脉通畅试验阳性,静脉压升高,运动后更加明显。血栓再通后,深静脉通畅试验也可阴性,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表现相似。若鉴别诊断仍有混淆,可行静脉造影检查确定。 (三)动、静脉瘘常有明显浅静脉曲张,后天性动静脉瘘多由创伤引起,患者有受伤史,局部可以扪及持续性震颤,听诊时可闻及连续性杂音;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肢常较健肢明显增长、粗大。动静脉瘘无论先天性或创伤性,静脉内因有动脉血灌注,体表温度升高,静脉压明显升高,抬高患肢后,不象单纯性浅静脉曲张容易瘪缩,穿刺静脉时为鲜红色氧合血。鉴别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必要时行动脉造影,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 Trenaunay Syndrome,简称KTS)为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病变,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坐骨静脉系统残留而形成,具有浅静脉曲张、患肢增长增粗及皮肤呈现大片血管瘤样红斑三个主要体征,体征常局限于下肢的外侧面。本病比较少见,以免误诊为单纯性浅静脉曲张,而错误地施行了不恰当的手术。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说起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许多人并不了解,但是它在临床医学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用于检查静脉血管是否正常,正常值呈阴性,但是不适宜于动静脉瘘的人群进行,而且在检查之前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和正常的饮食,才可以让检查结果最准确,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多多了解相关的知识。 ★一、基本信息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是一项用于检查静脉血管是否正常 的辅助检查方法。其原理是正常功能的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如静脉瓣功能不全,排空静脉后站立,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逆流,静脉会迅速充盈。用来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丧失。也可提供交通支瓣膜功能资料。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二、正常值

阴性:松压后浅静脉充盈缓慢,并非自上而下的顺序。即让病人站立,1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浅静脉超过30秒钟而逐渐充盈者,属正常情况。 ★三、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阳性:松压后可见浅静脉内血液迅速自上而下倒流,静脉自上而下变为充盈。阳性者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法。如血液迅速倒流的过程中突然停止,提示该处的静脉瓣功能良好。需要检查的人群:大隐静脉曲张拟手术治疗者。 ★四、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动静脉瘘。检查前禁忌:保持正常的饮食及睡眠。检查时要求:缚扎止血带或手指按压时压力适中,以仅阻断大隐静脉,又不妨碍深部静脉与动脉血流为宜。 ★五、检查过程

(1) 患者仰卧,显露下肢。抬高患肢,使浅静脉血液回流完全排空。(2) 于腹股沟下扎缚止血带,或以拇指按压卵圆窝。压力大小应仅能阻断大隐静脉回流,不妨碍深静脉回流。(3) 嘱患者起立,站稳后解除止血带,或松开按压的手指,观察浅静脉血流与充盈情况。 ★六、相关疾病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七、相关症状 下肢浅静脉曲张,静脉栓塞,局部静脉压痛,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曲张-诊疗常规

血管外科诊疗常规(09年修订版) 目录 1、大隐静脉曲张 2、深静脉血栓形成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4、颈动脉狭窄症 5、动静脉内瘘 6、主动脉瘤 7、主动脉夹层 8、布-加综合症 9、动脉栓塞 10、大动脉炎 11、周围血管瘤 12、血管闭塞性脉管炎 13、颈动脉体瘤14、先天性血管瘤和血管畸 形 15、肠系膜上血管疾病 16、上下腔静脉综合征 17、胸廓出口综合征 18、锁骨下动脉闭塞 19、肺栓塞 20、淋巴水肿 21、血管外伤 22、医源性血栓 23、门静脉血栓 24、肾动脉狭窄 修订说明:本次修订主要为促进在病历书写,诊断和分型上逐渐规范化,以更好的利于临床、病历随访分析、科研工作。 修订时间:2009年10月

一、大隐静脉曲张 (Great Saphenous Varicose Vein,GSVV) (一)疾病特点: 1、久立后患肢沉重,酸胀,易疲劳,平卧休息后可减轻;病情轻者可无明显不适。 2、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3、病情进展时,可出现患肢轻度肿胀但多局限于踝部和足背部,也可有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如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甚至经久不愈性溃疡。 4、若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疼痛,皮肤红肿,局部压痛,曲张静脉呈硬条状。 5、静脉曲张为一大类疾病,血管外科常见的主要为下肢浅静脉曲张,包括大隐静脉曲张和小隐静脉曲张。 6、常见的鉴别诊断主要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动静脉瘘等。 (二)分级: 0级:静脉疾病不可见或不可触及; l级: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表现、踝部红肿; 2级:浅静脉曲张; 3级:水肿但无皮肤改变; 4级:水肿、静脉疾病导致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脂性硬皮病); 5级:皮肤改变伴有已愈合的溃疡; 6级:皮肤改变伴有活动性溃疡。 (三)病历书写要点: 1、现病史:需写清患者症状(例如肢体沉重感,团块出现时间等),变化发展情况,有无合并瘙痒,痉挛痛,静脉性跛行的时间及距离,既往治疗情况,有无服药、应用弹力袜等。 2、专科查体要点:进行双下肢对比,重点检查患肢有无色素沉着、溃疡、水肿、硬结、触痛、静脉瘤,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并要测量双侧肢体周径(测定方法为:髌骨下缘下方15cm处测小腿周径,髌骨上缘上方20cm处测大腿周径),并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3、辅助检查:患者入院之前一般均有静脉彩超,应在病历中写清,注意有无血栓及反流,并将彩超检查单夹入病历中。 4、诊断规范:○1若患者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则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并依据病情分级,后面用括号附上分级。○2若合并血栓形成,则增加一条

大隐静脉曲张分级之令狐文艳创作

大隐静脉曲张CEAP分期 令狐文艳 1.临床分期: 静脉曲张一期: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扩张,严格说它们都不 是真正的静脉曲张,仅影响美观,可以不用治疗。 静脉曲张二期:在站立位时腿部可见弯曲增粗的表浅静脉血管, 高出皮肤,在腿部抬高或平卧后可消失,常有小腿酸胀、易疲劳等不适感觉,此期是治疗最佳时期。 静脉曲张三期:曲张血管增多,小腿开始出现水肿,以站立过久 或劳累后较明显,晨起时水肿可消退。患肢常比对侧腿增粗,些患者还出现皮肤搔痒,严重者呈现湿疹、瘀积性皮炎等皮肤病变。 静脉曲张四期:血管内血液瘀积过多,静脉压力明显增高,使一 部分血液成分渗透至血管外的皮肤及皮下组织,造成局部皮肤发红,变紫,直至发黑(血中铁元素沉积),并且失去弹性而变硬静脉曲张五期:为急性溃疡期, 发黑变硬的皮肤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溃,很难自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

静脉曲张六期:未经正确治疗的静脉性溃疡反复发作,常见于踝 关节附近及小腿下段,俗称“老烂腿” 2.病因学分级:Ec,先天性;Ep,原发性;Es,继发性(血栓形成后);En,未发现静脉性病因。 3.解剖学分级:As,浅静脉;Ap,穿通静脉;Ad,深静脉;An,未发现静脉病变部位。 浅静脉包括:毛细血管扩张或者网状静脉扩张;膝上段大隐静脉;膝下段大隐静脉;小隐静脉;非隐静脉的其他浅静脉。 深静脉包括: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盆腔:性腺静脉、阔韧带静脉和其他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小腿静脉:成对的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肌肉静脉:腓肠肌静脉、比目鱼肌静脉和其他静脉。 穿通静脉包括大腿和小腿。 4.病理生理学分级:①CEAP基础分级:Pr,反流;Po,阻塞;Pr,o,反流和阻塞;Pn,未发现静脉性病理生理改变。 ②CEAP高级分级:和基础分级相似,增加18个静脉节段用于标明静脉病变部位。 举例:某患者表现下肢疼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脂肪硬化症和未愈合的溃疡。2004年5月17日双功超声检查发现膝上和膝下段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都有返流,小腿穿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没有发现血栓性静脉阻塞。CEAP基础分级是

下肢静脉曲张三种检查方法

1. Perthes试验 (深静脉通畅试验) 深静脉通常试验(Perthes 试验,也称踢腿试验) 患者站立位,静脉充分充盈后,用止血带在腹股沟下方压迫静脉,病人用力伸展腿部20次或下蹲20次,如充盈的曲张静脉迅速消失或明显减轻,沉重感减轻,表示深静脉通畅,交通静脉完好,为阴性,是可以进行浅静脉手术的重要标志。反之,曲张静脉增加或/和沉重感加重,表示深静脉有阻塞,为阳性。 深静脉通畅试验

深静脉通畅试验是识别下肢深静脉是否通畅的体征识别方法。尤其是下肢静脉曲张是否可以手术的重要体征。 【识别方法】 先让病人站立,在患者的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此时下肢静脉曲张可能会比以前更明显。再让病人用力伸屈患侧下肢的膝关节10-20次(也可用力下蹲10-20次)。 【[临床意义】 如果活动后,病变的静脉所发生的曲张明显减轻,说明经过小腿活动,小腿肌泵收缩,迫使淤滞在大隐静脉(浅静脉)中的静脉血通过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向深静脉回流,由于深静脉通畅,功能良好,静脉血可以进一步回流入髂静脉。 如果活动后,病变的静脉所发生的曲张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或病人感觉下肢出现疼痛,说明虽然经过小腿活动,小腿肌泵收缩,理应迫使淤滞在大隐静脉(浅静脉)中的静脉血通过深浅静脉之间等的交通支,向深静脉回流,可是因为下肢深静脉不通畅,功能不良,深静脉中的静脉血无法回流。此时患者下肢的大隐静脉(浅静脉)的血液淤滞加重,同时深静脉的淤血也加重。所以病变的静脉发生的曲张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病人常感觉下肢出现疼痛。 深静脉通畅实验对下肢静脉曲张是否选择手术,起到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如果病人的浅静脉(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功能不良,不通畅,同时深静脉的功能和通畅程度也有问题,就不能再做手术结扎浅静脉,否则则会迫使原来功能不良的深浅静脉系统负担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完全由功能不良的深静脉系统来承担,不但不会缓解临床症状,反而会加重病情。 下肢静脉通畅实验不良者,为下肢静脉结扎或切除的禁忌症。此类病人不但手术不能进行,即使弹力袜,弹力绷带等压迫曲张的静脉(非手术治疗)也不适宜。

2019年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的超声诊断

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的超声诊断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彩色多普勒检查 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袁宇*译徐建红校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是由瓣膜闭锁不全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伴或不伴静脉流出道梗阻,它既可以影响浅静脉又可以影响深静脉,引起静脉高压和淤滞。CVI最常见的表现是由于隐静脉系统瓣膜闭锁不全引起的原发静脉曲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CVI的主要影像诊断方法。本文主要探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解剖、技术和彩超医生所需掌握的必要知识。静脉解剖知识是超声检查的基础。下肢静脉网络分为三部分:浅静脉、深静脉、穿静脉。深静脉与相应的动脉伴行走在肌筋膜下,浅静脉走行于皮下脂肪。主要的浅静脉是大、小隐静脉及其分支。连接于隐静脉之间的是交通静脉。深浅静脉之间由穿静脉连接,正常情况下由浅静脉流向深静脉。主要穿静脉有大腿中段的Hunter穿静脉,大腿下段的Dodd穿静脉,小腿上部的Boyd穿静脉和小腿中下段的Cockett穿静脉。超声检查时必须采取站立位和仰卧位。检查深静脉血栓时要系统地进行探头加压,彩色和频谱多普勒等方法。通过做Valsalva动作或挤压小腿,用彩色和频谱多普勒来评价股腘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的静脉返流。检查大隐,股静脉和小隐,腘静脉汇合处,明确汇合处形态,功能,副隐静脉和闭锁不全的血管网络。寻找穿静脉要在大腿的内侧和下肢的内、外和后侧去找。以向外的返流超过0.5秒作为穿静脉机能不全的标志。现在可以通过一些外科和介入的方法来治疗CVI,包括静脉结扎和剥脱,穿刺抽出,隐静脉干的腔内闭合,筋膜下内镜外科和瓣膜成形术。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是一种下肢常见,致残,进展性疾病。定义是由静脉瓣 机能不全引起的静脉系统功能失常,伴或不伴静脉流出道梗阻,深、浅静脉均可受累及也可同时受累。静脉机能障碍原因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其结果都会引起静脉高压和血流淤滞。CVI最常见的症状是浅静脉闭锁不全导致的原发性静脉曲张。有时还会发现孤立的穿静脉闭锁不全。绝大多数深静脉CVI是获得性的(血栓后),少部分由先天性的静脉瓣膜闭锁不全或发育不全引起。 发病率 CVI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疾病。所有美国人中估计有2,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CVI。大约二千四百万美国人患有静脉曲张。大约六百万美国人有CVI引起的皮肤改变。约有五十万人患有静脉淤积性溃疡。 流行病学 高发于40,49岁女性和70,79岁男性【1】。 症状 除了引起外观改变外,CVI还会导致慢性功能减退的一些症状。本病典型症状是下肢疼痛和沉重,尤其是长期站立后。晚期阶段,CVI引起典型的皮肤改变,通常在腿内侧形成脂性硬皮病和淤积性溃疡。 CVI检查医生的作用是什么,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与体征

原发性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临床症状呈现隐静脉曲张症。 ⑴肿胀:早期多无此症状,病的后期伴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常久站立,远行之后,出现小腿踝关节部位肿胀,肿胀往往在傍晚增粗,休息一夜后即减轻或消退,这显然由于静脉压增高,局部压力增高,以致血液内液体外渗所致。 ⑵痠胀不适和疼痛:这是原发性股静脉瓣膜的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往往在静息站立时发生,逐渐加重。稍行走后舒适,长时间行走又复出现。平卧休息时感到舒适,长时间站立不仅痠胀,而且表现疼痛。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由于站立时静脉内压力增高,静脉管壁扩张,血管外膜内感觉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行走或曲伸时,腓肠肌发挥泵的作用,静脉血向心回流,使得静脉内压力障碍症状缓解,这都是早期的症状。 ⑶色素沉着:此病后期,足踝内侧至小腿下部色泽改变,自棕褐以至明显的紫癜,甚至溃疡。这是由于深静脉高压,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外溢,皮下瘀血,色素沉着,继而局部营养不良,以致破溃不愈。 体征: 本病的主要体征由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原发性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体征很少,自觉症状也并不严重。许多病人都是因为产生并发症,然后来就诊。这些并发症与隐静脉曲张相同,如皮肤的营养性改变(皮肤萎缩、脱屑、痒、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等。引起这些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静脉高压。下肢静脉血液穿过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溢出并郁积在皮下,血液中含氧量降低,皮肤发生退行性变化,表现为汗毛脱落、皮肤光薄、脱屑。由于毛细血管破裂,以致色素沉着。由于局部抵抗力削弱,容易感染成蜂窝织炎。主要表现在踝上区,多数在内侧,少数在外侧或双侧,面积不等的色素沉着区,在色素沉着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湿疹和溃疡。在色素沉着区及溃疡的基底部,都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如果在站立时不能耐受静脉高压,或者遭受轻微的损伤,都会穿破皮肤而并发出血,这种出血很难自停,因为踝部距心脏远,肢体静脉压力高,加上静脉管壁无弹性收缩之故。 1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最初症状主要是下肢肿胀不适,保守治疗可采用抬高患肢、局部按摩理疗和穿弹力袜等方法。治疗用的弹力袜是根据人体下肢压力梯度特制的,此种弹力袜在踝部的压力控制在30~40mmHg,一般选用膝下长度即能达到很好的减轻肿胀的效果。另外,应嘱咐病人避免长久站立,在休息时尽量搁腿而坐,睡眠时下肢也应适当抬高。定期轻柔按摩患肢也有减轻下肢肿胀和疼痛的作用。 2)手术治疗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原因很多,但导致的结果主要就是深静脉逆流。Kistener认为,股浅静脉内最高位置的一对瓣膜是下肢深静脉中最坚韧的瓣膜,能承受近侧静脉主干中血柱的重力作用,并且能阻挡由股深静脉汇入股总静脉内的血液倒流,在保持下肢深静脉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巨大。只要能够设法维持这一对瓣膜的单向开放功能,就能防止和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此外,犹如小腿静脉门户的腘静脉瓣膜,它担负着分段阻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如果没有腘静脉瓣膜的屏障作用,大量的返流血液将直接导致腓肠肌细胞受损。因此,深静脉瓣膜成形手术的主要部位是股浅静脉的第一对瓣膜和腘静脉瓣膜,手术治疗目的就是恢复瓣膜功能,控制逆流。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直接瓣膜成形术、间接瓣膜成形术、瓣膜置换术和肌攀代瓣膜术等。 1. 直接瓣膜成形术 直接瓣膜成形术于1968年由Kistiner首先提出。其理论基础在于修复过于冗长折叠的瓣叶游离缘,回复原有的挺直状态,重建瓣膜的关闭功能。直接瓣膜成形术需切开静脉,直视下修复瓣膜。术中阻断静脉前应注射肝素(1mg/kg),Harvey实验证实瓣膜功能存有逆流后,沿静脉纵轴切开瓣膜的会合部,避免损伤游离的瓣叶。用5-0 Prolene缝线在瓣膜会合部缝合脱垂的瓣叶游离缘,拉紧缝线后见瓣叶出现一定的张力,用肝素盐水冲洗后可见瓣叶张开呈现规则的弧形。术后Kistiner建议用肝素抗凝2周,然后口服抗凝药2个月。纵形切开静脉有时可能损伤瓣叶固着缘,为此 Raju和Frederick推荐采用在瓣膜缘上横形切开的手术方法。而Sottiurai认为可以先横形切开静脉,在辨明瓣膜会合部后再纵形切开静脉管壁,整个切口呈“T”形,其优点在于可以更加方便进行瓣膜成形手术。 由于直视下瓣膜成形术需切开管壁暴露瓣膜,术中易致瓣叶损伤,术后也有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1990年,Kistner又提出并施行了非直视下静脉壁外瓣膜成形术。该术式在静脉瓣膜汇合部位处从静脉壁外缩缝瓣叶,矫正下垂瓣叶的松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因

国内目前尚无对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发病率的详细报道。根据Nicolaides1999年发表的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工业化国家中产业工人罹患此疾的比率约为4%,而整个人群的发病率接近2%。 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逆流。以下各种因素造成的瓣膜病变均可导致静脉血液逆流。 1. 年龄 瓣膜组织结构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发生一些退行性改变。30岁以后,胶原组织逐渐替代瓣膜的间隙组织,而且由于瓣叶弹力层拉伸、增厚和扭曲,瓣膜缘会逐渐趋于平坦。40岁以后,在紧靠瓣窦的远端静脉管壁内皮下层普遍会发生增生肥厚,其确切的病因不明,但可能与层流的反复冲击有关。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在静脉管壁内皮层会有一些多核细胞浸润。在左髂总静脉出现的多核细胞可能与右髂动脉的骑跨损伤有关,但瓣膜出现多核细胞浸润则极为少见。 2. 瓣膜遗传性缺失 深静脉瓣膜遗传性缺失比较罕见,临床上如果遇到十几岁就发生双下肢溃疡的病人,就应该考虑有先天性瓣膜缺失可能。深静脉瓣膜缺失的病人有时还可伴有其他血管异常,如血管瘤和酒色痣等。深静脉瓣膜缺失主要是依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内有时可出现几代深静脉瓣膜缺失病人。 3. 损伤 机械性损伤可导致静脉管壁内皮细胞脱落,同样的现象也会发生在静脉瓣叶。此外,酸性或碱性环境、低张或高张溶液,还有蛋白变性溶液都可能造成瓣膜内皮剥脱,引发瓣膜功能障碍。 4. 炎症 心内膜炎病人有时可能发生静脉瓣膜炎,此时病理检查发现瓣膜有多核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同时瓣叶上有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聚集,类似与赘生物生长,黏附的血栓也会对静脉瓣膜造成损害。 5. 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 瓣膜游离缘长度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当瓣膜关闭时瓣膜游离缘应当挺直,并与相邻的瓣叶共同封闭整个静脉管腔,使瓣窦充满阻截的逆流血液。但如果瓣膜边缘过长,瓣膜就会出现反折不能合拢而造成瓣膜功能不全。Kistiner最早认识到这种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的现象,他认为瓣膜缘过长的原因可能与遗传、损伤和年龄等因素有关。也有一些作者认为,尽管近端瓣膜没有血栓损害的直接证据,但也可能是远端静脉血栓后遗症造成的瓣膜间

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

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 大隐静脉曲张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是静脉曲张的一种。长期站立工作,特别是重体力劳动是该病的诱因。大隐静脉曲张发病机理是大隐静脉瓣膜处扩张,使下肢浅静脉与深静脉汇合处的瓣膜失去“单向阀门”的作用。下肢血液回流障碍,静脉血液倒流,大隐静脉瘀血,使静脉迂曲、扩张。大隐静脉曲张早期表现为下肢浅静脉呈蚯蚓状淤曲扩张,站立时患者酸张不适和疼痛,行走或平卧位时消失。病程进展到后期,下肢皮肤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发生营养障碍,出现皮肤收缩、脱屑、搔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湿疹和溃疡形 大隐静脉曲张的症状 早期的症状是:长时间站立后,腿酸胀不适,容易疲劳、乏力。一般来说早晨起床时症状较轻,工作忙碌一天后,晚上症状加重,有的患者在足踝内侧会有麻木和轻度的疼痛感,双小腿有类似蚯蚓状蓝色的曲张静脉团块。 后期的症状是:双腿长时间站立后酸胀很重,甚至影响工作,双小腿布满曲张静脉团,出现足踝的湿疹、溃疡,由于静脉曲张发展到中晚期出现足踝部的溃疡。 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 病情较轻者采用非手术疗法,穿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能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也可采取硬化剂注射治疗静脉曲张,但仅适用于少量、局限的病 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恢复慢、术后需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术后较痛苦。 大隐静脉曲张可以选用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安全可靠。中医治疗能从根本上治疗静脉曲张,纯中药配方,无毒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而且免除了高额的手术费用防治留下疤痕,以及对身体静脉的损伤。

大隐静脉曲张的介入治疗 大隐静脉曲张的介入治疗是指泡沫硬化治疗。将硬化剂做成泡沫状,注射到曲张的血管中,使内膜损伤后闭合。泡沫硬化治疗的优点在于创口小且恢复快。 静脉曲张弹力袜 医用循序减压弹力袜是一种具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功能的产品,作为预防与治疗静脉曲张的有效手段之一,已经被国内外血管外科专家和病患广为接受和使用,产品经临床使用,效果非常明显。 弹力袜又叫静脉曲张压力袜,可以用于治疗由于长期站立、静坐、卧床而引起的下肢血液循环障碍、下肢沉重酸痛;轻度静脉曲张、慢性静脉曲张、静脉血流淤滞、静脉炎、妊娠期静脉曲张、下肢肿胀、大小隐静脉剥脱术后、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小腿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等。 在选择弹力袜时,征询医生或产品专家的指导,根据不同的症状,在静脉曲张的部位对袜型、压力和尺寸作出最佳选择。一:选择合适的弹力袜。所谓“合适”,即穿上后感觉踝部压力最大,小腿次之,膝以上最小,并且不影响膝关节活动,舒适贴身。二:根据病变部位选择袜子的长短。 循序减压弹力袜在脚踝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逐渐往上压力递减原理。 静脉曲张弹力袜一般市面上量度连裤袜的编织厚度单位,称为“Denier”(中文译为“丹尼尔”),也引申定义连裤袜的现形度即不透明度。丹尼尔是纤度单位,每9000米纤维重多少克就称多少丹尼尔。以AI&FU为准,丹尼尔数为3的连裤袜极薄,近乎全透明;丹尼尔数为20的连裤袜为标准厚度的连裤袜;丹尼尔数为小于10的连裤袜为半透明连裤袜;丹尼尔数大于30的连裤袜为不透明连裤袜,厚度也最厚。 静脉曲张弹力袜是按照压力区分单位的,弹力袜一般分为 一级压力主要是预防静脉曲张为主; 二级压力主要是轻度静脉曲张的治疗和静脉曲张手术后恢复治疗; 三级压力主要是重度静脉曲张的治疗。 静脉曲张瘦腿袜的单位是丹尼数(D),比如180D、240D、280D、360D、420D等。丹尼数值越大,压力越大。 选择方法 正常人的下肢静脉压力自上而下是逐渐增加的,理想的静脉曲张袜应自下而上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起到支持下肢静脉并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有效地缓解或改

(完整版)大隐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大隐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继发浅静脉曲张,但症状相对严重,作下肢活动静脉测压试验时,站立活动后压力不能降至正常。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普勒超声检查,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下肢静脉造影,能够观察到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特殊征象。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浅静脉扩张属于代偿性表现,伴有肢体明显肿胀。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过程中,由于瓣膜遭破坏,静脉血液逆流及静脉压升高导致浅静脉曲张,并伴有活动后肢体肿胀(合并有淋巴水肿)、静脉性疼痛、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比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重。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作彩色超声多普勒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3.动静脉瘘:多为先天性或外伤性。由动-静脉瘘继发的浅静脉曲张,局部曲张显著,有的为怒张;肢体局部可扪及震颤和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肢体增粗、皮温增高、易出汗,静脉血的含氧量增高,远端肢体可有发凉缺血表现,浅静脉压力高,抬高肢体静脉不易排空。静脉造影时不规则的末梢迂曲静脉及主干静脉早期显影是诊断依据。在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肢常比健肢长且增粗。 4.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本病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KTS多于出生后或幼儿行走时出现,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都具有典型的三联征表现:①多发性血管痣(瘤),常见为下肢外侧皮肤有广泛葡萄酒色血管痣或血管瘤变化;②患肢较健侧增粗、增长;③浅静脉曲张,但不一定全部同时出现。部分患者可伴有多趾、巨趾、并趾畸形及淋巴系统异常。Servelle分析768例KTS患者的病因后指出患肢主干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纤维束带、异常肌肉或静脉周围鞘膜组织的压迫所致,认为只有切除松解这些异常组织,才能有效缓解患肢慢性静脉高压状态。 5.其他:下腔静脉阻塞可引起双下肢肿胀及浅静脉曲张(可有下腹壁、臀部、腰背部甚至下胸壁浅静脉曲张),因此在双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必须检查上述部位,以免误诊。如疑下腔静脉阻塞,需进一步行CTV或静脉造影等检查。

传统抽剥与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对照

传统抽剥与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对照 发表时间:2016-10-27T09:37:51.2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作者:尹俊柳著李昌林 [导读]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周围静脉疾病,因其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浅静脉内压力增高是引起其曲张的主因。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外一科 661699 摘要:目的:总结激光腔内治疗较传统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优势。方法:对照传统方法与激光腔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结果:激光腔内治疗的微创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比传统方法,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痛苦小,术后瘢痕小等优点;结论:激光腔内治疗较传统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有较明显的优势,尤其在曲张较轻的患者,有取代传统方法的可能。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疗效对比。 大隐静脉曲张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我国人群中约25%的女性和15%的男性罹此病(1),传统手术方法主要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剥术,传统手术创伤大、手术切口多、手术时间长,且恢复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患者对治疗后下肢美观要求的不断提高,普外科医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腔内激光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逐渐广泛用于临床。本文通过状其与传统抽剥术相比较,探讨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年8月至今,选取92例我科住院手术患者,均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分为传统抽剥组35例(在不使用激光前)和激光治疗组5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经过及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均常规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如常规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行下肢深静脉造影以了解深静脉通畅情况等。常规备皮、站立位用记号笔标记出曲张浅静脉走行方向。 抽剥组:患者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患侧腹股沟搏动点内侧作一长约6cm斜形切口,显露大隐静脉,离断并结扎5属支,于近卵圆处离断大隐静脉主干,结扎+缝扎;后于内踝稍上方作一长约1cm切口,游离大隐静脉起始处,切断、结扎远端,从近端插入抽剥器至腹股沟,根据主干直径选择合适的剥离子,从近端往远端抽剥大隐静脉主干,局部曲张明显静脉行点式抽剥。激光组:同上法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但可以不切断大隐静脉。于内踝前上方作一切口长约0.5cm,游离大隐静脉起始处,切断、结扎远端,从近端导入5F直头导管至大隐静脉根部,插入光纤至大隐静脉根部,此时需将导管后撤4—6cm以防止光纤在导管内灼烧,抬高患者支30度左右,以利于排空静脉腔内血液(也可用超声辅助在大隐静脉主干周围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混合液,以促进血管收缩排除血液),启动激光仪,设定激光仪为间隔1秒发射模式,大腿至膝部12W,膝以下为7W,大腿段后退速度约为0.5cm/s,小腿段后退速度约为1.0cm/s。在光纤后退过程中,嘱助手压迫已灼闭过的大隐静脉主干。对于小腿散在曲张浅静脉,可用套管针直接穿刺灼闭,如静脉局部迂曲成团,则结合点式剥除。而病情较轻的患者,则可仅使用腔内激光闭塞即可;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需要注意以下:1、建议结扎大隐静脉主干,以防止术后大隐静脉中的血栓落入深静脉,并可预防在隐静脉复通致静脉曲张复发。2、术前应标记出所有曲张静脉的走行,以便术中操作,避免术中残留而复发;3、术中在光纤后退时,宜抬高患肢,尽量排空静脉腔内血液,以利于光纤发射端与内壁接触,同时后退光纤时,助手需用力紧随血管走行压迫,以加速管腔闭合和纤维化。4、术后应用弹力绷带7天及穿医用弹力袜3—6月,可预防术后局部血肿、血管再通及静脉曲张复发。 两组患者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两及应用抗凝、活血药物,术后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7天,出院时换穿弹力袜3—6月,对于从事站立工作者,建议永久穿弹力袜以降低静脉曲张复发风险;术后3、6月门诊复查。 结果: 激光组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术中大出血(平均失血约20ml)、深静脉损伤、股动脉损伤,术后无继发性大出血、深静血栓形成、肺梗死等严重并发症。而传统组患者中出血量平均约150ml,有11例大腿中上段有血肿,19例有大隐静脉走行区皮下淤血;随访期间,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既往的行传统手术在大隐静脉患者相比,激光腔内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传统手术与腔内激光治疗在住院费用、复发率、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周围静脉疾病,因其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浅静脉内压力增高是引起其曲张的主因。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剥术是较为有效方法,但该手术方式存在切口多,且大、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不美观等不足。腔内激光治疗上优势在术中出血少、缩短手术时间(2),传统手术术中,术后出血的因素如下:大隐静脉主干于大腿中下段、膝下小腿内侧均有分支存在,且小腿段存在3处固定的交通支,全程剥脱时分支被拨断而发生出血(1);而大隐静脉主干用激光闭塞则可明显预防其发生;从本组研究分析,腔内闭塞大隐静脉主干,而小腿部曲张明显的仍给予抽剥术,可以结合传统与激光腔内治疗的优点,尤其在曲张明显的患者上更明显。 近年来外科医生不断探索,提出了多种更具人性化的微创治疗,其中激光腔内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在国内外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激光腔内治疗由西班牙医师Corlos Bone 于1998年首先应用于临床下肢静脉曲张,其原理是通过光导纤维传输的激光的热作用,破坏血管内膜,并通过外压使之闭合,因此不用剥脱大隐静脉主干,创伤小。我科自2009年以来采用激光腔内治疗的微创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取得较好的效果;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痛苦小,术后瘢痕小等优点。 总之,激光腔内治疗较传统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有较明显的优势,尤其在曲张较轻的患者,有取代传统方法的可能;但因激光腔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经验较少,需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赵旭黎荣克吕欣 180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皮下淤青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8)92——93 [2]陈文有传统抽剥与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结照研究山西医药杂志 2015、44(21)2523—2525 [3]林少芒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现状(J/CD)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4(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