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

“问题引领”,以典型问题为教学的主线,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引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进而在师生互动中读懂学生,促进思维优化发展.“深度思考”是在问题引导下,层层推理,深入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认知、提升认知的探究过程.深度思考要求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多年实践表明,教师采取优化设计的问题引领,能有效诱发学生深度思考,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剖析,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启迪.

1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1 【压力】

师: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吗?

生:不是.

师:什么时候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

生: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教师画图配合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

师:为什么?

生:因为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而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和水平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大小也相等.所以此时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

师: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若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或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但物体仍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还等于其受到的重力大小吗?

生:不相等,因为物体受到的拉力与支持力总的等效力才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即支持力小于重力,而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压力大小也小于其所受到的重力大小.

师:很好,请归纳一下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生: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两者是根本不同的.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不论静止还是运动)且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时,压力的大小才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点评计算压强时,许多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往往理解不深,因为一般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大小刚好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故造成许多学生不加思考便认为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的误区,导致解题混乱.本案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层层深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压力的模糊认识,通过二力平衡及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从理论上分清了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这种问题引领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只会死记硬背重复做习题式的浅层学习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该概念的数学公式和图像意义?怎样测量?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等等.对概念的理解,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辨析,深入思考,才能达到深刻理解.

2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2 【电磁感应】

师:如图2甲所示,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导体怎样运动才能使导体中产生电流?为什么呢?

生:闭合开关,导体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运动.因为此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师:很好.导体一定要水平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不一定,导体斜向上或斜向下运动也切割了磁感线,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不错.若导体不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能,导体不动时,把马蹄形磁铁水平向左或向右运动.

师:很好.若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运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能,当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时,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很棒.你能归纳一下如何判断导体中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

吗?

生:先把磁体磁感线画出来,若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导体中便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聪明.如图2乙所示,当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时或从闭合线圈中拔出时,电路中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演示实验验证,加以说明.

点评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层层递进,拓展提高,有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从而让学生对电磁感应产生的关键条件――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通过创设“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学生的思考习惯可以得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形成.

对基本规律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如何”:该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确定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如何进行规律的表述?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基本规律要熟悉,对规律的理解,也应抓住规律的本质特征,注意条件,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深入思考,才能深刻理解并灵活应用规律.

3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的应用

案例3 【液化】

师: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汗水”,这是什么样的物态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生:这是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液化现象.

师:对.那么,“汗水”发生在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

生:发生在玻璃的里面.因为室内的温度高,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

师:真棒.那么在夏天空调车里,有时汽车玻璃窗上也会起“汗水”,此时“汗水”发生在汽车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生:此时“汗水”发生在玻璃的外面,因为外面温度高,车内温度较低,外面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

师:好,思路非常清晰.“汗水”到底出现在玻璃的哪一面?你能从液化产生的条件加以说明吗?

生:液化产生的条件:其一是降低温度;其二是压缩体积.若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物体如玻璃,水蒸汽才会液化成汗水,故“汗水”应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点评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举一反三,诱导学生紧扣从液化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探究玻璃上“汗水”形成的原因,达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深入思考,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动脑子”的机械学习方法的弊端.

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其应用十分广泛.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问题引领”,使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开动脑筋,提炼出物理模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在应用中可以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逐步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