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与广东省产业升级的研究——企业视角的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国际贸易

2011年4月下 总第239期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1.04.004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国内产业的逆向效应,不仅是个较新的学术研究命题,而且还与政府相关战略及政策设计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微观行为的后面,存在着相应的国家宏观战略及政策,即上至中央主管部门,下至区域经济决策者,都希望通过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我国或具体区域的产业升级。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经济是典型的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维持了广东30年的经济繁荣。但是在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下,大批中小企业倒闭,无技术工业化的广东模式实际上已不可逆转地走到了尽头。事实上,广东省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意识到,所谓的广东模式没有出路,因而做出了诸多努力,如加强区域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提出“腾笼换鸟”,试图通过危机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新一轮招商引资”,来实现产业升级。然而,这些措施并无显著成效,产业升级始终是困扰广东工业化的巨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对外直接投资与广东省产业升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理论研究中,邓宁的折衷理论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在邓宁看来,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关键的因素 (1981)。邓宁认为,这些优势不仅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国际经营活动的性质和区位,而且影响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特征,并决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因此,折衷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解释传统的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外直接投资活动,而且也能够解释新的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2000),而这些投资都与母国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可见邓宁的折衷理论是站在了整个母国经济利益的角度,对母国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中自然蕴含着母国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获得产业的发展。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广东省产业升级的影响途径

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企业,是产业活动的微观组织。企业既是逐利者也是竞争者,企业的逐利与竞争行为,将促成对外直接投资涌动,而特定产业众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定促成该产业的变迁,这中间就包括了升级或者被淘汰。因此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归纳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而考察不同动因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考察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的一个基础性研究。

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广东省产业升级的内在联系,无疑须先着眼于企业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动因视野切入。参照邓宁的理论,我们可以将企业对外直接

对外直接投资与广东省产业升级的研究

——企业视角的案例分析

佛山广播电视大学 卢慧芳

摘要: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升级,是近年国内围绕“走出去”战略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广东省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强省,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日渐落后,产业升级更加迫切。本文从企业的视角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和广东省产业升级的关系,通过案例剖析了广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广东省产业升级的影响途径。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广东产业升级 企业

投资的动因分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四大类。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影响将通过以下途径:通过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来达到制造业重工业化效应;通过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来达到制造业高加工度化效应;通过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来达到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通过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来达到制造业高技术化效应。 三、案例分析

1、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资源寻求型外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保证生产所需的关键性自然资源的供应,或有利价格条件的供应,在该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建立子公司或附属企业。2009年12月26日,顺德日新发展有限公司宣称已经成功收购智利一座铁矿石存储量位居世界第一的铁矿,该铁矿储存量约30亿吨。按照收购协议,顺德日新发展有限公司掌握了这一铁矿70%的采矿权,其他股份均由智利方控股。收购成功后,在智利采到的铁矿石输入国内将可占全国进口份额的10%。此次成功案例一方面将有利于促进有资质的民企涉足矿产,未来2~3年间国内的钢铁供应格局将被改变,实现多元化、多国化。国内民营企业控股的铁矿资源供应越多,国内原材料受到国际钢铁价格波动的影响就越小。另一方面,收购资源再进行投资是一种向国外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民企来说更容易受到外方的接受,也更容易实现企业的产业升级,而企业的产业升级必将促进该地区的产业升级。

2、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市场寻求型外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有效供应东道国市场,在国外投资建立的生产制造、产品分销或售后服务类公司,这类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就出口障碍、跨国运输费用、相对生产成本、国外市场及可能失去的市场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最典型的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广东的彩电厂商通过到国外设立生产基地的方式,避开外国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并获得市场。如2002年9月,TCL集团以820万欧元全资收购了德国施耐德公司,该公司的工厂设施位于巴伐利亚州的图克海姆市,是德国一家老牌德资企业,生产电视、音响等家用电器。TCL公司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后,直接在德国境内设厂生产各种型号的彩电整机,并有效利用了原产地优势绕开贸易壁垒。TCL集团通过收购施耐德公司,获得了欧洲市场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超过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而当年欧盟给中国七家彩电出口企业的配额总和仅为40万台。TCL王牌彩电还在越南和印度与当地厂商合资办厂,销量分别占到当地市场份额的5%和8%。通过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走出去”的方式避免了贸易摩擦,在保持与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带动了广东省的产业调整与发展。

3、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在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

10

(上接第8页)

投资之后,通常是企业为了提高现有国内外投入组合的效率,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劳动和专业化的重新划分,进而实现跨国界的横向一体化或垂直一体化,以获得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效益。改革开放30年后,广东的低劳动力成本与低土地资源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为广东企业“走出去”与产业转移升级提供了机遇与良好的政策环境。广东许多已经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纷纷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与加工贸易转移到东盟劳动力价格与土地资源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家。截至2008年底,广东在东盟设立各类企业或代表处共计153家,协议投资额9.02亿美元。2009年1-10月,广东省在东盟新签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7.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亿美元。广东省农垦、广新外贸等省属企业集团和以美的、格力、TCL为代表的企业均在东盟国家有较大规模的投资。其中,广东省农垦在泰国和马来西亚设立了3家橡胶加工厂并准备筹建设立第4家加工厂和开展橡胶种植经营。其次,新加坡、文莱等国的电子工业与石化工业相对比较发达,而其他东盟国家在资源与能源产业上还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东盟各个国家与广东的产业集群与企业集团将逐步在整个自由贸易区内重新进行资源的配置与调整,广东企业可以在直接投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调整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后,部分东盟国家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广东企业在积极参与东盟国家港口、交通、电力、市政、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了广东省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4、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战略资产寻求型外直接投资是企业通过投资建立子公司的方式,获得国外的关键性要素或无形资产,以保持或加强本自身主体的竞争力,或者削弱竞争对数的竞争地位。在战略资产中,先进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最为关键,获得对这些资产的控制权也是战略资产寻求型外直接投资活动的重要特点。从90年

代开始,为摆脱长久以来人们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低品质的观念,获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国内企业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研发国际化,投资的流向也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地区。2005年8月,华为集团在印度西南部有“印度硅谷”之称班加洛市 (Bangalore)投资6000万美元建立了生产部门,同时在当地投资4000万美元建立研发中心,并同摩托罗拉、微软等成立联合实验室,通过这种方式,华为获得了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与管理经验并逐渐向研发模式转移。同时,华为将在班加罗尔研发制作的软件以内部销售形式返还华为集团总部,再销往世界各地,短短两年后的2007年底,华为集团申请的国际专利就达到1365项,位居世界第四。对印度的技术寻求型投资,绕开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中国设置的技术壁垒,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广东省乃至全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促使制造业向高技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2]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一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赵伟、古广东等,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赵东,广东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5]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岳健勇,广东:产业升级路在何方?,凤凰周刊,2010年10月5日。

(责任编辑:梁天梅)

(责任编辑:刘 璐)

三、实施效果

“三位一体”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推行几年来,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1.培训意识深入人心,培训工作开展顺畅职工培训工作正在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深入化的方向发展,各级领导实现了由不愿意组织培训到亲自抓培训的转变,基层培训负责人实现了由不懂培训到精通业务的转变,广大职工实现了由被动学到主动参与培训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各级领导负总责、职工主动学技术、考风良考纪严的良好局面。

2.培训效果突出,职工持证比例显著提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考试得到了广大职工在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响应,职业技能鉴定报名率达到90%以上,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职工比例达95%以上,完成学分人数占90%以上。目前,弓矿公司应该持证的85个工种,初级工3046人,中级工1502人,高级工717人,技师以上职称95人,初中高级工比例达到了5.8:2.8: 1.4。与2006年比,中、高级工的人数分别增长了近2倍,技师人数增长4倍以上。

3、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参加各类技术竞赛的职工人数和成绩创历年最好水平。

2007-2009年,在矿业公司各类技术竞赛中,有283名职工获得技术能手称号,25人获得技术状元称号;在鞍钢技术竞赛中,先后有45名职工获得鞍钢技术能手称号,其中4人获得鞍钢技术状元。

2010年,在鞍钢职工百名状元千名能手岗位技术竞赛中,弓矿公司夺得21名技术状元、159名技术能手的优异成绩。

2009、2010连续两年,弓矿公司被评为鞍钢职工培训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表2 弓矿公司职工在鞍钢、矿业及弓矿技术竞赛成绩统计表

4、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明显

2008年到2010年,劳务用工逐年减少,自然减员及年休假等综合因素,弓矿公司相当于减员近2700人,但仍然实现了事故降低、生产顺行、经济效率提高的目标。2010年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实现销售收入38.33亿元,利润3.92亿元,上缴税金7.5亿元。

展望未来,弓矿公司将围绕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矿山企业目标要求,致力于“三位一体”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培训管理机制,健全培训工作体系,打造培

训亮点工程,为矿山企业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