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大型武术纪录片《今风细雨江湖》第一期:三个女孩三场比赛,非常走心的一部武术人的纪录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温】大型武术纪录片《今风·细雨·江湖》第一期:三个女孩三场比赛,非常走心的一部武术人的纪录片
中国武术以她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称之为国宝,让世人羡慕。

渐起人气的《体育人间》栏目的编导们无不揣摩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

2001年初,由赵邈、赵聪兄弟俩扛起摄像机,开始了以描述当今武术人生活状况的20集纪录片《今风细语江湖》的漫长创作旅程,500个日日夜夜的创作时间里,他们经历了早起4时在北疆拍日出,更有露宿古刹名寺的悬弘之夜。

相继走遍了40多个省市地区,与50多个武术基层组织及习武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畅谈、跟拍、偷拍等制作方式和手段,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今武术文化,在以武打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狂轰烂炸电视屏幕的今天,针对无数个传说、戏说,该片编导们潜心研究、认真选择,最终选择了以真人实事为节目的主要脉路,以真实为原则,采用不停机、不剪切等方式全景纪录揭示武术搏击的真实过程,为电视机前的广大武术爱好者打造了一出真实生动的武术大片。

《初篇》是本片的概述,为我们打开了20集武术纪录片的帷幕,我们从中可以俯视全片主要内容和立意,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为我们拉开了本片主要人物的一角,使我们能够在欣赏片子的同时,感受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三个
女孩三场比赛》为我们讲述的是三个女子习武者的故事,在一家女子散打班里,我们记录了三个女孩和三场比赛的故事。

第一场比赛,是校内的比赛,只有打赢的人才有机会第二场比赛,在这个过程中,王秀娟失去了这个机会。

第二场比赛,是市里的比赛,只有打赢的人才有机会参加第三场比赛,李永红打赢了,但是由于体重的原因,她没能去参加第三场比赛。

第三场比赛,是全国的比赛,孟丽虽然没有拿到冠军,但是比起王秀娟和李永红,她依然是幸运的。

《小辉》里描写的是一个来都江堰年仅14岁学习拳术的农村孩子陈小辉。

学校里有武术课,小辉是练得不错的一个,正赶上青城山的拳师来学校选徒弟。

青城和峨嵋的比赛由于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而没有办成,他们只有打算将来在青城山举办自己内部的比赛。

陈小辉的第一场比赛,对手是同级别的队员,这是他第一次比赛,非常希望有个好成绩。

究竟小辉的理想能够成为现实吗?《小飞》是我们将首先看到的片子,讲述的是一个从小习武的孩子——小飞,那年我们第一次遇到他时,小飞只有八岁,他和爷爷一起千里迢迢来到山东郓城,只为小飞自小酷爱武术,家里也希望他能成为文物兼备的人才,他们每个月花上十块钱,在县体委体育场的一个看台下面租了一间小屋,由爷爷照顾小飞的生活起居,从此小飞就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在武校习武。

然而好景不长,生性活泼好动的小飞,还不能理解一个
外地人背井离乡的境遇,武术还没学怎么样,就和别人打架惹了祸。

时间转眼到了冬天,快要过年了,小飞和爷爷计划这回东北老家过年,我们也就此离开了郓城,并且相约来年春天再见,等到我们再一次来到郓城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体育场里已经找不到小飞和爷爷的身影,住在这里的的已经不知所踪,不禁显得有些荒凉,难道他们再就没有回到郓城吗?《陈家沟》所说的是家住陈家沟的农民陈小星自幼习练太极拳的故事,性格内向他,平时很少离开陈家沟。

陈自强和陈炳是陈小星的晚辈。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举办一次全县的太极拳比赛,这段日子,自强和陈炳就带着几个村里的孩子在这里训练。

下午,陈小星的哥哥陈小旺从外地回来了。

在陈家沟,有几位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小旺和小星都在其中。

陈小旺以前也是这里的农民,后来调到城里的体育部门工作。

他经常有机会到世界各地表演太极拳,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现在小旺已经移民到澳大利亚,但是每年春节,他都要回来一趟,一是探望亲人,二是拜祭祖先。

小旺每次回来都要和晚辈们交流一下,一来是教晚辈们一些功防技巧,二来是检验一下他们的功夫有没有长进。

县里的比赛如期举行了,虽然规模不大,设施也比较简陋,但是温县各地的几十支队伍都积极的赶来参加比赛。

这是一个有关太极拳的真实故事。

《阴把枪》讲述的是枪术爱好者吴秉孝习武的故事,一到冬天内蒙古医学院的体育场
就会被改建成简易的冰场,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小孩来这里滑冰。

老人的名字叫吴秉孝,今年七十岁。

他是内蒙古医学院体育系的教授。

吴秉孝的父亲叫吴桐,在吴秉孝童年时,吴桐就把他最拿手的阴把枪传给了他。

这个枪头是吴秉孝的父亲生前使用的,父亲去世时,把自己心爱的长枪留给了老吴,老吴一直小心翼翼的珍藏着。

吴秉孝的老家就在托县,文革期间,地主成份的吴家遭受迫害,吴秉孝一家被迫背井离乡搬到呼市。

但一些原内蒙古国术馆的老馆员仍有一批人留在了托县。

这一次,老吴想找他的师弟一起去距离呼和浩特市将近一百公里的托县,看看那里的阴把枪发展情况。

自从回到呼市,吴秉孝就把医学院里比较愿意学习阴把枪的学生找到身边,他决定系统的把阴把枪传授给学生们,让阴把枪这门独特的技术流传下去。

这样,吴秉孝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他曾说过,在他有生之年,如果能有一个人把阴把枪的技术完完整整的学全、学会,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龙师傅》里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的传奇老人——龙师傅,龙师傅练武就有自己的绝招,他所有招式都是自创的,他想怎么练就怎么练,一切随心所欲。

他练武的目的只是为了健身。

对于钳工出身的他,没有荒废自己的手艺,他把爱好与特长结合到了一起。

闲暇之余,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在铸剑上,所有工艺他一手完成。

他把造剑当作修炼,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造出
的剑很别致,甚至很传奇。

《恒力》描述的是一个来自美国习武的小伙子,他从小向往中国的武术,大学时期,他在美国学习的是表演,毕业后,在中国师傅的建议下,他来到中国的北京体育大学学习中国武术,由于他学的专业是表演,又曾经有演戏的经验,因此,经常有参与国内电视剧的机会,这一次,他要在一部在杭州拍外景的武打片中担任角色,剧组的人很多,恒力都不认识,要拍的戏也不多,不禁有些寂寞,就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一些剧组的武行和替身,大家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朋友,武术可以使不同身份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成为朋友。

外国人练习中国武术行吗?《马氏三兄弟》是中国近代武术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在这集里观众将看到他们为中国武术所做的贡献。

马贤达生长在武术世家,他的父亲是当代著名武术家马凤图,老先生有四个儿子,都是自幼习武,长子马颖达已经去世了,次子马贤达曾经担任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的副主任,三子马令达久居兰州,培养了众多学生,四子马明达是一位历史学教授,也是一位知名的武术家。

如今,70岁的马贤达退休在家,已经不必为了繁重工作而奔波忙碌,但他还是把空闲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对武术的研究整理上面。

马令达今年66岁,多年来一直在甘肃省体育部门工作,培养了大量的学生。

马明达是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也是一位知名的武术家,马明达准备举办一次学校之间的短兵比赛,
在这段时间的武术课上,他一直忙着督促学生们,加强短兵的训练。

在大学里,虽然有些人练中国武术,但是习练的人数上比起跆拳道、空手道、散打却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学生即使免费也不学习中国武术,他们认为传统的中国武术不能实战,仅仅是花架子,不堪一击,这是令人痛惜的。

这次比赛的结果是双方各有输赢,马明达办这个比赛并不是为了分出谁高谁低,他只是想让学生们能对中国的传统武术产生兴趣,能参与练习。

《沧州一天见闻》为我们展示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沧州地区人们习武风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各行各业都在发展经济,武术也永远不再是杀敌制胜的武器,但在沧州,依然有着尚武之风,无论是市里县里,还是乡里村里,你随便遇到的某个人,都可能擅长武艺。

我们在沧州选择了两位没有什么名气的武师,分别同时纪录了他们一天当中普通的生活,两个人相隔近百里,相互并不认识,一位是家住青县,今年六十几岁的孙少刚,另一位是家住沧县,98岁的老汉。

在沧州,孙师傅的功夫在别人看来不是一流的,他没什么名气,也不和别人争什么。

有时候,他也被邀请到县里给客人表演,但更多的时间里,是在家照看自己的小孙子。

为了方便孩子们学习,这段时间,孙师傅凭记忆把一些套路动作画下来,然后再分别给孩子们传看。

在沧州,像??老汉这样的人不多也不少,一生练武,也不图什么,没有名气,也就没什么架子,不急功近利,也
就不生闲气,老汉没想过当第一或者自立个门户,却留下了像普通人一样的平和,健康。

《丹丹》描写的是一个从4岁时就开始习武的女孩,至今已有7年了,7年里她一直练习国家体委规定的套路、自选拳,小小年纪,已经参加了多场省级和全国的比赛,从来都是冠军。

这次来到武当山,就是为了参加一个月后在这里举行的武当山国际武术交流大会。

丹丹的家在内蒙古包头市,父母在包头开了一家经营建材的小店,这次为了丹丹的比赛,他们在生意的旺季,放弃了赚钱的机会,专门赔着女儿来到武当山。

丹丹到这里没有几天,就已经和这里的所有人都混熟了,她开始寻找各种时机找人教她习武,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师兄们的看家本领都学到手。

也许在许多年以后的某一个时刻,丹丹会想起在她11岁的时候,爸爸妈妈陪着她来到武当山参加比赛,会想起她曾经在这里拜师学艺时,曾经有一个台湾人给她起了个“欺负老人组组长”的绰号,会想起父母亲对她的夸奖,批评。

想起父母为她做的一切一切,到那个时候,她一定会完完全全理解她便是父母亲心中的希望。

《郭阔》这一集里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来自河北保定一个从小就跟着爷爷练习摔交的孩子——郭阔,年仅14岁的他,2年前就开始练习摔跤,曾经获得过省里比赛的冠军,为即将参加在四川绵阳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大会。

每天早晨,他和爷爷都会一起到市区的一个公园里晨练,那里也是老跤师们
聚会的地方。

多年来,老跤师们都会用扔沙袋来练习基本功。

老跤师们各有绝招,随便哪位都可以指点指点郭阔摔跤的技术。

郭阔的父亲是一位个体司机,他为建筑工地拉货,这两年生意还不错,他最近计划把车卖掉,换一个大一点的车,以便赚更多的钱供郭扩外出参加比赛。

这几天,他取得了物业部门的同意,准备在家门前挖一个井,为郭阔做一个滑车以练习摔跤的基本功,郭阔的爷爷年轻时就是用滑车练摔跤的。

而到训练馆的郭阔,可就不是那么舒服了,因为年龄小,他常被当做别人练习的靶子,郭阔的习武道路会怎样呢?让我们拭目。

《德建》(上、中、下)为我们展现的是少林寺的普通僧人释德建的僧侣习武生活,他住在少室山南山的三皇寨,与山石树木、野鸟花草为伴,过着恬淡寂寞的隐居生活,至今已经有十几个春秋了,昨夜,下了一场雪,德建喜欢雪,他生长在北方,白雪是他童年的记忆里最熟悉不过的了。

中原的雪晶莹而又柔和,让德建他想起了远在东北的家,他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两年前,听说父亲病危了,后来从医院里出来,也不见什么好转,现在已经很久没有父亲的消息了,德建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到东北老家,五年没有见到九十高龄、体弱多病的老父亲了,两年前,听说父亲病危,险些离开人世,后来保住了生命,但一直不能完全康复,他总是放心不下,德建决定今年过年要回东北老家看看。

他是一名普通的僧人,他相信品德为做人之本,助人才
会快乐,善良才能助人,他相信善良。

德建轻装上路,犹如一个孩子一样奔跑着下山了。

在他长年的隐居生活中,面对的只有宗教、中医还有武学,多年的潜心学习加上较少与外界接触的僧侣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单纯而又率真,他一般不会太顾及别人的看法,人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无常一般都不能影响他的言行。

少林寺对于他来说,仿佛是一种生命的召唤,然而,远在东北的家,却是他一个常人的牵挂,就这样,他带着一些回家的喜悦和担忧踏上了远去的列车。

《老王头》里的主人公是练查拳王洪德,今年67岁的王洪德自幼习武,他每天都会一大早就到公园打拳,舞剑,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有人跟他一起锻炼,平时跟他在一起练的多数是孩子,这些孩子练武的原因都是出于对老王的好奇,老王没有上过学,一辈子没有和人打过架,他练的拳基本上都是套路,也从来没有在实战中使用过,但是打拳是他唯一的爱好,老王也想看看自己练的套路能不能用于实战,就找了几个在民间练武的朋友跟人家学习学习。

公园对面的商场是新盖的,里面有很多年轻的员工,每天早晨他们都会做体操,今天,老王经过再三考虑后,终于鼓起勇气,去商场找有关的负责人谈谈教员工们练武的事儿。

也许是由于我们的到来,商场的负责人同意了老王的想法。

但是老王却没有想到事情这么快就定下来了,这个结果让他十分高兴。

他想把这个大喜事告诉以前和他一
起练武的一个朋友,并且想请他这位朋友和他一起来教这些商场的员工们练武。

晚上,老王特意弄了一桌子菜,请来两位邻居,让大家都来分享一下他的快乐。

第二天一大早老王就来到了公园,由于不确定有多少人来跟他练武,他把家里所有的兵器都带来了。

在中国的每一个县城里,都可以找到老王头这样的人,他的武术练得并不好,他总结出来的理论也不见得高明,但他痴迷的热爱着武术,他教人练武从来不收学费,也许收学费的话也就没有人跟他练了,他只是希望练武术的人越多越好,让武术能够发展起来。

他认为实现这个目标也不是很难。

《高老头》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位大山里的农民老大爷苦练棍术的故事,西北的大山大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纯朴的农民,高老头就是其中一个。

高老头今年66 岁,他在这里收废品以维持生计,因此每个礼拜他都要离开山坡上的村子,走十几里的山路到县城的废品站照看一下。

老人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他自己唯一有所骄傲的,就是自己的一身武艺,尤其善使一趟壳子棍。

高家寨位于天水管辖的秦安县,村子里的人都姓高,由于村子坐落在山坡上,因此没有叫高家村,而是取名高家寨。

现在的季节农活不是很重,也不多,主要是剪果枝,这里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人民币,生活穷困,水源紧张,没有任何文化娱乐,当然,练棍是除外的,每到空闲时间,村外边的人也许会喝酒,打麻将,看电视,而他们就是练棍,也许是因为他
们没有别的选择,也许是因为练棍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天下午,城里传过话来,说有几个练棍不错的大学生明天要在蔡老师的带领下来村里交流一下壳子棍,村民们练棍之后,就聚在老高家商量起来,一方面是怎么接待,另一方面是他们并不喜欢练规定套路,而面对那些练规定套路的学员,他们要不要不保留的把壳子棍教给对方。

第二天上午,蔡老师他们准时从56公里之外的天水赶来了,这一天,大学生们受益颇多,高老头也喜上眉梢,看来还是不应该保守,不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给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肯定。

不久之后,在天水的那些大学生们,已经把壳子棍的一些用法编排起来,广为训练。

《老庞》老庞的全名叫庞绍声,家住在距离佛山市中心不远的东便村,村里大部分人都做起了生意,老庞也开了一家制作门窗护拦的小工厂,盖起了四层小楼,老庞一家人住在三层和四层,其余的房间出租以增加家里的收入。

这样衣食无忧的老庞就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舞狮子了。

老庞对舞狮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激情,他经常会在家里把狮头擦得一尘不染,然后拿起二胡对着狮头拉上一段。

舞狮不光让老庞在武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乐器上也长进不少。

配乐拳是老庞和他的伙伴们自己发明的,有一次,他们在外面表演舞狮结束后,观众觉得意由未尽,老庞就即性给大家打了一套配乐拳,从此他们就经常这样自娱自乐,目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

这些
打拳的人一般都热爱音乐的节奏韵律,同时又痴迷武术。

老庞他们都是生活在广东的普通人,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武术。

也由此变得快乐。

《张荣时与少北拳》(上、下)为我们展现的是武术老师张荣时,他练的是少北拳。

张老师认为:每天能早早起床来锻炼身体的年轻人,多半是严于律己,思想上进的人,所以,只要有人学他就教,而且定下了个规矩,就是教拳是义务的,不允许收钱收物。

几十年来,习练少北拳的越来越多。

20集的武术纪录片《今风、细语、江湖》不是传说,更不是戏说,他带给你的是真实武术爱好者的习武道路和生活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