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争力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其研究对象可以是国家、产业、企业等,尽管对竞争力的研究引起了经济界和管理界的广泛兴趣和重视,但是其复杂性使得相关研究很难形成一致公认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结论。不过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而言,学术界有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竞争力研究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对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学派的发展做个全面的论述。

一、国外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学派的发展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事企业竞争力领域的研究工作。其主要理论有:

(一)产业组织理论

30年代,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产业被看作同质企业的集合,从而以进入壁垒等市场分析而不是企业内部因素差异来解释不同的市场位势、超额利润以及持续竞争优势。50年代,美国学者、芝加哥学派的阿尔钦的《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并非传统中的完全理性决策者,而是一种适应性制度安排,市场被看作是一种选择机制,并通过不同的生存进程,确保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继续生存。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两大领域,其特点是把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管理研究中。主要贡献是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主导战略,而企业价值链的差异以及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以及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当代企业战略管理中颇为流行。

(二)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佛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在对企业内部成长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下,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他认为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增加导致了企业内部出现新的协调问题,需要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进行原有各部门以及新的各种专业职能的协调与整合,企业内部会发生伴随生产进程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将非公开知识转化为公开的正规知识的过程。同时,不只局限于企业范围内,还会发生在产业以及整个社会中。马歇尔建议应当把源于企业的“内部”经济问题和源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经济问题区别开来。这两类经济问题后来演变为后马歇尔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50年代,后马歇尔主义者安蒂斯•潘罗斯极大地发展了马歇尔“内部经济”的思想,使之更加深入和全面。潘罗斯《企业成长论》(1959)的研究集中于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她认为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决策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进而可以将其程序化,形成以特定的途径、知识和经验解决各种问题的优势。新知识的积累主要

是内部化的结果,是一个将外部正规知识转化为内部非公开和非正规知识的过程,同时,企业成长并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于企业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应用推广机制,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知识技能的积累机制,也是潘罗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60年代,乔治•理查德森把注意力集中于马歇尔所说的“外部”问题,提出了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论。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科斯的关于市场与企业等级之间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同时又发展了企业内在成长论。可以说,理查德森是一种能力专门化的内在成长论,也即通过专门从事依赖于同一种能力的活动,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积累专门能力,而单个企业更多的同质性活动专业化,使企业更依赖于市场和组织的关系协调。

这三位理论家共同倡导的“企业内在成长论”在80年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战略管理领域中盛行,并被企业理论家、产业经济学广泛使用,成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虽然在研究的着眼点上有所区别,但它们的基本观点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

(三)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1982年,史蒂芬•里普曼和理查德•罗曼尔特的《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认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状态就会永远持续下去。1984年,博格•沃纳菲尔特在潘罗斯的《企业成长论》的基础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成为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有关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他认为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位势差异,仿制者的认知、时间和经济劣势,会形成资源位势障碍,从而使资源位势差异存在下去。从此,出现了一大批关于企业理论的学术研究,形成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不同流派。

与企业内在成长论不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主要解释企业本身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否使企业产生持久的超额利润,或这些优势是否会因为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而消失,因此,它主要考察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起决定作用,拥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且不易被竞争者模仿或替代的企业将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之所以难模仿,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形成机制是难以模仿的,或者说,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形成的原因是模糊的。这种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在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选择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也即是相机决策的产物,而不是战略管理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企业持续竞争力论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进化论及其对竞争的理解。马歇尔引入了“代理部门”的概念。与现代代理理论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不同,马歇尔用来定义一个产业中企业的年龄、规模等的平均化。

根据马歇尔的分析,均衡代表一种成长力量与衰败力量相平衡的状态(马歇尔,1920)。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开始转入研究普遍适用的理想企业模式,进化论被主流经济学抛弃,只有少数学者仍然坚持进化论的动态竞争思想,但影响较小。直到20世纪50、60年代,进化论才逐渐重新受到重视。阿尔钦在1950年发表的《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一文中,认为企业不是传统理论中的“完全的理性决策者”,相反,应视企业为“适应性制度安排”,且由市场力量决定其“形态”。他认为很难分清企业成功的原因,并把难以确认导致企业成功原因的情形称为“原因模糊”。这是由于经济活动中信息成本的存在,一个企业很难复制或仿制另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优势技术、市场知识、组织能力等等。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内部,并不易被仿效,具有一定的持久性,而企业由此获得的竞争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学者继续对企业持续竞争优质做出更深入的描述。与德姆赛茨相同,罗曼尔特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存在是因为在企业中,存在着一种带有根本性的、与能够导致企业成功的特殊资源密切相关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企业成功的“原因模糊”,这其中可能存在一种使产业中的企业获得比产业外的企业更高利润的均衡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产业外的企业无法有效进入产业侵吞产业内的利润。罗曼尔特(1984)运用“独立机制”来解释那引起限制企业间的收益差额走向均衡的现象。例如,经验基础上的企业家资源(潘罗斯,1959)、难于完全效仿的有价值的组织文化(巴尼,1986),如产品声誉之类的难于仿制的无形资产(艾特米,1987)、成功企业用于解决新问题的经验等等(斯格迈克,1990)。

在以上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大批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学术研究,形成了一些不同流派。对于企业竞争力则经济界和企业界具有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竞争力研究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在对企业竞争力有了各种定义的基础上,不同理论发展出了一些相对独立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学派。目前比较主流的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都是从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衍生而来。

(四)资源学派

以沃纳菲尔特和潘罗斯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是目前最为流行、主导企业竞争力理论论著基调的主流学派。自从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学说》一文。从此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该学派主要著作及代表人物有:《企业资源学说》(沃纳菲尔特,1984),《企业战略理论》(罗特尔曼,1984),《知识和能力作为战略资产》(温特,1987)《战略管理和经济学》(罗特尔曼、提斯,1991),《竞争优势的奠基石:一种资源观》(皮特瑞夫,1993)等等。在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的差异的假定下,该学派认为企业的内部有形资源、无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