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
006-02-21[作者简介]
舒耘华,佳木斯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教师。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浅析
舒 耘 华
(佳木斯大学基础教育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 本文从社会、婚姻,性格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指出妇女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不把婚姻当作自己的唯一归宿是妇女解放的前提。[关键词] 鲁迅;
小说;妇女形象[中图分类法]I 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6)03-0036-02
鲁迅是最早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之一,他以理性之笔拨开历史文化雾瘴,揭示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不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后来长期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都始终密切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和出路。在鲁迅揭露妇女问题的三十多部作品中,
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等女性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在她们身上不仅体现了鲁迅高超的塑造人物的技巧,
同时也沉淀着鲁迅对中国妇女命运的思索。当我们走进这些鲜活的形象,我们就会看到积淀着数千年的中国妇女的血泪,她们的不幸、无助,她们的坚忍、顽强,她们的希望、出路……
通过对她们的品评、比较,我们既看到了因袭的沉重,同时也看到,在社会的解放还没有到来、妇女的独立还是空谈的时候,仅凭妇女个人地努力,反抗是多么地软弱、无力。
一、置身于社会的土壤
在封建社会,妇女不仅在生理上遭受惨无人道的摧残和扼杀,更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毒害、愚弄和禁锢。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象巨大的无形的绳索,长期绞杀和窒息着中国的女性。鲁迅作为思想文化革命的主将,采取冷峻清醒的现实主义审视态度,
始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几千年来“吃人”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在小说中把三个女性的不幸置身于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让读者明白:她们为什么会走向那样的结局。
单四嫂子因为是一个寡妇,受到了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的调戏。“你……你你又在想心思……”对于不幸的单四嫂子,他们不是同情,而是怀着轻薄,甚至在单四嫂子抱孩子去看病时,蓝皮阿五也不放弃调戏的机会。“他便伸开臂膊,
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就这样一个“热情”的蓝皮阿五却在孩子去世抬棺材需要人手时,因为无利可图,跑得不知哪里去了。还有那个只知赚钱,哪管人死活的何小仙,当单四嫂子将宝儿的生死存亡维系于他,焦急地询问:“不妨事么?”他却答道:“先去吃两贴”
,然后“闭上眼睛”偶像般不言不语了。他身为医生,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死活。还有单四嫂子的邻居们,“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
回家的颜色”。可见大家并不关心单四嫂子,而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从中受益。在这样一个自私冷漠的世界,谁来呵护单四嫂子那微弱的生命之光呢?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鲁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压在祥林嫂头上的,首先是鲁四老爷。小说的开头,通过“我”对鲁四爷的介绍和对他书房的描写,特意点明了他的身份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此后,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从他初见祥林嫂时即“皱眉”,一直到祥林嫂死后还大骂“谬种”都活画出他道学先生的丑恶面孔。他丝毫不同情祥林嫂。只是在婆家没有跟自己打招呼的情况下就抢走了祥林嫂,才说一句“可恶”。祥林嫂被卖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为此婆家又赚了一笔,解决了小叔子的财礼钱。为了自己的利益,婆家哪管祥林嫂的死活。在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贺老六病故、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悲惨情况下,无情的大伯子又来收走了祥林嫂的住房。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
得到的是鲁家的进一步轻视和周围人冷漠的白眼。“我真傻,真的,”当祥林嫂向周围人诉苦时,得到的是讨厌的打断和为了满足好奇而前来凑热闹的无聊伤害。柳妈以及那些嘲笑祥林嫂的人,虽然在本质上和鲁四老爷不相同,但也有意无意地给祥林嫂增添了许多压力,于是,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死去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从子君的悲剧中更可以看到,自由婚姻的小苗是如何在严寒的社会环境中一点点因为缺少温暖而走向枯萎的。在他们的自由恋爱的过程中,有来自家庭的阻力,有来自社会的白眼。当他们好不容易组织起一个家庭时,涓生却被解职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任凭涓生如何想方设法、如何努力,但在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绝境,他们的婚姻也走向了解体。子君最终仍回到那个封建大家庭中去了。可见,个性解放离开社会解放是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鲁迅在1923年12月26日有过一篇演讲:
《娜拉走后怎样》。他在该演讲中指出,娜拉在那样的社会里,从家庭出走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他指明,出走并不意味着女性真的走上了解放的康庄大道,如果她们没有经济独
-
63-2006年第3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N o .3,2006(总第133期)
J o u r n a l o fM u d a n j i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T o t a lN o .133
立,被奴役、被压迫同样存在。作品以子君的结局告诉了我们,子君实际上就是出走后的娜拉,
二、围绕着婚姻的城堡
婚姻对女性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在男权社会里,尤为明显。“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可以说,妇女的很多不幸,都是从婚姻开始的。而妇女对婚姻的态度、看法,也可以反映出女性的解放程度。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鲁迅才围绕着婚姻的城堡来刻划这几位女性的形象。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有着不幸的婚姻,在结婚不长时间就死了丈夫,成了寡妇。此后她从来没有过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她面对的只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那么单四嫂子的明天会怎样呢?作为一个孤苦伶仃的妇女,她的希望又在哪里呢?她如寒夜里的一盏灯火,生命的火焰随时都会熄灭。
比单四嫂子更为不幸的祥林嫂总共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第一个丈夫死后她为了逃避被再嫁的命运来鲁镇做工,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并把她强嫁给深山坳里的贺老六。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却又得了伤寒死了,她再次成了寡妇。紧接着孩子又被狼叼走了,祥林嫂就彻底崩溃了,从此她便陷入到麻木的精神状态之中,很快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祥林嫂在鲁镇祝福的爆竹声中,含恨离开了那个不属于她的世界。
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和单四嫂子这两个形象,描述了旧社会妇女在族权、夫权、神权和地力豪绅的重重压迫、欺凌和绞杀下的悲惨命运。作为封建社会的标准女人,她们坚守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行为规范.,毫无反抗之意---也未曾想过反抗。她们在失去了婚姻之后,就自觉地失去了女人的一切自由权,她们自动地泯灭了自我意识,苟安于非人的地位,自愿地固守着已死的婚姻并把所有的压迫和束缚都看成自然而然,甚至理所当然,最后在清灯孤影下独守寂寞。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但结果又怎么样呢?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她不愿恪守“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婚姻范式。为了自由,为了爱情,她挑战封建的父权,从家庭中逃离,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大胆地与涓生相爱并且同居。但在他们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之后,他们的爱却也“凝固”了。子君已没有了新的理想,新的追求。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还跟小官太太暗斗。昔日勇敢的子君已经蜕变成一个关在小家庭的樊笼里、依赖丈夫生活、毫无独立能力的平庸小女人了。子君逃出了一个封建旧家庭,又建立了一个旧社会模式的小家庭。经济的窘迫,使他们的爱渐渐产生了裂缝,并最终导致他们同居生活的解体。子君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子君的婚姻是因为爱而自由地结合,同样因为失去了爱而走向了悲剧。她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她的婚姻模式依旧没有走出封建时代的影子。
三、凸现着性格的因素
我们看到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均是冷漠、麻木、愚昧、沉默的形象。她们浑浑噩噩地度日,对社会的变动、改革茫无所知;她们受着欺凌与煎熬却只是逆来顺受,“遗忘”,与“苟活”己成为她们永难觉悟的标记。鲁迅正是因为痛感中国女性象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沉默已有四千年”,她们“该学会自己觉醒……”,然而“现在还少见”,所以“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画出这沉默的国民魂灵”,以此唤醒人们早已麻木的魂灵,促进全民族的自我反省与批判。
祥林嫂身上带有以“驯顺”为主要特征的奴性,这使她向恶势力低头,向不公平的现实低头,向所有的打击和摧残低头。她在经受了第一次打击(死了第一个丈夫)后,逃出做工,暂时做稳了一阵儿奴隶。只要能劳动她便“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经受了另一次沉重打击(被迫改嫁)之后,又暂时做稳了一阵儿奴隶。但她毕竟嫁过两个男人,“贞节烈妇”的伦理规范让她心不安,于是倾其所有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幻想重新获得奴隶的地位,---可谓“安分”“驯顺”之至。但她还是被视为不洁不祥之物,难以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无法做稳奴隶,最终死于街头。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的女人,没有文化。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命运的屈从。丈夫死了,她拉扯着孩子度日,只要有孩子,就有希望。可惜孩子也死了,单四嫂子在悲伤也痛苦中等待。等待命运的裁决,听候上天的安排。她就象偶尔飘落水中的枯草,听任水流东冲西荡,随遇而安。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深刻指出:“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一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和单四嫂子的命运就反映了中国女性的这种生活命运。相比之下《伤逝》中的子君,则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富有民主色彩的声音。她要冲破几千年来男性统治社会中男人对女性名分、行为的规定。“我是我自己的”,这不只是婚姻问题上的自我独立和自主权利,而是有了更广大范围的所指:是对女性尊严的肯定。
鲁迅小说中这几个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鲁迅剖析的是国民的灵魂,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挽救国民的灵魂;同时,也寓示了社会制度必须要革命,国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妇女解放亦是如此。当妇女真正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摆脱了对男人的依附关系,不把婚姻当作自己的唯一归宿,那时才能真正达到妇女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鲁迅.娜拉走后怎样.[A].鲁迅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兽迅文集.第四卷.
[3]李允经.鲁迅的婚姻与家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0.[责任编辑]乔淑兰
-
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