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

——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

英美新批评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至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状态。“新批评”因兰色姆于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而得名。新批评不同于实证主义批评和浪漫主义批评:实证主义批评注重作家个人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批评强调研究作家主观情感、天才、想象等,批评家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情感态度带到文学批评中;而新批评则极力凸显对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因此新批评也被称为“本文批评”、“本体论批评”。新批评提倡一种文本“细读法”,并创造出了一系列批评范畴来维系他们的批评体系和实践,这些范畴包括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象征等。

本文将尝试用新批评的这种文本细读法和一系列相关范畴对何其芳的《欢乐》和戴望舒的《印象》两首诗进行一种新鲜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的解读。

一、对《欢乐》的解读

欢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燕卜荪给复义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1】就会造成语言复义现象的产生。单读这首诗的题目,便发现了其中的复义现象。题名为“欢乐”,既可能是描写对欢乐的认识、感受,又可能是向我们介绍什么是欢乐,或欢乐是什么,既可能是向我们讲述一件让人欢乐的事情或对往昔的一件令人欢乐的事情的回忆,也可能是想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欢乐或把握欢乐……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就会通过题目对文章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和预想。不过,也许正是作者对“欢乐”也不了解,所以才命了这个题目。

接下来读完全诗后,首先发现这首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疑问句的方式,全诗共14行,竟用了15个问号,对“欢乐”的一连串发问正是暗示了“我”对“欢乐”的不能把握,就如诗的最末一节写到的“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至此便可以知晓:“我”虽命题“欢乐”,但自己对于“欢乐”却如同个盲人,作者并不能在诗中告诉我们有关“欢乐”的确切信息,读者阅读前的期待与读后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张力,艺术的美也便在这矛盾所构成的张力中显现。

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来写对于“欢乐”的感受:“欢乐是什么颜色?”,“欢乐是什么声音?”,“是不是可握的”,“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将“欢乐”这一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可感的视觉、听觉、触觉放

在一起,这种陌生化的表达方式同样产生了一种张力的效果,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意义。

布鲁克斯说:“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2】悖论是诗歌创作时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悖论方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表现为对文学语言进行反常处理,将逻辑上不相干或者语义上相互矛盾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使其在相互碰撞和对抗中产生丰富和复杂的含义。诗的第一节问“欢乐是什么颜色?”时说“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白色和红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接下来的“芦笛”与“松声”和“流水”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将这些相互矛盾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的诗歌意蕴。但这首诗更大的悖论在后面的描写中,说“欢乐”“如同悲伤”、“如我的忧郁”,“欢乐”与“悲伤”和“忧郁”是完全矛盾、意义上完全相反的词语,通过这种悖论使诗篇显示出张力的魅力,从而使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具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深度。

“欢乐”可以使心灵“静静的流泪”,这依旧是一种矛盾的反常处理。欢乐通常是指人精神愉悦时的一种感受,是应该让人微笑的,而这里却让人“流泪”;“忧郁”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消极、抑郁的精神状态,是给人及其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的感受,但竟用“可爱”来修饰,认为给人带来痛苦的忧郁是可爱的。以上的这两种矛盾的结合同样是悖论,正是这些悖论的存在,才丰富了诗歌的含义,也让读者对这些词语有了不同以往的另一番新鲜的感受和领悟。

“如同悲伤”和“如同我的忧郁”采用了隐喻的方法。隐喻的特点是通过类比的方法使人在意念中观照两种事物,用诉之感官的意象去暗示无法理解而诉之感官的意象,从而使人的心灵向感官投射。把“欢乐”等同于“悲伤”时,因为它们都具有“使心灵微微的颤抖”,“或者静静的流泪”的特质,也就是说,他们都可以引起人的感情波动,可以让人感动;把“欢乐”等同于“我的忧郁”时,因为他们都是“可爱”的。这种比喻强调类比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和异质性,用比喻作为连接的纽扣,将它们扣在一起,是比喻更有力量。新批评认为相互比喻的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越远越好,如果他们之间的联系完全违背逻辑,含义就更丰富了。诗中还有一处比喻即将“我”心中对于“欢乐”的感受比喻成“盲人的目”,也就是说“我”的心就像盲人的目一样,是感受不到“欢乐”的。

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上,和悖论一样经常使用的手法是反讽。新批评认为诗的语言就是反讽的语言。在何其芳的这首诗中,“我”首先是站在全知的立场上将诗题命为“欢乐”,接下来却以一连串的问句揭露出了“我”实际上对于“欢乐”是无知的。“我”既不知道“欢乐是什么颜色?”,也不知道“欢乐是什么声音?”,不知道“欢乐”“是不是可握的”,“可看见的”,也不知道欢乐“会不会使心灵微微的颤抖”,“或者静静的流泪”,“我”还不知道“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这一连串的疑问恰恰显示了“我”的无知,于是将前面的全知视角彻底击垮。其次,当“我”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对“欢乐”发问时,是相信“欢乐”是可以被感知到的,但最后一节又以一句“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暗示出“我”是感觉不到“欢乐”的。明明自己是感觉不到“欢乐”的,却又站在相信“欢乐”是可以感知的立场上对“欢乐”进行提问和想象式描述,反讽效果便由此生动的展现出来了。最后,在前面的描述中明明已经暗示了“我”对于“欢乐”的无知和不能感受,但“我”却又认为“欢乐”是“可爱”的。“我”爱上的是一个自己不知道、不了解,对于它的存在与否都不能感知的事物,由此产生的反讽是多么的可笑和令人深思。

二、对《印象》的解读

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坠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