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我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析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本文从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三方面来论析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探讨其独特的内涵意蕴。
关键词:中国文学古代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是指从先秦文学开始,经历了漫长又久远发展历程的文学总括。它包括了各种题材:诗词、歌赋、散文、戏曲、小说、骈文、传记等。透过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可以看到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一方面,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哺育,中国文学表现出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由于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作家人生境遇的挫折,中国古代文学又表现出对命运的沉重的忧患意识和不为现实榨干的洒脱的超越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这三方面来理解。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一方面,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
另一方面,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中国古代的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着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它们对文学的影响也主要体现为作家世界观和思维
方式的多元化,而没有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
中国古代文学所具有的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可以从其对国家、社会所起到的现实作用来具体体现:
1、古代文学的政治倾向为民族发展集思广益。情文并茂的策论、政论、讽谏书对统治者所起到的作用绝不容小觑。如贾谊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来巩固中央集权制,“驱民而归之农”从而巩固政权。这是由中国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决定的。
2、古代文学的哲理倾向为民族发展、祖国统一奠定了了理论根基。古典文学是情感美、画幅美和气韵美的大融合、大升华,其形成源于作者对世界万物的整体性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与作者借以承载这种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场面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也密切相关。譬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精神,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天下大一统”思想有着历史渊源。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天下大一统之义,并热烈赞美大禹统一中国的功绩。孔子作《春秋》,主张“华夷一家”,这一思想经其弟子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观念的提升,再经《春秋》公羊学派的倡导,在战国时期加速向“天下大一统”观念发展。
3、古代文学的道德倾向为民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伦理基础。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是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因此,古典文学创作倾向表现进步的思想、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对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朽、道德的堕落则要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关怀最终都是指向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建立以及新的社会理想模式的建构,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这是士人文化精神共同的价值取向。如明清小说就非常重视人物的德行节操,总是倾尽全力赞扬那些大忠大孝、品行高洁之士,人物形象的善恶良莠有如泾渭之水,分明易辨。《三国演义》推崇诸葛亮、关羽,就因为他们忠义赤诚、肝胆照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的“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都足以让人们领悟到这种道德文化精神的魅力。
4、古代文学的抒情倾向为民族发展发挥了激起共鸣、沟通人心的凝聚作用。中国文化的深处,是人性的感动,是人心与人心的照面。读《出师表》而知忠,读《陈情表》而知孝,中国数千年的统治则一向以“臣忠子孝”治天下,于是中国古典文学便隐隐具有凝聚人心、教化众生之功效。古典文学偏重抒情的倾向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得到了增强,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就是感情热烈的抒情诗,散文至唐代韩、柳竖立起了一道明确的界碑,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来异常鲜明的抒情特征。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何为“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由儒家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文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道德的提高和完善,宣扬政治,提升道德。宋代理学家认为“文以载道”是指文学的价值在于阐述经典的道理,在于它的社会功利性,近代梁启超等人所理解的“道”已不再是儒家思想,而是强调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影响通过形象评价人生,发挥文学的感化教育功能。不管他们是怎样理解“道”,有一点是肯定的,历代作家在理论上都注重文以载道。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传统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作家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的共同心态。在这种背景下,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成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积极提倡诗教,企图以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其他诸子的观点虽然势若水火,但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同样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可以说,先秦诸子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文”只是手段,“道”才是目的。“文以载道”不但成为历代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先秦诸子著书立说,目的都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观点。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创作,离不开他对国家的强烈使命感。屈原借诗抒态,李白歌风咏月,杜甫批判显示都是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强烈的使命感。就是那些一度被人认为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中也不无带有明显的教育目的。如《三言》、《二拍》每小段故事开头都对人世道理作发人深省的阐述。明清六大小说代表作,也都是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道理的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不仅有批判现实政治的篇目,而且在写鬼说狐的作品中,通过描写一个充满人情和爱的鬼狐世界与人间的狭隘、冷酷、自私、争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蕴藏着现实主义特点和教化意图。
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面的深刻影响:
1、正面影响:
①这种思想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例如唐代诗人中,杜甫蒿目时艰,忧国忧民,对儒家仁政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成为杜诗的核心内容。即使是浪迹五岳、神游九垓的李白,也在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事业、要在外部事功的建树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而且明确地以孔子作《春秋》为自己的文学事业的典范。至于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更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直接指导下取得的创作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