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兼谈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

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常态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24个月的货币政策)。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只是外贸出口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更可能是上一年人民币过度升值所导致的结果),采取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即4万亿元的财政投入),以及货币政策由“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即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货币政策。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按揭贷款利率优惠等。在这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仅银行信贷增长就近11万亿元;在2010年的前10个月银行信贷新增达69015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近18万亿元,接近1998年-2007年10年信贷增长的总和(为207936亿元)。从而使得2009年及2010年前10个月M2和M1增长分别达到27.7%、32.4%和19.3%、22.1%,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二是1998年-2007年(如果更细分些是1999年-2006年)的10年中基本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或常态的货币政策。我认为,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这个时期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转变。在这个时期新增银行信贷为207936亿元(其中1998年-2002年为67069亿元;2003年-2007年为140867亿元,两个时期信贷增长速度有比较大差异),年均增长2万亿元左右,仅为非常时期的2009年-2010

年的九分之二。2009年以来,M2增长一直保持在17%以上,最高时达到29.7%,并持续一年(2009年3月-2010年2月)保持在25%以上。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到,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特点是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泛滥,尽管这种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对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这种货币政策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调整,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证银行体系向市场流动性释放适度(如M2增长维持在15%水平),要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及服务交易量之比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弱化系统性风险积累的条件。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核心就是让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回归到常态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意味着实施了近两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步入常态管理,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向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它也是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尤其是挤出房地产泡沫)的有效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中国经济不仅走出经济复苏的困境,也开始步入快速增长上行轨道,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产价格泡沫过大(主要是房地产泡沫)及通胀压力过大。当前过大的房地产泡沫不仅扭曲了整个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及收入分配关系,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而且正在积累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造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而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则是挤出房地产泡沫最为有效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让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回归常态及理性。

对于泛滥的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中央政府在年初就看到问题所在,并希望信贷政策调整来遏制房地产泡沫。但是,在货币政策没有转向的情况下,不仅这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惯性影响无法改变,而且也给各商业银行过度使用(或过度放款)这个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依据,从而使得各商业银行都在竞争性突破对其信贷规模扩张的限制。因此,货币政策转向就是要改变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无限信贷扩张的局面。

当然,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不是货币政策全面收紧,而且管理层可针对性地在不同的条件及环境下灵活使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既要挤出房地产市场泡沫、保证物价稳定、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要提供经济增长相应的融资条件与环境。如果把稳健的货币政策仅仅理解为货币政策收紧是片面的。

总之,“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让非常时期的非常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并非是银行信贷的全面收紧,并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如1998年-2007年)。既要管理好泛滥流动性、挤出房地产泡沫及稳定物价,也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及以信贷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包括了有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要加快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汇率制度)及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及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这样才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挤出房地产的泡沫,并让物价水平回归到正常水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本报专家组成员)

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及稳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点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平衡和各项政策之间关系的协调。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多角度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实施这一政策,既考虑当期利益也考虑远期利益,既考虑运行调控又考虑制度建设,既要讲求成效,又要压低风险。

首先要全面认识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这既关系到政策措施体系的确立,也关系到对于财政政策长期基调的把握。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是在提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后才表明财政政策正在出手保增长。这种看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我们应该对财政宏观调控功能的稳定性有正确的认识。

从理论角度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财政支出扩张是基本特征,但在收入方面却存在增税和减税两种可能性,如果是增税增支,说明财政扩张度较弱;如果是减税增支,则说明财政扩张度较强。有必要指出:增税增支和减税增支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支出扩张靠税收增长维持,而后者则要靠发债来维持。也就是说,要扩张支出,总要有资金来源,不能认为减税没有代价。

从操作角度看,就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和阶段性着力点的连续性来说,我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三重含义: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本义是指在保增长转变为宏观政策首要目标的背景下,财政要加大刺激经济增长的力度,要运用更多的财政手段去化解各类深层次的经济矛盾。进一步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不是说过去实施的财政政策不积极、成效不大,而只是说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征,财政的宏观调控方式和力度要阶段性转变。回顾过去,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实施过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2003~2008年上半年实施了稳健财政政策。这三种财政政策主基调都是主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区别在于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强调在抑制通货膨胀、压缩财政赤字的基础上保增长、调整增长节奏。在实施这两类财政政策时,我国经济都呈现出高增长格局,比如前期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连续五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0%以上。换言之,保增长是我国财政政策的主基调。现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只是在保增长方面出拳更重、更快了。

其次,积极财政政策,带有加大、加速扩张支出、打破单纯追求财政收支短期平衡的理财观,树立周期性平衡理财观的含义,要通过主动扩张支出来增加总需求,进而反推供给扩张。但这绝不意味着财政支出过去没有扩张。事实是中国无论是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都是扩张的,而且速率不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实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各年财政支出增长率保持在16%以上,1997年财政赤字达到582亿元(当时历史最高点)。前几年实施稳健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增长率年均高达19%,2003~2006年财政赤字每年都在2000多亿元。指出这一点,是想强调财政支出大幅度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反倒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困扰中国的是如何做到财政收支相对平衡,不能认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可以无边际地扩大支出。

再其次,现在所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指国家财政要着眼全局和长远而更加“积极”,要承担更多的财政风险。同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一方面延续稳健财政政策的着力点,继续加大对事关百姓生存和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环保等的投入,另一方面则要较大幅度增加经济调控性支出。换言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