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

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课,第54—57页。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及标志;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和两大口号;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提高史料解读能力;通过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细节拓展、问题对话和合作探究,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深入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和思考历史的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掌握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提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发展历程,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

奋斗进取的精神。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培养崇尚民主科学的精神,感悟“思想的革新是人类前行的动力”。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为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的爱国情怀和先锋作用,树立敢为天下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主要内容以及内容及其作用。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北京大学校徽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进入学习状态。)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学校的校徽吗?(北大)

师: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符号,它的校徽是由鲁迅先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设计完成的。有没有同学看出校徽上的“北”字和“大”字像什么呢?(看不出/一个人)

师:上面的北字代表着两个背对背的人像,下面的大字表示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了鲁迅先生“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二、新课教学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展示“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对联和袁世凯的话

师:这些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百姓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封建思想却并未得到清除,广大中国百姓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

师: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但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消除,袁世凯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做些什么来实现他的独裁统治?

(教师展示《袁世凯天坛祭天图》)

师:袁世凯在北京大张旗鼓的同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又在做什么呢?

我们能看出来当时的社会新旧交织,错综复杂的。

展示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材料,问为什么当时“尊孔”是一种“逆流”?

1、儒家传统道德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有利于袁世凯专制独裁。

2、它束缚思想并阻碍社会进步。

3、它阻碍民主与科学的实现。

师:那么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复辟帝制,实行专制统治。

师:对,就是为了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实质是复辟帝制,实行专制统治。(在课本第一段后面做上笔记)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是发生在一个“新旧冲突乱象生”的社会背景之下。

(展示《实业计划》和《建国方略》)

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着重于实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鼓励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这是不是使民族资产阶级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师:我们刚刚总体概括了当时的社会背景,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一下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来思考。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师:面对袁世凯的这种行为,革命党人和爱国知识分子会对此置之不理吗?(不会)为反对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在这里我们着重了解一位知识分子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他认为“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主张从办一份鼓吹思想的杂志入手,掀起一场根除国人封建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本杂志叫什么?(《青年杂志》)

阅读教材第54页下面的那段文字,标注上《青年杂志》的创办时间和地点。

生: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师:《青年杂志》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大家勾画好,然后继续阅读教材第55页的上面一段。

师:通过刚刚的阅读,我们是不是知道: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主要的撰稿人都有哪些学者?(李大钊、胡适、鲁迅)

师:《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后,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展示《北大钟声》(讲坛上的教授)图片,他们的穿着相同吗?(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师:他们都在一个地方上班。大家知道是哪里吗?(北京大学)没错,就是北大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提倡“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邀请激进的胡适,还有保守的辜鸿铭等人,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可以说,一位校长,一所学校,

一批著名知识分子改变了《新青年》的命运。《新青年》杂志的发展壮大,也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三、新文化运动内容

在这里,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

师:还记得前段时间我们学习的义和团运动吗、他们的口号是什么?(“扶清灭洋”)那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呢?答案就在教材第55页第二子目的这段里面。

师: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把它们称作“德先生”和“赛先生”,并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教师配合课件,讲解民主和科学的具体含义

师:口号是为了让自己宣传的内容更加简洁易懂,那么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提倡民主,反对专制……)阅读课件上的两则材料回答。

师:是不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反对袁世凯的封建独裁。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图一代表了什么,图二又代表了什么?

图一是算命图,代表着封建迷信,图二是实验图,代表着科学

当时社会的封建迷信盛行,唯有科学是驱除迷信的良方。提倡科学,不仅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更是为了验证“真龙天子”的真实性,民众还会认可专制独裁么?(不会)展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多种切分解读,让学生感受古文的复杂性。

(最常见的断句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般理解是民众可以让人引导他们,不能让人管制他们。也有解释为: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都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康有为的理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当政者认为老百姓的道德、行为,符合“道”、“礼”的要求时,就随他去,不要管他。如果老百姓的道德、行为不符合“道”、“礼”要求时,就要告诉他、引导他。而梁启超的理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甚至还有更多的解释,如当代学者王蔚,短短一句,就有数种歧义,古文之不便,可见一斑。)师: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明显的区别便是没有大量使用标点,所以难以断句,不好读懂。这说明,在古代识文断句是读书人的专利,底层民众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