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学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其一、生产对消费的影响: A 生产为消费提供了对象,没有生产就 没有消费。 B 生产还生产消费主体。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 美的大众” 。 C 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方式。马克思说,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人们最初对接受活动的研究,大都集中 在什么样的读者、以什么样的接受方式, 才能使文学作品实现它本身固有的价值。 要求接受必须适应文学作品。是否能够 把握作品的本意,也就成了判断接受质 量的标准。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2、接受对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创作 与接受是互动关系 接受与创作的关系类似马克思论述的生 产和消费关系。 其一,生产影响消费。 其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二、语感、想象、体认和鉴赏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活跃,是从消极接受转 向积极接受的条件;其始于语感,落实于体认。 语感是指接受者对话语形式的音、形、义等方 面的直觉反应。如判断话语是否正确,语言和 句子是否存有歧义,领悟话语所蕴藏的双关、 象征、隐喻、反讽等等蕴意。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1、接受是被动、消极的活动 作家写,读者读;作家写什么,读者就 接受什么。读者的作用在于他能否当好作 家的“ 知音”。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接受作 为一种次要的文学现象来看待,甚至认为 接受属于文学活动之外的事,对整个文学 活动没有多大的影响。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3、审美空白填补 文学作品是一个 “ 召唤结构 ” ,存在着 不确定性和 “ 空白 ” ,需要读者在阅读 中将这些空白填补起来。 伊塞尔说: “现代小说以空白为主是为 了适应读者的创造。”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4.审美意象生成 进入真正的阅读则要促成读者的审美意 象的生成 。 审美意象的生成要经历审美的感知、体 验和判断的过程,即读者使语言形象 “活化”的过程。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接受的过滤和选择,对题材的深化、原 型与母题的使用、某种主题的延续、艺 术形式的变化 …… 都产生了深刻了影响。 文学的发展演变,不仅有作家的创作起 推动作用,也有读者接受的选择、过滤 起推动作用。接受是文学活动不可缺少 的环节。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作者与读者的原初关系呈现出一种绝妙的吊诡: 在创造读者角色的同时,作者也判决了自己的死亡, 因为,为了让一篇正文得以完成,作者必须撤身, 停止存在。只要作者仍然存在,正文就无法完成。 只有当作者放弃正文时,正文才得以诞生。在那一 刻,正文的存在是个沉默的存在,一直沉默到读者 阅读它的时候。只有当有阅读努力的目光接触到刻 写板上的这些标记时,正文才有了主动的生命。所 有的书写都有赖于读者的包容与接纳。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读者的不同需要规定着文学社会作用的实现。 人的需要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素质需要、物质需 要和精神需要等等方面。接受文学作品属于精 神需要,但精神需要又有种种的不同:或是为 了认识相关的社会历史生活,或是为了情感的 宣泄和满足,或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或是为 了娱乐消遣,或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 不同的选择,决定着作品某种价值的实现。
文学语感的特殊性:言、象、意 文学语感归根结底就是对作品中用语言 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觉和感知。 王弼在《周易略例 ·明象》中说: “ 言 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
第二节
体认
阅读和欣赏
欣赏者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 思想经验投入到对形象的感受中去,入 乎其内地以己之身、以己之心去察觉、 感受艺术形象,并作出认可与否的审美 判断,即文学欣赏中的“体认” 。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艺术惯例
艺术惯例是体现在每一个艺术门类 系统都有为了使该门类所属的艺术 作品能够作为艺术品而呈现出的一 种结构形式。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文学接受的多种形式: 文学阅读 文学欣赏 文学批评 文学研究等 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是两种不同的接受 形式,前者为消极接受,后者为积极接 受。只有积极的接受形式才可能进入文 学的审美活动。 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 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 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和想象。
第五章
文学接受
西方古典文学理论也讨论过接受问题
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讨论过“对 话体 ” 和 “ 独白体 ” 在接受中的不同 作用,批评不顾接受者的“独白”写 作是“哑口”的,你不能和它对质。 只有“对话”才能影响接受者的心灵。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对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有三种认识 三种认识既体现了对接受性质 的不同理解,又反映了接受研究 逐渐深化的三个阶段。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三、文学接受与文学功能的实现 所谓功能是指根据事物的性质对其作用 的定位。“作用”则是指事物在现实中 的实际效用。功能与作用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 接受活动的性质决定着文学实际效应的 发挥,决定着文学功能的实现。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孔子: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 讲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并不是对文学 功能的阐释。 文学的功能就在于“诗可以怨”。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读者的接受态度和接受方式,决定着文 学作品可能产生何种作用。当审美作用 居于主导地位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 才能实现。 上述事实,才是我们判断一部文学作品 社会意义的根据。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体认实际上是一个情感投射的过程、 “同化”的过程、 “移情” 的过程。 同化的两种意义 1、读者将自身同化于对象 2、读者将对象同化于自身 二者都属于体认的同化。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同化、顺应说明,在文学欣赏中不能一 味地拒绝或排斥那些与自己的审美心理 结构不一致的作品。接受也需要补充、 更新和改变自己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 顺应意味着新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 建立。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文学接受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 美意义得以实现。文学接受是文学文本 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 姚斯指出:文学作品就像一个乐谱,读 者的接受就是对这个乐谱的演奏,“使 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 一种当代的存在。 ”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文学文本的语象性更突出了文学接受衍 生意义的重要性。 文学语象表层的字面义和深层的比喻义、 象征义、隐喻义、双关义等等,需要读 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思 想经验,通过再创性想象,才能体味其 中所蕴藏的意义。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积极接受的具体过程 1、审美期待预设 2、审美格局调整 3、审美空白填补 4、审美意象生成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1.审美期待预设 读者持一种“在半路上迎接作家”的积极的姿
态,求得与欣赏对象相近的心境。
期待预设的动机: ①补偿性动机 ②求知性动机 ③审美创造动机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2、审美格局调整 调整读者的审美心理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和矛盾。 调整趣味上的“偏食” 调整自己的文化结构
读者将自身同化于对象,属于接受活动 中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 。 “顺应”对接受新的审美对象具有重要 的意义。 “ 顺应 ” 意味着新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 成和建立。
读者将对象同化于自身是“移情” “移情”指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以 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感受对象,甚 至使自己钻入到作品之中,寻找作品中 和自己相似的人物,将自我的情感移入 到人物身上,以此来评说作品中的人物 和作品。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影响接受的三个要素
期待视野 群体接受 艺术惯例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 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 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 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 掌握程度,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 平、欣赏趣味等,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民族的审美文化积淀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 成的,对接受者来说是一种“先在”的东西, 为每个体成员所具有。 例如,中国小说从传奇、话本、拟话本到章回 体的独特发展道路培养了我们欣赏叙事文学的 习惯。对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动作描 写多、前后有照应、结局有交代、内心独白少 的小说有兴趣,而对意识流等现代派小说则多 少显得有点隔。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 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 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
文学接受
中国古代有“知音”说 《吕氏春秋》中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的故事,留下了 “ 高山流水 ” 的成 语。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专门讨论接 受的《知音》篇。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群体接受
群体接受是在一定社会心理和共同 关心的问题的推动下,在一定时代 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与艺 术惯例的影响下形成的。和个体接 受相比,群体接受具有公共性和沟 通性等特点。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20 世纪 80 年代初掀起的武侠小说热和言 情小说热,造成 “ 开言不谈金、梁、琼, 读尽诗书亦枉然 ”的气氛。 一个时代的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在文 学作品中得到表现,相关的作品会被众 多接受者争相传阅, 文学风尚也是影响群体接受的原因。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一、文学接受与文本意义的衍生 二、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三、文学接受与文学功能的实现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一、文学接受与文本意义的衍生 作家创作、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在接受活 动尚未展开之前,实际上只是一种物质 意义上的印刷品,没有审美意义。 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 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 读者的阅读。
其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A 创作只有经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 “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B 接受会反过来推动、刺激甚至引导文 学创作。 “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 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 。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3、文本属性的实现取决于接受活动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在接 受活动中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创作所完成的, 其实仅仅是一种半成品,半成品要成为 文学作品,只能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完 成。所以,文学作品实际上是由作家和 读者共同创作的。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二、接受与创作的互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接受是对创作的过 滤和选择,并以这种过滤、选择激励着作家的 创作,从而影响创作的走向和趋势。 这种状况,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表现得尤为突出。 阅读时尚、文学精品、畅销书、系列丛书、姊 妹篇、续集乃至狗尾续貂,均因此而产生。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一、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 阅读的消极性表现为接受的被动性: 1、没有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 思想经验带到接受中,没有“入乎其 内” 。 2、没有同作品发生情感、思想上的关系 和交流。接受流向是单一的。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文学鉴赏(文学欣赏)
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通过想象、联想、 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实现 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 动。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文学鉴赏的特点即“积极性”的体现:
1、读者与文本是审美关系。 2、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3、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丰富形象。 4、实现了接受活动的再创造。
第Leabharlann Baidu节
阅读和欣赏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 讨源,虽幽必显。 ” 揭示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不同过程; 接受需要 “ 披文如情 ” ,然后才能 “ 虽 幽必显”,把握文本的蕴涵。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三、欣赏的再创造 王朝闻指出: 欣赏 “ 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 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 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 ‘ 补充 ’ 以 至 ‘ 改造 ’ 。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 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 的和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