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5·
土化问题;西方社会工作概念对本土实践模式的支配;文化 多元主义与同一价值取向;全球标准与本土标准。 这 [Fra Baidu bibliotek](p210-217) 些问题的争论为社会工作课程设计奠定了基调,社会工作后 发展国家在设计课程时必须首先考虑社会工作定义的普适 性与处遇性维度。
二是社会工作学科定位:学术取向与实务取向。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与 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密不可分。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助人活 动,又是一门科学,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务 的平衡。 [9](p1)然而,在各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社会工作的学 科定位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国家将社会工作课程定位为学 术取向, 而另一些国家将社会工作课程定格在实务取向,而 还有一些国家则还没有理顺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10] 学术取向的社会工作课程模式更加注重社会工作理论 和研究方法的教学,致力于把社会工作发展成为一门应用性 的社会科学。而实务取向的社会工作课程模式更加注重社会 工作实习与实务技能的教学,主要是将社会工作定位为一门 助人的技术,因而课程内容以实习和实务方法技巧的学习及 培训为主。 三是社会工作课程标准:自主性与规范性。 社会工作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走向规范的过程,而走 向规范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社会工作教育标 准,其中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教育标准制定的两难 困境,即教育标准在设置统一的课程要求以保证不同教学机 构课程规范性的同时,也需要尊重教学机构的自主性和学术 自由。 [11]如果课程标准留给教学机构的自主空间比较小,那 么教学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将受到约束,而如果课 程标准赋予教学机构在设计课程方面的自主权过大,这将使 得社会工作课程的规范性和教育质量可能收到损害。 2.关于社会需求的维度。 (1)社会工作实践的介入取向:个人与社会。 宏观课程与微观课程之别、以及课程内容选择的不同是 与社会工作的实践介入取向密切相关。早期的社会工作主要 以心理动力学派或心理分析为基础, 实践以个人取向为主。 随着客体关系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和自身心理学的发展并引 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逐步在个案工作之中关注案主的关系 环境,社会取向的介入模式开始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展 了介入的维度。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社区组织风靡一时 之后,以改变社区、组织或政策为目标的宏观社会工作迅速 衰落, 社会工作的主要关注点再次定格为以个人为中心,临 床社会工作盛极一时。 [12] 目前,国外学术界对社会工作应秉持的介入取向持有不 同的主张,社会工作介入取向不同,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也 不一样。个人介入取向的社会工作课程以培养解决个人问题 和提供临床服务类的实务工作者与研究专业人士为主,因而 社会工作的课程内容以个人的需求、问题解决技巧和交流技 巧、临床治疗理论与方法等为主。 社会介入取向的社会工作 课程目标是与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公平和人类福祉等社会目 标相一致的,其课程内容以宏观层面的社会福利政策、危险
3.影响的动态变化性。 各利益主体对社会工作课程设计 表达诉求的方式及其影响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动态 变化的,比如在随着知识的发展,学科专家对社会工作课程 设计的主张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社会工 作课程设计发挥主导作用的主体也可能不一致。
由于各利益主体对社会工作课程发展的诉求可能并不 一致,所以各利益主体对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见解和主张也 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社会工作课程设计其实是各利益主体有 意识或者无意识博弈的过程,这是由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属 性所决定的。
情景模式和批判模式等一般课程设计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 性的是目标模式。 尽管很多学者对目标模式进行了批判,但 是目标模式仍然是当今课程开发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 论形态, 也是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模 式。 [4]
目标模式对课程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目标模式强调目标,主张将课程目标的确立作为 课程开发的首要步骤和核心内容,这种从“功效”和“问责性” 角度审视学校课程的逻辑思想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使 目标模式成为现代社会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的主流模式。 其次,根据目标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决定于特 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观,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科 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要”。 [5]而课 程价值观则相应地概括为学科价值观 (课程为学科发展而 设)、社会价值观(课程为社会发展而设)和人的价值观(课程 为人的发展而设)。 [6]可见,课程价值观与课程目标是一脉相 承的,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也是课程内容选择及组织的基本 来源。张华将与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对应的课程内容称之为 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的经验。 [5]因此,课程 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是浑然一体的,课程目标是课 程内容选择及组织的逻辑基础,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是
关键词:社会工作;课程设计;课程价值观;利益诉求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2)09-0154-03
自社会工作诞生以来, 专业化就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 之一, 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基石和保 障。[1](p7)因此,作为社会工作教育核心内容的社会工作课程一 直是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关注和 批判的焦点之一,社会工作后发展国家尤为如此。
湖北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9 期
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研究
—— —目标模式及其维度框架
柴定红,卢俊秀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就社会工作而论,社会工作课程设计以及对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和范式缺乏深入的反 思和批判之研究倾向,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借鉴最具有权威性的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理 论,能够克服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研究的这两大不足,从而拓展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研究视野,以推动社会工作课程 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 因此,在借鉴目标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利益主体及其价值观和 利益取向维度进行了探讨,为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研究及设计实践提供了一般宏观维度框架和分析思路。
三、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课程价值观及利益取向维度 如上所述,各利益主体对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诉求是其 课程价值观和利益取向所决定的,尽管社会工作领域并没有 提出明确的社会工作课程价值观框架,但是学术界围绕着社 会工作的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诉求维度展开了一系 列研究。 1.关于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维度。 目前,围绕着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课程设计维度争论主 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社会工作定义:普适性与处遇性。 随着非西方国家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西方社会工作课 程的跨文化、 跨时代和跨区域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 疑,其实这些质疑是建立在社会工作定义是否具有普适性的 基础之上的。现行的社会工作定义是建立在欧美的基本概念 和价值观预设基础之上的,其在非西方国家的普适性就成为 一个广为关注的话题,因而社会工作课程设计应该建立在西 方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本土文化与社会需求 的基础上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7](p376-387) 现行社会工作定义的普适性与处遇性(contingent on the context)之争主要是围绕着四个话题展开的,即全球化与本
2.社会工作课程设计。 与课程设计的基本内涵相对应,社会工作课程设计则主 要涉及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 织。尽管社会工作学术界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 目标模式,但是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已经在有意或者无意地使 用目标模式来设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这是由目标模式的特 点与社会工作的学科特点的契合性所决定的。 首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想是提高人类福祉与促进社会 公平,因而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是利他性的,这一点决定了 社会工作主要依赖外界资金的支持才能够持续发展。 其次,尽管很多国家陆续发展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是专 业社会工作服务却不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其主要原因有两 点:(1) 社会工作服务不像医学和经济学一样直接关乎人类 的生存与发展;(2)社会工作与其他相近专业(如心理学和医 学)的服务边界不很明确,社会工作服务很容易被相近专业 替代。 上述社会工作专业的非营利性和非社会必需性,使关注 社会工作课程的“功效”和“问责性”显得尤为重要,而目标模 式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的这种需求。 尽管长远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发展、当代社会生 活对社会工作课程的需求和学生对社会工作课程的诉求这 三者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社会工作常常 很难同时兼顾这三者的利益。 因此,社会工作课程设计必须 处理好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其实课程价值观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及组织的 影响是通过秉承不同课程价值观及利益取向的相关利益主 体主动或者被动地相互博弈与妥协而实现的。 因此,本文将 从社会工作课程的利益主体及其社会工作课程价值观和利 益取向两个方面来探讨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维度。 二、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利益主体维度 所谓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利益主体就是社会工作课程 设计关乎其利益的群体或者组织。由于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 是“学科发展”、“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要”, 那么相应地,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相关利益主体主要由代表 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相关主体、当代社会对社会工作发展有 诉求的相关主体以及学生所构成。 代表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相关群体主要有社会工作学 科专家和教育者,而代表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相关组织主要 有社会工作专业协会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这些主体通常坚 持学科发展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且致力于追求社会工作 的专业理想与促进社会工作学科地位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当代社会对社会工作发展有诉求的群体主要有服务使 用者及其照顾者和实务工作者,而当代社会对社会工作发展 有诉求的主要组织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与非 政府组织。 服务使用者及其照顾者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1.利益主体的相对性。 本文关于对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和 当代社会对社会工作发展有诉求的利益主体的划分是相对 的, 有些主体可能对学科发展和社会工作服务发展都有诉 求,只是更侧重或者应该更侧重某一方面罢了。
2.诉求表达的多样性。 各利益主体表达诉求的方式呈现 出多样性。 有的主体可能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比如学科专家 和教育者;有的主体可能并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而是通过 政策导向或者条件交换等方式间接表达对课程设计的诉求, 比如政府相关部门;而还有些主体可能并没有意识自己对社 会工作课程设计的诉求,但是其他主体认识到或者建构出其 对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诉求,并在课程设计实践中考虑到这 些诉求。
一、目标模式课程理论与社会工作课程设计 1.目标模式与课程设计。 尽管学术界关于课程设计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人 们对课程设计的基本内涵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课程设计主 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3](p15)可见,课程 设计不仅仅包含课程内容,而且包括课程目标。 而一旦涉及
到课程目标,就必须探讨课程设计背后的价值观。 目前学术界已经发展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
作者简介: 柴定红(1975—),女,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 卢俊秀(1981—),女,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 系讲师。
·154·
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与方式,离开课程目标而谈课程内容的 选择及组织就不可能对课程内容选择及组织的逻辑与理论 取向进行深入理解和反思,也不可能对课程内容选择及组织 背后的范式进行批判。
尽管学术界已经对社会工作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但是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两种倾向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课程 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一是就社会工作论社会工作课程设 计,并没有将社会工作课程置于较为成熟的一般课程理论框 架中去审视其设计,二是就社会工作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 而论社会工作课程设计,而没有对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及其 背后的价值观和范式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2]这可能是迄 今理论界尚未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理 论范式、而各国社会工作课程设计实践也基本上没有跳出北 美模式的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拟借鉴教育学的目标模式课 程理论对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主体维度和价值观及利益取 向维度进行探讨,从而构建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维度框架。
服务对象的需求对社会工作课程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其需求 的满足状况通常是社会工作课程设计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 判标准之一。 实务工作者是社工服务的传递者,是社会工作 课程与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契合性的重要体现。相关政府部门 和政府组织通常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利益的维护者,但是相 关政府部门有时也需要兼顾一些政治目的。这些主体对社会 工作课程设计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