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

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

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线索心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金华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 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 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的心理描写及对人物思想的影响。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 1、深入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2、.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半晌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学习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文中所传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资料链接】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 【学习内容】 本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运用快速阅读和品味阅读相结合的方法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1.通读全文,思考本文为什么叫做“最后一课”?你看到“最后”两字你的心情如何?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在“最后一课”前后都有什么变化?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2018年春季学期校长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讲话稿 时间:2018年6月29日 地点:铁石乡安乐小学操场 主讲人:刘波 教育目的: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 教育重点: 使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师生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课时:2课时。 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同学们,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总之,这一段时间是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讲

一下曾经在这一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安全事例。 2、介绍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 案例一:一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案例二:一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案例三:一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案例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双腿断了,终身残疾。 案例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结果当场身亡。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引起火灾。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不准玩火,不燃放烟花、鞭炮、爆竹等。 8、保持室内通风,不把蜂窝火放在卧室里,以防煤气中毒。 9、不走高爬险,不到山塘、水池、河边、深坑、山洞等危险地

秋季学期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2017年秋季学期校长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讲话稿 时间:2018年1月3日 地点:团结小学操场 主讲人:张丽 教育目的: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 教育重点: 使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师生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课时:2课时。 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同学们,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总之,这一段时间是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下曾经在这一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安全事例。 2、介绍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 案例一:一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案例二:一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案例三:一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案例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双腿断了,终身残疾。 案例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结果当场身亡。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吴翠芹)

-- 最后一课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教学这一课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课件 2、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张琼 教育目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 教育重点:让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课时:1课时。 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放鞭炮……总之,这一段时间时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在这一期间曾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出示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1)几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2)几名少年

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3)几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4)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5)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师生讨论:结合课前学生自拟的注意要点,共同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自己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煤气中毒。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二)户外游戏 1、不到坑河滑冰。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4、外出乘车或过马路,最好由家长陪同,遵守交通规则。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学习重难点 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解题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预习达标 1. 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 2.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型特点] 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 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 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 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 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在朗读 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 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 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

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 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 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板书作者: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A)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A) 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 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 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包括对他外部 形象的想象。参考答案: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 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 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 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 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 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 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 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参考答案:小弗郎士

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 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 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 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 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 性格的发展史。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 象及思想情感。 1.《最后一课》的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 行分段。可从下表看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讨论:从小弗朗士的 表现,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什么?(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 了阿尔萨斯。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 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平常的情况,

放假前最后一课的安全教育

放假前最后一课的安全教育 班会时间:2017 年12月26日 班会地点:六(1)班教室 参加人:六(1)班全体学生 主持:丁梅学 班会目的 1.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度过一个快乐、充实、平安、有益的假期和祥和的春节是多么有意义。 2.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告知学生“十不准”,禁止参加任何宗教活动。 班会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随着期末即将结束,为了使大家度过一个快乐、充实、平安的假期和祥和的春节,今天我们进行班会教育。 二、新授 1.交通安全。春节是走亲访友的高峰期,也是各类交通安全事故多发期,希望同学们在寒假期间遵守交通法规,外出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乘车安全。 2.正确燃放烟花爆竹。过春节,在燃烧鞭炮、焰火时,要在宽敞地方放,不要对准人放,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严防伤害事故发生。

3.防火、防气、防电。在生活中要注意消除水、火、气、电等存在的隐患,做到不玩火,不玩电,不私自拆装电器防电;注意用气安全,防煤气中毒等。 4.不准私自或同学结伴到马路上滑冰,以免发生危险。不许去网吧和游戏厅玩耍。 5.出门必须和家长打招呼,并按时回家。夜晚不得单独出门,更不能在外过夜。 6.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提高思想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7.同学们在家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和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定好寒假学习计划,认真完成寒假作业。 8.假期中,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讲究个人卫生。 9.认真地完成好寒假作业,做到书写整齐规范。上网、看电视要有节制。 三、总结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寒假中,自觉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认真地完成好寒假作业,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文本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结合奥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 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 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 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 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 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哈默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哈默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家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板书:标题《最后一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当地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生于没落 的丝绸商人家庭,很早开始独立生活。一生创 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 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 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普 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战后完成12部长篇,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中学语文选入了他的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

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 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汉语,我为你哭泣》,文章作者在当下中国母语式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 担忧。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 篇小说《最后一课》 一、析题: ——“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谁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它有什么意义?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 【教学要点: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 1.线索:最后一课 2.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6)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发展(7-10)上课前 第三部分:发展(11-23)上课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 四、分析课文 ㈠环境和情节 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本篇小说就有 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 种命令啦。”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 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 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教学要点: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 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伏笔、悬念和照应。并说一说伏笔及 照应在文中的作用。 ——伏笔和照应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 3.第2段和第3段首句的自然环境描绘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自然非常优美,清新,明快,恬静,这与国土沦陷的现实即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4.今日的上课前的课堂与往日比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以前总是吵闹,今天则很安静 ②以前老师很严厉,今天则很温和 ③以前老师穿普通衣服,今天穿了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 ④以前教室后排总是空着的,今天却坐了许多镇上的人,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总之,今天课堂上的气氛很严肃。 ——这说明阿尔萨斯人对这最后一课非常重视、珍惜。描写课堂的不同往日的气氛,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围。

最后一课教案

主题三:爱国情切切 《最后一课》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几篇篇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作者所撰写的同一题目的文章《最后一课》,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这不同的“最后一课”有着怎样不同的内容和怎样相同的情感。 二、写作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三、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 (2)“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主要人物是谁? 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镇上的人。 (3).“最后”二字为这一节课笼罩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二)、圈画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仔细品读课文,对一些精彩段落、语句做重点品读、批注,分析文中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并从中体会人物情感。 1、(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明确: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三年级安全最后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安全最后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时间:2017.6.26 地点:三年级 授课人: 【教育目的】 “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暑假将至,为了使学生能过上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围绕“道路交通安全”、“家庭防火”、“外出旅游”、“游泳安全”、“饮食卫生”等夏季易发的安全问题对学生进行放假前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真正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教育重点】 学习防火、防触电、防溺水等安全常识,培养有关防范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祖国温暖的阳光下长大,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一代,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自身的安全”,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可是,每逢假期,我们却总会听到一些小学生遭遇无端横祸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请听故事——《踢球》。2、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 二、放假了,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 (一)用电安全 1、学生说说家里有哪些电器?(引起学生兴趣,因他们较熟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现代家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中的电器也越来越多,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了好多方便及乐趣。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掌握一定的用电知识,不注意用电安全,就会很危险。所以,我们不要出于好奇,自行拆卸、维修电器,不要私自拉或乱接电线和随意拆装电器。使用和操作电器要注意不能湿水,一旦电器出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 (二)防火安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中招考点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 一、创设意境、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 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及教学目标)。 二、预习检测: 1、作者及小说创作背景 都德,(1840-1897),国作家,被尊为“法国南方文学的鼻祖”,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篇小说《》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短篇小说《》《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在色当投降,法国战败。1871年5月10日,法德两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德国,本文的故事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2、字词检测: 郝叟哽懊悔祈祷诧异惩罚思量喧闹踱步 三、目标一: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自学指导一 内容: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节情景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别的情境,引起了最后一课的想象,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新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精品文档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张琼 教育目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 教育重点:让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课时:1课时。 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放鞭炮??总之,这一段时间时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在这一期间曾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出示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1)几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2)几名少精品文

档. 精品文档 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3)几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4)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5)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师生讨论:结合课前学生自拟的注意要点,共同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自己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煤气中毒。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二)户外游戏 1、不到坑河滑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