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受刺激 抑郁症状可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日前北京举行的功能核磁共振(fMRI)技术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培训班上,大家围绕电针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抑郁症的讨论异常活跃,毕竟这是一种全新的抑郁症治疗手段,其治疗原理和治疗效果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迷走神经受刺激抑郁症状可消失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脑功能成像研究室方继良
刺激迷走神经可治癫痫抑郁
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
早期的研究发现,针对迷走神经的疗法对高血压、糖尿病、药物抵抗型癫痫及抑郁症均有一定疗效。
美国FDA于1997年正式批准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用于难治性癫痫治疗,2005年又批准其作为难治性抑郁症的补充替代疗法。
此疗法通过在颈部放置刺激器,刺激左侧颈部迷走神经干达到治疗效应,目前全球已有6万多位癫痫患者植入了该装置。
但美中不足的是,该仪器价格偏高,需要手术,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需专科医生定期调节仪器程序及更换电池。
而且手术过程及植入体内异物可能会对抑郁症患者造成心理负担甚或成为病情加重的诱因。
刺激耳甲腔有治疗效果
现代解剖学认为,迷走神经在外耳有一分支即迷走神经耳支,主要分布于外耳道及耳甲区,由此学者自新世纪伊始就提出了非损伤性迷走神经刺激术(tVNS)的理念。
其原理是刺激耳甲区及外耳道,该刺激通过神经通路达到迷走神经的孤束核。
学者已在研究中证实通过外耳刺激也能产生迷走神经效应。
借助于这一“蹊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教授的研究小组结合耳针原理,研制了耳针迷走神经刺激仪,并进行了经耳甲迷走神经表皮电针刺激术的系列研究。
初步研究显示,这一原创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成本低廉、安全无创等优点,不仅适宜人群更广泛,同时也使患者避免了额外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笔者自21世纪初开始与德国、美国同行开展了协作研究。
课题组从临床对照试验入手,分析了tVNS对抑郁症治疗的疗效。
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共入组90位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治疗组60位,对照组30位。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区别主要在于耳部刺激位置不同,治疗组位置耳甲腔为全身唯一体表迷走神经末梢密布之处;而对照组的刺激位置为外耳廓,为肢体代表区,似乎不具有明显的抗抑郁效应。
从1个月的近期临床疗效看,治疗组有3例临床治愈,13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而对照组(外耳廓)只发现有6例进步,未见临床痊愈及显著进步病例。
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中期治疗随访的数据也很乐观。
结果提示,电针耳甲部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有效,且简便易行、廉价、副作用小。
针刺激活大脑特定区域
那么,为什么刺激迷走神经可以治疗抑郁症呢?自1998年起fMRI技术的逐渐成熟,为人们提供了针刺机理研究的得力工具,目前其已被公认为研究针灸机理的新方法。
我们采用fMRI 技术,发现了脑功能激活及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证实了经耳迷走神经刺激产生了与既往侵入性VNS相似的脑效应,产生了广泛的边缘叶-旁边缘叶系统调制作用,初步证实了我们的假说“迷走神经刺激术调制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
研究证实,人脑脑干部的重要核团和大脑边缘叶部分系统,在认知、情绪、记忆调节、内环境稳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耳部迷走神经刺激对这些脑区产生了明显的激活及脑功能网络调制效应。
因此推断,迷走神经刺激技术的治疗效应可能需通过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参与介导,这一结论为耳迷走神经刺激替代iVNS治疗抑郁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我们的研究结论及针刺调制“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学说等,已先后在《美国神经放射学》、《人脑图谱》等期刊上发表文章,并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未来我们计划在增加研究样本量、长期随访疗效的基础上,深入进行机制研究,使其在抑郁症治疗中更具推广价值。
未来若将脑功能成像的结果同神经生物学、针灸学等结合,进行多层次、多系统、多学科的研究,将可能在脑器官水平阐明针刺疗效的脑机制,最终以fMRI的研究成果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