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很多血液病都是原因不明的重症疾病,一旦发生,总是较难治愈。多发性骨髓瘤不同于其他血液病,它是一种进行性的肿瘤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同时该病病人发生感染的几率也是极高的。那么,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患者多数在40~60岁之间,发病缓慢,骨痛(多在下胸部及腰部),贫血,体重减轻,不易解释的血沉增快,蛋白尿,血浆蛋白异常,病理性骨折及反复发生感染。

2.检查:

①血片上可见红细胞有缗钱样形成。

②骨髓中浆细胞增多>15%,或组织活检有浆细胞瘤的证据。

③X线表现:可有多数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区、脊柱压缩性骨折或广泛的骨质疏松等。以颅骨、脊柱、肋骨及骨盆等处更多见。

④血清有大量M蛋白,

IgG>25g/L;IgA>l0g/L;IgD>2.Og/L;IgE>2.Og/L;IgM>l0g/L;或尿中本-周蛋

白>0.2g/24小时。M蛋白大都属于单克隆性。

⑤约30%患者有血钙增高,但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可正常,晚期肾功不全时可增高。

3.诊断:

血清蛋白电泳出现M蛋白峰;骨骼X射线检查示多处溶骨性改变;骨髓涂片中找到大量骨髓瘤细胞。若三项中有两项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即可作出一项诊断。

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

肾功能常受损,尤多见于病程中期、晚期。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酚红排泄试验、放射性核素肾图等检查可确定肾功能是否受损及受损程

度。晚期可发生尿毒症,成为死因之一。当患者有大量本-周蛋白尿时,应避免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因造影剂可能与本-周蛋白发生反应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生化异常:

血钙常升高,国外报告高钙血症在MM的发生率为30%~60%,国内报告发生率为15%~20%。血磷一般正常,肾功能不全时磷排出减少可引起血磷升高。胆固醇可正常、升高或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多见于IgA型骨髓瘤,低胆固醇血症多见于IgG型骨髓瘤。碱性磷酸酶可正常、降低或升高,既往曾认为本病有骨质破坏而无成骨过程,故碱性磷酸酶不升高,并以此作为本病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的鉴别点之一,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并非所有MM患者均无成骨活动,部分患者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可高于正常,故不可凭借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排除本病。高尿酸血症在本病常见,可并发泌尿道结石。

以上就是关于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的详细介绍,相信看了上文,你对骨髓瘤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它,在医生的医治下尽早的康复。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a13048458.html,/985gsl/2015/0818/229467.html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

化疗方案骨髓瘤 、-√-9→万案药物剂量用法时间 ABVD 母28天周期阿霉素 2 25mg∕m iv d1, 15 博来霉素10mg∕m iv d1, 15 长春碱6mg∕m2iv d1, 15 达卡巴嗪 2 375mg∕m iv d1, 15 BACOP (*为加强方案)阿霉素25mg∕m2(*40mg∕m2) 或iv d1, 8 母28天周期EPI 40mg∕m2(*50mg∕m2) 环磷酰胺 2 650mg∕m iv d1, 8 长春新碱 1.4mg∕m2iv d1, 8 泼尼松 2 40-60mg∕m PO d15-28 博来霉素10mg∕m2iv d15, 22 BEACoPP (*为加强方案)阿霉素 2 2 25mg∕m (*35mg∕m )iv d1 每21天一周期环磷酰胺650mg∕m2(*1250mg∕m2)iv d1 依托泊甘 2 2 100mg∕m (*200mg∕m iv d1-3 长春新碱 1.4mg∕m2(max 2mg∕m2)iv d8 甲基苄肼 2 100mg∕m Po d1-7 泼尼松 2 40mg∕m Po d1-14 博来霉素 2 10mg∕m iv d8 dex-DEAM 卡莫司汀 2 60mg∕m iv d2 美法仑20mg∕m2iv d3 依托泊甘 2 200mg∕m iv ,Q12h d4-7 阿糖胞甘 2 100mg∕m iv ,Q12h d4-7 地塞米松8mg po, tid d1-10 mi ni-DEAM 卡莫司汀 2 60mg∕m iv d1 美法仑30mg∕m (max 50mg) iv d5 依托泊甘75mg∕m iv d2-5 阿糖胞甘 2 100mg∕m iv ,Q12h d2-5 CHOP 14天或21天一阿霉素50mg∕m (或EPI 80mg∕m )iv d1 周期环磷酰胺 2 750mg∕m iv d1 长春新碱 1.4mg∕m2iv d1 泼尼松100mg Po d1-5 CHOP-E 每21天一周期阿霉素50mg∕m2(或EPI 80mg∕m2)iv d1 环磷酰胺 2 750mg∕m iv d1

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检查 骨髓细胞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如细胞学、细胞生物化学、细胞免疫、细胞遗传学等,我院主要是对细胞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化学进行检查。而用得最简单的检查方法——普通显微镜检查。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了解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了解骨髓液中各种细胞的数理,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细胞,就可以协助疾病的诊断,观察疗效。判断预后。 一.骨髓象检查的临床应用 1.适应症:此项检查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最重要手段,有哪些情况需此项检查: (1)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异常细胞,外周血中细胞的数量增加、减少,如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一系、二系或三系 增多,两系减少伴一系增多等。 (2)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3)不明原因的骨痛、骨折、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增加,总蛋白、球蛋白增高等。 (4)各种恶性疾病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2、禁忌症: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晚期妊 娠的妇女穿剌时要慎重。 3、临床作用 (1)协助诊断疾病 (2)观察疗效 二、骨穿的部位 (1)髂骨后上再棘和髂骨前上棘 (2)胸骨(小心胸骨后有肺) (3)胫骨头内侧(〈3周岁的儿童〉 三、骨髓液细胞检查 必段是取材满意,制片,染色良好的骨髓片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1步骤 (1)低倍镜观察 a):判断骨髓涂片的质量、厚薄,骨髓小粒多少等; b)巨核细胞计数 c)有无异常细胞(油镜定性)

(2)判断增生程度 分级的方法各异,我院采用五级分类法(不少于10个视野) 骨髓增生程度分极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有核细胞数/高倍常见疾病 细胞油镜视野 增生极度活跃1:1 >100 各种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10:1 50-1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20:1 20-50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增生减低50:1 5-10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低200:1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3)油镜检查 在低倍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较满意的片膜段用油镜观察,一般是从涂膜中段或体尾交界处进行分类。 a)骨髓细胞分类;先游览一下涂片中各种细胞,定性后方能进行分类。计数 200-500个有核细胞(除巨核细胞、破碎细胞、分裂型细胞) b)粒细胞系统;胞体大小(如巨型改变)、胞核形态、胞浆中是否友空泡、中 毒颗粒、包涵体、吞噬物、Aller小体等:核仁的多少、胞浆的多少等。 c)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红细胞的大小(变小,巨幼变),幼红细胞核的变化(核 仁,核形,畸形、多核、核碎裂、核固缩、核浆发育是否平衡),并同时观察成熟红细胞中央淡染区以及有无豪-周氏小体、Cabot环、嗜碱红细胞、多色性红细胞、大红细胞、其他异常红细胞等。 d)单核细胞系统;有无原、幼单核细胞,棒状小体,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 阶段细胞的比例等。 e)淋巴细胞系统;有无原、幼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占有核细胞的百分 比,各阶段细胞的比例,以及胞浆中有无空泡及空泡的多少。 f)浆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阶段的比例等。 g)巨核细胞系统;全血巨核细胞的数量、分类一定数量巨核细胞中各阶段细胞 的比例,同时应注意血小板的数量,大小,形态及聚集性,有无畸形血小板、巨大血小板等。 h)非造血细胞;如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退化细胞、成骨细胞、破 骨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吞噬细胞等,是否有数量何形态的异常。 2:结果计算何报告单的书写 (1)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再计算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之总和与红系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正常人为<2-5:1 (2)报告单的填写:语言简短,条理清楚,突出重点。 a)对取材、涂片、染色的评价。 b)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和粒红比值。 c)叙述各系统细胞的情况时,重点叙述病变系统,其他系统则简单带过。d)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从全片来评估,如前述。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

化疗方案 骨髓瘤 方案药物剂量用法时间ABVD 每28天一周期BACOP (*为加强方案)每28天一周期 BEACOPP (*为加强方案)每21天一周期 dex-DEAM mini-DEAM CHOP 14天或21天一周期 CHOP-E 每21天一周期阿霉素 博来霉素 长春碱 达卡巴嗪 阿霉素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泼尼松 博来霉素 阿霉素 环磷酰胺 依托泊苷 长春新碱 甲基苄肼 泼尼松 博来霉素 卡莫司汀 美法仑 依托泊苷 阿糖胞苷 地塞米松 卡莫司汀 美法仑 依托泊苷 阿糖胞苷 阿霉素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泼尼松 阿霉素 环磷酰胺 25mg/m2 10mg/m2 6mg/m2 375mg/m2 25mg/m2(*40mg/m2)或 EPI 40mg/m2(*50mg/m2) 650mg/m2 1.4mg/m2 40-60mg/m2 10mg/m2 25mg/m2(*35mg/m2) 650mg/m2(*1250mg/m2) 100mg/m2(*200mg/m2) 1.4mg/m2(max 2mg/m2) 100mg/m2 40mg/m2 10mg/m2 60mg/m2 20mg/m2 200mg/m2 100mg/m2 8mg 60mg/m2 30mg/m2(max 50mg) 75mg/m2 100mg/m2 50mg/m2(或EPI 80mg/m2) 750mg/m2 1.4mg/m2 100mg 50mg/m2(或EPI 80mg/m2) 750mg/m2 iv iv iv iv iv iv iv po iv iv iv iv iv po po iv iv iv iv,Q12h iv,Q12h po,tid iv iv iv iv,Q12h iv iv iv po iv iv d1,15 d1,15 d1,15 d1,15 d1,8 d1,8 d1,8 d15-28 d15,22 d1 d1 d1-3 d8 d1-7 d1-14 d8 d2 d3 d4-7 d4-7 d1-10 d1 d5 d2-5 d2-5 d1 d1 d1 d1-5 d1 d1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

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 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 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一)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诊断标准(需满足第3条+第1条/第2条)

多发性骨髓瘤的_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 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骨髓穿刺的详细步骤及要点说明和结果解读

骨髓穿刺的详细步骤及要点说明和结果解读 一、目的 1.诊断作用:通过检查骨髓细胞增生程度、细胞组成及其形态学变化、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造血干细胞培养、寄生虫和细菌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 2.治疗作用: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还可为骨髓移植提供骨髓。 二、适应证 1.各类血液病的诊断和全身肿瘤性疾病是否有骨髓侵犯或转移。 2.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及某些发热原因未明者。 3.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要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寻找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的骨髓培养及骨髓涂片寻找疟原虫和利朵小体。 4.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如高雪( Gaucher)病,只有骨髓找到 Gaucher 氏细胞,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5.观察血液病及其他骨髓侵犯疾病的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 6.为骨髓移植提供足量的骨髓。 注意:骨髓移植抽取骨髓应在手术室麻醉下进行,不同于一般的骨髓穿刺。 一、禁忌证 1.血友病及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当骨髓检查并非唯一确诊手段时,则不宜进行此种检查,以免引起局部严重迟发性出血。 2.骨髓穿刺局部皮肤有感染者。 注意:凝血功能障碍者穿刺当时可能出血不重,但可能发生迟发性出血。 四、操作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怀疑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在骨髓穿刺前应作凝血功能方面的检查,以决定是否适作此种检查。 2)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或应注意的问题。 3)告知需要配合的事项(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疼痛等不适及时报告,穿刺后3 天内穿刺部位不要着水,并保持清洁等)。 4)让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意:术前沟通、确认知情同意很重要。 2.材料准备 1)治疗车:车上载有以下物品: a)骨髓穿刺包:内含:骨髓穿刺针1 个,无菌盘1 个,镊子1 把,孔巾1 个,纱布2 块,棉球若干。 b)消毒用品:2%碘酊和75%乙醇,或0.5%碘伏。c) 麻药:2%利多卡因2ml。

骨髓检查项目

骨髓检查包括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 1.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180)×109/升。 【临床意义】(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量的关系(见表) 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 增生程度范围(×109/L) 均值(×109/L) 增生极度活跃220~1000 682.75 增生明显活跃36~573 219 增生活跃36~124 66.2 增生减低 6.6~62 24 增生极度减低 5.1~15 9.22 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

骨髓增生程度既往实际病日常工作中可按以常见原因 的判断例的分析结果下比例粗略估计 增生极度活跃0.56~1.67:1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5.3~12.2:1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15.9~32.3:1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37.4~70.4:1 50:1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重度减低199~999:1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4.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 【正常值】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O,早幼型0~0.05(0~5%),中幼型O.10~0.27(10%~27%),晚幼型0.44~O.60(44%~60%),裸型0.08~O.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5.骨髓粒细胞系统 【正常值】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平均值(%) 原始粒细胞O~l.8 O.64 早幼粒细胞O.4~3.9 1.57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规划方案.doc

骨髓瘤 方案药物ABVD 每 28 天一周期阿霉素 博来霉素 长春碱 达卡巴嗪BACOP (* 为加强方案)阿霉素 每 28 天一周期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泼尼松 博来霉素BEACOPP ( * 为加强方案)阿霉素 每 21 天一周期环磷酰胺 依托泊苷 长春新碱 甲基苄肼 泼尼松 博来霉素dex-DEAM 卡莫司汀 美法仑 依托泊苷 阿糖胞苷 地塞米松mini-DEAM 卡莫司汀 美法仑 依托泊苷 阿糖胞苷CHOP 14 天或 21 天一阿霉素 周期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泼尼松CHOP-E 每 21 天一周期阿霉素 环磷酰胺 化疗方案 剂量用法时间 25mg/m 2 iv d1,15 10mg/m 2 iv d1,15 6mg/m 2 iv d1,15 375mg/m 2 iv d1,15 25mg/m 2(*40mg/m 2)或iv d1,8 EPI 40mg/m2(*50mg/m 2) 650mg/m 2 iv d1,8 m2 iv d1,8 40-60mg/m2 po d15-28 10mg/m2 iv d15,22 25mg/m 2(*35mg/m 2)iv d1 650mg/m 2( *1250mg/m 2)iv d1 100mg/m 2( *200mg/m 2)iv d1-3 m2(max 2mg/m 2)iv d8 100mg/m 2 po d1-7 40mg/m 2 po d1-14 10mg/m 2 iv d8 60mg/m 2 iv d2 20mg/m 2 iv d3 200mg/m 2 iv,Q12h d4-7 100mg/m 2 iv,Q12h d4-7 8mg po,tid d1-10 60mg/m 2 iv d1 30mg/m 2(max 50mg)iv d5 75mg/m 2 iv d2-5 100mg/m 2 ,d2-5 iv Q12h 50mg/m 2(或 EPI iv d1 80mg/m 2)iv d1 750mg/m 2 iv d1 m2 po d1-5 100mg 50mg/m 2(或 EPI iv d1 iv d1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1)骨髓涂片制作、染色方法 1)制片 骨髓涂片制作方法与血片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因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核细胞较多,因此较血液黏稠,推片略难于血片,推片时角度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避免骨髓片过厚。 2)染色 临床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有: ①瑞氏(Wright)染色 ②吉姆萨(Giemsa)染色 ③Marshall提出的标准化的Romanowsky染色 ④R-G(Romanowsky- Giemsa)染色 ⑤wittekind1987年介绍的R-G染色 (2)骨髓片检查的程序及方法 1)检查步骤 [骨髓涂片检查] ①低倍镜 Ⅰ.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等。 Ⅱ.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观察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情况,根据骨髓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来估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如表2-1。 表2-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 (高倍镜视 常见病例

野) 1:1>100各种白血病 增生极度活 跃 10:150-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明显活 跃 增生活跃20:120-50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50:15-10造血功能低下 200:1<5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生极度减 低 Ⅲ.观察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巨核细胞数量变化较大,如将骨髓膜标准化为 1.5cm×3.0cm(4.5cm2),则参考值为7-35个。 Ⅳ.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②油镜 分类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分裂型细胞和破碎细胞)。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同时仔细观察各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血涂片检查] 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3)骨髓报告 1)结果计算 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粒红比值代表粒系和红系的相对数量关系,正常人约为2-4:1。如有核细胞增生亢进,G:E增大,则为粒系增多;如有核细胞增生低下,G:E增大,则为红系减少。 2)骨髓象报告单的填写 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出重点,填写骨髓检查报告单。 ①“骨髓特征”一栏主要内容为Ⅰ.对取材、涂片、染色的评价;Ⅱ.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和粒红比值;Ⅲ.分别叙述各系细胞的情况。Ⅳ.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由全片来评估;Ⅴ.是否见到特殊的病理细胞和寄生虫。

骨髓穿刺术注意事项

简介:骨髓穿刺术一 骨髓穿刺(简称骨穿),是采用骨髓液的一种技术。骨髓液检查目的,主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其次是寄生虫和细菌学检查,以协助诊断血液病、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 适应症 ①采取骨髓液进行骨髓象检查,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的确诊。 ②协助诊断缺铁性贫血病、溶血性贫血,再障,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等血液 疾病。 ③部分肿瘤的协助诊断,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转移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④寄生病检查,如疟原虫、黑热病的病原体。 ⑤骨髓造血情况,作为应用抗癌药物及免疫抑制药的参考。 ⑥骨髓液的细菌培养以及进行骨髓移植。 禁忌症 血友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无特殊需要,勿作骨髓穿刺检查。 局部皮肤有感染、肿瘤时不可穿刺 用物准备: ①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 ②无菌骨髓穿刺包。内有骨髓穿刺针、5ml和20ml注射器、7号针头、洞巾、纱布、血管钳。 ③其它用物。无菌手套、2%利多卡因1支,玻片6-8张 心理指导: 1.向病人说明骨穿诊断的主要作用:骨髓是各类血细胞的“制造厂”,是人体内最大、最主要的造血组织。诊断血液病常需做骨穿。如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增生。常规的抽血化验只能反映外周血中细胞的变化,不能准确反映出造血系统的变化。抽取骨髓液作检查,既能诊断白血病又能区分其类型,为治疗提供相应的资料。 2.消除病人思想顾虑,以取得合作。说明骨髓检查所抽取的骨髓是极少量的,一般约0、2g,而人体正常骨髓量平均约为2600g。身体内每天要再生大量的血细胞,因此,骨穿对身体没有影响。 3.骨穿操作简单,先行局部消毒、麻醉,然后将穿刺针刺入骨髓,在骨髓抽取的瞬间稍有酸痛感外,基本上感觉不到疼痛。骨髓抽出后,病人可以马上起床活动。 注意事项: ①术前向病人详细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和方法,解除思想顾虑,取得合作。 ②备齐用物携至床旁,遮挡屏风。 ①术前应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病人,操作时宜特别注意,血友病患者禁忌穿刺。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骨髓炎。 ③注射器和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骨髓穿刺术操作要求规范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 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临床上骨髓穿 刺液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病原生物学检 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 【适应证】 (1)各类血液病(如白血病、再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 (2)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或寻找疟疾及黑热病等原虫者。 (3)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4)恶性肿瘤可疑骨髓转移者。 (5)了解骨髓造血机能,有无造血抑制,指导抗癌药及免疫抑制药的使用。 【禁忌证】 1、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而有严重出血者如血友病; 2、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者; 3、晚期妊娠者。 【准备工作】 1、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 2、查“凝血四项”,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输血浆或相应凝血因子纠正后再实施; 3、过敏体质者,需行利多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实施; 4、器械准备:骨髓穿刺包(弯盘1个、18号、16号或12号骨髓穿刺针1个、消毒碗1 个、镊子1把、止血弯钳1把、消毒杯2个、纱布2块、干棉球数个、无菌洞巾)、无菌手 套(2个)、5ml 注射器2个及20ml 注射器1个、2%利多卡因一支、载玻片10张、推片1 个、持物钳、砂轮、碘酒酒精棉球。 【操作方法】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 1、洗手:术者按7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后,准备操作。 2、穿刺部位及体位选择 ①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1~2cm 处,该处骨面平坦, 方突出的部位。病人取侧卧位。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 但由于胸骨的骨髓液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要进行胸骨穿刺。病人取仰卧位。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腰椎棘突突出的部位。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5、2岁以下小儿选胫骨粗 隆前下方。(临床上以髂前上棘、髂后上棘为最常用,尤其髂后上棘骨质薄、骨髓腔大、量 多,难于稀释)。 3、打开穿刺包,术者戴无菌手套。(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助手将一次性洞巾、注射器递 给术者放至穿刺包内)检查穿刺包物品齐全;检查骨髓穿刺针是否通畅,成人用16或 18 号 穿刺针,儿童用12号穿刺针,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 ,胸骨穿刺约1.0cm );检查注射器有无漏气。 4、消毒 由助手持持物钳将2.5%-3%碘酒棉球、75%酒精棉球分别夹入2个消毒杯内意持物钳应水平或向下持拿,整个过程避免污染)至右手的弯止血钳中,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消毒局部皮肤3遍,(每1圈压上一圈1/3直径大约15cm ,待干燥后再用酒精棉球脱碘3遍、脱碘范围一次比一次小,最后1碘酒的最外层。消毒时弯盘应置患者体侧,消毒后的棉球、弯止血钳置于消毒碗内由助手取 走。 5、麻醉 铺无菌洞巾;术者与助手核对麻药无误;用5ml 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3ml 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麻醉。注意先水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及骨髓穿刺方法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0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 一)适应证 1.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 2.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 3.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二)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选择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 ②前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 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较少选用; 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 2.体位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cm),以左手拇、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5.用干燥的20ml注射器,将内栓退出1cm,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用适当力度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为宜,取下注射器,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6.如需作骨髓培养,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养液内。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针腔被皮肤、皮下组织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进针太深或太浅,针尖未在髓腔内,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再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上带有血迹,再行抽吸可望获得骨髓液。 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轻微转动拔出穿刺针,随将消毒纱布盖在针孔上,稍加按压,用胶布加压固定。 (三)注意事项 1.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2.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进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3.抽吸骨髓液时,逐渐加大负压,作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不宜过多,否则使骨髓液稀

DCEP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Received 25-10-2006; Accepted 31-12-2006 Author and address for correspondence: Magda Dadacaridou, MD 139, Kallikratida Street 185 46 Piraeus Greece Tel: +30 210 4628690 Fax: +30 210 4635237 Journal of BUON 12: 41-44, 2007? 2007 Zerbinis Medical Publications. Printed in Greece ORIGINAL ARTICLE Dexamethasone, cyclophosphamide, etoposide and cisplatin (DCEP)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M. Dadacaridou, X. Papanicolaou, D. Maltesas, C. Megalakaki, P. Patos, K. Panteli, P. Repousis, C. Mitsouli-Mentzikof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 “Metaxa” Cancer Hospital, Piraeus, Greece Summary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 cacy and toxicity of DCEP (dexamethasone, cyclophos-phamide, etoposide, cisplatin), as third-line regimen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MM) patients. Patients and methods: Twelve patients (11 men, 1 woman, aged 38-73 years, median 58)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M received 28 cycles of DCEP. Eleven out of 12 patients had already failed 4-6 cycles of VAD (vincristine, doxorubicin, dexamethasone), 7/12 had received 2 or more lines of prior therapy and one of them had high-dose therapy with stem cell support. Seven out of 12 patients were candidates for megatherapy with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ASCT) either as consolidation or as salvage treatment. Each cycle of DCEP consisted of cyclophospha-mide 400 mg/m2/daily, cisplatin 15 mg/m2/daily and etoposide 40 mg/m2/daily as a 24h infusion, all three drugs administered on days 1-4; plus dexamethasone i.v. bolus 40 mg daily, days 1-4. The dose of cisplatin was adjusted in case of renal impair-ment. G-CSF was administered daily from day +5 to recovery. The course was repeated every 28 days or was delayed 5-10 days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linical condition. Results: The regimen was well tolerated with no major adverse reactions, except for grade 3 or 4 myelotoxicity of short duration. Respons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EBMT criteria after the second cycle. Two out of 12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CR) and 5/12 partial remission (PR), while 5/12 had no response (NR). The overall response (OR) was 58.3% with a median response duration 9 months (range 4-36). Four patients proceeded to successful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mobiliz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s: DCEP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salvage treatment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M patients which also offers the possibility for a successful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collection in patients eligible for high-dose therapy and ASCT. Key words: autologous periphe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DCEP, multiple myeloma, relapsed/refractory Introduction Multiple myeloma is an incurable disease even in young patients who can tolerate very aggressiv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hich may of-fer a possibility of cure of this debilitating disease [1]. Therefore the goal of treatment of MM is to achieve remiss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long survival of the patients.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 rst line treat-ment of MM consists of several cycles of the VAD regimen (vincristine, doxorubicin, dexamethasone) [2,3]. After a satisfactory remission eligible patients receive high-dose therapy followed by ASCT. Drugs such as the rather recently introduced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通信作者:马军,Email:mjun@https://www.360docs.net/doc/fa13048458.html,;邱录贵,Email:drqiu99@https://www.360docs.net/doc/fa13048458.html,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26T13:46:30.2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作者:马雨佳 [导读] 可明显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良心理状况,促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疾病康复,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3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19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多发性骨髓瘤;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的单克隆浆细胞出现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多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并发症比较多,因此,给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2]。本文对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的影响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和接受治疗的3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所有患者编号1~38,然后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所3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9例患者。对照组中,有12例男性患者,有7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45~77岁,平均年龄为(50.22±1.29)岁;实验组中,有13例男性患者,有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44~78岁,平均年龄为(50.18±1.33)岁。所有纳入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占比、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平均病程、所患有疾病的类型与病情的程度等因素都不存在比较大的差异,P>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特征、预后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一定的指导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于患者化疗的间歇期有效指导其进行适宜的运动等,心理护理的方法为,采用行为治疗、支持疏导治疗、集体治疗、合理的情绪改善治疗等治疗方式,有效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悲观、恐惧、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促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待治疗。 1.3 评估标准 评价与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以及两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间隙期感染例数、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SPSS 17.0软件包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主要是应用描述性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数据比较应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方法,P<0.05时,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比较 护理之前,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比,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护理之后,两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抑郁、生活自理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后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比,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比较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间隙期感染例数、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比较 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间隙期感染例数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比,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比,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间隙期感染例数、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比较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恶性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常常比较多,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骨髓的破坏、免疫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