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值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标志替全流通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如何有效激励管理层。
市值管理是公司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过渡。
在成熟市场经济和同际惯例里,企业价值最大化(即市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和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
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一个追求市值最大化的过渡性指标。
这种经营目标的转型.将引发经营思维、经营内容、公司治理、业绩考核、管理层激励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在股权分置情况下,当非流通股价格无法以流通价衡量时。
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以净资产最大化而非市值最大化为目标。
国有上市公司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更是普遍选择了将净资产作为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的核心因素。
股改完成后,国有股获得流通并体现出市场价格。
股东价值取向逐渐趋于一致,企业价值的考核方式也在适时进行调整。
现在将市值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层关心公司市值变化,致力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继股权激励后,国贤委提出市值考核并不是偶然的,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双轮驱动管理层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市值管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全流通使所有股票都获得了上市流通的权利,实现了“同股同价同权”,为上市公司市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一个其所偏好的市场价值,然后根据上市公司市值的表现来决定是买人还是卖出,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开始恢复。
近几年来,我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迅速增加.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在2005年底已提高到25%,这改善了我国股市上的投资者构成,使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趋于理性,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更接近于实际价值。
由于所有股票都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敌意收购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不情愿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取得控股权的收购行为。
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成为敌意收购者的目标。
有时收购者目的是通过敌意收购扩大自己业务范围,提高自身影响力。
但更常见的是,在上市公司市值低估时低价购买公司,然后在市值恢复正常时卖出,从中赚取超额收益。
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不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
而且,敌意收购忽略了管理层的意见,对公司内部来说是不受欢迎的。
因此.上市公司有动力进行市值管理.避免其市值被低估。
市值管理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因为股票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被扭曲。
近年来.虽然我国GDP一直高速增长.股市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与宏观经济走势相悖的怪现象。
全流通后,伴随着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恢复,股票市场中的市值表现将真正成为公司、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
市值管理同时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先,随着投资者对股市信心的恢复,会有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股票市场上的资本量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成本降低。
其次,股市资本配置功能逐渐完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预期在不同行业间投资.这就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完成资本配置。
微观经济学原理表明,市场的配置是最有效率的。
它能够确保资本在不同行业间合理分配以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些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
市值管理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变化将促进公司间的发展和竞争,从而推动整个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全流通是我国股市建立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
股市基本功能开始健全,投资者信心得以恢复。
但由于我国股市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值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根本问题是,我国股市是一个弱有效市场.上市公司市值变化难以迅速准确地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
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需要有雄厚资金参与,需要有大型上市公司作为标的,需要富有弹性的价格机制,需要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大量理性投资者虽然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股市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全流通带来的利好消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扩充了市场容量,市场定价机制在逐渐恢复。
同时,由于股市上机构投资者比例提高,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呈现出较强的理性色彩。
全流通给市场带带了很大变化,使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股市基本功能开始恢复,但仅仅依靠市场的手段是难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立法,规范投资者行为,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值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市值管理的主体是谁?
上市公司是市值管理最直接的操作者,是实施市值管理的最大、更是最重要的主体。
一切市值管理行为都要通过上市公司付诸实施,它同时担任着市值管理的规划者和执行者双重身份。
上市公司股东是市值管理的最大受益者。
无论从市值管理的主要目标还是常用手段来看,市值管理更多是上市公司股东最为关心的事情,因为公司的市值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实现股东
权益最大化是进行市值管理的最主要目的。
这其中大股东的责任更为重大,顺利推行市值管理计划将与大股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正相关。
上市公司经营层是市值管理的推进者。
引入市值考核机制后,公司经营层的自身利益也与股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也必然重视市值管理,将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以期股价的上升。
而适当的激励政策也将提高企业高管的绩效成绩。
监管部门是市值管理的引导者。
市值不仅体现上市公司的实力大小,也是反映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实力的新标杆,各种监管部门也必须重视总市值管理,引导资本市场市值的可持续的稳健
增长。
券商成为市值管理的受益者之一,同时也是市值管理的辅助执行者。
一些券商认为,在全流通时代,市值管理也将成为券商经纪和投行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其中蕴含着多元化业务内容,券商可以为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提供股权价值的保值增值服务以及衍生服务,如融资融券、发行权证、定向私募、公开发行、兼并收购,股权置换等综合金融服务。
这些业务的开展也会为他们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
因而证券公司成为市值管理最坚定的拥护者。
基金公司是市值管理成效的检验者。
市值管理就是财富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的职责就是管理市值。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成效通过基金公司的参与更准确地在市场中反映出来。
实际上,市值管理与市场各方参与者都有着密切关系,共同推进市值管理,形成共赢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心愿。
市值管理的地位:企业经营行为的最高阶段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以“产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者,不需要考虑产品的销售与市场的需求,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和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对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业绩的考评均以产值计划完成情况为依据。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各种商品的产量迅速增加,市场逐步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经营理念由产品观念向商品观念的转变。
所谓的商品观念,就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关注市场的需求,使产品在市场交换中为企业实现利润。
伴随着从产品观念向商品观念的转变,企业经营理念也不断地向前发展,各种企业管理思想以及经营实践活动使企业经营理念得以进一步丰富,并开始走向成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资本运营风潮正日益兴起,资本运营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已被西方企业广泛使用的企业经营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高度关注。
资本运营不以特定产品为经营对象,而以企业拥有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存量资产为经营对象,通过对资本的运作实现资本的增值。
它能够使企业不拘泥于本企业的主导产品业务,而向各个领域发展,使资本得到最大利用。
资本运营更强调使资本在流动中增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企业经营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局限性也开始显现: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反映企业的未来,忽视企业潜在的赢利能力;不能体现投资所承担的风险,忽略投资的资本成本。
此时,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本的价值管理逐步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从产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资本增值最大化,都是向价值管理不断靠近。
市值管理的提出正反应了中国上市公司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变,即企业经营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企业管理由利润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
这种以价值为导向,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就是
价值管理。
市值管理和价值管理同样都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但除了价值创造,市值管理还强调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即市值管理不仅要做好价值管理的工作,还要进行资本市场的管理。
因此可以说,市值管理源于价值管理,市值管理是价值管理的补充和发展,市值管理是企业经营行为的最高阶段。
尚处初级阶段,但标志成熟
股权分置改革使得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令市值增长成为全体股东的一致需求。
伴随着市值管理的推进,股东利益第一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有的公司经营活动都要为股东权益增值服务。
股东利益至上成为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市值管理唤醒了市场对无差别股东权益的重视,并推进了股东权益进一步提升。
在市值管理的发展战略中,股权成本的提出令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股东增值收益得到应有重视。
股东在承担伴随企业增长带来的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应享有获取高于无风险收益的资本风险增值收益,这实际上是股东利益至上的基本要求。
此外,股东的所有权、收益权、知情权、表决权均在市值管理战略中一步步深化。
上市公司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化股东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规范信息披露,积极与中小股东定期沟通;完善表决机制,重视所有股东权益,引进股权激励,在改进股权结构的同时令股东权益增值得到更大动力。
率先推行市值管理战略的上市公司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据2007年中期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综合排名统计:通过增发补充流动资本、改善股权结构、借助资本市场加速自身发展的这种市值管理模式明显受到上市公司青睐,而股权激励带来多达20%的溢价也令上市公司趋之若鹜,纷纷效仿。
此外,优质资产注入,积极配置股权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投资者关系都成为上市公司推行市值管理的重要方式。
但如果从更深入的角度来分析,多数上市公司的高管对市值管理还不是很了解,表现出的市值管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跟风,不少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还存在认识误区,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资本成本意识淡漠,有的甚至采取一些违规的行为去操纵市值,如虚假信息披露、与庄家联手操控股价、做假利润等现象在证券市场上时有发生。
可以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水平。
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股权制度、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哲学、管理层激励机制,再到市场的投资理念,都在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
那么市值管理战略带给投资者的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企业的经营管理升华到股东权益至上的高度,公司的资源也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
无论从国家利益,地方政府利益,上市公司利益还是普通投资者利益考虑,各方利益均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这股合力将推着上市公司步入更快更稳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