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引发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7月 Vol. 26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4
──────────
收稿日期:2004-03-29
作者简介:王丽君(1970-),女,四川绵阳人,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

- 43 -
奈达翻译理论引发的启示
王丽君
(唐山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语言学等研究成果,发展了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对西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和实践》;动态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4-0043-03
尤金·奈达博士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发展了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交际翻译就是“力图使
译入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尽可能接近的反应”。

[1]
交际法的翻译理论不仅照顾到意义上的传递,也考虑到功能的对应,解决了原来从语言本身解决不了的矛盾。

最能体现其交际翻译理论的著作是他与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和实践》(1969年)一书。

这本书起初是为圣经的翻译者编写的教科书,后来因其极高的学术价值被许多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大学用作翻译教材。

一、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
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2]其中,
“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

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原语的曲解。

按照4种语义单位的关系,奈达将英语句子归结为
7个核心句:(1)John ran quickly.(2)John hit Bill.(3)John gave Bill a ball.(4)John is in the house.(5)John is sick. (6)John is a boy.(7)John is my father.
翻译的第一个阶段——分析阶段就是拿一个原文句子,追溯出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是理解、赏析原文的阶段,理解上的错误将直接导致翻译的失败。

[3]这一阶段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相同的语法结构都有相同的语法意义。

如his house, his success, his arrests 和his kindness 这4个英语词组,在语法结构上可以说完全一样,可是各词组中his 和后面各词之间的关系却不相同。

从语义上说,his house 等于“他有房”,相当于第7个核心句;his success 等于“他成功了”,相当于第1个核心句;his arrest 等于“他被捕了”,相当于第2个核心句;his goodness 等于“他是善良的”,相当于第6个核心句。

奈达认为,相同的结构之所以意义不同,是因为它们由不同的核心句转换而来的。

若想弄清某一结构的表层意义,有必要追溯到这一结构的深层。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词的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附加给语言的或由语言本身产生的感情色彩,它是翻译中语义分析的关键所在。

首先,某些词语与特定的语言使用者联系在一起,便可能获得与人们对那些人的态度紧密相连的内涵意义。

如,社会上层人物和下层人物,乡下人和城里人所用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其次,内涵意义与词语的使用场合有关。

比如,在教堂和酒店使用“damn ”(罚…入地狱)这个词,即
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 44 -
使是出于同一人之口,在不同的场合里所具有的意义也会大相径庭。

再次,内涵意义与语言环境有关,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

如,在“green with envy”(十分妒忌)、“green at the gills”(气色不佳)、“a green worker”(业务生疏的工人)和“green fruit”(未熟的果子)等惯用语中,“green”(绿色)含有贬义或否定意义。

[4]
翻译过程中的转换阶段就是从原语思考转到用译入语思考的阶段,是翻译进行的实际阶段,要按照核心句结构,对内容进行准确的阐释。

翻译的最后一个环节——重建阶段就是译者从词法、句法、篇章方面,对译作进行润色,要体现语言的3种主要功能:叙事性、表达性和移情性。

奈达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提出了翻译的几个优先原则:(1)内容的一致优于词语的一致;(2)动态对等优于形式对等;(3)听到的语言优于书面语;(4)被读者使用和接受的形式优于传统形式。

二、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1.贡献
奈达的探索之路是为西方翻译理论的科学化而不断开拓新的疆域的道路,特别能说明西方翻译论中的语言学派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前,很多学者和翻译家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或是一项技能,他们都没有从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

奈达却认为翻译是科学,他认为:“正如语言学被看作是描述性的科学,从一种语言
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同样也是科学的描述。

”[5]
在本书中,奈达充分利用语言学、人类学、语义学、信息理论、交际理论和社会符号学等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来研究影响翻译过程的语言和文化等因素。

他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学术性和系统地位。

奈达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

奈达探索话语语言学和信息论为理论依据的交际功能模式,将翻译的“等效”作为研究的重点,力图克服语言学派往往只抓住结构但对话语交际功能不予重视的弱点。

“动态对等”理论在阐述翻译本质、纠正译文偏死的倾向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对多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6]
奈达的交际翻译理论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

传统翻译理论在表层结构上进行词语对应、句型对应,而奈达的逆转换理论通过揭示表层结构进入句子的各个深层结构,
可以弄清意思,克服歧义。

如用划分核心句的方法可以发现在“Police are ordered to stop drinking before midnight”这句话中,理解的关键是police 和stop drinking 的关系,究竟是“Police themselves stop drinking.”还是“Police stop people from drinking.”?这样的句子容易引起歧义。

这句话就有两种解释:(1)警察被命令在午夜前停止饮酒;(2)警察被命令制止人们在午夜前饮酒。

应根据上下文,选择一种解释。

[7]
奈达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应(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8]与传统理论不同,奈达将研究重点从信息的形式转换到读者的反应,他极其重视翻译中读者的作用。

如果译入语读者理解译作的程度与原语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相当,那这部译作就可以看作是功能对等的翻译。

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接受译作的重要性,就避免了评论家对作品的主观评价。

2.批评
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与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

首先,奈达描写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圣经》翻译文本,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

为达到这一目的,遵循“功能对等”或“交际理论”的原则,可以适当调节或改变形式。

如在没有雪的语言里,人们可能不理解白如雪是什么意思,那么换成白如霜或白鹭毛等保持交际功能未尝不可。

但若换成科技文章或医学文章,再去依照交际原则进行转换就难以行得通。

其次,核心句结构只能表达主要命题,而诸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文体、风格、感情色彩等信息,就只能从表层结构获取了。

再次,“动态对等”建立在读者会有一致的反应这个假设基础上,但读者反应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致的,因此用此作为衡量翻译的标准难以操作。

[9]
三、交际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奈达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进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被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原因如下:
奈达与中国翻译学者们保持着密切往来,并积极参与中国翻译研究,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研究的发展。

自1980年以来,他访问中国不下10次。

他在中国多所院校做过报告,出版语言学和翻译专著并发表论文,甚至与中国学者如谭载喜等合作著书。

王丽君:奈达翻译理论引发的启示
- 45 -
奈达理论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译论一样,以原文——译文的比较为重点,强调对原文的理解,不涉及翻译的外部因素如权利、意识形态等,政治上十分安全。

而且,它们大多是规范性的应用理论,目标是制定以“忠实”为本的翻译标准,与统治我国翻译领域一百多年的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可以相容,因此对中国的主流文化来说,是比较可用的。

奈达的译论由于有较强的学术性和较新的视角(如奈达理论中的交际、读者、效果等概念),给中国的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些冲击,提高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学术性,丰富和更新了中国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发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一起强化了中国的翻译研究的实用主义路向和传统的道德观念。

世界的文化不是朝一元化的方向,而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的。

当今世界翻译研究理论各派争鸣,不可能有,也不能由只懂得西方语言的人来建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理论。

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或民族应该按自己语言的特点,建立与发展自身的翻译理论。

[10]我们在进行翻译研究中应该从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吸取合理的因素,与此同时,也要吸收当代国外翻译理论以及国内外其他有关学科的最新成果。

这种吸收不只是牵强附会地把古人的翻译见解或主张与西方人的某些说法放在一起,一比高低优劣。

要以我们原有理论体系为基础,研究我们与西方人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实事求是地吸吮有益于我们的养分,取长补短,以此建立我国现代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9. [2] Nida &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Brill, 1969. [3]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金隄.翻译学与等效论[A].杨自俭.翻译新论[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 刘必庆.西方翻译理论概评[J].中国翻译,1989,(2). [7] 林克难.奈达翻译理论的一次实践[J].中国翻译,1996,(4).
[8] 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9. [9] 林克难.“动态对等”评论的意义与不足[J].福建外语,1988,(1-2).
[10] Bassnett &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What Does Nida Enlighten Us with His Translation Theory?
WANG Li-jun
(Dean’s Offic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Nida applies so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linguistics to his work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He develop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its research methods, which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ield of wester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 Nid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 dynamic equivalence
责任编辑、校对:高俊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