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熹的了解和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朱熹的了解和认识
摘要:辩证看待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否定其部分思想的同时,对其在儒学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

本文同时注重朱熹在文学上的造诣,对其文学作品以及书法写作进行分析时,抛开对其思想上的褒贬,展现一个更为真实具体的朱熹。

关键字:朱熹理学辩证文学作品书法
正文:
一、朱熹生平
朱熹,南宋人,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

淳熙二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淳熙五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知军。

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

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

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

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

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

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
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朱熹还先后到过乐安、金溪、东乡等地。

在乐安流坑为村口“状元楼”题写了匾额。

应陆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书院讲学,并书“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相赠。

在东乡路过润溪时,留有《过润溪》诗。

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淳熙九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特建南湖书院,以纪念朱熹。

可以说,朱熹的一生仅为官十余年之外,更多的时间是用来教书授课,宣传自己的思想,为程朱理学思想的开创做出自己的极大贡献。

先不就其思想进行评价,单就其生平事迹来看,我们就知道朱熹确实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受到大家的追捧。

二、思想家朱熹
后人对朱熹的评价是: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早年出入佛、道,后来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比较讲究。

但是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主要是因为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主张可以概括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美学思想
理气论朱熹所谓的理,主要是以下含义:理是形而上者,先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理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首先说明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主张理是万物之源,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中的观点。

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一,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为形而下之器。

同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
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二,在他看来,理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并且理具有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三,的超意志特征,和无所适而不在。

四,的超时空特征;普遍之理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天下没有理外之物。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气是形而下者,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之分,理生气并寓于气中。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他探寻了事物的成因,认为运动和静止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这一观点是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法观点的体现。

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

渐化逐渐积累,最终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

在对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肯定先验论,又不否认见闻之知。

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

朱熹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主张“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的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中“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心性理欲论在人性论上,朱熹结合力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

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

这样说来,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无人心。

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

他认为“道心”与“人心”有主从关系,“人心”必须听命于“道心”。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但是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这就是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朱熹的美学思想:
与以往哲学体系不同的是,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

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同时他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

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

他把礼乐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

朱熹对《诗经》与《楚辞》等文学作品的研究,表现出了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朱熹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就其思想而言,我们不得不说,朱熹所推崇的理学是唯心主义思想,确实是存在消极方面,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既不能全盘接受,更不能全盘否定,忽视其中的闪光点。

在当时的国家贫弱,朝廷无法让人民有归属感的情况下,朱熹利用自己所学开创了理学的思想.这在当时的社会极富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这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他的理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他的思想一直被推崇到明清时期,理学依然被统治者所利用,但是我们只能说他对于处于乱世的国家确实有一定作用。

但是就其消极性而言,理学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尤其是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理学采取极力批判否定的态度: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孔孟”。

颜元称:以为“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学。

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

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仆窃谓其祸甚于杨墨,烈于嬴秦。

每一念及,辄为太息流涕,甚则痛哭!”又指责“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其门生王源对理学虚伪性的无情揭露更为露骨,他说“明季流贼之祸,皆阳明所酿也”。

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批评了程朱理学,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

三、文学家朱熹
朱熹较为世人熟知的是他最为一名思想家,在思想上有较高的造诣,但是,朱熹除了在思想上有独到之处以外,在文学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曾经学习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

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

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迹;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

朱熹是儒家哲学的宗师,书法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文人的书卷气,崇尚传统法度是可以想见的。

他主张“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纵容衍裕而气象超然”。

也就是说,书法必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笔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意态。

历代名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很高,也明显地披露了他独特的书风。

自古以来,朱熹的传世墨迹,虽然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

但是因为朱熹的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就导致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盖了。

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但是其现今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他的现存作品多数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台北博物院,还有部分在日本。

但总的来说,数量极少,也极为珍贵。

除了书法以外,朱熹也善于文学创作,但是因为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因为在思想上造诣极高,朱熹哲学著作较多,主要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近思录》,是他与吕祖谦共同整理的宋明理学家著作之摘要,作为一本儒学入门书,历代学子必读。

朱熹的诗词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

可以说,朱熹不仅仅是思想学、哲学家,就其在文学上、书法上的成就,也足以称之为家,但是,我们所了解的朱熹被他自己的哲学锋芒所掩盖,极少有人去关注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我们更乐于去辩证他思想中存在的优缺点。

四、评价朱熹
在对朱熹进行评价时,不得不提到理学,因为这是朱熹一生最主要的成就。

可以说朱熹在近八百年的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具有仅次于孔孟的思想地位,他创造的宋代版儒学被尊奉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宋宁宗谥他曰“文”,宋理宗追封为信国公,他被称为“朱子”,也是孔庙中祀奉的“四配、十二哲”之一,不仅在中国,在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也受到贡奉,享有至尊。

但是,他的思想从总体上讲是保守、反动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一种阻碍的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发生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俄国发生了彼得大帝变革、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等重大事件,可见朱熹思想的保守性的危害是巨大的。

对于朱熹,我们可以批判揭露他对真理的某些歪曲,清算他对历史进程的阻碍作用,但是,不能一叶障目,因为其思想的保守反动性而完全否认他的巨大存在,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必要的。

朱熹的一生是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孜孜以求的一生,他曾经穷其一生,真诚地、心力交瘁地寻求过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他的研究和工作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卓越的,李约瑟称他在自然科学研究上有杰出贡献。

他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哲人,他的“中和”哲学观仍极富哲理;他是一位大学问家、伟大的教育家,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尤其是他的书法造诣极深,他的著作受到后人推崇。

同时他也是一位心地高洁、道德高尚的人,杰出的伦理道德学家,是一位爱民如子、政绩卓著的好官。

这就是较为全面,更为真实具体的朱熹,从我们对朱熹的了解及认识过程来看,我们知道,对任何人以及事物进行评价之前,都要有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才能使我们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1、/view/1262.htm 百度百科--朱熹
2、/wiki/%E6%9C%B1%E7%86%B9 维基百科--朱熹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4、《楚辞集注》--朱熹著
5、《晦庵词》--朱熹著
6、《朱子语类》
7、《易学启蒙》--朱熹著
8、《朱熹》--陈荣捷著
9、《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王国猛、徐华著
10、《朱熹年谱》--王懋竑,何忠禮点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