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作者:朱冬英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4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的偏颇,具体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有两个方面的定位——职业定位和学术定位,并指出这是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职业定位学术定位
[作者简介]朱冬英(1951- ),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授。
(江苏南京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项目《高职的办学功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21-02
2005年底,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这些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如何将这一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去,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些反思,以期进一步理清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科教育有何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何差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等问题,从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的偏颇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这一定位对于扭转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的盲目攀升学科性本科院校的倾向起到了抑制作用。
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对就业导向的片面理解,也导致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程度的偏差。
这就是,忽视和弱化了学生的学术基础教育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片面强调实用性,导致人才培养的实用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计划、课程设置等环节中,以实用技能训练为中心,灌输给学生的是单一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强化的是单一的实用技能,偏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目标。
二是片面强调就业性,导致人才培养的就业化。
把人才培养的目标仅仅局限于就业,而不是育人,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片面迎合就业需要,随波逐流,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违背了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
三是片面强调技能性,导致人才培养的技能化,忽视了学生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共识。
但是,并不等于只要有了高技能就能成为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还必须要有全面的高素质。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在纠正一种倾向的同时却掩盖着另一种倾向。
这就是,一方面学科化倾向仍然普遍存在,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一系列环节上都套用学科型大学的模式;另一方面,又比较严重地存在着中职化倾向。
具体表现在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弱化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理论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教学缺乏明确具体的符合高职特点的要求。
在教学安排中有时还出现实习实训可以随意冲击理论教学的情况,似乎只有实习实训才是高职教学的中心环节,理论教学只是一种可多可少、甚至可有可无的补充。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厚实的理论学术基础,适应能力差,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这样的高职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相比显不出“高”在哪里,企业和用人单位就会宁愿用中职毕业生而不用高职毕业生,从而严重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决定》提出:“…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
”显然,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如果不能比中职毕业生“高”,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存在以上这种倾向的原因,除了与上述认识上的偏颇有关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客观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涌现出来的。
从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到具体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创业、创新的过程。
例如,目前有不少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性、学术性,即所谓“理论够用”,但是,一个专业或一个职业究竟需要哪些理论,需要多少和多深的理论,这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的。
而把研究成果贯彻到专业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又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职战线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较长时间的艰苦创业、锐意创新才能实现。
第二个原因与我国目前的办学体制有关。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与企业相分离的,是国家办高等教育,企业没有办教育的义务和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业等第一线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就如医学院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师范院校有自己的附属学校一样。
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情况是院校找企业、求企业,企业没有办学的积极性,不少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这种学校与企业的脱节,造成了高职办学中的一系列问题:除学生的实习实训得不到切实落实,学生不能在生产第一线真干真做,毕业后很难直接走
上第一线岗位以外,也给学校的理论教学目标的设置、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等造成了很大障碍。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校企脱节使他们中大多数人很少了解企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他们自身的科研、科技攻关等也很难把握住企业的脉搏。
因此,他们在理论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安排等方面也就很难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2005年《决定》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提出,要“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这一决定和意见的发布,无疑会给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
首先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科教育的差别。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他们培养的都是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他们分别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又应该有明显的区别。
这种区别可以从培养人才的类型和人才的定向两个方面来把握。
从培养人才的类型来看,有学者把人才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人才;第二类是工程型人才,主要是工程设计、规划、决策性人才;第三类是技术型人才,主要是将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化为工艺流程、管理规范等的人才;第四类是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技术管理和技术操作性人才。
笔者认为,普通高等学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可以统称为研究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可以统称为应用型人才。
从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来看,学术型人才主要在研究机构或高校从事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在企业或研究所从事某一领域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设计、新规划的制定等研究工作;技术型人才主要在企业或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从事将新产品、新工艺转化为生产流程、管理规范和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技术服务等工作;技能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从事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服务、技术操作等工作。
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绝大多数非研究型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主要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尽管也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但是由于他们主要从事工程设计、规划方面的研究工作,因而需要更加宽厚的理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尽管他们也需要有一定的或较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基础,但是,他们更加需要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技术性管理、服务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别就在于“职业性”。
这种“职业性”应当体现和贯穿于学校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等各个环节。
在专业设置上,普通高等学科教育通常按学科或学科群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则应该按照职业或职业群设置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还应具有灵活性和变动性的特点,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专业,要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来调整专业,实行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的动态平衡。
在课程设置上,普通高等学科教育通常以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为几大模块。
高等职
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依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来设置,既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就业、上岗,又要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学术基础,使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课程内容上,普通高等学科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理论体系的要求来设置的。
高等职业教育则应该按照职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体现实用性、实践性,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开发新课程,增加新内容。
再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
从理论层面来讲,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是明显的。
《决定》和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明确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有社会从业者都必须经过中等及以上的职业教育或相当的职业培训。
所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承担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培训任务。
从职业岗位定向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或一般技术性岗位的熟练工人。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高技能专门人才不仅具有技能性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该具有技术改造、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的能力,应该具有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因此,也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就在于“学术性”,即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
《意见》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显然,高技能人才要发挥这样的重要作用,没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是做不到的。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
如前所述,《决定》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已经明确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那么,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技能人才应该有怎样的具体定位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定位要求:一是职业定位,既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直接服务于职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那么职业定位就是首要的方面;二是学术定位,光有技能还算不上高技能人才,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
具体来讲,所谓职业定位就是按照现代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某种或某类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就是说,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能够就业于某种高技能岗位,很快上岗,马上用得上。
这里对职业定位的理解需要把握好两个界限:一是职业教育要围绕就业教育,但却不能仅仅局限于就业教育,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每一种职业的内涵和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职业不断被淘汰,新的职业在不断出现和生长。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今天能找到工作,更要关注学生明天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二是职业教育要围绕职业岗位需要进行教育,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岗位需要,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同样是培养人的教育,高技能人才绝不是仅仅有了高技能,就能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个人如果光有高技能,不愿到生
产、建设、管理第一线服务,或不能与同事友好协作相处,或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是不能成为有用人才的。
从目前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信息来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除具有一定的技能以外,更看重的还是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道德品性。
这也客观地反映了社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
所谓学术定位,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
要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检索文献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提高对高职学生的学术要求,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中等职业教育是进行基础文化知识和一般劳动技能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的是专门理论知识和高科技含量的专门技能的教育。
因此,学术性要求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
提高对高职学生的学术要求,也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从2005年以“现代城市: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主题的上海教育论坛传出的信息来看,当前美国职业教育的关注点之一,就是提高对学生的学术要求。
现实的原因主要有:其一,雇主越来越看重雇员的阅读、写作和数学能力,他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教育没有让毕业生具有这些基础的学术能力,因而具有更高水平的学术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就业;其二,更高水平的学术能力能够为毕业生就业后的在职培训或其他教育与培训提供必要的基础;其三,在一个经济和技术发展日益加快的时代,具有更为坚实的学术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经济和周边环境变化。
如前所述,从我国目前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来看,也是如此。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和学术定位,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结合,不可偏废。
当然,在办学中要贯彻落实好这两方面的定位,必须要解决好本文所述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二是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光明日报,2005-11-1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Z].光明日报,200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