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文学思想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文学思想初探
摘要:梁启超文学思想是梁启超学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文学思想立足点是知行
合一论;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镕炼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主张的具体实践“新民体”散文是言
文合一。
关键词:知行合一;真美合一;中西结婚;言文合一
梁启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郭沫若曾
在《文学革命之回顾》中说:“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追
溯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的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个时
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梁任公”。[1]
一、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出发点:知行合一论
梁启超文学思想,立足于“陆王心学,而并及史
学与西学梗概”。[2]在《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文中,
梁启超详细介绍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认为
“知行合一论”是陆王心学的精髓。梁启超说“:知行
合一这四个字,阳明终生说之不厌。一部王文成全
集,其实不过是这四个字的注脚。”接着他在文中援
引了王阳明的三段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
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这三段文字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与行
同生同灭,行与知同起同落。知包孕着行,行体现着
知。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氏所说的“知”与“行”
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知”与“行”,这里的“知”与“行”
实际上只指真知与真行。梁启超又引用王阳明《答友
人问》一文中的文字说明它“: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
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
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若
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
所以必须说个行。”可见王氏提倡的是真知,而非妄
想,欣赏的是真行,而非冥行。因为只有真知才能激
发真行,只有真行才能启发真知。梁启超论文学,正
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如梁启超在论述诗歌时,极力强调诗歌情感的
真实性。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他
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
为什么要提倡真情?正因为真情即真知,真知才能激
发真行。在《饮冰室诗话》里,梁启超提到了黄遵宪诗
歌因为情感的真实给人的鼓舞力量:“往见黄公度
《出军歌》四章,读之狂喜,大有含笑看吴钩之乐,其
精神之雄壮活泼沉浑深远不必论,即文藻亦二千年
所未有也。诗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极矣。吾为一言
而蔽之,曰:‘读此诗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梁启
超论述小说,也十分重视小说内容的真实性。在《小
说与群治的关系》中,他有力地痛斥了表现“才子佳人思想”“、状元宰相思想”、“狐妖鬼怪思想”“、江湖
盗贼思想”之流的小说。原因就在于它们表现的是虚
假的人生,描写的是“妄想”,而非“真知”。那么什么
样的小说才能称得上是有“真知”的小说呢?梁启超
提出了“政治小说”这一概念。《译印政治小说序》说
道“: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
士,往往以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寄
之于小说。……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
变”。可见梁启超之所以称赞政治小说,不仅因为这
些小说往往描写真实的社会人生,富有“真知”,而且
因为这些小说对社会舆论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
是可以激发起“真行”的小说。在《小说与群治的关
系》中,梁启超把有“真知”的小说能激发的“真行”的
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意思是说有“真
知”的小说不仅能潜移默化一个人的品性,更能激发
起一个人迅猛的行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论
文学,立意在于刷新一国国民之精神,启发一国国民
之民智,从而最终指向一国国民之行动。
二、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核心:镕炼新理想以入旧
风格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有其哲学上的根据,主
要是从他的“心物合一”演绎出来。王阳明在《传习
录》提出“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耳目口舌四肢,
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
舌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
处音处谓身,指其主宰处便为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
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便为物,只
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王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心物合一”,“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
即无是物”。
梁启超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心物合一”观点
出发,提出了“即美即真”、“真美合一”的美学观点。
在《美术与科学》一文中,他说“:美术所以能产生科
学,完全是从‘真美合一’的观点发生出来的。”真与
美之所以能合一,关键在于他们是“自然之美”和“自
然之真”的合一。梁启超说:“美术家所以成功,全在
观察‘自然之美’。怎样才能看得出自然之美,最要紧
的是观察‘自然之真’。”(《美术与科学》)
从“真美合一”的美学观点出发,梁启超提出了
他中西结婚式的文学观,即“镕炼新理想以入旧风
格”(《饮冰室诗话》)。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说道“:欲为诗界之歌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
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
之,然后成为其诗。……若三者具备,则可为二十世
纪支那之诗主也”又说道:“吾论诗要旨大略如此,然
以上所举诸家,皆片鳞只甲,未能确然成一家言,且
其所谓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
思想上未有之也。……即以学界论之,欧洲之真精
神、真思想,尚未输入中国,况与诗界乎,此不足怪
也。吾虽不能诗,惟将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
供来者之诗料乎?”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梁启
超认为,真正有前途的诗歌是把“欧洲意境语句”与“古人之风格”巧妙融合的新诗。第二,要创造出有“欧洲意境语句”的新诗,首先应在学界里输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这里梁启超认为输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是他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集中阐发了他的新诗
理论。如论谭嗣同的诗歌,梁启超说道:“谭浏阳志节
学行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不待言
矣。其诗亦独开新界而渊含古声。”又如论黄遵宪诗
歌“:近世诗人能镕炼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
公度。”梁启超尤其赞赏黄遵宪的《出军歌》,说他“读之狂喜,大有含笑看吴钩之乐”。[3]梁启超之所以欣赏它的原因,就在于这首诗不仅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歌
行体,更在诗中表达了传统文化中比较稀少的尚武
精神,真正做到了中西两国文化的结婚,做到了“镕
炼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诗歌革新。不过,他也反对
在诗中烂用新名词以表示其革命。如他在《诗话》说
道“: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
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
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也。”
三、言文合一与“新民体”散文
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出发,梁启超推衍出“真
美合一”的美学观点,再向前推一步,便是“言文合一”。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说“:文学进化之关键, 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
之开展,无不循此轨道。”这里的“俗语文学”实际上就是指“言文合一”的文学。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说“:古人之音即文也,文即言也。自后世语言文字
分,始有离言而以文称者,然必言之能达而后文之能
成,有固然矣。故学缀文者,必先造句,造句者,以古
音易今言也。”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文学的表达,其
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