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军事同盟

美日军事同盟
美日军事同盟

二战期间,美日曾是宿敌。珍珠港事件及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为这一期间的两国关系作了充分的注解。但战后不久,日美迅速化敌为友,逐渐走上了一条相互媾和的道路,其核心在于日本的军事主导权的出让。从此后,美国在亚洲获得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军事战略据点,而日本则免除了许多战败后的惩罚,获得了长久喘息的机会。美日军事同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如今已非同往昔,它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军事战略的选择。探索日美军事同盟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把握未来大国关系的走向。

历史的怪胎

美日军事同盟是二战后大国关系调整的产物。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共同签署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一个是《波茨坦宣言》,另一个是《雅尔塔协定》。上述文件的相关条款规定,战败国必须逐步废除军国主义,成立一个和平的民主政府,之后同盟国占领军即行撤离。当时,占领日本的正是美国军队。由此,美国主导了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致使两个昔日的冤家对头走到了一起。在美国的主导下,战后初期,日本的确一度走上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的道路,制定了和平宪法。原本按照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对日政策,积极武装日

本,这为其后的美日军事同盟埋下了伏笔。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了将日本变成其在亚洲的军事基地与反共“防波堤”,中断了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进程,转而与日本实现单独媾和。1951年9月8日,美、英、法与日本片面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随后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即旧安保条约。在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垄断财团和军工基础未被彻底清除的前提下,《旧金山对日和约》使日本再次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同时按照《波茨坦宣言》本该撤出的美国军队却获得了长久驻扎日本的权力。旧金山条约称,“日本希望美利坚合众国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其部队”,“美利坚合众国为了和平和安全的利益,目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其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同时希望日本自己能逐渐增加承担其对直接和间接侵略的自卫责任”。这一驻扎就是

半个多世纪。

日美安保条约从一开始就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这在条约签订之前美国的对日方针与日本的态度中就体现出来了。1951年1月19日,杜鲁门总统在给即将访日的国务院政治顾问杜勒斯的训令中指示:“对日媾和条约的基本立场就是要将日本作为自由阵营的一翼,作为对抗共产主义的堡垒纳入美国的亚洲战略、世界战略之中。”“条约谈判的基本目的,就是要确保日本留在自由世界阵营,使其在抵抗共产主义的进一步扩张政策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而日本则投桃报李做出回应:“日本完全恢复独立后,作为民主阵营的一员,应对抗共产主

义势力,协助维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因此,不难看出,美日安保条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根据美国对苏联的战略,实现其与日本“共同保卫世界”的战略图谋。然而,1951年的旧安保条约并非是一个对等的条约。首先,条约具有单方性,只规定了美军拥有在日本的驻军的权力,而没有明确每个对日本防务所应承担的责任。其次,条约伤害了国家尊严与独立国家的自主性,如旧安保条约的第一款规定,美军可以根据日本政府的要求,镇压日本国内内乱,第2款规定不经美国同意不得向第三国提供基地。因此条约生效两年后,日本国内就出现了要求修改条约的强烈呼声。经过近十年的讨价还价,直至1960年1月,美日两国才签署了新的《日美安全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

军事同盟的确立

新的安保条约增加了日本的独立性,提升了日本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首先,新的安保条约取消了旧条约中的“内乱条款”以及日本不经美国同意不得向第三国提供军事基地等不平等条款。其次,增加了“事先协商制度”,规定驻日美军军事部署及装备的重要变更和利用日本基地的作战行动,都要与日本政府进行磋商。这里的“军事部署的重要变更”主要是指超过陆军一个师、空军一个联队或航空队、海军一个特遣部队的调动;“装备的重要变更”主要

是指把核弹头及中远程导弹运进日本以及与此相关的基地使用事项。再次,设置了条约的有效期为十年,有效期后,“缔约国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把它想要废除条约的意图通知另一方。

在那种情况下,本条约在上述通知发出一年后即告失效”。此外,新安保条约第5条还把日美“共同防卫”的地理范围确立为“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上”,以及第6条对在该领域以外的远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做出了规定。这样一来就明确了“共同防卫”的边界。日本之所以能获得上述突破,有赖于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1968年,日本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苏美两国。军事上,日本先后完成了四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建立了一支可以“有效对付有限的、小规模侵略”的军事力量,1976年,日本还制定了《防卫计划大纲》。从而使美日两国达成相对平等的军事同盟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世纪70年代,远东地区的军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美国整体实力逐渐衰退,而苏联

军事力量却日渐强大,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战略格局。在这一战略格局下,美国有意加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以抗衡苏联。而此时的日本也在积极谋求日美安保条约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过

两年多的磋商,日美两国在1978年制定了《防卫合作指导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规

定:一是规定了双方为预防对日本的武装入侵而应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日本应在自卫所需范围内,保持适当规模的防卫力量,并确保美军稳定而有效地使用日本的基地和设施;另一方面,美国要在保持核威慑的同时,在前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此外,双方还就情报交换、联战、联训、联演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二是规定了双方在“日本遭受武力进攻”时的共同行动。即当日本遭受外部武力进攻时,“有限小规模的侵略”由日本独自承担;当日本独自无法排除困难时,美国给与必要的援助。三是规定了远东地区发生影响日本安全的事态时,

两国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自此,日美军事同盟有了实质性的变化。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美首次使用了“同盟”一词,1981年铃木善信访美,第一次明确了日美两国的“同盟关系”。1983年,中曾根康

弘首相访美时更进一步的表示,要将日本建成“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以防止苏联逆火式轰炸机和军舰、潜艇的南下。尽管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日本一直所期望的对等军事协作的时代远未到来。

冷战后的同盟裂痕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随着共同威胁的解除,美苏争霸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军事同盟的作用受到了质疑。在欧洲是北约军事同盟,在亚洲则主要是指日美军事同

盟。为此,1990年2月,美国政府向日本表明将削减驻日美军5000人,4月,美国国防部发表亚洲战略文件提出分三步把部署在亚洲的兵力削减至9万人。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日

本借机提出参加多国部队,以提升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但这一行动由于严重违背了日本的和平宪法而未能成行。但在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推动下,日本很快推出了《联合国和平合作

法草案》并于1992年获得通过。同年,日军“依法”走出了国门,1200多名日本军人被遣往

柬埔寨参加维和行动。同时,日本还加强了与东盟的关系,以期主导亚洲安全合作的主导而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为了填补“威胁空白”,开始将过去的潜在威胁提升为主要威胁。

1993年美国在《全面防务审查报告》中提出了四大威胁,其中经济威胁的矛头直指日本,

从而引发了美日之间激烈的贸易战。美国开始对日本实行高压政策。在军事合作上设置技术壁垒,避免防卫技术的主导权再次落入日本人的手中。而经济强大后的日本也屡屡向美国说

“不”。1994年2月,日本首相细川护熙访美时明确拒绝了美国关于确定日本从美国进口产品的数值指标的要求,促使日美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1995年美日之间进行的汽车和汽车零

部件谈判再次破裂,美日同盟首次出现了裂痕,并扩大至军事合作领域。克林顿政府执政初期,美国国防部宣布,如果没有等量级的日本军民两用技术的流入,那么在联合开发项目中,日本承包商将无法获得美国相关军事技术。这一所谓的“技术换技术”政策使美日军事同盟关

系打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此时的日本防务政策也开始转向。1994年,日本首相樋口广太郎

出台了新的防务研究报告,开始考虑与东盟合作论坛等机构开展的“多边安全合作”置于日美安全合作之上,以试探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承诺的反应。

面对日本军事战略上所表现出的摇摆情绪,美国国防部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首先向日本表明,美国希望日本未来的军事防卫大纲的基础是美日同盟而不是联合国或多边合作。其

次,进行美日对话,重新评估1978年的“防卫合作指导方针”。再次,强调继续维持驻日美

军基地的重要性,指出美国的亚太安全政策必须依靠确保美军对日本基地的使用权和日本对美军作战的支援。驻日美军不仅要保护日本及其附近的美国利益,而且应维护整个远东地区的和平和安全做出贡献。美国政府重申了日美安保体制是“保护美国在东亚国家利益的基石”,指出:“没有比美日同盟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日本至今提供的援助比任何一个盟国

都要慷慨”等等。而95年11月份出台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从长远角度进行了双方

军事协作的规划,重申了“日美安保条约”是日美同盟关系的核心,是日美在全球问题上合作的基础,对于日本政府和国民而言,美国的这些承诺无异于起到了定心丸作用。当然,日本经济也因签署广场协议开始衰退,“失去的十年”迫使其与美国由对抗再度走向合作。

美日军事同盟的蜜月期

从1996年至今,日美军事合作日趋紧密。日本加速了日美军事合作的立法进程,使得日美军事同盟关系不断得到加强。其中1999年出台的《周边事态法》,进一步明确了战时日

军如何为美军提供后方支援。此外《自卫队法部分修订》、《日美相互提供物资与劳务协定修订》仅以扩大了日美双方的军事合作范围。

在完成了一系列法定程序之后,日美军事同盟关系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一方面,美国为了减轻财政压力,积极要求日本在日美军事同盟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日本也有意

通过日美同盟关系借船出海,试图以“建立更加稳定的安全保障环境”而有所作为,从而扩大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9.11”事件为日本军事上走出国门提供了契机。事后,日本出台了《反恐怖特别措施法》,为战时派遣军队提供法理依据。该法突破两大限制:一是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周边事态法》规定“远东有事”时,日军可以在日本周边公海之内为美军提供后方支援,但《反恐怖特别措施法》为支援美军战斗,日本军舰可以往来于太平洋、印度洋,日本运输机和兵员可驻扎阿富汗的邻国,海外派兵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国际公海、空域以及当事国同意的外国领土,为日后自卫队全球派遣开了口子。二是降低了对美军事支援的批准权限。依照《周边事态法》,日均实施对美支援必须事前得到国会的批准。但《反恐怖特别措施法》则突破了这一禁忌,由事前认可变成“事后报告”,为自卫队军事行动的先斩后奏开辟了道路。

为了避免外界的更多猜疑,日军在一系列重大事项上始终紧随美军,为其军事行动突破越来越多的限制开道。伊拉克战争后,日本迅速通过了《伊拉克重建支援也别措施法》,打破了直接向冲突地区派遣军队的先例。而美国为了打压越来越多的现有秩序的挑战者也迫切需要一个像日本这样的马前卒为自己的全球战略利益效力。

日美军事同盟的未来

结盟的基础是威胁的存在。那么对美国而言,恐怖主义、新兴崛起的大国、不守规矩的“无赖国家”,比冷战时期的苏联更难对付。因此,美国需要在世界各地培植代理人为其全球利益打前战,但能真正尾随其后的忠实盟友并不多,重量级盟友更是少之又少。日本是未来美军干涉亚洲事务的关键一环,而日本也急欲挣脱各种政治上的束缚,逐渐由经济大国逐步向军事、政治大国转型。美日之间这种相互借重的战略需求决定了美日军事同盟的长期性。所不同的是,美日同盟的防卫任务由原来的“保卫日本”逐步向“地区干预”转型。为了调动日本的积极性,美国会将更多的防务任务交给日本,而日本则会利用这一契机加速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推进“自卫队”向“国防军”的转变,今后日美军事同盟的主动出击的意识将更加浓厚。

当然,为了避免美日军事同盟对相关国家的刺激,美国将会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加强美日军事合作水平。这里的相关国家主要是指我们中国。近来,美日一方面在媒体上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周边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悄悄设置军事陷阱,试图干涉中国未来的统一大业。美日军事同盟的合作水平已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台湾当局的军事判断,对此我们所要做的恐怕还不止是防范,更多的可能是要从更广阔的层面去化解这一军事同盟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要让美国当局明白,亚洲版北约只会制造更多的对抗而非合作,美国损失的将是从中国可能获取的长远利益。(文育富杨志)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HUNAN UNIVERSITY 课程设计论文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成因论文题目: 及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马超 学生学号:20062010409 专业班级:法学2006级4班 学院名称:法学院 指导老师:李小明 2010年1月12日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显然,面对当前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能仅有平常心。我们必须弄清两国贸易摩擦的根源在哪里? 哪些是技术问题,哪些是制度问题? 哪 些摩擦短期能解决,哪些摩擦将长期存在? 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为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失衡;贸易格局;贸易对策 纵观中美双边贸易的历史,尽管中美贸易关系几经起伏和曲折,甚至一度出现过中断,但是由于中美经济具有巨大的互补性和市场容量,只要外部条件成熟,中美贸易关系就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美贸易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在中美经贸关系开始的初期,中美贸易就已经出现了债务纠纷、质量纠纷等贸易摩擦。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及摩擦焦点 1.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中美自1979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关系虽受两国政治关系的影响,经历了许多波折,但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美贸易额达到971.8亿美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为15.7%,美国是居日本之后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商务部负责亚太政策的副助理亨利·莱文的一份报告中显示,中国不仅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还是美国“十大贸易伙伴中增长最迅速的出口市场”。2002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进口来源地;2004年中美贸易总额为1696.3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1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1%,自美进口额为4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2.0%,中国顺差额为802.7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2116.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额为487.3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141.7亿美元,创下了中美贸易顺差的新高。 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是鞋类、服装和玩具等传统产品,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则是飞机、电站设备、电子和机械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这些互补性特征决定,中美发展经贸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利益。 2. 中美贸易摩擦焦点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

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转载) 这篇论文由复旦的石源华教授撰写,对东北亚问题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一、美日同盟、美韩同盟起源的异同 美日同盟、美韩同盟都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和韩国均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韩国对于美国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两个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均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共同点十分明显: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由于同盟产生的时间、背景、战略地位有重要区别,两个同盟一开始就存在不少差异:首先,美国对于日本与韩国在美国远东同盟体系中地位的认知不同,同盟建立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美国对于韩国战略地位认知相对曲折,美国曾一度将韩国划出“西太平洋环线”之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重新审视韩国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而改变其态度,两国于1953年10月签署《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时间晚于美日同盟条约2年。 其次,日本和韩国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也不完全相同。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韩国对于美国则具有两重性,美国既需要韩国作为防范苏联和中国进攻的前哨和缓冲地,同时又担心韩国可能“擦枪走火”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美国拖入战火。这种两重心态促使美国将韩国承诺放弃“武力统一”政策作为美韩签署同盟条约的前提和基础。美国在与日本、韩国的两国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亲疏。 第三,从日本、韩国两国角度观察,两国传统的国际政治观也是有差异的。日本是个岛国,自身地理位置受到很大限制,明治维新后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其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传统做法是傍依强国、大国,寻求自身利益的扩展。1902—1922年的英日同盟曾使日本得益非浅,先后在日俄战争和日德战争中取胜,并迅速在远东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与盛极一时的德国结盟,

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

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 【摘要】:美国在日本驻军是美日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日同盟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太平洋战略和冷战战略,以对日媾和为前提,制定了以“驻日美军”为核心的结盟战略。以1951年的《美日安全条约》为基础,美与日本建立起了同盟体制关系。以同盟体制为庇护,美国取得了在占领结束后长期驻军日本的合法权力。自此,“驻日美军”就成为美日同盟体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驻日美军是美日同盟的一个核心内容,美日同盟是美军长期驻日合法性的保障。经过20世纪50年代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体制的磨合,美国认识到要维护驻日美军的存在,就需要稳定和强化美日同盟体制。根据这一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又调整了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关系,制定了新的《美同安全条约》,即《日美相互合作与共同安全条约》。在新安全条约的基础上,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的关系得到了调整,美日两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新同盟体制。为巩固新同盟体制,协调驻日美军和同盟体制的关系,美日两国又解决了困扰同盟关系发展的小笠原群岛和冲绳行政权问题,强化了美日同盟体制,增强了美日两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在冷战后期,美日同盟也因此成为一种更为合作的同盟体制结构。驻日美军作为美日同盟结构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项,冷战时期驻日美军的变化直接决定着美日同盟体制的存在、转型及发展走向,因此,对冷战时期的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美日同盟的本

质、特征及其在后冷战时代的发展趋势。本文选取1945-1972年作为考察时段,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战后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而成,它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政策、美苏冷战对抗、中国内战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缘起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战略。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就已经设计了在琉球群岛驻军的战略计划,并在二战结束后付诸实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东亚安全战略的需要又形成在日本本土驻军和与日结盟的战略。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在琉球驻军、日本本土驻军等政策上发生争执和妥协的过程。因此,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既是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妥协的结果,更是美国长期推行的太平洋霸权政策与战后东亚冷战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章主要探讨战后日本的国家安全考虑与结盟政策。1947年9月13日“芦田备忘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政府以“美军驻日”为核心的日美结盟战略的初步形成,但是这种结盟战略强调的是美军在日“有事本土驻军”。吉田茂第二次组【关键词】:美国国务院美国军方日本政府驻日美军美日同盟【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153

如何达成同盟关系

古: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据百万雄兵挥师南下。蜀国刘备诸葛,以汉室血统名正言顺招兵买马廖星星之火。吴国孙仲谋以天然屏障加十万水师占据江东。当时的复杂情况下,蜀吴在诸葛孔明的游说下结盟。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最后再假意放走曹操。把同盟关系的微妙体现的现实具体。 今:七八十年代美日同盟迫使我国感受到军事及经济的压力、于是当局立马加强中苏同盟不惜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获取军事武装力量、苏联解体当局又达成中美同盟来减缓控制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影响。这种大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随着时局变换,对于一个国家的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近期很火的一款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七个人各有特色,长处。而在各种游戏规则的框架下,和最后的比拼中。每个人都需要分析战况变化,随时改变战略。但不会改变的是如果最后有三队或是三个人,获得胜利的一定是暗自结盟的队伍。其中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就是(190的篮球运动员陈建州在一对一中全无败绩,最后在面对邓超和陈赫的同盟,败下阵来,说了一句:我输在没朋友),在国际形势中同盟可以创造稳定环境,在最简单的体力角逐中,也能改变故事结局。 外:欧盟成立,在六十年代,面对双极的世界新格局,美苏进入疯狂的军事备战。苏联的军备库里有可以毁灭地球三十次核弹头储备。整个欧洲都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在面对军事和经济发展的瓶颈的欧洲人,放弃了以前高傲的姿态,抱团取暖。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了紧张的国际环境。 从古、今、中、外。四个同盟案列中。从为什么需要同盟关系、怎样达成同盟关系、如何明确自身在同盟关系中的定位、如何灵活的在同盟关系中改变自己的定位等发散自己的思维,就这四个案列中第一个来分析其目的、使用的技巧、细节、效果、达成情况? 古:目的:蜀国:化解曹军的军事危机、谋求自我发展壮大的时间。(求生存、求时间)吴国:减轻曹军的军事压力、减少自身的军事伤亡。(减少伤亡)主导地位谈判:诸葛亮舌战群儒,打动了孙权。达成同盟关系。 技巧:专业的辩论水平、对吴国的群臣的性格摸底、安插内线、主攻孙权、激将周瑜。 细节:激流勇退、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放走曹操。 效果:得到曹操和孙权的正面认识认可、鼓舞了蜀军的士兵士气。 达成效果:解除军事危机、获取壮大时间 那么联系到我们的客户关系中来,我们为什么要与客户达成同盟关系? 首先大家讨论;排序的方式,每人讲一点 答:1;行业属性决定,工程产品的销售模式就是PTP模式,也就是人与人面对面来销售。房地产有专职的采购部、成本部、合约部、技术部、工程部、财务部。而我们供应商方也有专职的销售部、技术部、销售内务部、市场部、财务部。这种组织架构的搭建,也就促成了我们工程项目销售的基本模式——专业的人对专业的人。 2;时间周期来决定的,以大客户的战略签订来说,常规的地产公司的流程是:了解品牌、考察公司、参与项目入围、实现项目合作、战略(或入围供应商库)。而这一个常规的流程走下来,所花的时间周期都是不可控的,不可能花整块的时间一直来维系一个公司或一个关键人、决策人。 3;房地产采购圈氛围决定,地产圈中的采购关键人都是以圈子的形式存在的,小圈子套着大圈子。在我们开拓客户,并能有效整合资源的过程里,由同盟客户,介绍同盟客户的

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看法

对中美贸易摩擦/贸易战的看法 一、美国贸易战回顾 当今世界,中、欧、美、日、俄形成了世界上5大力量中心。而美国在历史上与其他4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贸易冲突。 1.1 二战后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的小型省油轿车迅速占领美国市场。1979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7%,1980年快速上升到24%,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与此相反,美国的大汽车公司经营业绩直线下降。于是美国针对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出口、投资及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决定通过贸易战来抑制日本出口,进而降低其经济竞争。这使日本与美国等国家在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随后美国对日本展开贸易、金融、汇率等多维打击,日本的贸易顺差与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之后,日本虽通过国际并购与境外投资刺激了经济,且国际资本受日元持续强劲升值预期的吸引进入日本的股市与房地产,但日本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国内的股市、房市很快呈现泡沫化,且日趋严重。而同期日本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境外投资、国内房地产与金融市场泡沫化的重大风险,以致在泡沫自然破裂后,日本房市与股市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持续下行,日本经济遂陷入长期低迷,迎来了“失去的20 年”。 1.2 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欧盟)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 欧共体成立后,规定了统一的农产品价格,建立了共同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取消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建立了共同农业基金,同时,还主动调节农产品市场,对

出口进行补贴并进行技术革新等。这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提升了西欧各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使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及农产品产量获得大幅度提升,西欧各国也逐渐从农业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这显然对美国的农业市场构成了威胁。于是美国开始针对欧共体内部的调节手段进行批评,认为欧共体在农产品领域的高额关税行为属于“贸易保护”,并不符合“自由贸易”精神,但并未能阻挡欧共体继续提升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随着欧共体农产品出口量的快速增长,并影响到美国的出口市场,美国对欧共体的指责也从征收高额关税等“贸易保护行为”转为出口补贴等“不公平贸易手段”上。 在钢铁领域,美国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等七家钢铁企业以联邦德国等西欧十一国钢铁公司接受政府补贴,并以低于成本以下的价格向美国倾销钢材为由,在1982 年1 月中上旬,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针对西欧十一国钢铁公司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诉讼。之后美欧在钢铁领域的贸易战显着升级。2001 年 6 月,全球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美国国内钢铁厂商经营困难。于是,在行业协会要求下,美国针对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产品出口可能给美国钢铁产业造成严重损害,从而涉嫌违反“201 条款”进行了全球保障措施调查。最终的调查结果确认上述国家钢铁出口违反了“201 条款”。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提交报告后,布什总统裁定,自2002 年3月20 日开始,对大多数种类钢材进口征收为期3 年,最高达30% 的关税,并对厚钢板实行进口限额,同时实行钢材进口许可制度。受此影响,欧盟、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钢材出口量大减。 1.3 二战后美国与苏联/俄罗斯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 二战后,美苏由同盟转为争霸,美苏贸易在此期间充当了美苏关系的“指示器”。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兼论美日韩安全互动与东北亚安全 石源华汪伟民 2012-8-30 21:05:09 来源:《国际观察》(沪)2006年1期作者简介:石源华,复旦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200433); 汪伟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政策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上海200083) 内容提要:文章从同盟的起源、对美战略价值的位差、非对称性的不同特征等层面对美日、美韩两对同盟关系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认为这两大同盟在性质与功能方面根深蒂固的不均衡性在冷战后并未消减,并将继续对当前朝核危机的解决及今后东北亚的安全机制建设产生潜在的、结构性的影响。 关键词:美日同盟美韩同盟东北亚安全 一、美日同盟、美韩同盟起源的异同 美日同盟、美韩同盟都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和韩国均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韩国对于美国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两个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均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共同点十分明显: 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

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由于同盟产生的时间、背景、战略地位有重要区别,两个同盟一开始就存在不少差异: 首先,美国对于日本与韩国在美国远东同盟体系中地位的认知不同,同盟建立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美国对于韩国战略地位认知相对曲折,美国曾一度将韩国划出“西太平洋环线”之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重新审视韩国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而改变其态度,两国于1953年10月签署《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时间晚于美日同盟条约2年。 其次,日本和韩国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也不完全相同。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韩国对于美国则具有两重性,美国既需要韩国作为防范苏联和中国进攻的前哨和缓冲地,同时又担心韩国可能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占领和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和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

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和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和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和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

「世界经济」徐梅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

「世界经济」徐梅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 作者:徐梅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徐梅研究员在《日本学刊》2014年第3期发表《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与20世纪中后期愈演愈烈的日美贸易摩擦相比,中美贸易摩擦在经贸政策、进出口市场、汇率变动等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所处的时代环境、美国在摩擦中的表现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又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中国不仅需要促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内外需协调发展,尽快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强化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且需要深入了解贸易对象的相关法规、社会文化以及国际规则惯例等,以缓和、化解当前面对的摩擦,并以更加灵活多样的策略应对今后将会继续增多的摩擦。2014年伊始,美国接连对中国商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其频率之高超过以往。随着中国2013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以及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正走向高发期。如何应对美国频频挑起的贸易摩擦,将是今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将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与当年的日美贸易摩擦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以从中获取某些启示与借鉴。一、

二战后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演变由于国际市场的空间有限以及贸易伙伴之间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进出口商品结构、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国际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二战后,日本经济逐渐恢复并高速增长,1968年日本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这一过程中,“贸易立国”战略对日本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日本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加剧了各国和地区之间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经贸摩擦。其中,日美贸易摩擦最受关注,影响也最大。(一)初发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伴随经济逐渐恢复,日本纺织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当时,欧洲处于战后复兴阶段,日本与英法等发达国家尚未恢复正常贸易关系,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处于殖民地统治下,美国成为日本最主要的产品出口地。由于日本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对美出口不断扩大,1955年日美之间在战后首次爆发纺织品贸易纠纷,从此拉开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序幕。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日美贸易摩擦主要围绕轻工业品、杂货品等展开,涉及棉织品、手帕、鞋、金枪鱼罐头、陶瓷器、缝纫机、胶合板、玩具等产品。其中,围绕纺织品的摩擦最为激烈。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自1956年1月开始对美出口棉织品实行自愿限制,1957年双方签署《日美棉织品协议》,直到1971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本文对美日同盟的调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阐述,分别为: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9·11事件后美日同盟的强化及新时期美日同盟的全面调整。 标签:美日同盟演变 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美国对战败国日本进行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美国迫切希望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工具,有效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的扩张。而日本也不得不依靠美国来保障其安全,这就为两国确立同盟关系奠定了基础。1951年美国和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2月两国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这些条约中规定,美军可以驻扎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日本得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的正式建立。 虽然同盟建立之初奠定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但日本充分的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使本国经济逐渐转向正轨并取得飞速的发展。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改善战败国的国家形象,希望在对美外交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日本各党派要求修改不平等的旧条约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缓和日本的反美情绪,防止日本倒向中苏,同时确保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和通过经济合作加强对日控制,也愿意以较平等的态度对待日本。经过多次谈判,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新的条约废除美国干涉日本内部事务的条款,从范围上突破了旧条约关于保卫日本本土的合作范围。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顺应了日本国内社会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的政治诉求,使得美日关系从原来的不平等逐渐走向平等,但条约实质上依然是针对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同盟条约,美日之间不对称的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日本不在一味追随美国,对外政策逐渐变得积极主动,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化。这一时期,美国也希望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配合其全球战略的实施。1978年11月28日,两国签订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全面而又具体地规定了遭受外来入侵时美日实行军事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分工问题,是《日美安保条约》的具体化,至此美日两国进入了实质性的军事合作阶段。进入80年代,两国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双边磋商次数增加,逐步提升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另外日本还不断加大对外援助的力度,以分担美国的负担。美国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支持日本的政治大国化,并给日本更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两国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不平衡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

美日经济摩擦及其在亚洲的争夺

美日经济摩擦及其在亚洲的争夺 冯昭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本文将回顾80年代美日经济摩擦的发展变化,论述美日摩擦复合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分析美日对亚洲进行争夺的主要表现,然后对美日经济摩擦的今后发展作一展望。 一、80年代——贸易摩擦日益深化的十年 战后,美日贸易关系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从战后到60年代中期,日对美贸易收支一直存在大幅度赤字,而且对美贸易赤字占日本对外贸易赤字的大半。1965年,日对美贸易收支转为黑字,而且黑字逐年扩大。随着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发展,总难免伴有龃龉和摩擦。然而,鉴于战后美日之间存在特别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美日经济实力对比此消彼长的迅速变化,美日贸易摩擦具有一般国家间贸易摩擦所罕见的激烈、顽固、持久、深刻的特性。 进入80年代,日本对美的出口进一步加强,美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和深刻化,其主要表现是: (1)美日贸易不平衡不断扩大。 从1980年到1987年,美对日贸易赤字不断扩大,1987年的赤字额达570亿美元,为1980年的104亿美元的近6倍。对日贸易赤字在美国整个外贸赤字中所占比重在1980年为40.9%,1981年达到最高点,为56.5%,1983年下降到31.4%,以后又逐年上升到1987年的35.7%。〔1〕1987年以后,美国外贸形势逐年好转,对日贸易赤字也逐年下降,但由于整个外贸赤字下降更快,因而对日贸易赤字占整个外贸赤字的比重反而有所增大,解决对日贸易逆差问题的迫切性更加突出。 美日贸易失衡不仅表现在贸易收支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贸易结构方面。以1980年为例,日本对美出口的前10种商品(按出口额大小排队)全是工业制品,而美国对日出口的前10种商品中除飞机一项外全是初级产品。1980年9月发表的“美日贸易作业部会报告”不无感慨地指出:“美国好像是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换取高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而砍伐木材,栽培谷物”。〔2〕然而,尽管美国觉察到了这个问题,却未能采取有力措施来改变它“向先进国家提供原料”的“发展中国家型贸易结构”。 (2)贸易摩擦扩展到高技术产品领域。 早在1979年初美国众议院“对日贸易监视小委员会”提出的调查报告书就预感到,美日贸易摩擦将扩展到计算机、电子、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高技术产业领域,〔3〕这个预感为80年代美日贸易的实际发展所证实。 1980年,美国在重要的高技术领域——半导体产品的对日贸易方面由出超转为入超。1985年6月美国半导体工业会(SIA)根据1974年通商法第301条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倾销行为”提出诉讼,美日政府经过一年多的交涉于1986年9月缔结了包括开放日本半导体市场和采取反倾销措施等内容的半导体贸易协定,协定签署才过半年,里根总统于1987年4月以日本政府违反该协定为由发表“对日半导体报复措施”,对从日本进口的个人计算机、彩电等电子产品课以100%的高关税。 针对日本的数控机床出口攻势,1983年8月全美机床工业会根据1962年通商扩大法第232条提出诉讼,1986年5月里根总统发表声明要求日本等国自主限制对美的数控机床出口,随后在美日两国政府协议的基础上,日本于同年11月同意在1987年开始的5年期间自主限制6种数控机床的对美出口数量。1987年日本东芝公司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规定向苏联出口精密数控机床一事败露,美国借机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加强出口审查)并对东芝公司实行严厉制裁,使日本机电出口蒙受沉重打击。 针对日本在计算机领域的挑战,1986年12月美国提出把超级计算机也作为“个别市场协议”(MOSS协议)的协商对象之一,1989年5月美国通商代表部指名日本为“不公正贸易国”,并把超级计算机、卫星、木材制品三个项目作为调查日本不公正贸易行为的重点对象领域。 1988年底,美日正式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开发日本航空自卫队使用的下一代支援战斗机FSX,但

美日同盟的发展轨迹

美日同盟的发展轨迹 吕耀东 2013-2-16 16:04:42 来源:《当代世界》(京)2007年9期美日同盟关系经历了冷战时期同盟关系的确立、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调整、“9?11”事件后美日同盟强化的阶段性演化过程。由于美日同盟各个时期核心现实利益的变化、发展,一方面,美日同盟正在发生结构性嬗变,“美主日从”关系正在向“对等性”、“双向性”和“平等化”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随着美日同盟功能的扩展,美日同盟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和军事一体化。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关系的确立 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按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改造和制定扶植日本的政策,这为日本选择与美国签署安全条约奠定了基础。1951年日美签署的《旧金山和约》规定:缔约国可在日本驻军,日本可以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等。这就为美日结盟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日本与美国还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根据这一条约,于1952年2月缔约了《日美行政协定》。根据这些条约和协定,承认美军驻扎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规定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这些“美主日从”的规定为确立美日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构成了美日同盟的基本框架。 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国单独占领,在政治上完全丧失发言权。日本的决策层在美国的压力和对自身利益的判断之下,选择了与美国签署安全条约的方式。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的基本思路是:在安全上以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换取美军的保护,采取“重经济轻军备”路线,腾出主要资源来专心致志地搞经济建设,使

日本尽快地强大起来。正是基于政治上的被迫性和经济上的主动性,日本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外交与安全政策。 美日两国于1960年1月又签署了《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等相关协定。该新安保条约规定不经美同意不得将基地权利给予第三国的规定,写明了美国对日本负有防卫义务,规定了要加强相互防卫的力量和促进美日经济合作等内容,这体现了同盟当事国的协作关系及其法律地位。 随着冷战的加剧,1978年11月,美日又制定了《美日防务合作指导方针》,赋予了美日在东亚防卫行动原则,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反苏反共的生力军。1981年5月,铃木善幸首相访美时与里根总统发表联合声明,双方首次共同使用了“美日同盟”的表述。这一表述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确认。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还对外表示,“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冷战后期美苏争霸的态势,客观上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调整 冷战结束后,西方同盟内部的凝聚力下降,美日两国把自己的国家利益放在对外战略的首位,过去被隐藏在共同安全利益背后的美日经贸摩擦日益表面化、公开化。当时美日经济摩擦愈演愈烈,政治合作关系松懈,甚至危及到双方的同盟关系;日本国内也出现了对美国说“不”的声音。但是,日本经过各界精英的一番战略论争后确认:尽管冷战后世界形势趋缓,但亚洲地区仍存在地区冲突,日本在安全上仍需要得到美国的保护,美军继续驻扎可以使日本节省大量的军费

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变化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影响

第32卷第1期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2No .12011年1月Journ al of Ji shou Universit y (Nat ural Science Edit ion)J an.2011 文章编号:1007-2985(2011)01-0124-05 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变化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影响 * 曾蕊蕊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英语系,河北黄骅061100) 摘要:冷战结束之后,美日同盟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以遏制、围堵中国为核心内容成为美日同盟的战略目标.这势必触及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攸关中国的国家安全.然而,由于美日两国的利益冲突、海洋战略碰撞、文化差异、世界格局以及中国的发展变化,导致美日同盟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因此,中国应抓住机遇,妥善处理中美、中日关系. 关键词:美日同盟;战略利益;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志码:A 美日同盟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根据美日自身利益的需要所建立的.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美日同盟不断地进行战略性调整.这不但影响着美日两国的内外政策,也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局势、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对中国而言,日本是中国的邻国,美国是目前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日同盟以遏制、围堵中国为核心内容,触及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攸关中国的国家安全.然而,美日同盟关系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正确认识美日同盟关系走向,并适宜处理与两国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1美日同盟的不断调整及其对中国的挑战 美日同盟是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产物.美日于1951年签订安保条约,经过1960年的修订和1978年的美日防务合作指针,基本确立了同盟的框架与合作方式.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内部因为共同敌人消失而一度处于漂流状态.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力的持续增强,美国的遏制战略再度指向中国,美日两国重新定义美日同盟,发表新安保联合宣言.911事件后,美日对同盟进行了新的面向21世纪的全面调整.为应对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威胁,美国开始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强化已有的同盟并建立新的非正式同盟.美国重视并加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主张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发挥日本的作用,把日本作为亚洲和平、稳定、安全和繁荣的重要基石,以维护其全球霸权.日本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强化世界中的美日同盟,搭乘反恐战车,实现国家利益目标.而以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民主党在大选获胜后,提出要建立对等的日美关系,改变以往动不动就依赖美国的现状.美日同盟充满了新的变数. 美日同盟的调整是双方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调整的结果.冷战时期,美日同盟主要是抵御苏联的进攻、平衡苏联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将防范、遏制中国作为战略目标. 但无论怎样调整,日本始终视美日同盟为对外关系的基轴;美国则将两国间同盟看成维护本国亚太地区利益的基石.2010年6月菅直人当选日本首相后,吸取鸠山政府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日美关系而造成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曾蕊蕊(5),女,湖南永顺人,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英语系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化研究研究:2010-10-28 :198-.

浅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几点感悟

浅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几点感悟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只有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对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当今的世界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美贸易摩擦势必会对当前的中美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这势必会给中国的贸易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也会为中美关系带来严峻的考验。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目前虽然有所复苏,但整体失业率依然很高,因此,只要美国就业形势没有很好的改善,那么强大的工会力量会继续对特朗普政府施压,势必会导致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就会长期存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再者,目前的中国正处于非常时期。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国际格局的变化,即中国的崛起。虽然未来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会随着世界经济好转而减缓,但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有增无减,甚至更加凸显,这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年中美矛盾的焦点之一。从整个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来看,贸易方面,2015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商品出口第一大国; 经济上,2015年中国的GDP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大经济体。历史上,美日贸易摩擦最严重的时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由此不难理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未来中美间的合作和摩擦都将是空前的。令人关注的是,美国一再试探中国在贸易争端解决方面的底线,这也会继续成为未来几年别国参照的风向标,中国还会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反补贴和反倾销的目的和靶子。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一味的经济摩擦和其他矛盾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中美关系会更加磕磕绊绊,但如果处理得好,则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良性互动。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身为一个社会公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我们对当前国际形势需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本次中美贸易战,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认识到这其中包含着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近几年由于中国凭借汇率上的优势,向国外出口了大量商品,这期间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