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掌握在父母手中——读刘良华《新父母学校》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的未来掌握在父母手中——读刘良华

《新父母学校》有感

“家庭教育”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话题,从小受父母的教育,成家立业后又会关注子女的教育,有了第三代,又涉及隔代教育的问题。谈起家庭教育似乎每个人都懂,但又很难说清楚。

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有三个误区,一是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孩子的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二是认为家庭教育重点是督促孩子学习,保证考试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三是认为学龄前是孩子长身体的时期,上学以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不迟。

很多父母往往把教育的责任寄托给学校和老师,把孩子的未来交在“别人手里”,一方面显得很重视教育,另一方面自己又无暇顾及,他们心甘情愿,理直气壮地做一个不懂教育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家长托人找关系,既便是生活拮据,也不惜倾其所有,以为送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找一个好班级,孩子自然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自己尽到了责任,“成龙成凤”就听天由命了。很少有人想到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家长自己,影响人一生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刘良华教授经过研究告诉我们: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

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在学校,老师经常会发现,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严重的家庭,几乎无一例外。这些“问题”可能表现在家庭“恶劣的环境”,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父母忙于事业或娱乐;也可能表现在家长的溺爱或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帮助和转化这样的学生成为老师的最头疼的事,耗去了老师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事实上,也很少有老师能转变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甚或走向反面抵消了学校的教育效果。

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自己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

中国的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本书以生动的事例,朴实的语言,提出了具体解决的办法。

作者认为:一些孩子之所以不适应学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

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把孩子交给了祖父母或保姆。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忙,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陪伴,他们以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为孩子将来入学筹集“学费”。他们的设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长身体就行,还没有到学习的年龄。等孩子长大一些,长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再把孩子接回来。他们不知道,孩子从0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非正式学习”的年龄。孩子在入学之前,家长必须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训练,让他们为入学做足够的准备。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建立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随时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作者建议:第一,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如果父母让孩子1至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没有人能够代替父母,父母的第一使命是陪伴自己的孩子。父母需要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

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学校教育往往显示为“知识本位”,家庭教育需要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重点培育孩子的性格和身体。“性格-身体本位”的理想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意志第一”。

第二,寻找孩子的“优势发展区”。了解孩子的性格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和性别的差异,让你的孩子因特长而自信。父母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性格弱点。如果父母坦然地接受孩子的性格弱点,那么,孩子的性格弱点会逐渐转化为高贵气质;以不同的方式养育男孩和女孩;让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智力特长”或“智力优势”,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长善”比“救失”更重要,“扬长”比“补短”更重要。

第三,关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孩子成长由三个关键期:3岁之前、9岁之前和13岁前后。孩子的成长遵循“潜能递减法则”,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9岁的特殊年龄使孩子容易处于焦虑之中,而这种焦虑会导致孩子出现身体的痉挛。在9岁前后,孩子的紧张除了导致痉挛之外,还可能引起某种强迫症——孩子在9岁前后之所以出现痉挛或强迫症,主要是因为9岁前后是孩子成长的“过渡期”。13岁前后是孩子由“小孩”转变为“大人”、“化蛹为蝶”的关键年龄。

父母需要让孩子在关键年龄做关键的事情。幼儿期应该进行诚恳而严格的教育,到了3岁,就要逐渐地尊重孩子的意志。0到3岁的孩子依然处于动物阶段,他需要过类似“动物世界”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在孩子0—3岁期间,母亲的作用大于父亲。3岁之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孩子3岁之后,需要父亲出场;必须让孩子在9岁之前学会理解并遵守规则,让9岁之前的孩子有一个权威型的“重要他人”;教育的“根本大法”有两个:一是美育,让孩子过由情趣的生活;二是劳动教育,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民主型父母。让孩子逐步由自理生活习惯发展为自学习惯。自学是让孩子在学校不掉队的唯一可靠的办法。孩子长到13岁,整个“早期教育”差不多就已经完成。甚至可以认为,孩子长到13岁,整个“教育”就已经完成了。13岁前后是“教育终结”的年龄。对于那些在13前后还没有形成自理生活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治疗”。

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日本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中写到: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