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起因_扩展与衰落

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起因_扩展与衰落
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起因_扩展与衰落

1997年8月第16卷第3期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The S oc ia l S c ie nce J ourna l of Anq ing Te a che rs Co lle ge

Aug.1997

Vo l.16No.3

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起因、扩展与衰落

邢广丛 王学红

摘 要 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13-1834年,鸦片贸易兴起,并以走私的形式在中国沿海公开出现。中经1834-1839年猖獗的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爆发,中国主权一步步沦丧,鸦片贸易渐趋合法化,1858-1884年英国对华鸦片贸易达到了顶峰。1885年中国被迫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鸦片贸易虽最终合法通行中国,但中国国门也进一步打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鸦片贸易随之走向衰落。

关键词 鸦片贸易 禁烟 鸦片战争

Ξ

提及中国近代这段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鸦片贸易。贩卖鸦片,一度是西方各国投机者和冒险分子最时髦、最热衷的活动,其中以英国鸦片贩子最为猖獗,是制造鸦片流毒的元凶。

英国对华贩卖鸦片较葡萄牙等国晚些,但步子却迈得很大。早在1715年,东印度公司就“决定正式参加对华贸易”(马士《中华帝国外交史》第1卷第73页),在广州设置商馆,定期派船只来华,开始了小规模的贩运鸦片的生意,并尝到一定的甜头。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把印度半岛的孟加拉、比哈尔和奥理萨等三大地区“所产鸦片的垄断权攘为己有”(马士《中华帝国外交史》第1卷198页),迈出了垄断对华鸦片贸易的第一步;但这只是规定在这些地区种植鸦片的各国殖民者把生产的鸦片出卖给东印度公司专卖局,而鸦片的运输还是揽在私商手里。1780年,东印度公司对私商行使它的垄断权,把鸦片贸易的全过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1797年,东印度公司又最后垄断了鸦片的制造权。从此,英国对华的鸦片贸易便在这个垄断组织的控制下一步步地发展起来。

“不必说贩卖奴隶同贩卖鸦片比较起来,还是善良的事情。我们并没有杀死非洲黑人,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我们保存他们的生命;我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心灵。可是鸦片贩卖者既腐化了、降低了和毁坏了不幸福的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还毒杀了他们的身体。”(《马克思论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丛刊第1册第2页)鸦片贸易是极端罪恶的,是公理人性所不容的。但这种贸易,竟在清朝中国土地上兴盛起来,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巨额利润的吸引。正如丁名楠先生在《略谈英国商人为什么要把鸦片输入到中国》一文中所说:“英国商人把鸦片输入中国,主要的目的是为赚钱”。在当时,鸦片比任何合法生意都好做,一则鸦片是走私进口的,它不需要纳税,同时腐朽的清政府虽有严厉的禁止鸦片进口的条例,但都形同具文,丝毫不能对鸦片输入构成真正的威胁;再则贩卖鸦片的贷款是预先清收的,根本不存在贴本的问题,更没有进行其他商品贸易那种破产的担忧。因此,贩卖鸦片不仅利润丰厚,而且稳当可靠,英国鸦片贩子泰勒就在1818年说过:“鸦片同金子一样,任何时候我都能卖掉”(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1页)。东印度公司经营的主要是贵重的公班土,以1805年为例,公班土在加尔各答每箱售价988卢比,而在广州的售价就

Ξ

涨到每箱3500卢比,转手之间就赚了2512卢比,约合当时中国724两白银(年安古《鸦片战争》第41页),而东印度公司收买的价格只有160卢比(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201页)。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这一年东印度公司贩卖鸦片的利润率为517.5%(少量的流通费用不计),1813年东印度公司贩烟利润率更高达924%(同上)。

第二,英国抵补对华贸易逆差的需要。随着中英商业往来的发展,英国人对中国茶叶的消费量不断增加,到了十八世纪后期,茶叶已成为英国广大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了。中国输往英国的茶叶量不断增加,东印度公司在茶叶生意上获得了巨额利润,但同时也使英国对华贸易本来存在的逆差越来越大。尽管有中英贸易收支上的不平衡和中国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种种限制,但在利润的刺激下,英商仍然进行这种贸易。为了支付中国货款,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前半期,所有英商不得不运送大批的白银到中国贩运货物。这种巨大的逆差主要来自自然经济对外来势力的抵制和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它使英国人一番苦恼之后,最终想到了鸦片。鸦片贸易果然很快地改变了英国对华贸易的不利形势,它不仅维持和扩大了对中国茶丝的输入,而且换走了中国大量的白银,使中国在十九世纪最初就由出超转变为入超。“从1828年到1836年,从中国流出了三千八百万元。”(费玉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184页),白银的大量流出,造成了中国的银荒。

第三,清政府吏治的腐败和税制的紊乱,为鸦片贩运提供了可能。清政府在名义上自始就是反对鸦片进口的。1729年,雍正帝颁发了清代第一号禁烟令:“兴贩鸦片烟者,照收卖违禁货物例,枷号一月,发近边充军;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李圭《鸦片事略》转引《鸦片战争》(六)第140页)。之后鸦片禁令屡屡重申,而且渐趋严厉,但这只为那些贪婪的官吏创造发烟财机会。1816年广州第一次认真地执行嘉庆皇帝的禁烟谕旨,就是把鸦片贸易从广州口岸赶到外洋海面,结果鸦片进口量不断扩大。尽管他们的“圣上”,三令五申,但总督、粤海关监督、巡抚、知县以及其下与衙门略有瓜葛的大小人物,只要他们觉得可以从中取利,根本就无视法令,他们甚至发现禁令下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因为他们能借助禁令对过口鸦片勒索更多的税额,而且不必把所征款项列为税收上报。1826年两广总督李鸿宾设立巡船,名义上是负责缉私,“实际上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万,放私入口”(魏源《道光洋船征抚记》上转引自列岛《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第95页)。正是因为胥役包庇关津放卖,才出现了许乃济在1836年上奏中所说的“近日鸦片之禁愈严,而食者愈多,几遍天下”的现象(肖一山《清代通史》第3卷第912页)。

从1773年到1834年,是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兴起阶段。这阶段鸦片贸易的最大特点是在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中国沿海进行公开的鸦片走私。这时期鸦片进口的数量和价值虽大不比1834年以后,但其在中英商业关系中所占的比重却是不可忽视的,是当时贸易的核心。另一个特点是,这一阶段英印政府在鸦片贸易中注意力主要放在纯粹经商所取得的利润上,这以后即慢慢转移到税收和运输上。

十八世纪后半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势力蓬勃发展,与东印度公司的势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1833年,英国国会被迫作出决定,取消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这使中英鸦片贸易进入自由走私阶段。东印度公司垄断权的废除,使鸦片贸易完全向英国私人企业开放,敞开了“进入金果园的大门”,任何英商都可以到中国进行贸易,这就开始了1834年到1839年英鸦片贩子向中国猖狂偷运鸦片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对华鸦片贸易不仅在数量上呈现惊人的增长速度,而且经营地点还由伶仃岛扩大到广州城外及东南沿海。可见,1834年“在鸦片贸易史上,标志着一个时代”(马克思《鸦片贸易史》,《马恩全集》第12卷第589页)。

东印度公司垄断权取消后,英国政府代替东印度公司直接领导贸易。1834年以后,英国政府开始直接对中国实行殖民掠夺政策,亲自指挥和关心英国殖民者在中国的活动。当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来华时,英国外相巴麦尊连续给他以训令,指出:“不要干涉和阻扰鸦片走私”(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6页)。这里英国政府纵容鸦片走私的态度昭然若揭,而且这时他们已经在做为保护鸦片走私而动用武力的准备。

英国政府的鼓励和鸦片暴利的诱惑,使鸦片贩子们不顾中国法律,甚至是绞首的危险,竭尽全力从

?

4

5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

事这种罪恶贸易。1834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共有21885箱(包括美国输入的),到1838年就达到40200箱,短短五年时间几乎增加一倍(马士《对外关系史》第1卷23页)。这一速度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标志着鸦片烟毒泛滥中国的时代已经降临。

鸦片泛滥严重危害中华民族的利益。1836年,外国人估计中国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万吸烟者,而包世臣在1820年就认为苏州有十万名瘾君子,1838年,林则徐坚持说,用洋药者至少占中国人口的1%。比这些统计数据更令人担忧的是举国到处出现了吸食鸦片的现象,所谓“官员弁兵,幸不登觉;负贩佣工,亦多癖嗜”(《四国新档 英国档》上卷第28页)。大清朝廷既为白银的大量外流而惊恐,又为整个官僚机构因吸烟而腐败感到震惊,更为军队因官兵吸烟而疲惫感到绝望。清政府发现即使为了自己的苟延残喘,也应该正视鸦片问题了。

鸦片贻害,无以辩解,且举目可及,所以当时朝野上下一致主张禁烟,但在具体禁法上又有争论。1836年6月许乃济的《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摺》,引起清朝中央官员关于禁烟办法的辩争,最后道光帝采纳了黄爵滋用死刑来惩戒吸烟者的办法,晓谕各地官员对吸食鸦片严加查办,并派林则徐前往广州查禁海口,一时,全国范围内的禁烟运动蔚然而起。

林则徐领导的卓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恐慌,他们在过去挑衅活动和侵略方案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维持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鸦片走私活动,另一方面他们积极策划战争。

由于英国政府不愿放弃走私鸦片获取财源,始终支持鸦片贸易,也由于英国鸦片利益集团势力的庞大,1840年4月开始的英国议会关于对华战争的争辩,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激烈交锋,最后以二百七十一票对二百六十二票通过决议,决定发动以华战争——鸦片战争(肖一山《清朝通史》第2卷第914页)。

这场因鸦片问题而引起的战争,以《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在签订条约时,清朝政府理应重申鸦片问题,但是“独其为战争原因者之鸦片问题,朝野上下,竟漠然视之”(肖一山《清代通史》第2卷994页)。会聚多年的禁烟决心,皆因一仗之败而烟消云散,甚至对鸦片只字不敢提及,深恐再次触怒侵略者。鸦片战争为鸦片输入中国进一步扫清了障碍,这以后鸦片进口实质上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牟世安《鸦片战争》第390页)。

1843年到1858年称为五口通商时期的鸦片贸易。这一时期鸦片贸易的特点是在中国政府禁烟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在英国政府协助禁烟的幌子下,进行公开的走私,且走私范围由广州地区扩大到各通商口岸,走私中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

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对华展开了频繁的鸦片交涉。由于这些交涉活动是在国内人民反鸦片运动的背景下进行,因而采取了独特的方式:就是不以签订双边条约的方式来为鸦片贸易取得在中国的合法地位,而是多方“劝说”清政府开禁鸦片。

早在1841年2月,英外交大臣向派往中国的全权特使义律发出训令已经指明了这种策略说:“我必须指示您们设法和中国政府达成某种协议,使鸦片作为合法商品输入中国”。但同时“您们应当说明准许鸦片作为商品输入中国,并不是您们受命向中国政府提出的要求之一”。可见英国侵略者在不失其“绅士风度”的气氛中,对中国政府一方面威胁,一方面利诱,这就是其“劝说”的实质。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以个人名义就鸦片问题向与会的中国代表发表了一通“精彩”的演说,并在事后把演说内容写成备忘录递交给清钦差耆英等。他们在其中旁征博引,竭力证明鸦片贸易是禁止不了的,最后的结论则是“用实物买卖的方式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就是对这一贸易的唯一的补救办法”。针对璞鼎查的演说,清钦差大臣的回复是:“鸦片弛禁之事,目前不便遽然奏请。至中国官宪之责,止限本禁本国兵民吸食。各国商船是否携带鸦片,中国不必过问,亦勿庸绳之以法”(牟世安《鸦片战争》第411页)。这一答复给了英国鸦片贩子既不受法律约束又不纳税的实惠。至此,英国政府在对华鸦片交涉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结果。

由于清朝政府对待鸦片的软弱态度,加之清朝官员鉴于上次禁烟惹起战争,对查禁鸦片都有了戒心,因而采取了敬而远之不闻不问的态度,正好便利了侵略者的手脚。再者战后在不同程度上约束外商活动的公行制度被裁撤,任何一个来华的商人都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而且既有减税特权又有领事裁判权的庇护。这一系列有利条件都给鸦片贩子巨大的动力,使这一时期输入鸦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了。

1843年印度输入的鸦片是42699箱,到1858年

?

5

5

?

第3期邢广丛、王学红: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起因、扩展与衰落

就达到74966箱(马士《关系史》第1卷第626页),即使不算印度以外的鸦片输入,这个数字已经够惊人的了,比鸦片战前令人注目的1838年的四万零二百箱多得多了。香港在这一时期成了名符其实的“鸦片店”,所有输入中国的鸦片都在香港集中,然后分发五口,五口充斥着象浮动堡垒似的鸦片走私趸船。到1856年,鸦片已在上海市场上公开买卖,每箱鸦片只要纳税三十两就可“合法”进口,“从此以后,外国鸦片在上海以至全中国的流毒就一发不可收拾”(黄苇《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第29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政府放弃了对外国烟贩的管束,又在英国的劝说下默认了外界商贩在通商口岸远销鸦片的权力。但对本国臣民,清政府的查禁活动始终未停,许多吸毒、贩毒的官员和吏民不断受到惩处,甚至“在1853年咸丰皇帝虽然处在愈加困难的条件之下,虽然完全明白禁止日益增多的鸦片输入之一切努力毫无结果,但终于不改变自己先人的一贯政策”(《马克思论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丛刊第1卷第6页)。这种片面的形式上的禁烟虽不影响鸦片的输入,但却多少影响鸦片的消费量,因而使侵略者仍感到愤愤不平。

如果说这种形式的禁烟还能反映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的话,那末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清政府连名义上的禁烟也不敢提及了。于是在鸦片泛滥而又无可挽回的事实面前,在太平天国革命造成的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趋向开禁鸦片,准许洋药进口。

1958年11月8日中国被迫在上海签订了《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其中海关税则的第五款规定:向来洋药“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唯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只准华商运入内地,外国商人不得护送”(复旦大学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卷第1分册第177-178页)。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使英国对华鸦片贸易过渡到它的高潮时期,从1858年到1884年,鸦片进口的数量达到了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顶峰。在中国的英商每个人都充分利用他们的资力去从事毒品生意,鸦片输入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状态。鸦片开禁为鸦片贸易提供了正当的途径,但是这些走私成性的鸦片贩子,好象对这一途径总是不习惯,还是想方设法走私入口,以1883年为例,这一年运至香港的鸦片达94036石,经海关上报的只有68168石(牟世安《鸦片战争》第11页),余数皆由走私入口。1875年,威妥玛以“马嘉里事件”为借口,代表英国政府向中国提出了修约要求,重新提出了鸦片问题。中英双方经过一年多的交涉,1876年9月13日由李鸿章和威妥玛正式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其第三款规定了新的鸦片章程:“鸦片入口封存栈房或趸船,俟售卖时,洋商照则完税,买客一并在海关输纳厘税,以免偷漏”。“至于其应抽收厘税若干,由各省察勘情形酌办”(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419页)。

《烟台条约》虽然又为英国谋私了不少在华特权,但它却被英国政府延宕了九年才批准,其主要原因还在鸦片问题上。印度政府和在华英商极力反对鸦片税厘的多寡由各省察看情形酌定,认为各省随意加重厘金,将使鸦片进口滞销,影响印度政府的收入和英商在华的利润。当时印度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运往中国市场的鸦片数量直接相关,1871年-1872年,印度政府在鸦片经营和税收上共收入八百万英镑,约当于印度政府年收入的1 7。印度政府指责威妥玛忽视它的利益,上海市外国商会也认为税苛重必将“毁灭印度鸦片贸易”(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第152页)。

就在鸦片贩子们猖狂叫嚣和英国政府首鼠两端之际,英国国内人民的反鸦片运动于1881年再次复起,禁烟人士攻击政府的鸦片政策,希望这种贸易完全停止,认为批准《烟台条约》是一项明智之举,中国政府可以按约对鸦片课以重税,最后毁灭鸦片贸易。然而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印度政府和英国商人种植、制造、运销鸦片的利益,不顾国内舆论的压力,作了种种狡辩,拒绝批准《烟台条约》。中英继续交涉,直到1885年7月18日英国政府才最后同意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鸦片每百斤向海关完纳正税三十两并纳厘金不过八十两,而无须再捐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422页)。至此,鸦片合法通行全国,这就是十九世纪中英长期鸦片交涉的最后结果。

鸦片贸易扫除了它最后一点点障碍的时候,它的黄金时代却也随之过去了。随着中国对外大门的一步步打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鸦片贸易开始衰

?

6

5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

退,1885年以后,英国对华鸦片贸易进入衰落时期。

1885年运至香港的鸦片为90329石,1888年则为88830石,而到1899年就只有59000石了(《鸦片战争》丛刊(六)第167和176页)。单从数字上看,衰落的速度也许不太显著,如果联系当时中英商业贸易的基数在急剧扩大这一因素来看,就能发现鸦片贸易出现了一落千丈的势态。1880年鸦片收入占印度政府总收入的14%,到1905年就降为5%了。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对鸦片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1912年没收了在广东的所有印度鸦片。这一强硬行动迫使印度国务大臣在1913年宣布,以后不再向中国倾销鸦片,这时设在巴特拿的鸦片经理处才关闭,结束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鸦片贸易。

关于鸦片贸易衰落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坚持不懈的斗争。鸦片残酷地摧残了中华民族,引起中国人民的深切痛恨,中国的清朝政府也从自己的统治利益出发,从鸦片走私的一开始,就颁布了一道又一道的禁烟法令,并且付诸以行动。这些虽没能阻止鸦片贸易,但不能不对这种贸易产生一种影响。九十年代后,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加重了,要求改革,拯救民族危亡的呼声越来越高,对鸦片这一使中华民族进入灾难深渊的导线,产生了更深切的痛恨,这种民族心理就决定了鸦片贸易的衰落。

其次,是鸦片在国内种植的扩大。清政府曾用过保甲制度和奖励告密的方法制止国内鸦片种植,但始终没能达到目的。到1858年鸦片准许贸易以后,在主要的进口货中,鸦片虽在量和价上都有很大增长,但其在进口货物中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减退,这不意味鸦片消费量的增长速度缓慢,而是因为当时中国云南、四川、陕西、贵州等省自种鸦片的产量正在迅速地增长,已经接近当时进口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进口鸦片的竞争。到了八十年代,中国自种鸦片的产量继续增大,李圭在《鸦片事略》里认为:“各省自种之土烟,亦如进口之数,而两倍之”(《鸦片

战争》从刊第171页)。这以后土烟统治了中国的鸦片市场,进口鸦片无法在中国大量销售。

再次,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商品侵略的加深,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经济已经逐步瓦解,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贸易的利润逐渐被工业品的利润所代替,就其本身利益而言,它也不愿再以鸦片贸易降低中国对其工业品的消费水平了。

最后,是英国人民的抵制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从1839年开始的英国人民反鸦片运动一直间断地持续到八十年代,这一群众性的运动一直就是英国政府在中国实行鸦片政策的压力。八十年代,英国反鸦片组织在天津的“取缔东方鸦片贸易协会”和清政府及中国人民取得联系,呼吁共同努力禁止鸦片。这些活动无疑加速了英国政府鸦片政策的结束。同时,中国政府的禁烟努力得到世界各国的同情,美国政府在1880年同中国政府签约,同意禁止美国商人贩卖鸦片和用美国船只输送鸦片(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414页)。九十年代后,随着各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确立,鸦片贸易在中国引起的混乱日益为列强所不满,继续维持鸦片政策势必威胁英国在国际上的声望。

考察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整个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兴起、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无处不留下英国政府的足迹。马克思说:“我们不能不指出戴着假面具的、始终空谈文明的英国政府所具有一个特别露骨的内部矛盾。英国政府以帝国政府的资格装腔作势,好象它与私贩鸦片的事情绝无关系,它甚至订立禁止这种贸易的条约。……可是,这个政府并不因它在事实上参加这种贸易事业而满足,它直到现在(1858年8月)还与从事危险营业以毒害整个中国的那些商人和船主打夥,分享利润,并分担损失”(《马恩选集》第2卷第28页)。英国殖民者的罪恶和中国倍受鸦片之害的教训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牢记。

?

7

5

?

第3期邢广丛、王学红: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起因、扩展与衰落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英国工业革命2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英国工业革命(二) 【内容标准】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设问讨论教学法。通过阅读教材及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教学要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三、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1、棉纺织业 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2、动力机器 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机 学生讨论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后明确: 最早使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是纺纱厂;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史上的革命——汽船和火车的发明 (1)(英)斯蒂芬森——“旅行者”号火车机车 (2)(美)富尔登——汽船 学生讨论铁路运输的优越性。 提示:载重量大,速度快,便于长途运输,缩短各地的距离,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变生活节奏,促进社会交往,成为社会经济的动脉。 强调:铁路开创了人类陆地交通的新纪元。 4、其他发明: 用焦炭炼铁。 5、主要能源——煤炭 四、讨论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 ②为新兴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③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④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 (2)消极影响:工业革命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①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两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②欧美列强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拉殖民扩张,造成当地的贫穷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③自然环境开始遭受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强调: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明确:英法等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了两次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总结巩固】

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九-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9-2doc

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九-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9-2doc

1.(2013·高考福建卷)图1、2、3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解析:漫画内容是运到纽约的商品都要以英国为中转站,且要用英国船只运输。而荷兰是“海上马车夫”,世界航运业发达,所以,以英国为中转站且用英国船只运输,损害了荷兰的利益,故选B项。

答案:B 2.(2013·高考安徽卷)“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 解析:由“1500年”“1600年”“1800年”可知为世界近代。四个图片展现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世界范围的认识不断扩大;到1500年,新航路的开辟,打通了连接欧洲和亚洲、美洲的新航线。故选B项。 答案:B 3.(2011·高考北京卷)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16—17世纪英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故③④正确,本题选D项。 答案:D 4.(2014·高考山东卷)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

英国衰落的原因

英国衰落的原因 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那么,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英国衰落的原因吧! 英国衰落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 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

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 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 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 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 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

中美贸易逆差原因及对策.doc

中美贸易逆差原因及对策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207亿美元到2006年的17607亿美元,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世界排名已上升至第三位,而伴随着贸易地位的快速上升,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对美国巨额的贸易顺差。美方的指责包括多方面:中国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国内市场尤其是服务行业不够放开;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商品倾销;政府对一些行业和企业实行补贴等。实际上,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原因有很多。 一、美方高估对华贸易逆差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1996年顺差为105亿美元。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包括多方面,美方主观上有高估逆差的意向。美国商务部统计的对华出口额不包括对香港的出口额,而在统计来自中国的进口贸易额时,却包括了来自香港特区的进口贸易额. 表1 2001—2006年美对华以及香港特区进出口数据统计单位:亿美元 导致这种贸易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型企业从东南亚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配件进行加工,然后将制成品从中国出口到主要的海外市场,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最后全部统计为中国的出口额。 表2 东南亚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对华贸易平衡状况单位:亿美元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是通过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有的历史事件,原因和条件可以混为一谈,但是有的历史事件必须分清,原因就是原因,条件就是条件。例如新航路开辟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源于英国?通常的解释是:英国的民主政治与科学革命。1640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40多年的反反复复。直到1688年才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框架:国会掌握了财政控制权、政治弹劾权、军事制驭权。此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的民主制度已经成熟,并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基础。可以讲,没有民主就没有工业革命。 1688年~1689年的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人们普遍地接受了这样的学说,扩展国家的权力只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由权利和他们享受财产的权利。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但是在国内的商业范围内,许多限制逐渐被取消。民主政治对工业革命的催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业主的利益得到有效的制度保护;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力量被摧毁;自由竞争的原则得到普及。除了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发生还有一个基本条件,即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像的科学的力量,出现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包括科学体系的革命、技术发明的革命、哲学体系的革命。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科学革命在伽利略、牛顿、达·芬奇、哈维、波义耳、哥白尼、康德等巨人的推动下出现了。科学革命推动技术发明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从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上述两个条件只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基础条件,核心的因素或者说只有英国才具备的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人们的创业积极性调动出来了,但资金从哪里来?英国的光荣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且还带来了一场金融革命。正是这场金融革命为人们的创业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这场金融革命的意义基本上是被我们所忽略的。 光荣革命后的金融革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政府信用的债券化。光荣革命后,政府凭借着自身的可信性和承诺度,通过债务融资的数量一再上涨,1688年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而到1697年则达到1670万英镑,增加了16倍;到1750年更是达到7800万英镑。政府用这些资金做了大量的公共事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和海军建设。债务的增加说明人们对于政府有充分的信心。 ★各种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涌现出来,如特许公司、合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出现,个人储蓄业务开始发展起来。18世纪伦敦的银行数量已经达到25个,到1750年达到30个。

(广东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第1课时)新航路的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第1课时新航路的开辟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B.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C.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和非洲的海上航路 D.横跨三大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分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522年”和航行特点可知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龙岩市质检)古希腊人知道印度,但不知道中国;古罗马人知道中国,但不知道美洲;推翻专制王权的英国人知道了美洲,但不知道南极。以上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发展的根源是() A.天主教的传播B.欧洲社会生产力进步 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不断突破自然的界限,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扩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3.(2014·潍坊市一模)“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结合题意可知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才会有“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的观点,故A项正确。 答案:A 4.(2015·邯郸市摸底考)达·伽马航行的佚名笔记中提到:“我们的国王及其先王每年派出船只,找寻那些基督徒,据他们所知,这些基督徒是住在这个东方国家里的,至于说到黄金白银,他并不需要。”据此推断达·伽马远航印度的真实意图是() A.掠夺黄金白银B.传播基督教 C.印证地圆学说D.找寻基督徒 分析:据材料“黄金白银,他并不需要”“找寻那些基督徒”可知达·伽马航行的真实意图是传播基督教,不是掠夺黄金白银,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B 5.(2014·北京市昌平区二模)16世纪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的里斯本等城市。不久,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后来居上,成为海上贸易中心。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 A.新航路开辟使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C.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英国上下对于奥运奖牌似乎突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英国本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英超联赛更是全球翘楚,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都跻身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这次,他们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6年,英国奥组委宣布开展一项类似“举国体制”的运动来增强该国在各项赛事中的实力。这一年,伦敦发出了 “20-4-2012”倡议,即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0枚金牌和总排行榜第四的成绩。为此,他们从全国选拔了150万名11岁到16岁的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持续数月且门类复杂的评估,最后选出1000人交由专业教练进行训练。英国当然获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数亿英镑之后,本土作战的他们以29枚金牌成功抢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数量的增加无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样,奥运奖牌的激增也无法逆转英国日渐下滑的经济曲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持续下滑,已经变成了百多年来最著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来巨变的大背景下,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极具价值。如同马克斯?韦伯(Max-Weber)一样,人们喜欢将国运兴

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工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几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

大国崛起(英国篇)

专题九:大国崛起 三、英国发展史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①通过,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 、 ②通过,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③通过,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一、英国重大历史的发展线索: ↑↑↑↑↑↑↑1640年 16世纪60年代 18世纪 1914— 1939—二战目前—1688年—1860年后半期 1918年 1945 后 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40—1688年) 1.根本原因: 2.经过:①导火线:②开始标志: ③领导阶级及代表人物: ④高潮:⑤结束: 3.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目的、意义) 4.特点: 5.影响:①国内: ②国际: 三、英国的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成为“”的主要经营者。它先后打败、、。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 2.英国通过公司对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殖民侵略。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使中国沦为社会。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目是。当今印、巴纷争激烈,根源是: 祸根。 四、英国的经济 1.18世纪60—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德赶上并超过。19世纪20世纪初进入到阶段。

3.二战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 五、英国崛起的原因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 殖民扩张,拥有广泛的殖民地。 六、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1.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与、形成。2.一战中:参加协约国一方,主要在西线作战。 3.二战前:参加阴谋,外交上推行 ①表现:纵容德国侵略;纵容德国侵略。使得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4.二战初,宣而不战,194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组成,1944年参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2月,参加 ,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进程。 七、国际关系 1.一战后,1919年参加,瓜分德国殖民地;1921年—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署《》,操纵国联。 2.二战后,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加入;并加入 。 八、科学和思想成就: (1)文学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集中体现了__________精神,代表作有、 (2)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贡献是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其中,力学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3)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 年出版了《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思想,认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__________、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九、英国崛起又衰落给我们的启示: ①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②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③要重视制度上创新。 ④不要搞霸权、不要搞扩张。否则,霸极必衰。 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陈华同学正在查找“查理一世、《权利法案》、新贵族”等资料,由此可判断他探究的相关史实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十月革命 2.马克思说:“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结果战败,1920年素丹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但由于遭到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反对,该条约于1923年被《洛桑条约》取代,英国对土耳其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这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英国作为协约国中毫无疑问的领导者和最大获利者,其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在这些原因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的原因,以期使人们能部分地了解这个“土耳其奇迹”的历史原委。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首先介绍了一战爆发前的国际关系和“东方问题”,为本文的具体分析提供背景支持;接着叙述了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署两个和约的过程及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由将其逐出欧洲并瓜分其广大的领土到使土耳其保留君士坦丁堡和安纳托利亚本土的嬗变过程,为文章提供了史实依据;第二章为英国国内因素的制约:分别从英国战后实力下降、国内舆论的分歧和压力及印度和爱尔兰问题的牵制三方面分析英国对土政策嬗变的原因;第三章为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的崛起:土耳其先后获得了军事、外交和舆论上的胜利,实力大增,迫使英国改变政策;第四章是国际因素的影响:英国与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在多方面有矛盾,希腊失败之后,英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加之防范苏联的需要,英国被迫对土耳其做出让步。 经过以上的分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英国的衰落是其对土政策嬗变的根本原因,土耳其的崛起是主要原因,而协约国间的外交斗争是它的重要原因。国际关系对一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协约国在土耳其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在当今社会,各国只

9.全球史观解析

专项训练九全球史观 一、理论阐释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名著《全球通史》最具代表性。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又称为整体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关注整个人类,更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即人类自孤立、分散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二、典型考题 (2014·山东卷·39)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

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4分)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4分)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8分) 【参考答案】 (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制度的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试题分析】奴隶贸易是近代世界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从该题的问题设置与答案的设计来看,该题分别以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为不同视角,对奴隶贸易的原因、作用和影响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克服了单一角度认识的局限性。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

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

英国经济从1870以后就出现了衰落迹象,而且这种相对衰落存在于整体绝对优势之中。实际上,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就是迟早的事。那么,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丧失了科技的优势。麦格劳将工业革命分为三段,毫无疑问,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绝对领先者。同其他依然停留在农业经济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变化是无与伦比的。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从业人口179万人,煤矿业和棉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有52.7万人和24.6万人;手工业者依然占很大的比例,比如鞋匠就有27.4万人,比棉纺织业的人数还要多。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指出:英国在1870年以前或许已经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工业化的进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多是德国人的发明或改造,美国发明了环锭纺纱机、打字机、白炽灯和电话等。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已不是英国;即使英国有一些新技术成果,也因思想保守而没有及时加以利用,墙内开花墙外红。例如,英国人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铁矿石中提炼钢的方法,但英国却长期沿用旧的炼钢法,1886年和1893年,英国的钢产量分别被采用新办法的美国和德国超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英国都未能跟上。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第二,未进行产业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它们是保住英国经济优势的几个关键部门。但其设备到1870年以后都已经陈旧,英国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英国依靠传统产业的还是能够保持低度发展,但所占市场的份额减少了。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企业的更新改造比新建企业的难度更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新的资本开始加速流向新兴工业部门,即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谁在这些方面占优

关于荷兰的崛起与衰落的思考

关于荷兰的崛起与衰落的思考 荷兰,一个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两个北京大的国家,却在17实际成为了全球商业的霸主。荷兰在鼎盛时期居然占据了当时世界贸易的一半,他们的东印度公司在世界各个角落有15000多个分支机构。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了日本的贸易;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的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们用自己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南美,他们占据了巴西;在北美,他们占据了新阿姆斯特丹城——现在的纽约。荷兰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的传奇。 工艺创新——鲱鱼应是荷兰崛起的一个起点。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超过1000万公斤的鲱鱼,很多人以此为生来挣钱。全国五分之一的荷兰人从事捕鱼业。威廉姆伯克尔斯宗发明的新技术,使荷兰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由此也产生了荷兰人进行海上贸易的传统。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英国商人,荷兰人又设计了一种造价低廉的船只,以至于运价低廉,被誉为“欧洲的海上马夫车”,并且船只具有独特的设计,船只肚子很大,甲板很小,减少在贸易中的上税额,使其利润增加。 政治创新——为了经济自由,商人购买了城市的自治权,所有的城市都努力争取获得更多贸易机会,也因此是第一个赋予商人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资产创新——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是联合的股份公司,产生了融资,股票分红,金融中心。集中分散的力量做投资,由于政府参股,公司的权利很大。创造了新的资本流通体制,1609年,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中活跃着至少1000名股票经纪人,成了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建立银行,解决拥堵的资本流通渠道;发明了商业信用,通过立法保障银行信用。并具有“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通商和赚钱利益”的思想。

试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成功的原因

试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成功的原因 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叶首先发生在英国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厂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是关于革命得以持续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保障。 首先我们先要说一下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时,欧洲封建经济的急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开始从内部侵蚀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瓦解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萌芽。此时西欧货币已经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白银同是欧洲各国和欧洲各国间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当时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黄金能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西欧社会各阶层,尤其商人和资产阶级,非常热衷于追求金银、财富,然而欧洲大陆所产金银有限,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到了东方。当地中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后,控制了东西方间的传统商路,对往来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各国商人横征暴敛,百般刁难。在巨额贸易利益损害情况下,欧洲商人不得不开辟一条新航路得到亚洲的奢侈品和香料。生产力发展又使航运成为了可能。在这种种契机下,甚至有巩固皇权、传播天主教等其他因素的刺激下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从而发现了美洲大陆。由此可以看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黄金利益,也带动了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引起了商业革命的发生。 其次,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由于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被铲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市场需求迅速增大,商品开始供不应求,原有的生产力无法满足,则需要更强大的生产力,于是工业革命就产生了。君主立宪制使当时英国国家机器效率大大提高,激发了科技创新热情,使社会活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英国崛起的强大政治基础。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的总和。这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 除此之外,工业革命的开展还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十七世纪末,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迅猛的发展起来,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小生产和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之间的过渡形式,它为后者的发生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为工场手工业使分工越来越精细,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还使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应用机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所以这时英国所出现的

大英帝国兴衰启示

大英帝国兴衰的启示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一部兴衰史,一国在历史的洪流中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风雨飘摇。英国——人们口中的“日不落帝国”也不例外。 16世纪,是一个充斥着侵略与殖民血腥的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着自己海上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野心勃勃也希望与西班牙分一杯羹。这位极赋统治才能的女皇暗地里鼓动商船在海上抢夺其他货船,行径虽与海盗无异,但这却大大增加英国的原始积累。趾高气昂的西班牙王朝被激怒了“我们必须对英国开战,我们西班牙人岂容他人欺负”,“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在海上交锋,结果却另西班牙大跌眼镜:半数舰队被击沉,其它落荒而逃……至此英国称霸海上,进入了早期的辉煌! 这与英女皇的政治手腕息息相关,她强化王权,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并重视商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的中国虽也处于封建专制的顶峰时期,但君主却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国家。伊丽莎白女王不仅重视商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海防事业不惜血本建造军舰,东方的巨龙这时却海禁、闭关锁国何其荒唐!这就说明封建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中央集权还需要放眼全球融入世界的竞争中,一味的逃避是无法让国家强大,相反会落后于他国。跟不上历史的步伐! 约翰,这位被英国人称为“失地王”的皇帝无疑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然而他与贵族之间签订的《大宪章》却无意间宣告了一个新

的时代的到来,议会在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君主立宪的模式即将形成。内战与光荣革命带给英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工业革命又一次刺激了英国的壮大,由于具有了一定民主的条件,以及时代的需求。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动力之父”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整个社会注进了新鲜的血液。英国把握住这次机会,184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同样是工业革命,第二次的工业革命却见证了英国的又一次衰落,19世纪70年代,又一次科技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美国、德国这两个国家积极响应,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第二的大国。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因为占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所以国内商人宁愿将钱投到殖民地也不愿用来更新机器设备,可以说过度的依赖殖民地、对新科技的不重视导致了英国从世界第一沦为世界第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英国的近代兴衰中我们可以很明晰的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科技的更新无比重视,对人才也无比尊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死后享受到国葬的待遇就可以诠释这一点。然而英国人却没洞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过多的殖民地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自身国力的发展而不是依靠侵略他国获取财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我们学习一段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她,而是要去深

中美贸易差异原因

中美贸易差异原因双边贸易差额状况及原因 自1980年开始,中美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就开始存在差异,但当时中美两国间的贸易量较小,这种差异不明显。自1995年开始,中美贸易量扩大与之对应两国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差异日见扩大,探讨贸易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中美双方在统计计价方法上的差异 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的统计差异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中美关于贸易差额的统计方法差异。双边贸易统计方法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中美凉宫之间进出口几家方式不同。中国的出口数据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一句离岸价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FOB(free on board)价统计的。与大多数国家出口几家不同,没过出口数据是按照船边交货价,也就是FAS(free alongside ship)价统计的,这与国际惯例有别。由于未包含商品装上船的成本,故FAS价的数值小于FOB 价。并且中美两国都是依据到岸价格,也就是CIF价统计进口。这样,由于中美进出口几家基础不同,自然而然会造成双边贸易统计差异。因而就需要把双方进出口数据转化成统一的离岸价计算,这样才能比较中美贸易顺差规模计算上的失衡程度。为此,按照国际通行的转换方法,以FOB价为基础,把美国的以FAS几家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转换成FOB值。并且,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转换做法,把中美两国的以CIF价计算的进口值扣除10%来得到FOB。为什么要用同一种方法计算进出口数据呢?运营是当贸易数值庞大时,FOB价与CIF价的差异会造成显著的由计价方式不同带来的差异。比如如果以FOB价计算,中国,美国每年对另一方的商品出口为500亿美元。双边贸易笨应该刚好平衡,但现在美国会认为,本国对中国出口是500亿美元,但从中国进口是550亿美元,原因就是后者以CIF价格计算。这使得美国以为自己有50亿美元的逆差。烦过来,中国对美国出口以FOB价计算是500亿美元,但进口以CIF价计算是550亿美元,以致中国也认为自己有50亿美元的逆差。一项本来平衡的贸易,现在变得双方都认为自己有了“逆差”。因此,用不同的基准价格计算进出口会造成一定数额的误差。 当我们按照国际通行的转换方法,以FOB价为基础,办美国的以FAS计价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转换成FOB值,并且,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转换做法,把美中两国的以CIF 价计算的进出口值扣除10%来得到FOB值,双方哎统计几家方法完全以致情况下计算出的经过修订的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数值增加了,美国队中国的进口额数值减少了,同样中国对美国商品的进口额也减少了。这样,经修订后,双边贸易顺差规模的差异有了一定数量的减少。而且从几家方法上明显看出,美方的统计数据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 二~所谓转口亦即香港买家依法取得某批进口商品的所有权后随即售出,运送给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另一个买家,香港买家将进口商品再出口前,或会略微加工,但不影响商品性质,故不会把香港变成原产地。这种转口使中美双边的贸易统计数据出现差异。美国方面在计算进口时,由于美国海关追查所有进口商品,包括转口商品的原产地来源,美国的进口数据应该已经包括了直接进口和间接进口,无需另加转口。 现实中,中国使用的是目的地原则,往往不统计部分经由香港对美国转口商品。如果这部分转口在中美贸易中微不足道,或可忽略,但现实中刚好相反。香港经济研究中心学者Fung and Lau根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数据研究后发现,以2000年为例,,美国有61亿美元的制成品经由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占美国对中国出口官方数据的37%。同期中国内地有365亿美元的制成品经由香港转口到美国,占中国对美国出口官方数字的70%。如此高的比例,原因在于中国以目的地为原则的统计方法没有统计经香港转口商品的数额,美方资料显示,中国的货物只有20%直接运往美国,其余80%是通过第三方转口到美国的,中方对转口贸易不计入贸易额的统计方法,倒桩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普遍低估,而美国由于在进口贸易中统计转口部分,使得美方统计的自华进口普遍高估,这导致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统计数据

案例十五英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案例】英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三百多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却在“光荣革命”的宽松氛围中,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而迅速崛起为称霸世界的大国,武力在19世纪中叶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深奥难懂的书中,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运用这些定律,牛顿把星星、地球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他的天平上。此书的发表为牛顿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不久之后,牛顿就被选为英国最高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出殡的那天,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教堂合唱的哀歌中,王公贵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学士们一起向这位科学巨人告别。 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资产阶级统治的不到一百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整个社会在向一个科学家表达着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的态度。 1765年,牛顿去世后30多年后,一种全新的蒸汽机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后来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英国是最早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也是最早实施专利制度的国家,18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