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一、创作背景

马头琴演奏家李波1955 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1970 年考入镶黄旗乌兰牧骑工作,1978 年调入锡林郭勒盟歌舞团,1985 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理论作曲专业,1987 年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任独奏演员,1988 年参加内蒙古青城艺术节音乐比赛,获第一名骏马奖,1991 年参加内蒙古首届交响乐、室内乐作品比赛,获马头琴专业第一名。20XX-20XX 年应美国华盛顿大学邀请,赴美任2 年客座教授,教授马头琴。

自幼学习马头琴演奏的他有着草原的胸怀,从小在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熏陶下,上世纪80 年代创作了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这首作品。敖特尔的意思是一个放牧的临时居住点。为了草原的草场得到很好的缓解,草原上的牧人一年四季过着游牧生活,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放牧草场。这部作品表达出草原上牧人的游牧迁徙的情景。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遥远的敖特尔》自然注入了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描写了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情景,去那遥远的敖特尔放牧生活的过程。这首曲目开始的时候由悠扬的长调相伴,仿佛蒙古男人骑着马在草原的深处哼唱着优美的长调,于是把天空与草原、河流与山丘、蒙古包与奶茶,把牧人的情怀唱给大自然,唱给跨下的骏马,唱给自己的心灵。长长的腔调,绵绵的气息回荡在草原的上空,走向遥远的敖特尔。在游牧的漫长路途中骑着骏马,赶着牛羊来到新的牧场敖特尔,开始了新的环境和生活。

本曲目散板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四胡元素双弦音。双弦音让这个曲子发挥出行板的感觉,这种行板的感觉就是跟着马步唱着优美的旋律漫步在辽阔的草原上,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画面一样浮现在大家眼前。作者在全曲的灵魂处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泛音演奏法,体现出欢快和苍苍感。接着带有技巧性的拨弦,让曲风立刻活跃了起来,这里的感觉就像草原上的年轻男女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的生活。随后的快弓演奏技巧把整个曲子带入了高潮,也是技巧技术性最难的地方。因此这首作品可称之为马头琴作品里最难的曲目,也成为了音乐会和艺考的首选曲目。本曲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注重牧民内心情感的变化,用马头琴的多种演奏技巧和风格来表现出牧民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遥远的敖特尔》正是把这样的生活情景表达出来。

本曲歌唱性极强,虽然亦广泛采用五声音阶,但是以小调式为主要调式,有的音拖得较长。在演奏技法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多用三度颤音和大幅度的滑音,这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与自然作伴的生活习俗。

二、创作风格

(一)长调散板和泛音部分

蒙古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蒙古族长调民歌更是源远流长。《遥远的敖特尔》开头长调八度和八度以上的大跳音有很多。遇到这样情况时,要用到跳指换把,在跳指换把时,一种是直接跳到所需要的音位上,另一种是当需要奏出二、三、四指等音位上的乐音时,仍然将一指跳到一指的音位,再用二、三、四指立即接到所需要的音位上。这时的一指只是个经过音。这个经过音在练习跳指换把时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演奏者较为准确地奏出换把后的音来,待熟练后,再把经过音去掉,但是一指一定要在经过音的位置。在跳指换把过程中,要手指离弦。不能发出任何声响(而滑指换把则是手不离弦),一定要减轻手指触弦的力度,否则由于弓子相应增加力度,会发出由弱到强又从强到弱的滑音。无论使用哪一种换把方法,演奏时都要注意左腕的放松。手腕和手指的放松才能演奏出自然而优美的长调韵味和感觉。

《遥远的敖特尔》的散板不同于其他乐曲,引入了四胡的双弦音弓法和技法,大大丰富了本曲的表现力。一个非常具有歌唱性的散板会让人更加融入到曲目当中,这就是一个乐曲的灵魂,也是一种灵魂的体现。本曲目的这种行板的感觉立刻带入到草原的深处,牧人装好勒勒车,跨上骏马,悠然的走在自己的蒙古大地上。勒勒车的车轮,马儿的轻颠,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本曲的散板有长调的感觉,它是建立在长调的基础之上,所以本曲的散板有非常大的歌唱性,逐渐的加强音,引入本曲的下一个高潮泛音。

传统马头琴演奏法之一泛音演奏法主要流行于锡林郭勒地区。老一代马头琴演奏家巴拉贡先生是泛音演奏法的代表人物。《遥远的敖特尔》巧妙的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演奏技巧。这种演奏法影响了长调歌曲的华彩性装饰歌腔,反过来长调歌曲又影响了这种演奏法的技术技巧的发展。本曲的泛音主要是左手手指固定在第二把位上,用实音与泛音反复交替演奏。用此方法既可减少换把、方便演奏,又能增加音色的变化,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音乐色彩。听着这里的泛音能感受到牧民骑在马背上、赶着牛车在草原上颠跑的感觉。

(二)技巧部分

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颇为复杂,必须注意各部位的互相协调,用弓时右手持弓法虽与演奏其他乐曲相似,但却有差别。右手要使马头琴发出纯正的乐音,所需的力度要大得多,同时需要无名指和小指施加不同的压力。《遥远的敖特尔》

这首曲子在泛音结束后出现了很大的不同,李波老师在常年的民间学习中,体会到了一种新的技巧演奏方式。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跳弓方式,本曲运用了自然跳弓和人工跳弓两种跳弓技巧。开始的时候逐渐的跳出人工跳弓,加快以后是自然跳弓,演奏自然跳弓时,人手的力度要小一些,主要是利用弓子自己的弹性。演奏时,右手的各个部位不能紧张,手腕及手指放松到能握住弓子就行。食指和中指松弛地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勾住弓毛,不要太大力度,拇指稍压紧弓柄,运弓要平行。最适合拉自然跳弓的部位是中弓和偏左中引这种弓法演奏比较均匀的快速曲子很适宜。演奏人工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较大些,小臂和手腕及手指稍加控制弓子。与自然跳弓的不同之处是弓毛离开琴弦。这种弓法演奏慢一点的乐曲很适宜,还可以演奏渐慢和渐快的乐曲。最适合人工跳弓演奏的弓子部位是中弓或偏右中弓处。本曲自然跳弓的练习方法,首先要从运用中弓开始。尽可能用快和短的分弓,把弓子的重心点牢牢均压在弦上,不能让弓子跳动。做第二步练习时,用同一个方法,但不加压力,使弓子自然跳起。这时要注意右手各部位不得紧张僵硬。跳弓时,弓子不能跳得太高,要求弓毛触弦时间短促,音质干净、清楚。在跳弓的基础上加入了拨弦演奏方法,拨弦演奏方法是从其他乐器上移植过来的。

以前的拨弦都是比较单一的,在很多民歌里也有过拨弦,比如《赞歌》《万里姑娘》但是这些乐曲单一的技巧如果加入到这里就没有那样的欢快感。李波老师尝试出新一种与跳弓配合的拨弦方法,这种拨弦方法是以前的乐曲没有的感觉。因为拨弦的开头音的跳跃重音,会给人带来新奇感。随后有快速琶音和跳弓的结合,整个曲目充满了活力,就像骏马驰骋在草原的感觉。当牧人到达新的牧场敖特尔的时候,牧人的内心又有一次变化。作者在这里再次加入了长调和泛音,体现出牧人的喜悦感。随后进入全曲的最高潮也是最考验演奏者的部分快弓。《遥远的敖特尔》的快板部分的快弓是和跳弓结合在一起的,曾经笔者的老师说过:什么是快弓? 快弓就是长弓拉快了,就是快弓。对于弓弦乐器来讲,长弓就是基本功,要练好快弓必须在基本功长弓练习的基础上练习快弓。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练习长弓的基础,或者不去练习,那么你的快弓会速度达不到。有的人演奏这部分音不清晰,总是丢几个音,或者轻轻而过。除了快弓外,演奏这部分还要练习双弦的八度音。紧接着后面又有一个快速换指琶音上下行音阶,这也是难度非常大的技巧性部分,没有常年的基本功积累,很难演奏出预期的效果。

(三)全曲的尾声

《遥远的敖特尔》这首曲子的结尾部分的旋律非常有层次感,也是本曲目最终表达的情感境界。从快弓部分进入结尾的旋律部分,会使人马上进入遥远的感觉,忽进忽远,表达出牧人赶着五畜去那遥远的敖特尔放牧的景象。作者运

用了重复的手法,渐渐弱下来,直到结尾飘渺,仿佛让人感觉意犹未尽。这里有几个技巧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轮指滑音,这个部分把握好滑音的度很重要,因为到这部分的时候,快弓技巧刚刚结束,因此凸显出弓头音之后,小小的滑音,会加入更美妙的元素。在这里,三次的重复部分演奏效果形成对比,一次比一次的弱下去,到最后几乎就没有了声音。渐弱渐慢的尾声,绵绵的气息回荡在草原的上空,牧人走向那遥远的敖特尔,歌唱着游牧生活的自由自在的情景。

这部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及风格体现了蒙古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从头到尾的感觉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里面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了蒙古民族内心的世界,也表达出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仰,保护草原的信仰。这首曲子在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感慨在其中。现在的蒙古草原已经渐渐的消失,很多地方草原逐渐退化,多年后人们想看的草原是否还会存在? 多年后我们的敖特尔牧民是否还有? 希望以后的人看草原不是去听这首曲子,来感受那时的美景,感受那时的生活,而是亲自来草原感受城市外那片宁静的环境,接触那个向往自由的民族的内心,感受长生天的眷恋。

萨其拉-蒙古族青年马头琴演奏家青年歌手优秀音乐人

蒙古族青年马头琴演奏家青年歌手优秀 音乐人--萨其拉简介 四川成都艺术剧院民族乐团马头琴演凑家,优秀音乐人萨其拉: 中国马头琴学会会员 北京《青》乐团队长 内蒙古潮尔马头琴协会理事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成都马头琴培训基地负责人 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艺术总监 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成都市腾希文化传播公司艺术总监 成都市鹰图腾民族风情部落创始人 2001年以来萨其拉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行专场演出,同时还参加过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多个大小型文艺演出,以及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春节联欢晚会均获得好评。 2001年8月跟随齐宝力高(世界级马头琴大师)参加千人马头琴演奏,创吉尼斯纪录,并跟随齐宝力高大师在北京、包头、鄂尔多斯等地演出 2002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大学生器乐比赛,演奏曲目《鄂尔多斯高原》获得:第一名 2005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了个人马头琴专场演奏音乐会 2006年1月香港首届青少年艺术节,获民乐专业组一等奖 2006年1月世界华人艺术节,获四川赛区民乐专业组一等

奖 2006年11月创作个人作品马头琴独奏曲目《遥远的呼德》等 2007年2月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节,荣获:全国民乐专业组银奖 2007年2月在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节活动中展示精湛才艺, 荣获:世界华人优秀艺术人才奖 2007年11月四川省成都市文化系统举办专业团体、专业演员表演大赛 荣获:器乐专业组银奖 2008年中国红歌会总决赛,萨其拉满达组合,获得全国前六强的成绩 2008年11月26日参加中国红歌手在人民大会堂的汇报演出。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2009年协助内蒙的梅林组合夺得中国红歌会09年度全国总冠军 2010年3月发行了个人专辑《乐宴》 2010年5月创作了作品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2010年6月在成都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 2010年10月中国“华夏春杯”酒歌大赛,满达组合荣获:铜奖 2011年合3月合作作品《青》正式发行!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班级:10美学国画姓名:杨清清学号:24号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文/敖特尔爸爸 相信大家对蒙古族不会陌生,蒙古族都能歌善舞(我除外,呵呵),蒙古族 的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调和呼麦,另外就是马头琴。99年我曾花用了3个 月的时间制作了50把马头琴,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完成,非常的累,关于马头琴的制作过程,我想大家都比较感兴趣,下面我把制作过程简单地向 大家介绍一下,以此了解一二: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 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琴头上有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 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由琴杆、琴弓、音箱三部分构成,音箱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琴首多 为龙头上面雕马头,后来多为马头的形象。最初的马头琴,音箱和琴杆用木材 制成,音箱正背面蒙羊皮或马皮。琴弦用两束马尾、琴弓用树枝和马尾制成。 由于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浑厚而深沉,泛音丰富,为演奏者提供了可以尽情 发挥演奏技巧的条件,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欢快曲调往往能使人振奋、 激动,如泣如诉的曲调令人感伤。演奏采取坐姿,琴箱夹于两腿间,琴杆偏向 左侧。马头琴细弦在里、粗弦在外,音域一个八度,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 琴弓在弦外拉奏,弓法多变,指法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几十年来,马头琴经过无数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并吸取其它 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之长处,逐步发展成现代的马头琴。琴杆、音箱的侧、背板,采用传音共鸣性能优良的长白山色木或川滇枫木制作,面板用桐木或鱼鳞

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摘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有30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理论学科”。然而,笔者认为传统的“文艺美学”教程存在难以服众的悖论,也起不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大量枯燥无味、累赘拗口的抽象概念扼杀了学生的五彩斑斓的思维意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审美。用“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更好地代替“文艺美学”,此外文章还表达了笔者对当下一些审美观点的批驳。 关键词:文艺美学;艺术美学;谬论;鉴赏;个性化,不确定性,精神性;暴力美学;战争艺术 一、什么是艺术美学?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观点,具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实际上,“文艺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存在争议。因为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文学理论教程》中,第一章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 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这个词是建国后 从俄文中翻译过来的,应理解为“有关文学这门艺术的学科”。 由此看来,文艺美学应该是研究文学审美的学科。然而事实是,“文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艺术与艺术活动的审美审美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规律的学科”(周来祥《文 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研究对象十分宽泛。 所以说,当初就不应该提出“文艺美学”这样一个让人困惑的概念,叫做“艺术美学”甚至“艺学”也许更好些。如果叫做“文艺美学”,那就应该把研究范围控制在 文学这一门艺术内。这样的话,概念更加清楚,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争议。接下来的文 章中,笔者会用“艺术美学”替代“文艺美学”这个概念,以明晰读者的思路,让大 家知道研究对象是包含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即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 剧、电影、建筑等八大艺术)。 艺术美学,是艺术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及其规律的学科。而美学,则是把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作为研究主题的学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艺术美学的 定义:“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 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引自百度百科“美学”概 念) “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用概念性的词语来定义,但“艺术美”是无法定义的,尤其是“美”这个字,人们无法诠释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 中国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 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笔者不认同上述观点,因为自然之美是无法用“劳动”解释的。简单说,“美” 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一种感知属性。离开人类,“美”字无从说起。世界是

浅谈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汉师0701 张纪红 1502070126 “美”是一个神圣的词,生活中因为有了美而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美”又是一个抽象的词,美的事物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方面,那就是美的内涵必须以可感的存在形态显现出来,必须具有感性形式方面的规定性。这种感性形式的表现就是艺术,而对艺术的感知就是审美。艺术和审美是“美必不可少的两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美是对艺术价值的判断。 艺术的形式千千万万,但并不是说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能对艺术产生审美活动,对艺术的价值进行判断。 首先,动物不具有审美活动,因而就无所谓欣赏艺术。但是有些人却从中提出了疑义,认为动物具有审美活动。例如,达尔文就持动物具有审美活动的观点,他通过对飞禽走兽的观察,证明说:“如果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之前尽心竭力地炫耀他的漂亮羽毛,同时没有这种装饰的其他鸟类却不能进行这样的炫耀那就不可能怀疑雌鸟对其他雄性配偶的美是赞赏。因为到处的妇女都是用鸟类的羽毛来打扮自己,所以这等装饰品的美是毋庸置辩的。”显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达尔文观察到的鸟兽虫鱼的所谓的“审美活动”,不过是它们繁衍后代而进行求偶的性感活动。雄性鸟类向自己的雌性伙伴展示自己的羽毛和歌喉,同雌性鸟类施放某种气味一样,都是基于求偶的性感活动。所以动物是没有审美活动的,材料中也暗示了动物不会为了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只有人类才具有审美活动,才会对艺术价值进行肯定。动物不仅感受不到人类及其社会生活的美,也感受不到自然界其他事物的美,既不会欣赏风景,也不会欣赏对人来说比它更美的别的动物。它们对同类动物的取舍仅限于本能。所以“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须的光线所激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所以“人却更加为最遥远的星辰的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 由上我们知道,在艺术价值的判断上,动物对艺术无法进行判断,所以动物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能依据审美活动对艺术价值进行判断,进行取舍。 二、审美大于艺术。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艺术并不是指所有的事物,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审美活动,对这些零散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情绪。然而艺术的范围却不那么宽广,它更侧重于人类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能够引发人们审美活动的事物,如舞蹈、绘画、文学、音乐等等,它属于人文科学。 艺术与科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艺术是主观的情感上的表现,而科学则是客观的,理性上的表现。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与艺术趋向统一。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

马头琴文化

一、马头琴 近年来,乌审旗委、政府围绕创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镇”,组织实施“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创建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一批(3000人以上)马头琴音乐初级人才队伍,培训一批(10000人左右)民间马头琴音乐爱好者,培育一批马头琴(生产销售、人才输送、音乐演奏、系列产品研发)文化产业,建设一批以马头琴文化元素为主的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马头琴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带动群众文化、公益文化、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景观体系的全面发展,把我旗建成集传承保护、推广普及、人才培训和生产制作“四个基地”于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具体情况如下: 一、普及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完成了全旗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及旗直机关的普查、调研和宣传、动员工作。二是注册成立了“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成立了9个“马头琴文化协会”;组建了62支“马头琴文化独贵龙”,拥有成员1500多人;登记备案马头琴文化户3000户;在教育系统成立了12个马头琴音乐兴趣小组,成员2100多人,搭建起了以“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为龙头,各协会为纽带,“马头琴文化独贵龙”为支点,马头琴文化户为基础的普及网络机构。三是成立了乌审旗马头琴音乐培训学

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100多个班次7100多人的培训。同时在6个苏木镇和部分嘎查村设立了民间培训校点并启动了培训工作,旗直机关以系统、部门为单位的培训工作正在展开,部分学校将马头琴音乐列为音乐课必修课程。四是在普及培训的同时,组织专家编写乌审旗马头琴音乐演奏教材,并建起了马头琴“四库一系统”,即全国“马头琴人物资料信息库”、“演奏曲目集群库”、“文献资料搜集库”、“制作企业信息库”和“检索系统”的基本框架,致力打造全国马头琴信息最为完整的数据体系。五是组建了成员40多人的马头琴乐团,并多次代表我旗参加区内外大型演出活动,2010年赴香港参加第十三届香港世界“金紫荆花奖”文艺大赛荣获7项大奖。2011年,组织300人马头琴队伍代表乌审旗参加鄂尔多斯市撤盟建市10周年《凯歌十年》大型演出,组织400人马头琴代表队参加成陵旅游周活动和“溜圆白骏马”宴等全市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2011年新年马头琴音乐晚会,元宵节500人马头琴音乐齐奏、庆祝建党90周年等大型演出活动15场。新创作《乌审叙事曲》、《绿色乌审畅想曲》、《祝酒歌》等大型合奏曲10部,齐奏曲14首,编写中小学马头琴音乐教科书并印发2500册。为基层、学校、企业下乡演出50多场,政府无偿投放马头琴器乐7100多把。 二、品牌打造工作有序推进。一是被中国民协命名“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马头琴文化研究中心”、

马头琴独奏曲

马头琴独奏曲: 1、万马奔腾 2、初升的太阳 3、回想曲 4、苏荷的小白马 5、嘎达梅林 6、梁祝 草原歌曲: 长调歌曲: 1、辽阔的草原 2、都楞那 3、黑骏马 4、赞歌 5、牧歌 6、圆青马 呼麦好来宝: 1、四座山 2、满都拉罕 3、吉祥颂 4、吉祥如意 草原歌曲: 1、祝酒歌 2、下马酒之歌 3、迎宾曲 4、金杯银杯 5、银杯 6、帅哥哥 7、科尔迎宾曲 8、草原曲 9、草原情10、草原之夜11、草原夜色美12、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3、我跟在草原14、天边15、天路16、天堂17、蒙古人18、蒙古情19、父亲20、母亲21、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22、骏马奔驰保边疆23、呼伦贝尔美24、呼伦贝尔大草原 25、向着太阳26、遇上你是我的缘27、爱琴海28、荷塘夜色29、最炫民族风 30、天蓝蓝31、天边故乡32、套马杆33、我和草原有个约定34、长调请 35、陪你一起看草原36、绿色草原37、带上我的祝福38、高原蓝39、青藏高 40、这片草原41、梦中的母亲42、美丽的草原我到家43、阿尔斯楞的眼睛 44、把你带会我的草原45、请到内蒙古来46、为内蒙古喝彩47、乌兰巴图之夜48、吻你49、草原的祝福50、走天涯51、母亲的草原52、火苗53、自由飞翔54、梦回草原 55、草原的月亮56、天堂草原57、水中月亮58、姑娘我爱你59、鸿雁 60、天下最美的草原61、唱首情歌给草原62、高原红63、想回家64、马兰花65、候鸟66、不想说再见67、难忘今宵68、驼羔之歌69、阳光草原70、等待71、向天再借五百年72、蓝色的故乡73草原牧歌74、康定情歌75、传说76、鄂尔多斯之恋77、吉祥鄂尔多斯78、苍天般的阿拉善79、我从草原来80、吉祥三宝81、乳香飘82、请到草原 83、雕花马鞭84、敖包相会85、我思念草原86、月夜87、牧民的心88、蓝色的蒙古高原89、神奇是九塞90、科尔辛大地91、力格尔玛92、偌恩吉雅93、送亲歌94、阿妈的伟人95、我心中的马头琴96、游牧情歌97、湖仁乌力格尔98、梦姑娘99、唱起草原的歌100、克鲁沦河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形式: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 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

马头琴教学大纲

《马头琴》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总学时\周学时:36\1,理论讲授7课时,实践教学29课时。 学分:2 修课类型:必修课 开课学期:3、4学期 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比例各占总学时中的20%和80%。 1、课程性质:马头琴是音乐教育专业技巧必修课之一。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马头琴演奏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 3、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三学期课程内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第四学期课程内容为:初级与中级基础练习。 4、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马头琴演奏法》白·达瓦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马头琴演奏法》达日玛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马头琴教程》巴雅尔著呼伦贝尔报社出版 5、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正确规范的技法,初步掌握马头琴演奏技能。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解、实践练习。 7、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平时成绩以课堂教学计分。期中、期末考试以观摩形式进行,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70%。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二)教学内容与纲要 一、马头琴知识(1课时) 1、马头琴概述 2、马头琴演奏基本知识 3、马头琴演奏法 要点:马头琴常识 二、持琴方法与演奏姿势(1课时) 1、持琴的基本方法 2、持弓的基本方法 3、演奏姿势 4、基础练习 要点:正确的演奏方法。 三、双手配合、运弓方法(1课时)

1、起、落指的动作要求 2、运弓方法 3、双手的默契配合练习 要点:双手配合练习。 四、基本功练习(1课时) 1、指法的音位 2、运弓的正确练习 3、音阶、琶音的练习 要点:音准、音色、音质 五、民间乐曲演奏与长调演奏特点(1课时) 1、泛音演奏方法 2、其他特殊演奏法 3、长调演奏方法 要点:演奏法、表现不同曲目和特点风格 六、手指灵活应用(1课时) 1、起、落指的高度、速度练习 2、触弦点、位置的练习 要点:速度、音准、扎实训练 七、快弓、跳弓练习(1课时) 1、动作自然放松 2、各部位动作协调配合 3、要求方法得当 要点:动作的协调性 乐曲目录: 第一学年 《莫如哈达》昭乌达民歌 《西日哈达》锡林郭勒民歌 《乌伦花》锡盟民歌 《努恩吉雅》哲里木民歌 《窗蝇》蒙古国民歌 《草原连着北京》齐·宝力格 《干杯》蒙古国乐曲 《蒙古小调》内蒙古民歌 《初升的太阳》齐·宝力格 第二学年: 《辽阔的草原》呼伦贝尔民歌 《嘎达梅林》哲里木民歌 《荒城之夜》日本乐曲

马头琴的概述

马头琴论述 班级:/// 学号:/// 专业:/// 姓名:///

摘要: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并且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马头琴历史概述演奏歌曲 正文 (一)乐器概述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 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 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 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 琴。”[1] 对于它名字的由来,是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 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 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 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 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 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 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 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 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 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 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 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 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二)历史追溯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 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马头琴是 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 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 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 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

民族乐器之马头琴篇

民族乐器之马头琴篇 词语解释 马头琴mǎtóuqín [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 一种两弦的 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 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乐器概述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

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文化艺术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历史追溯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

浅谈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学科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学科,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虽然艺术生活对社会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但归根结底,艺术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 浅谈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艺术学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艺术的审美作用,是指艺术及其具体作品,能促进艺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和满足的功效。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欣赏着产生极大地审美心里震荡和情感波动,让人真正体会和认识到“春夏秋冬皆有情,酸甜苦辣都是歌”的艺术魅力所在。 音乐舞蹈对人的情绪、情感有着巨大的诱发和感染力。优美的旋律和舞姿能激发欣赏者的美感,从而引导欣赏者提高审美能力,陶冶美德情操,净化胸襟和心灵。一幅好的画不但能使人悦目,而且会给人以理、知的满足,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美、生态美、阳光美、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热爱自然、社会的思想情感,并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更加热爱生活,去热爱、保护自然环境。 审美享受虽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多少会受到影响,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毫不夸张的说,审美活动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社会充满和谐,让人类向往美好。 二、艺术学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艺术的认识作用:一方面是指艺术活动过程中能促进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时,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创作意图的功效。另一方面是艺术作品能促进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同样获得对主观世界的了解、把握和启发作用。 我们可以从周口店遗存的石器或阿尔塔米拉的洞窑壁画中认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中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信仰和统治阶级

打造马头琴文化 弘扬民族艺术瑰宝

打造马头琴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瑰宝 法库县四家子乡蒙古族中心小学 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马头琴的发展面临困境,甚至濒临失传,保护和传承马头琴文化迫在眉睫!让当代孩子了解马头琴、热爱马头琴、自己动手练习马头琴,保护、传承马头琴,能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我校决定以民族艺术为抓手,以马头琴文化为依托,以点带面把马头琴引进校园,整合固定音乐课程,在校本化实施中开展马头琴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意识,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一、立足民族文化,重视民族传承 (一)马头琴简介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音色介于小提琴和中提琴之间。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马头琴从唐、宋时期的胡琴发展而成,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多用于独奏、与四胡等乐器的合奏及民歌、说书的伴奏。为民歌伴奏时,多用三度、四度颤音模仿歌唱,常模拟马的嘶鸣。

在2003年与2005年,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及马头琴艺术先后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重点保护和继承、发展的文化艺术类型。 (二)马头琴历史渊源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三)马头琴对青少年的影响与教育功能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青少年的认同、认可、接受和传承。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一、创作背景 马头琴演奏家李波1955 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1970 年考入镶黄旗乌兰牧骑工作,1978 年调入锡林郭勒盟歌舞团,1985 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理论作曲专业,1987 年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任独奏演员,1988 年参加内蒙古“青城艺术节”音乐比赛,获第一名“骏马奖”,1991 年参加内蒙古首届交响乐、室内乐作品比赛,获马头琴专业第一名。2007-2009 年应美国华盛顿大学邀请,赴美任2 年客座教授,教授马头琴。 自幼学习马头琴演奏的他有着草原的胸怀,从小在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熏陶下,上世纪80 年代创作了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这首作品。敖特尔的意思是“一个放牧的临时居住点”。为了草原的草场得到很好的缓解,草原上的牧人一年四季过着游牧生活,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放牧草场。这部作品表达出草原上牧人的游牧迁徙的情景。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遥远的敖特尔》自然注入了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描写了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情景,去那遥远的敖特尔放牧生活的过程。这首曲目开始的时候由悠扬的长调相伴,仿佛蒙古男人骑着马在草原的深处哼唱着优美的长调,于是把天空与草原、河流与山丘、蒙古包与奶茶,把牧人的情怀唱给大自然,唱给跨下的骏马,唱给自己的心灵。长长的腔调,绵绵的气息回荡在草原的上空,走向遥远的敖特尔。在游牧的漫长路途中骑着骏马,赶着牛羊来到新的牧场敖特尔,开始了新的环境和生活。 本曲目散板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四胡元素——双弦音。双弦音让这个曲子发挥出行板的感觉,这种行板的感觉就是跟着马步唱着优美的旋律漫步在辽阔的草原上,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画面一样浮现在大家眼前。作者在全曲的灵魂处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泛音演奏法,体现出欢快和苍苍感。接着带有技巧性的拨弦,让曲风立刻活跃了起来,这里的感觉就像草原上的年轻男女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的生活。随后的快弓演奏技巧把整个曲子带入了高潮,也是技巧技术性最难的地方。因此这首作品可称之为马头琴作品里最难的曲目,也成为了音乐会和艺考的首选曲目。本曲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注重牧民内心情感的变化,用马头琴的多种演奏技巧和风格来表现出牧民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千百年来,蒙古族过

浅谈美学

浅谈美学 当我们凑在一起讨论美学问题时,个个都是滔滔不绝,可是,当我们被问到一个非常 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美——时,我们大多数人却顿时鸦雀无声。这是一个研究美学时很 容易碰到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无法回答,那到底什么是美呢?即美得本质是什么呢?下 面我将阐述自己的观点。什么是美?即是要解决美的本质问题。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最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美学史上历来有不同答案。但这些能称为美学思想的回答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美的本质,是从 现实的美的事物中抽象出美之为美的共性。人类关于美的本质、美的感觉、美的定义、审 美活动等问题进行的讨论和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美 有许多论述。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记叙了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最后承认未能最终解决美的问题,以“美是难的”结束。苏格拉底或是柏拉图都不是西方美学的真正源头。西方美学的真正源头是比他们早一个世 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美学理论以对数学、音乐和天文学 研究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数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距离 越大的天体运动越快,并发出高昂的音调;距离越小的天体运动越慢,并发出浑厚的音调。和距离成比率的音调组成和谐的声音,这就是宇宙谐音。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毕 达哥拉斯对数,和谐与物理现象相互联系的感悟和研究是从音响开始的。 传说毕达哥拉斯在路过一家铁匠铺时,听到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辨认出了四度、五 度和八度三种和谐音。他猜想是由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导致了声音的不同,并通过称量不同 铁锤的重量确认了其间的关系。随后,他又用不同长度的弦的振动实验发现了弦长与和谐 音的关系。可以说,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发现声音与数字比例相对应的人,从而率先建立 了日后成为西方音乐基础的数学学说。毕达哥拉斯堪称西方美学的开山鼻祖,他提出了美 是数的和谐的理论观点,为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 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 一种关系”。休谟认为对于美决定性东西还在于“人性本来的构造”、习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 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黑 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 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 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和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美” 是中国古代人把羊与大两个汉字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来的新字。“美”的字面含义是饲养的 羊肥大了,具有满足人生存所需食物需要的性质和能力了。汉字“美”的字面含义同我在“美的哲学定义”中关于“美”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完全相同。 在中国古文书籍里,清楚地记录着许多中国古人关于美的本质、美同其他具体事物关 系的正确看法和观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美的本质问题,中国学界展开了一场 大讨论,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一是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认为美完全是主观的,美 作为一种意识与客观对象无关。二是以吕荧为代表的社会意识说,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三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典型论,认为美是客 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典型就是美”。四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客观和主观统一说,认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五是 以李泽厚、刘纲纪等为代表的客观社会说,认为美既有客观性,也有社会性,是“客观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而美的本质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感性物质层、中介表象层、自我呈 现层、打我呈现层,综述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美的的本质是非功利性主体的对象化 与自我确证的统一。也就是说美是主题在非功利性条件下的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的统一,是

浅谈初学马头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马头琴等民族特色文化艺术逐步进入了学生们的课堂。这对马头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正确的基础演奏法是继续学习其他技巧的基础。正确的、正规的、扎实的掌握基础演奏法是初学马头琴者应该注重的问题。 关键词:马头琴握弓运弓按弦 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学习民族艺术。马头琴等民族特色文化艺术逐步进入了学生们的课堂,这为马头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为传承马头琴艺术奠定了基础,如何让初学者尽快地掌握正确的马头琴演奏技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就学习和教学经验及感受,浅谈几个关键问题: 一、正确的握弓 马头琴是拉弦乐器里的外弓乐器,它的外弓是在琴体相对前后直位时在琴弦上摩擦,而其他外弓乐器如小提琴是把琴放置在左下颌与锁骨之间,使琴与地面平行,把弓子放在弦上运弓。大提琴是把琴撑到前方的地上,再把琴靠向自己,使琴肩轻贴两侧肋骨中间。琴持斜度,把弓子放在弦上运行,它们都有下面的支撑点再用右手控制弓子运行。而马头琴演奏中,琴弓对弦的施力方向分别呈前后和左右的方向,因此,能否合理地运弓,正确的握弓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头琴演奏中握弓法要点是: 1.右手食指和中指前部托住弓杆,一二节环抱弓杆。 2.拇指指肚放在弓柄位置用于固定,指尖放在食指的第一、二节关节处。 3.中指第三节上方托住弓杆,指肚靠近弓毛,无名指和小指放置于弓杆与弓毛之间,主要是抵住弓毛,演奏中分别通过手指、手腕的压、沉、带、沉的动作完成对弓杆弓毛的操作,演奏外弦时使弓杆弓毛同时向外运行,演奏内弦时使弓杆弓毛同时向内弦运行。 二、正确的运弓 拉弦乐器是用弓子摩擦琴弦使之震动发音的一种乐器,所以称之为拉弦乐器。弓毛在摩擦琴弦的整个过程中,弓子运行的线路应与琴弦呈直角,并作左右持平的运动,让弓毛能持续作用于琴弦,擦弦点始终保持稳定,这时琴的音质与共鸣效果才是最佳的。因此,演奏中右手运弓是很重要的,它是塑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的关键,是拉弦乐器的关键。马头琴的运弓也不例外。 马头琴的运弓中腕部动作始终贯穿在运弓的全过程中,弓弦乐器右手腕关节的动作对运弓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是运弓的关键。运弓时腕关节稍微向右突出,推弓时稍微向左突出,尽量使换弦不露出痕迹,保持自然,让人不明显感觉到换弓。

马头琴演奏艺术中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c9755456.html, 马头琴演奏艺术中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 作者:革汉希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5期 【摘要】马头琴演奏艺术经过历史的发展在近年来更是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新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给予广大热爱学习马头琴演奏艺术的人们以巨大的契机。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很多学习演奏者很难在演奏中准确正确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马头琴这样一个民族性极强的民族乐器中很难表现其音乐魅力。本文将对马头琴演奏艺术中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以及演奏技巧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马头琴;蒙古族音乐;演奏艺术;演奏技巧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民间拉弦乐器。在蒙古语称为“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一、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 从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来说,因为蒙古族本身内部的差异性,所以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音乐风格特点,又有地方性的民族风格特点。根据蒙古族的历史,大致可以把蒙古族音乐风味东部和西部这俩个区域,蒙古族人民数千年绵延发展至今,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活的部落由于传统、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差异,对音乐差异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来说,不仅要把握好蒙古音乐这个大的风格方向,还要对具体地域性进行研究把握。 从蒙古族音乐的调性来看,蒙古族音乐依然还是在我们中国音乐的体系当中,调性思维依然是五声音阶。五声音阶是蒙古音乐的调性支撑与框架,然后除此之外,还有蒙古族特有的带有自己民族性的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以及一些古老的特殊调式。所以演奏者不仅要贯通五声音阶,还要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之上对于一些特殊的调式进行理解和把握。 从音乐曲式结构来看,不管是历史上的创作者还是如今现代的作曲者都保留着蒙古族音乐的传统曲式结构,尤其以一些短调性的民歌乐曲以及悠久绵长的长调乐曲中(如联句体、循环体),还发展了西方的曲式(单三、复三、变奏、协奏曲式等),尤其现在一些大型的协奏、交响马头琴作品的出现,更需要演奏者不仅要在民族传统曲式中进行,还要在更高层次西方曲式之上发展。

浅谈设计美学的内容及特征

浅谈设计美学的内容及特征 摘要: 设计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科学美和装饰美。设计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艺术门类,因而,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设计美学与设计艺术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是从审美的角度理解设计。设计美学把美学应运于生产技术领域,使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在设计历史和未来的设计中,都具有其独特的设计审美的特征。 关键词: 设计美学、设计、审美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美是通过事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感性直观性。设计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探讨设计领域中美学问题的一门应用美学,它把美学运用于生产技术领域,使艺术美与技术美达到和谐统一。要准确把握设计美学的涵义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来找寻答案,来更好的服务于作为主体的人。 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产生于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它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设计作为人类创造事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改善人不良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工具以及人自身。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从人类文明的起源看,设计和艺术是同步的,设计与艺术本身在历史发展中是同源而异流。后来设计注重生活的器具,而艺术却重视人类的心理。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审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设计艺术的所有领域,从产品到设计计划、构思过程、设计方法到设计的技术、制造;从物的使用功能到设计的文化品位、表现形式风格等;从造物的形态到造物的思想与理想;从审美时尚到市场消费等多种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和研究。 设计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科学美和装饰美五个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