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在“生成”中绽放美丽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课堂在“生成”中绽放美丽为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恰当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使课堂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中得到不断的优化与整合,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与平衡,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使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一、预设贴切的教学情境,随趣生成
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实用化。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的讲授方法,而是采用了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方法让学生探究。

上课伊始,就巧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显示出我们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并指出其中的一块空地要加以开发利用,请学生为学校的建设献计献策。

学生兴致勃勃,最后决定建成植物园。

再由植物园的分配问题,自然而然地提示课题,引入新课。

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后,再次回到“植物园”问题:“每个班分10平方米,可以分几个班?”课后,让学生在家中找出接近三角形形状的物体,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这样将学生置于生活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活动达到了“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佳境。

在学生推导出公式后,我又及时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
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生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预设恰当的活动内容,随机生成
以一节练习课中一道思考题的教学为例:水结成冰时,它的体积增加了原来的多少?冰化成水后,它的体积减少了冰的几分之几?
因为学生已熟练掌握了运用线段图来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所以我对如何运用线段图法解答该题做了精心的准备,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水结成冰时,它的体积增加了原来的11分之1,即11单位体积水变成12单位体积冰。

反过来,冰化成水后,12单位体积冰变成11单位体积水
因此,冰化成水后,它的体积减少了冰的1/12。

然而,当我正得意洋洋地将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津津有味地讲了一遍时,下面的学生开始“躁动”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的方法太麻烦了!”其他学生不禁惊奇的看着他,开始窃窃私语,交流起来,探究的欲望随之点燃。

诧异之余,我并没有阻止这位学生继续发言,虽然这节课的时间很紧张,但看着学生们高涨的情绪,我并没有强行地将这个意外的生成打断,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而是洗耳恭听学生们的高招。

这位学生继续道:“根据‘水结成冰时,它的体积增加了原来的1份’,我们可以把水原来的体积看做11份,增加了1(份),冰就
变成了12(份),冰化成水后,体积又从12份变回到了11份,减少了1份,即体积减少了冰的1/12。


听完这位学生的介绍,其他学生纷纷点头,我不禁惊呆了,这不是我之前介绍过的“份数法”嘛!欣喜之余,我急忙肯定了该同学的方法,并及时板书于黑板上。

然而,此时,令我更加吃惊的事情随之发生了,我惊奇的发现竟然还有学生举手,而该生又是平时课上的“捣乱王”,心里不禁打起了鼓:“不会又是捣乱吧?”不过其他学生看似兴致还未尽,该生又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只好纵容他“再放肆一回”。

“假设水结成冰时,水原来的体积为11立方分米,则结成冰后体积变成了12(立方分米)。

因为冰化成水后,体积肯定从12立方分米变回到11立方分米,所以它的体积减少了冰的1/12。


“天呐,这不是几个星期前我极力推荐过的假设法嘛?对比‘线段图法’、‘份数法’,‘假设法’在此题中的灵活运用,不是可以将抽象的分数应用题瞬间变得具体化吗?怎么之前我没想到……”我尴尬万分,同时却惊喜异常,看着其他学生诧异的表情,我对于该同学的方法立马给予了肯定和并加以极力的褒奖。

其他同学也给予了该同学最热烈的掌声。

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已经响了,没有时间再去巩固其他练习,显得这节课没那么完整,然而,这不是执教者所要的缺憾美吗?的确,有缺憾,但很美,很精彩!
三、预设多元的思维空间,随性生成
充分预想学生在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思维方式,进行多元思维的预设,并且在课堂中实施,时刻关注学生呈现的实际学习状况,准确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引领与帮助,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

如,在“十几减9 ”教学预设中,我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根据学生平时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预设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有:有的学生可能用“破十法”,有的学生可能用“连减法”,有的学生可能用“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可能根据“多减的要加上”进行计算等等。

再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借鉴、完善,生成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四、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随时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的场所,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如果教师的预设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度;何时出示图片,在哪里板书等等,都考虑得周到至极,学生的思维就无法激活,也就没有了生成的平台与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时,要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具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师提供的预设不能过于具体,不能把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写入教案,面面俱到。

预设的方案应是一个基本框架,有一定的灵活性,其中
的某些环节甚至可以根据情况变化增删整合、动态调整。

“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的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