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
1. 王勇《不可知论辨正》,《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 张都爱《重思不可知论》,《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3. 李本先《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
3期
4.唐述宗《是不可译论还是不可知论》,《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
5. 钟山晓《“可知论”是个超党性概念》,《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3期
6. 张华荣《不可知论和人类认识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7. 南普照《不可知论的历史演变》,《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8. 金延《略论不可知论的历史评价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9. 包大明《浅谈不可知论的历史作用》,《丹东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10.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晋阳学刊》1985年第2
期
11. 严高鸿倪军《评“不可知论”为“中间派”之说的三个论据》,《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995年第6期
12. 王金福《究竟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从“世界能否彻底认识”谈起》,《江苏社
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3.王金福《论可知论范畴成立之依据》,《晋阳学刊》1986年第3期
14.丛大川郝宁湘《主客体的无限性与可知不可知论新探》,《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
期
15. 荆学民石恒元《对不可知论的几点重新认识》,《运城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16.刘学智《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7.许玉乾《怀疑论不等于不可知论》,《人文杂志》1988年第5期
18. 袁学文《也论不可知论的性质——与吴大益、颜志林同志商榷》,《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988年第1期
19.陈建远《不可知论与人类认识》,《复旦学报》1985年第5期
20.刘跃进《不可知论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21.韩振峰《也谈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兼与刘彦生同志商榷》,《求是学刊》1986年第
2期
22. 韩振峰《对不可知论的哲学探讨》,《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23. 韩振峰王亚民《不可知论实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吗》,《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84年第3
期
24. 陈启曾《应该承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秦淮沙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6
年第6期
25.刘井山《试析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源及其历史作用》,《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26. 刘彦生《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性质──从不可知论的演变和特征看它的属性》,《求是
学刊》1985年第4期
27.韩震《唯物主义同不可知论并非绝缘》,《河北学刊》1986年第2期
28. 韩震《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吗》,《人文杂志》1986年第1期
29. 韩震袁贵仁《不可知论属性刍议》,《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
30.吴大益颜志林《论不可知论的性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31. 莫立波《列宁论哲学上的中间派——不可知论》,《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32. 马志政《科学和不可知论》,《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
33.赖金良《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学术月刊》1981年第5期
34. 马佩《“可知性悖论”、“突击考查悖论”试解——对向可知论挑战的挑战》,《河南
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5.马捷莎《唯物主义者不必然是可知论者》,《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36.郭安《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吗——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一点思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7. 郭安《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质疑》,《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38. 余栋华《对可知论的哲学反思》,《唯实》2002年第5期
39. 钟天祥《对于可知论一种提法的异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40.邓才云《试论陷入不可知论的原因和克服不可知论的方法——兼谈唯物主义并非都是
可知论》,《绥化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
“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
《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
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第二,我认为在认识论中为了划清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也不十分妥当,因为这种表述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是平列的,于是容易使人们把两个“根本对立”当作同等重要的问题看待,不利于正确把握认识论中两条基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