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浪漫主义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浪漫主义既是一种文学的艺 术原则与精神,也是历史的存在物。 作为历史存在物的浪漫主义就是浪 漫主义文学思潮。
1、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




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中 外人士有不同的解说: 高尔基认为: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 朱光潜认为:浪漫主义的本质在于它的 “主观性”; 一般文论教材则认为:浪漫主义的特质 就是“理想性”; 波特莱尔(《恶之花》的作者)认为: “浪漫主义既不是选择题材,也不是准确的真 实,而是感受的方式。”是创作主体“非常态” 即不是按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按想象的逻辑 感受对象的方式。
即使是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 度的叶绍钧与王统照,他们早期的创作 也仍然流露出较多的主观因素,强调 “美”与“爱”,甚至将“美”与“爱” 的力量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如王统照 的《微笑》。(分析略)时常在灰色的现实人 生上点缀一两点“光明”的理想,同时, 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人物内 心的镜面去折射社会现实,表现了明显 的浪漫主义特色。还有,沅君、王以仁 等的创作。
第四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导论:关于浪漫主义
我们知晓“浪漫主义”的途径: 有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经 验; 有的是通过“文学原理”课; 有的则是通过文学史(中国古 代、现代、当代,外国等)的课 程……


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晓“浪 漫主义”的,当我们将自己的经验
沉淀为一种思考,通过思考我们会

从“区别”看,革命浪漫蒂克文 学实际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 潮向“左”延伸与发展的产物。 (1)它摈弃了“五四”浪漫主 义文学思潮“为艺术而艺术”的倾 向,强化了对文学社会功利作用的 认识,并将它推到了极端,从而导 致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 出现。

(2)它摈弃了“五四”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的个性意识,强化了阶级 意识与群体意识,作品表现出一种
当然,在这一阶段,最能代 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 自然是作为“异军突起”的创造 社。这个社团中的郭沫若的诗歌, 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 仿吾的评论,在比较完整的意义 上显示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倾向。
这个基本特征和倾向表现为两个 方面: 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 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 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

徐志摩也曾写信给创造社,表示 对“贵社诸贤向往已久,……今识 君等,盖喜同志有人,敢不竭驽薄
相追随,共辟新土”。当然,1926
年后,新月社开始转向古典主义与 现代主义,但浪漫主义倾向仍很明
结论:仅从上面的简单描述中
我们就可看出,五四时期的浪漫 主义文学思潮,确实是蔚为壮观 的。
第二阶段:

在这个意义上说,徐訏与无名氏 的小说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浪漫主
义文学思潮的表现形态,填补了一 个重要的创作空白。这正是他们创 作的价值与文学史意义之所在。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
一、描述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 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 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如果 从形态上进行归纳,应当说,中国 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三个发展 阶段中,出现了四种主要形态。 (这里我套用学术界对浪漫主义形 态划分的理论。)
将以上论述综合,浪漫主义的艺 术精神(或者说作为文学的艺术精 神与原则的浪漫主义)就全面了。 这就是: 情绪性 主观性 理想性 想象性 其中主观性是最主要的特征。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主要指19世纪西欧的一股文学
思潮。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雨果。

我们今天要讲授的浪漫主义文
学思潮,是在中国20世纪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叶的
清这种障碍,然后新兴文学才能够走上 正确的路线。”(《革命的浪漫蒂 克》),这无疑给革命浪漫蒂克文学施 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可以说是宣判了
它的死刑。

(3)革命浪漫蒂克文学本身存在着 许多弊病。它对政治功利性的追求极大 地影响了作家对艺术性的探索,它对个 性意识的批判,又限制了作家创作个性 和主体意识的发挥,而它所构置的“革 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更是倒了人们的 胃口,遭到了人们的嘲笑。这样,革命 浪漫蒂克文学并没有产生像“五四”时 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那样的一大批优秀 作品。因此,它很快沉寂了。


与此同时,作为五四浪漫主 义文学思潮组成部分的还有浅草
社(沉钟社)、弥洒社和新月社。
它们都受到了创造社的影响,从 而极为有效地丰富了五四浪漫主 义的文学思潮。

浅草社(沉钟社)的作家,主要 为创造社对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和 真挚坦率的自我表现以及感伤主义 情调所吸引。如沉钟社的陈翔鹤的
小说,多以C君为主人公,带有明显
浪漫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这是一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影响深远、成就显赫、激动人心的 文学思潮。它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
壮丽景观,因此,是应当重点研究 的一股文学思潮。
第一节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
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它曾
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 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蒋光慈便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 “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 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 呢?”又说:“有理想,有热情, 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些更好的 什么的,这种精神便是浪漫主义。 具有这种精神的便是浪漫派。”蒋 光慈对革命的理解虽然是幼稚的, 但他却抓住了浪漫主义注重主观, 注重激情,注重理想的特征。

当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
学社团,除了创造社、浅草社、
弥洒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
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
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 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
向。请看例子:

如,冰心,她创作的小诗、散文,饱寓 情感,以情取胜,吟唱出了一曲曲浪漫 主义色彩浓厚的母爱、童真、自然的颂 歌。庐隐,则以非常接近郁达夫的笔调, 用书信体、日记体的形式,用浪漫主义 的手法抒发内心的主观情感。还有许地 山,则用别一种笔调,表现了浪漫主义 另一方面的特色。他早期的作品《缀网 劳蛛》等充满浓郁的宗教意味,富于传 奇色彩和异域情调。
二是郁达夫的忧郁感伤的传统。 不少作品仍有明显的“自叙传” 性质,诉说着一己的痛苦和哀愁。 不过,又将这种个人的感伤情绪与 当时的政治情绪结合了起来。孟超 后来在《我所知道的灵菲》一文中 说,洪灵菲“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方 法,在革命的故事中糅杂了不少的 恋爱场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在风格 上是受了郁达夫的影响。”
的“自叙传”的性质,显然是受到 了郁达夫小说的影响。

但,他们又有自己独到之处, 他们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剖 析,更注重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作品 的表现方法,因而更具有现代感。 这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 说二集· 导言》中所说,他们“每一 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 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 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 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 的人们。”
20年代后期(1928——1929)
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以“革命浪漫蒂克”文学为代表
(主要是小说)。革命浪漫蒂克文
学与“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
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1)性质与作家队伍的联系性
革命浪漫蒂克文学实际上也是一种 浪漫抒情文学,它的创造者很多就是创 造社的成员,后来出现的一些青年作家 如蒋光慈、阳翰笙、洪灵菲等,也是热 情、敏感的新人,具有浪漫蒂克的气质 和行动,有的甚至在当时反对浪漫主义 的氛围中,仍为浪漫主义辩护,公开宣 称自己是浪漫派。

在历史剧的创作原则上,郭沫若 从不企图描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
是追求一种历史的诗意,并使这种
诗意融合在时代精神与作家的激情
中,他把这种历史剧的创作原则概
括为“失事求似”。正是这一创作
原则,集中显示了郭沫若历史剧的
浪漫主义显著特征。

徐訏与无名氏是两位在40年代国统 区红极一时的小说作家,他们小说的创 作风格非常相似。他们也承续了“五四”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而又有所发展, 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的那种感情无节制 的宣泄,人物和故事的凭空虚构,异域 情调和神秘色彩的极力渲染,哲理、象 征的刻意追求,以及华丽、浓艳的辞藻 铺陈和“回到自然”情绪的流露,都明 显地映射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余绪, 并使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尤其是小说中)一直匮乏的奇特想象、 大胆夸张、传奇色彩、玄思意味、偶然 性的情节等因素,终于得以集中表现。
弥洒社,当时大力提倡浪漫主 义,认为在死囚牢里初解放出来的 民族中间,在古典文学还没有十分 驱逐完了的时候,有提倡浪漫主义 运动的必要。并认为,浪漫主义运 动就是以反抗一切旧制度旧礼教束 缚的运动,是表达个人天才的运动, 是以青年人的理想和小孩子的心为 唯一永久真理创造的运动。

当然,弥洒社创作中的反抗精
社会化、群体化的情绪。
这一阶段的浪漫主义文学,由于 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其未能产生深 远影响,很快就消失了。 (1)严酷的现实斗争不允许人
们以浪漫的态度对待革命,不允许
人们有更多的幻想,而要求人们投 入实际的行动。

(2)当时理论界对革命浪漫蒂克文 学持尖锐批判态度,瞿秋白认为:“这
种浪漫主义是新兴文学的障碍,必须肃
(2)风格上的相似性
当时革命浪漫蒂克文学保留了 前期创造社文学的风格:放任感情,
直抒胸臆,袒露作者的浪漫气质, 是表现而非再现。

(3)倾向上的一致性 革命浪漫蒂克文学继承了创造 社开创的两个传统: 一个是郭沫若的浪漫英雄的传 统。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息和雄 浑慷慨的激情以及狂热的复仇精神, 发出了一种“粗暴的叫喊”,追求 艺术上的“simple and strong”(朴 直与强猛)。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时期 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 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 段。正如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 系· 小说三集· 导言》所说,“在‘五 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 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 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 的口号。当时簇生的文学团体多少 都带有这种倾向。”这种判断并非 夸张之词。

第三阶段40年代(抗战时期) 这一阶段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的尾声。它们虽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 但却未能掀起大浪,只能算是“小小的 波浪”。从文学历史的渊源来看,它们 是直接承续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 潮的余绪,在新的时期(抗战时期)给 予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浪漫主 义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是三位:一位是郭 沫若;一位是徐訏;一位是无名氏。
神并不强烈,它比创造社更具有唯 美主义倾向。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人
物是胡山源。他的小说《睡》,没
什么含义,但写得很别致,把几种 不同的睡态速写连缀起来,简约而 富有诗意。
新月社,是继创造社之后又一 个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其同人也 重主观,崇尚感情、灵感与天才, 也主张个性解放,赞美自然,流露 出“回到自然”的情绪。正因为如 此,新月社的诗人早期曾视创造社 为同调者,并极力推崇创造社诗人 的创作,闻一多便写过两篇著名的 评论《女神》的文章。
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 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 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 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

前一个特征和倾向,在当时是 曲高和寡,因为,人们虽然仰慕 《女神》,但却无力效法。 后一个倾向却吸引了创造社内 外的众多作家,使得感伤主义一时 间几乎主宰了文坛,就是郭沫若也 向这个方向靠拢,如郭沫若随后创 作的《星空》等诗歌。

郭沫若承续了自己五四时期所开 创的浪漫主义诗风,他40年代创作
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又一次
浪漫主义诗情的强烈爆发。这些历
史剧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气魄宏
大,理性色彩浓郁,且把自己的主
观情感融进剧中人物身上,常常成
为“夫子自道”。
郭沫若一方面承续了自己五四开创 的浪漫主义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在对 待历史的态度和历史剧的创作原则上, 形成了自己浪漫主义历史剧的新的特征。 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郭沫若采用的是 为我所需的态度,历史在郭沫若那里不 是僵死的过去,而是他驰骋想象和创作 才能的疆域。他是借古人的骨骸,鼓吹 时代的声音,如《屈原》的反对分裂, 主张团结的思想;《棠棣之花》反对暴 政的爱国主义主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