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3):394~40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
蒋 索 何姗姗 邹 泓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 要 随着犯罪理论(如社会控制理论、依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问题行为理论)的不断发展,家庭因
素与 青少年犯罪关系的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结构变量(如家 庭完整性、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扩展并聚
焦在 家庭功能变量(如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和亲子沟通等)和家 庭成员行为变量(如教养方式、父母监控
等)。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开始深入探讨青少年认知过程在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以及
儿童 青少年的人格、社区环境、神经生物学等变量与家庭因素的 交互作用。最后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的
最新趋势和以往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成员行为。
分类号 B844
青少年犯罪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安的 罪。到了七八十年代,社会控制理论重点转向依恋
突出 问题 。由于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 互影响 关系对犯罪的影响,认为亲子依恋关系是社会联系
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诸多因素会导致其犯罪 中的核心概念,规范、良心或超我的作用都潜在于
行为的发生发展。除了智力、气质等个体保护性与 个体与他人的依恋之中。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该时期
危险性因素外,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气氛、 另一较有影响的理论。Bandura 认为犯罪行为(特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监控等家庭保护性与危险 别是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性因素,以及同伴和社区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都 结果 ,观察 学习 是犯罪 心理 产生的 最重 要来 源。
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又由于青少年 Jessor 和 Jessor ( 1977 ) 提 出 了 问 题 行 为 理 论
这一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家庭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problem-behavior theory)。该理论是一个综合的、
,因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场所, 也是青 心理社会性的发展模型,可用来全面系统地解释青
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 少年的犯罪行为。该理论包含三个相互影响的心理
有关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的研究已有 社会系统:人格系统、知觉到的环境系统和行为系
一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 从 20 世 纪 初 期 特 别 是 在 统 。 知觉 到 的 环 境 系 统 由边 缘 环 境 结 构 ( distal
Breckinridge 和 Abott 的经典著作《犯罪儿童与家庭》 environment structure)和

最接近环境结构(proximal
(1912)出版之后,许多书籍和文章的主题都与此 environmrnt structure)组成。边缘结构包括知觉到
有关 。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在不同的阶段 和时期 的来自父母的支持和控制、期望和影响。可以看出,
也得以确立和发展。由 Hirschi(1969)最先提出的 社会控制理论、亲子依恋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从不
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在 20 世纪 60 同的侧面强调了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密切关系:按
年代后期发展迅速,并成为影响最大、被学者们反 照社会控制理论所说,父母的监控是儿童青少年与
复考证的理论。Hirschi 认为个体之所以不犯罪,是 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如果该纽带受到削弱或缺
由于外在环境教养、陶冶和控制的结果。个体在社 失,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亲子依恋对青
会化过程中,会与社会建立起强度不同的社会联系 少年犯罪起保护性作用,儿童与父母关系越密切,
( social bond),这些社会联系可以防止个体去犯 越有可能认同和依恋父母,越不可能出现犯罪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家庭 成员的示范和对犯罪
的鼓励,父母的攻击行为和言语表情,都会对儿童
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产生 直接影响 。而问题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05JJDXLX001) 行为 理论则 将家 庭这一 环境 系统结 合其 他系 统来
通讯作者:邹泓,E-mail: hongz@
394


第 14 卷第 3 期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 -395-
共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发展;反之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更易导致其
在这些犯罪理论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出现犯罪行为 。
关注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 在家庭结构遭到破坏后,会引发一个问题,究
列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对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因 竟是母亲缺失的作用大还是父亲的大?Bowlby 特
素 的探讨归纳起 来分为三类 :1) 家庭结构变量 , 别强调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认为母爱剥夺是犯罪行
主 要包括家庭的 完整性和社 会经济地位; 2)家 庭 为最主要的原因,与反社会行为有关 。Bowlby 和
功能变量,主要包括家庭气氛、亲子依恋、亲子沟 Ainsworth 认为,许多人的精神机能障碍包括犯罪
通 等;3)家庭成员 的行为变量, 主要包括家庭 的 行为 的发展 是由 于在婴 幼儿 期对主 要的 抚养 者未
教养方式和父母监控。回溯近 50 年的相关研究, 形成安全依恋的结果。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会具有
家 庭因

素与青 少年 犯罪 关系的 研究 重点已 从家 庭 更多的社会技能,能更好地与同伴相处,表现出较
结构变量转向家庭功能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变量,认 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与父母形成健康安全依恋的
为后者才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前 青少年会喜欢父母亲,尊重他们的意愿而远离问题
者通过后者起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也开始逐渐关 行为,而未形成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则相反,会产生
注 并考 察家庭 因素 与青 少年犯 罪之 间的中 介变 量 不安全感、导致低自尊,因此容易产生偏差行为。
(如青少年的认知过程)作用以及家庭因素与其他 Michael 夫妇发现,母亲是孩子最 重要的适应社会
变量(如青少年的人格、气质等个体变量、社区环 的力量,父亲的温暖可以作为母爱的补充,孩子的
境变量和神经生物学变量等)的交互作用。 早期教育主要靠母亲,如果母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
的家 庭将对 暴力 行为持 更宽 容的态 度( 如鼓 励反


-396-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击 ,特别是对男 孩), 这将会无形 中纵容和培养 孩 2.1 家庭气氛
子 的暴 力行为 ,进 而增 加孩子 从事 暴力行 为的 可 Abrahamsen 于 1944 年提出了家庭紧张(fa mily
能。再次,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会减少给孩子提供社 tension)对犯罪行为的作用,他发现犯罪少年家庭
会控制的机会,青少年更有可能居住在处境不利的 比非 犯罪少 年家 庭存在 着更 普遍的 不健 康的 情绪
社区,在低教学质量的学校就学,接触不良同伴, 气氛,即家庭紧张。青少年罪犯的双亲感情失和、
观察社会和学校暴力,所以他们从事反社会行为的 争斗 不断以 及他 们与父 母间 关系紧 张的 比重 远高
可 能性会增大。 McNulty等人研 究发现,黑人 和拉 于父母离婚的概率 。这类家庭紧张对儿童来说是
丁裔美国人比白人青少年更容易卷入暴力行为中, 非常有害的,儿童得不到关注和照料,情感需要和
因 为他 们的家 庭和 所居 住的社 区处 于不利 的社 会 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抑制了儿童的成熟。儿童情
经济状况 。 绪的 不成熟 和被 忽视构 成了 反社会 行为 或犯 罪行
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


第 14 卷第 3 期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 -397-
2.3 亲子沟通 以这种方式,亲子都彼此强化了高压策略的使用,
Galvin 和Bronmmel认 为 积极 沟通 对 犯罪 行 为 这些 强化增 加了 今后交 往中 重复高 压

策 略的 可能
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与父母一方存在沟通问题或 性,交互模式不但被重复,且强度和长度都会增加。
与 父母 沟通较 少的 儿童 青少年 更有 可能参 与严 重 从短期来看,儿童的高压行为使亲子冲突得以有效
的违法事件 。Hirschi在一项男孩自我报告的偏差 解决,但从长远来看,在以后的冲突中这种“有效”
行为的调查中发现,亲子间沟通的亲密性与儿童犯 的高压行为会不断地被重复。所以根据Patterson的
罪 的可能性成 负相关 。 Gernkovich和Giordano研 观点,混乱的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产生最
究发现,工具性的沟通(如讨论问题,将来的计划) 有可能的发生机制。
与犯罪的低水平显著相关,而亲密性交流(如分享 大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
个 人 想 法 和感 受 ) 与犯 罪 行 为 无关 。 Clark 和 年问题行为的发展有实质性的联系。Mak报告感知
Shields研究表明,报告与父母有较少开放性沟通而 到的 父母的 温暖 和理解 与低 水平的 自我 报告 的犯
有 较多 沟通问 题的 青少 年也报 告更 高水平 和更 严 罪行为正相关,而感知到的父母的拒绝和自我报告
重的偏差行为 。Davalos等人通过研究西班牙裔和 的犯罪行为正相关 。Palmer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
拉丁裔青少年发现,青少年知觉到的亲子沟通与他 到的父母的教养方式越温暖、投入,他们的不良行
们是否参与问题行为存在联系 。 为就越少 。青少年罪犯几乎没有体验到温暖支持
感成分组成。认知成分包括感知和问题解决,情感


-398-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成分包括动机、情感和目标,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 什么 。Hirschi从儿童自我报告的父母亲的有效监
信息加工模型,解释了具体情境事件和行为反应之 督角度来考察其与少年犯罪的关系。他认为,这是
间的各个阶段 。儿童从父母先前的教养经历中所 间接的监督,儿童较少的犯罪行为不是因为他们的
形 成的 表征会 影响 今后 他们与 父母 或他人 交往 中 父母实际限制了他们的行为,而是因为他的父母和
的感知,然而过于依赖根据先前经验所建立的图式 他一起关心他的活动,儿童越习惯于征求父母对其
表征会导致当前情境中的重要线索被忽略,Dodge 行为的意见,就越有可能在考虑违法行为时重视父
和 Tomlin发现攻击型的儿童比非攻击型的儿童可 母的意见 。Ramirez等人通过对西班牙裔美国青少
能对当前情境的解释更基于已有的内部图式,这又 年的研究发现,父母监督与

孩子吸食大麻呈负相关
再一次确证了Dodge和Newman的研究结果:攻击性 。因果模型发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保护性因
的 儿童 在对当 前情 境进 行解释 时比 非攻击 型的 儿 素之一是父母监控 。
系,青少年罪犯的父母通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做


第 14 卷第 3 期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 -399-
型的社区彼此交互,共同影响青少年卷入暴力行为 以往的研究中也存在如下不足,有待改进。第
的程度 。 一,女性被试缺乏。大多数研究仅考察了男性罪犯,
第二,在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犯罪的影 如前面所提及的许多研究结论只限于男性被试。第
响时引入第三变量——个体变量,考察其与家庭因 二, 对单亲 家庭 的研究 大多 集中在 单亲 母亲 的家
素 的交 互作用 ,如 教养 方式和 儿童 人格的 交互 作 庭,而对单亲父亲家庭的研究因样本量太少而被舍
用,儿童气质与家庭环境的交互作用。VanLeeuwen 弃。现在由父亲抚养孩子的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因
等 人研 究发现 父母 教养 方式和 儿童 的人格 特征 存 此研究单亲父亲的家庭很有必要。第三,虽然在父
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他们 母相 互作用 论的 理论指 导下 父亲的 作用 被越 来越
将 儿童人格类型 分为三种:弹性 型(resilients)、 多研究者所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与
过 度 控 制 型 ( overcontrollers ) 和 低 控 制 型 母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同的,但在具体的研究中
( undercontrollers),发 现消极的父 母监控会导 致 仍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应更多地关注父母对青
低控制型儿童出现更多的外化问题行为如攻击、偷 少年影响的特定性别效应。最后,以往研究多着重
窃 等, 而对于 弹性 型的 儿童则 没有 这样的 影响 作 探讨父母离婚后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很少对离婚前
用;消极的父母监控会增加过度控制型儿童的内化 后的家庭变化或功能进行比较,而已有研究表明对
问题行为,如焦虑和抑郁等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 青少 年犯罪 造成 影响的 家庭 因素是 离婚 前后 不良
么同样的父母管教,同一家庭中不同的儿童会有不 的家庭功能。因此,比较父母离异前后家庭功能的
同的行为表现。Stormont通过回顾以往多篇研究发 变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将十分必要。
且有不利的家庭环境,如父母有婚姻冲突、母亲抑 1:47~50
部的支持源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 。 [3] Angenent H. Background factors of juvenile del

inquency.
第三,在探讨家庭这一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 NewYork.N.Y: Haworth Press, 1988.98~100
生物社会性因素,迈出了同时关注影响犯罪的生物 [5] Regoli R M, Hewitt J D. Delinquency in society.
一点也不受生物性危险性因素影响是不合理的,反 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5~78
过来,若只关注遗传和生物性因素而不考虑家庭等 [7] Rutter M, Giller H , Hagell A. Antisocial behavior by young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就人类行为的天性和教养的 [8] Howard J. Children in trouble. New York: Pocket Books,
天性和教养(基因和环境)从个体发展的很早阶段 and adolescent delinquency: The significance of parental
就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他们把产前和围产期因素 absence versus parental gender. 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产 前的 最后三 个月 吸烟 与男性 后代 以后长 期从 事 等译.青少年犯罪.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 14~23
用能预测成人期的暴力犯罪,例如,难产和抚养过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96, 58(2): 491~501
程中的母亲拒绝相互作用可预测男性暴力,尤其是 [12] Hollin C R, Browne D, Palmer E. Delinquency and young
最后,在探讨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时 [13] Videon T M. The effects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用,如青少年认知过程在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犯罪之 [14] 陈秀丽.我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中国青
间起中介作用。前文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年研究,2004, 3:15~22


-400-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15] McNulty T L, Bellair P E. Explaining racial and ethnic [29] Davalos D B. Effects of perceived parental school support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violence: Structural disadvantage, and family communication on delinquent behaviors in
family well-being and social capital. Justice Quarterly, 2003, Latinos and white Non-Latino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20(1): 1~31 Minority Psychology, 2005, 11(1): 57~ 68
[16] Walsh F.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3rd Edition. New York: [30] Palmer E J, Hollin C R. Sociomoral reasoning, perceptions
Guilford, 2003. 514~547 of parenting and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ts.
[17] Patterson G R, DeBaryshe B D, Ramsey E A Developmental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15: 85~100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 Palmer E J.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1989, 44: 329~335 delinquency .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000,
[18] Murray C.

Risk factors, protective factors, vulnerability, and 7: 303~309
resilience.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03, 24(1): [32] Geismar L L, Katherine W. Family and delinquency.:
16~26 resocializing. The Young Offender, 1986. 21~23
[19] El-Sheikh M, Buckhalt J A. Parental problem drinking and [33] Jenkins J M, Rasbash J, O’Connor T G, et al. The role of the
children’s adjustment: Attachment and family functioning as shared family context in differential parenting.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of risk. Journal of Famil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3, 39(1): 99~113
Psychology, 2003, 17(4): 510~520 [34] Sokol-Katz J, Dunham R, Zimmerman R. Family structure
[20] Gil A G, Wagner E F. Acculturation, familism, and alcohol versus parental attachment in controlling adolescent deviant
use among Latino adolescent males: Longitudial relations. behavior: A social control model. Adolescence, 1997,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0, 28(4): 443~458 32(125): 199~215
[21] Ruchkin V V, Eisemann M, Koposov R A, et al. Family [35] Singer M I, Flannery D J, Miller D, et al. Exposure to
functioning, parental rearing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violence,parental monitoring, and television viewing as
delinquents.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000, 7: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trauma. Journal of
310~319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4, 32(5): 489~504
[22] 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36] Kumpfer K L,Alvarado R. Family-strengthening approaches
2002. 56~68 for the prevention of youth problem behaviors. American
[23] Bank L, Burraston B. Abusive home environments as Psychologist, 2003, 58(6/7): 457~465
predictors of poor adjustment during adolescence and early [37] Morrison G M, Robertson L, Laurie B, et al. Protective
adulthood.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1, 29(3): factors related behavior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Clinical
195~217 Psychology, 2002, 58(3): 277~290
[24] DeCourville N H. Tes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problem [38] Sheidow A J, Tolan P H, Henry D B, et al. Family and
behaviour theory to substance use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for violence exposure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1995,19(1): 53~ 66 in inner-city youth.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5] Goldstein M, Heaven P L. Perception of the family , 2001,29( 3) :345~360
delinquency,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among youth. [39]. Van Leeuwen K G, Mervielde I, Braet

Caroline, et al. Chil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 29: 1169~1178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behavior as moderators of problem
[26] Shears J, Robinson J, Emde R N, et al. Fathering behavior: Variable- and person-centered approaches.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juvenile delinquenc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40 (6): 1028~1046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02, 23(1–2): 79~87 [40] Stormont M.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in young
[27] Clark R D, Glenn.Shields.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children: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delinquency. Adolescence ,1997,32(125): 81~92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2, 39(2): 127~138
[28] Anderson A L.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41] Brennan P A. Biosocial risk factors and juvenile violence.
delinquency: The role of the single-parent family. Journal of Federal Probation, 1999, 63(2): 58~60
Criminal Justice, 2002, 30: 575~587


Family Factors On Juvenile Delinquency
Jiang Suo, He Shanshan, Zou Hong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social control theory, attachment theory,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problem behaviour theory), the studies of family factors on juvenile delinquency have experienced a process
in which they first focused on the structural factors, and gradually expanded into the functional fa ctors and family
members’ behavior. Current researches also explored deeply into the moderate effects such as adolescents’
cognitive process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n juvenile
delinquency between personality, community or biology and family factors. Finally, the latest trend and the
shortcoming in this research field were present.
Key words: juvenile delinquency, family factors, structural factors, functional factors, family members’ behavi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