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诗歌的理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理趣

作者:张睿智

工作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摘要】陶渊明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饮誉中外,他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意境清雅优美,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赏。除此而外,陶诗还具有一种警策动人的哲理性,许多诗歌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同时又不乏诗歌艺术的优美形象,二者的有机交融使他的诗歌呈现出颇具魅力的理趣美。

【关键词】陶渊明理趣美哲理诗平淡自然

陶渊明诗歌和其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想当官就当,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去乞讨,富足的时候会准备丰盛去迎客,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之中,他的率真最让人钦佩赞赏。他的“不为五多米折腰”的精神为后人所流传,是高尚情操的体现。而陶渊明的文字,自然简朴,真实清新,从他的诗作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向往田园生活,所以古人称之为“田园诗人”。

一、陶渊明诗歌的理趣美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在东晋时期东晋士族文人普遍喜欢田园的归隐生活,追求精神与身体上自由的风气,同时在陶渊明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他却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在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是他接受里儒家道家俩中不同思想,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最终选择“爱丘山”的愤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使他一心归于田园不在试问政治,雄心淹没在心底。

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用诗构造出一幅优美自得的美好境界,从中可以体现出在当时社会中

陶渊明对其的失落与不得志的报复苦于无处伸展,所以田园生活、田园诗就成了他的一处精神避难所。

二、陶渊明诗歌的清新自然美

陶渊明的诗作清新真实,与自然浑然一体,清明悠闲,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中很难有人能与之媲美。例如,陶渊明的诗作饮酒词,田园诗,自然清新,情感真实质朴。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是以田园的美好生活对比官场的黑暗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

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蓄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有韵味。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当时的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而后面一句“久在樊笼里”所谓“樊笼”是作者对污浊喧嚣的官场的厌恶与憎恶的异能解脱。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在前者与后者的对比中表现出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与人生观念。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这就是当时文人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而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这样呀的思想就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表现出陶对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向往。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感觉到满足。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这就说明“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众所周知的一首具有浓厚的田园韵味的诗句中写歌颂自耕自食的一种喜悦心情。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思考。

2、陶渊明的田园诗

田园诗是东晋默念的一个新的诗歌文风的开端。陶渊明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朴实无华的冲淡美,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的诗,平淡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安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