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医院血液保护技术与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都医院血液保护技术与措施

一、预防经血传播疾病

血液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防止经血传播疾病也是血液保护的措施之一。据报道显示有5%-10%的HIV感染和90%的HCV感染来自输血。近年来,各地采供血机构实行无偿献血,并积极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严格筛查血液。且随着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的改进以及病毒核酸检测(NAT)方法的应用,已使血液的安全性大为提高。目前绝大部分血站对献血者进行筛查是单纯采用的两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液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是50天、72天和22天。如果将上述三种病毒采用NAT方法检测“窗口期”分别缩短到25天、59天和11天,但我市血站暂未实施。由于“窗口期”的存在,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除。因此,防止经血传播疾病的最佳措施是开展自体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液。

二、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具有潜在风险,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仔细评估,严格掌握输血指针,不可轻率地进行输血。输血的基本目的有两方面:一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二是纠正凝血功能异常。除此以外应为不合理输血。在决定输血之前WHO建议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10个问题:

①输血的目的是什么?

②能否减少出血以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

③是否应先给予其他治疗?

④该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临床指证或者实验室指证?

⑤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的风险如何?

⑥给该患者输血是否利大于弊?

⑦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他治疗措施?

⑧是否有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及时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

⑨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和输血申请单?

⑩如果患者是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在此情况下,是否接受输血?

三、减少术中失血

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术中失血的关键。对任何出血都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也是减少术中失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手术器械的进步和发展为外科止血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器械包括电烙器、激光手术刀、微波止血刀、超声手术刀、氩气凝结器、伽马射线刀、水刀等。开展“无创”或微创手术对减少手术失血亦有重要意义。内镜技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被证实对减少手术出血和机体创伤十分有效。局部止血药和材料以及全身注射止血药的应用,再配合控制性低血压等有效减少失血的综合措施,可做到少输血或不输血。

四、减少医源性失血

医源性失血是指为了诊断疾病和监测病情变化而反复做各种化验所引起的血液丢失。主要见于婴幼儿和住在ICU的成年患者,因频

繁采集血标本而导致的过多失血。辟如ICU患者做血常规(2ml)+

凝血功能I(2ml) +血沉(2ml)+生化检测(3-4ml)+细菌培养(至少20ml 以上)等这些项目合计采血量共在20ml左右,如果细菌培养采集两个部位则采血量可达30ml了。问题在于ICU患者往往一天要做多次检测,长期来算失血总量是惊人的。婴幼儿本身体内血容量有限。针对上述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①采集血标本应有计划性,尽可能较少化验血液的次数;②为婴儿建立床边卡,记录化验项目和采集的最低血量;③使用较小的取样试管,避免患者由静脉采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五、重视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目前主要包括术前自体贮血、术中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和术中回收血液三种方式。自80年代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极力推荐自体输血,在美国自体输血预订要达到总输血量的80%-90%。在日本,术前自体备血800ml-1200ml的病例已达到86%-90%。我省2011年11月发行的最新版《临床输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自体输血是三级医院必须开展的项目之一。我国自体输血现状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自体输血是解决目前“血荒”问题和有效血液保护的核心措施之一。

六、控制性低血压

这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液保护技术之一,通常是指利用药物和麻醉技术使机体的动脉血压下降并控制在一定水平(生理允许范围),使手术中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的减少,避免输注异体血或使输血量下降。目前这项技术日趋成熟,已安全、有效地用于各类手术。

七、药物治疗替代输血

在择期或非急症手术前停用抗凝剂或在抗凝剂作用消退后再行手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的血液丢失。用药物进行替代治疗可减少输血,例如容量扩充剂可替代血液进行容量治疗。术前应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可有效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减少异体红细胞输入。重组的活化因子Ⅶ(rFⅦa)为新型的止血药,对于体外循环、肝移植和其他大手术的困难止血有显著疗效等。

八、其他血液保护措施

加强手术患者的保暖,防止低体温也是血液保护措施之一。由于手术中有诸多因素会干扰患者的热平衡及体温调节,所以低体温相对多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引起低体温的原因是大量输注低温下贮存的库血液体、长时间手术的体腔散热、低体温外循环以及麻醉药物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抑制等。低体温循环可使血小板数量减少、黏附和聚集功能受到抑制,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纤溶反应增加,血栓素A2 和糖蛋白Ib的增加。一般认为低体温会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和术中出血增多。因此,在手术中对患者进行保暖十分重要。具体措施包括调节室内温度,快速输液和输血要加温,使用变温毯保温等。即使是实施低体温体外循环的患者,也要适时将体温恢复至正常。

前面提到的血液保护技术与措施可以综合利用以提高效率,同时应强调血液保护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既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适合患者个体的血液保护措施和技术,还要多学科密切配合,为患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血液保护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