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元璋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朱元璋的管理思想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但同时也最具有争议的帝王之一,朱元璋的许多治国之策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安邦定国的思考与实践,构成了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以及社会和谐思想。他着重从宏观上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积聚的治安思路至今仍具有历史借鉴意义。本文将从他对民生的管理、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思想措施以及整顿吏治三方面论述其管理思想。

关键词:朱元璋重视民生君主专制整顿吏治积极意义消极影响

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寒微,亦无多少文化修养,且曾因生计所迫而入沙门。元末,社会大乱,群豪并起,他因图“自全”而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然而朱元璋竟在十余年时间里,力挫群雄,赶跑元顺帝,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明王朝。朱元璋同时也是一位政绩显著的封建帝王,本文将对其最为重要的一些管理思想进行分析。

一、重视民生

(一)施仁政

朱元璋认为“以仁义定天下,虽迟而长久”,舍弃仁义就无以治国。大明建初,朱元璋告诫诸将:“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并说“人莫不好生恶死,当省刑罚、息干戈以保之;莫不厌贫喜富,当重农时,薄赋敛以厚之;莫不好佚恶劳,当简兴作、节徭役以安之”。对背仁政而行的贪官污吏及豪强不法行为,朱元璋力主重典惩治,着力打击官吏贪赃和豪强作恶。

(二)藏富于民

朱元璋极为关注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一是鼓励垦荒,他颁布了许多鼓励垦荒的法令条文,并用免租的方式来吸引人们进行垦荒。二是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颁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规定“不种桑者输绢,不种麻者输布” ,并令“有司亲临督劝”。三是兴修水利,朱元璋在位期间,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水利建设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潴蓄以备旱,宣泄以防霖潦”。

(三)减免税粮

为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朱元璋多次下令减免各地税粮。

当然,作为封建专制君主,朱元璋所维护的是当权者及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他的政权统治所赖以依存的基础是以贪剥暴虐为本质的封建官吏。这就决定了他的“重民”、“安民”、“恤民”思想绝不可能真正付诸实践。事实上,当时“有宽宥之名,未见宽宥之实”,农民税役仍很严重,以至出现“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的状况。这并不奇怪,因为政策原则与政治实践的严重背离本是中国君主政治的根本特点之一。

二、君主专制

(一)废除丞相

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时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再加上,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更促使矛盾激化,朱元璋终于作了断然处置。在此之前,朱元璋就曾几度要削减中书省的权力,取消胡惟庸等以丞相身份通过中书省对各级国家机关的控制,如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遂难以避免。

废除丞相,消除了千年以来难以解决的皇权与相权之争,对政治稳定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也造成了权力的过分集中,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封建大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极难做到的。并因而产生了一些行政效率上的问题。对一些错误政策的纠正也十分不利。

(二)大肆屠杀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对威胁其皇权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与镇压,尤其是对开国功臣以及文人士绅。

应该说,朱元璋的屠杀确实消除了皇权的主要威胁源,使皇权得到了巩固,对于开国功臣的清洗也减少了武将叛乱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战争的发生率,使社会和百姓得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都有积极意义,但是也应该看到,朱元璋的滥杀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亦是十分严重的。

第一,大批文人学士横遭杀戮,使得文化界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恐怖气氛,从而窒息了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的发展。朱明立国后,吴中士人饱受摧残,如驰名诗坛的“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竟无一人免于朱元璋之毒手。著名士人骈首就戮,使文化事业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而尤为严重的是,幸存下来的士人为保护身家性命,不得不对自己的思想感情严加钳制,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文学艺术和学术思想的生命力。

第二,朱元璋对功臣宿将的集中屠戮,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经过长期战争的检验和磨练,明初中央政府拥有许多富于才干的将领,这些将领功高震主,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朱元璋加以打击、限制,也是势所必然。但是,朱元璋矫枉过正,采取了毁灭性打击方式,“元功宿将相继尽矣”,遂致中央政府缺乏将才。朱棣在朱元璋死后敢于发动“靖难之役”,这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建文帝的失败,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经过朱元璋的大肆诛戮,他无将可使。

此外,朱元璋的滥杀,还给后代子孙树立了恶劣的样板。他虽然一再强调自己洞悉人情善恶,可任意施为,后代嗣君宫生内长,不谙世故,只可依律而行,不可滥用刑罚。但是,先例既开,必将谬种流传。朱棣之诛杀建文臣子,手段极其残酷,不能不说是受了乃父先例的影响。明武宗、世宗为谏诤事,一次杖杀朝臣十几名,从中也可看到朱元璋滥杀的影子。

(三)“愚民”与“教化”

朱元璋不仅在政治制度废除宰相,实行高度的君主集权统治,而且还在思想文化上借助儒学来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他明确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以钦定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程朱理学为标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这就使得知识分子为谋求政治出路,不得不“日夜竭精敝神以攻其业,自《四书》一经外,咸束高阁。虽图史满前,皆八股取士制度确实技高一筹,“特明巧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他自己也直言不讳地说:“吾有法以柔天下,则无如复举制科”。这样,朱元璋便将儒家思想同君主专制统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愚弄民众、钳制人们思想的效果。

朱元璋十分重视“礼”在教化中的作用,一方面制定礼制,将“礼”制度化、法律化;另一方面进行大力宣传。他命儒臣编成《礼制集要》一书,“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冠婚丧祭之仪,服舍器用之制,各有等差,著为条格。”“颁布中外,使各尊守。”礼制明确了人们的等级尊卑,它要求百姓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这对封建统治的巩固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对于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我们应理性地看待。朱元璋建立的中央直属权力,大大解决了效率问题,使中央控制力空前强大,在这种高效的统治机制下,明朝初期的军队空前强大,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回了大片失地,并最终消灭不可一世的元朝完成统一。但是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中央集权的强大必定造成一定的禁锢和封闭。

三、整顿吏治

(一)严密法制,“刑用重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