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以大湘西为例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作者:刘景慧刘冰清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民俗作为一种活着的潜文化, 是一定地域民众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现代生活方式的趋同走势不可逆转, 差异性的民俗旅游产品越来越吸引众多的旅游者, 民俗文化旅游日益成为当前旅游界的一大热点, 也成为民俗文化深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点, 但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凸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受到普遍的关注。民俗文化旅游指根据本地域、民族的特点,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而设置的旨在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它的构成条件首先必须是民族特点, 应该具有与旅游者的民族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 其次具有本土民族特色, 这不仅仅是说具有民族地域特色, 而且应具有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特色; 再次应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底蕴, 从民族文化中还可透视出民族的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历史文化价值, 甚至有的还带原始文化价值从而使其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的意义; 最后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赏价值, 也就是说除具有特点外, 还要有优势, 还必须提供出本土民族的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最优美的文化艺术。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构成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 也构成设置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基础。[1]本文以大湘西为例, 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论述。
一大湘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其一,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大湘西主要是指湖南西部的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等地。这三个市州25 个县市区, 国土面积53196 平方千米, 人口880多万,居住着土家、苗、侗、瑶、白等30 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不只是有绝美如画的自然风光, 而且有异彩纷呈、内容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 充分体现民族创造力和特色的公共建筑, 如有侗族的风雨桥、鼓楼。体现民族节日的如有苗族的“四月八”、赶秋、十月明香大会,土家族的赶年、社巴节、六月六, 侗族的赶坳、吃新、芦笙节等传统节庆。体现民族服饰文化的有苗族的蜡染、银饰,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剪纸, 侗族的“彩锦”、竹雕等民间工艺; 体现民族艺术的有苗族的古歌、鼓舞、跳香舞、椎牛, 土家族的毛古斯、摆手舞、三棒鼓、打溜子、咚咚奎、狮子爬桌子; 侗族的哆也、芦笙舞、斗牛、高脚马等民间文体; 体现民族信仰活动的有苗族的祭盘瓠、祭梅山神, 土家族的八部大王祭、敬奉白虎;侗族的萨岁、树神崇拜等信仰习俗; 体现民族饮食文化的有苗族的炒米蜂糖茶、桃花虾、香酸鱼、斋粉,土家族的合渣、打粉、血豆腐, 侗族的苦酒、油茶、花蘸粑等各种美味; 侗族的酸鱼、酸肉, 苗族的竹筒饭、竹筒鸡; 壮族的枕头粽; 瑶族的油茶等等。这些文化乡土韵味浓厚,多姿多彩, 特色明显, 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2]
其二, 相对广阔的客源空间。从国际市场来看, 旅游市场发展已逐步成熟, 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国际市场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了追求具“观光——体验——专项”旅游功能的复合型产品。大湘西所散发出来的异族情调的“磁性”,无疑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去观光、参与、考察等。比如, 古城凤凰正以其独特的苗族风情, 恬静的生
活环境, 传统的生活方式, 美丽的银饰蜡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远道而来。从国内市场来看, 虽然旅游需求还处在由观光向休闲、专题的层次递进阶段, 但人们回归自然, 享受天人合一的和谐、温馨与浪漫的心理使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旅游热点和亮点, 这样, 优美的山水自然辅以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浓的大湘西自然能成为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其三, 较为畅通的区位交通。大湘西地处中国中西部,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 特别是怀化作为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更是大西南的桥头堡。大湘西有枝柳、湘黔、渝怀、长石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 公路四通八达, 特别是张长、常吉、上瑞、包茂等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乡乡通公路也已基本完成; 另有张家界荷花机场、芷江飞机场等。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这为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产品设计雷同, 缺乏创新。目前, 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雷同现象比较严重, 创新性产品较少。就从目前湘西各地纷纷打造神秘湘西, 开发傩文化产品来看, 搬上舞台的演出节目在区域内各景点大同小异, 特别是很有观赏性、刺激性、神秘性、吸引力的傩技节目如上刀梯、下火海等多有重复, 很难让一位游客在不同的地方对傩文化有不同的兴趣。而与此同时, 由于产品设计雷同, 造成傩文化开发主体间的竞争加剧, 效益降低。
其次, 产品开发零碎, 缺乏深度。湘西各地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零敲碎打或者东凑西搬是似而非的现象较为严重, 特别是在发掘民俗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 比如有些景区把不同民族的民俗死板硬套地揉杂在一起, 使得民俗文化产品品位不高, 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 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游客往往把民俗文化旅游作为神奇山水产品的副产品来附加, 对外影响力小, 很难与相邻的贵州、广西等地的民俗旅游产品抗衡。
再次, 市场拓展不力, 缺乏效益。虽然大湘西各地民俗以其“新”、“奇”、“美”、“乐”成为一种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但具有特色的民俗大多保留传承在比较偏远的乡村, 而无论是旅游开发者还是当地居民对民俗的感知还是相当缺乏
的, 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 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 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 没有形成整体营销。从已有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来看, 客源大多处于不饱和状态甚至个别地方收不抵支, 亏损运营。
再再次, 管理水平滞后, 缺乏人才。一是缺乏管理人才对已经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是缺乏有专业的导游人员对民俗文化内涵作深入的讲解, 使得许多游客慕名远道而来, 到了之后却不知看什么好; 三是本地的艺术人才大量流失, 有点文化技艺的年青人都外出表演打工, 因为在外打工的收入比在家从事旅游活动收入要高很多, 这些都使得人才显得十分匮乏。
最后, 旅游环境欠优, 缺乏规划。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生活、聚集的基本条件,离开这一特定的民族地域, 即使是少数民族其特色也会削弱、淡化, 甚至融化进其他民族及其文化中。民族特色只能植根于本土的土壤中, 只能植根于体现民族氛围和民族环境的地域中。民族地域环境既是自然生态环境, 也是人文生态环境。环境是自然天生的, 也是人为改造、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