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 王柏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王柏勇

发表时间:2018-10-26T15:00:23.23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5期作者:王柏勇

[导读]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可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湖南江华 425500)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成A组,另择取同期接诊的63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成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结果在血管异常发生率、内膜中层厚度方面比较,A组患者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

(P<0.05);在斑块发生率方面比较,A组患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可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这对预防脑卒中、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好发疾病,该类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肢体偏袒等,严重者可导致身体的残疾甚至死亡。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脑血管疾病的威胁。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好发于颈动脉。大量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便包括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研究其病变特征及硬化程度,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1]。本研究针对近期我院接诊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接诊的63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间接诊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成A组,该组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MRI或CT 诊断确诊并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该组入选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61岁到83岁不等,平均年龄(66.8 8.4)岁;患者疾病病程3小时到13天不等,平均病程(4.1 3.7)天,其中缺血性脑梗死51例、短暂性脑梗死14例。另择取我院同期接诊的63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成B组,该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60岁到81岁不等,平均年龄(65.8 7.4)岁,该组患者均经CT检查未发生脑卒中,同时排除了小脑梗死、脑干梗死、出血性脑血管病及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应用二维彩超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颈部动脉情况进行检查显示,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内膜情况、管腔狭窄情况、斑块大小及形态等。同时对患者的斑块脂质进行检测,去患者颈动脉长轴切面,在距离分叉处1cm位置进行血管内径的测量。当内膜中层厚度超过1mm时,则表示内膜增厚,对超过1.2mm或者与相邻位置相比厚度超过0.5mm,或达到相邻位置厚度的1.5倍则表示产生了斑块。根据超声检查结果,斑块可分为软斑、硬斑、溃疡斑、扁平斑等。将双侧颈动脉颅外段同类型的斑块数量之和作为各类型斑块的数量计数。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判断血流的方向、血管狭窄程度等信息。

1.3临床观察:观察两组患者的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异常发生率,另对比两组患者各类斑块的出现概率。其中斑块分类标准:其中表面有光滑纤维、连续回升轮廓,局部混合性回声、均匀弱回声的为软斑;局部强回声,后方声衰减显著,内有钙化、纤维化的斑块为硬斑;表面凹凸不平,部分壁龛表面、边缘具有低回声的为溃疡斑;动脉管内膜存在少量类脂质积聚,不具有光滑表面,存在均匀的低回声,动脉管壁发生偏心性增厚的为扁平斑[2]。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6进行处理,均数以(X S)表示,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B两组患者其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1.22 0.44)mm、(0.88 0.32)mm,组间比较,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在血管异常发生率方面比较,A组患者中55例异常、异常率84.62%,B组患者中11例异常,异常率17.46%,组间比较,A组显著高于B组患者

(P<0.05);在斑块发生率方面比较,A组患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详见表1。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也称为脑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正不断的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且有研究显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外段病变发生率有着明显的升高趋势[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早期表现为颈动脉中层内膜增厚,其主要的硬化病变过程就是中、大动脉内膜的不断增厚、粗糙,同时会形成不同程度的斑块。这些斑块的形成会增强动脉璧的血流作用,从而加速血液流速,导致斑块的破裂,最终将脂质和胶原暴露出来[4]。胶原的暴露会激活血小板刺激机体产生凝血反应,从而在动脉内逐渐形成血栓、出血、斑块脱落、溃疡等症状,最终进一步发展至血管狭窄、脑梗死。因此,熟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对于疾病的预防干预是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本次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异常发生率及内膜中层厚度显著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且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斑块发生率也显著的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这说明斑块的形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在各类斑块中又以溃疡斑及软斑为主,软斑脂质含量高,易发生破裂出血,形成血栓;溃疡斑斑块内出血会加剧钙化的形成,导致表面组织崩裂,堵塞远端血管。此外,溃疡斑短期也会增大病突出动脉内膜,造成损伤内膜或动脉管狭窄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增加了脑梗死、脑卒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