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经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外患加劇
成因﹕向回紇借兵及兵力內調,令防線後移
3) 藩鎮割據
成因﹕姑息政策令節鎮數目急增,分佈日廣
4) 宦官弄權
成因﹕皇帝信任,賦予軍、政大權
課題重點
1) 安史之亂 與唐朝國 運的關係
2) 安史之亂 後的政局 與唐室的 衰亡
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戰禍連綿 八載,關隴河朔慘遭嚴重的破壞,唐 朝的國力自此一蹶不振。唐肅宗因急 於求安,倉卒重置河北藩鎮,令安史 餘部得以保留實力。唐朝雖藉此再延 祚150多年,然終不免亡於節度使之 手。
廢立君主
外患加劇
調西北軍平亂,令邊防空虛 多次借外族兵平亂,令其洞悉虛實
聲威滑落,外族輕視唐室 回紇恃功苛索 吐蕃、南詔乘虛而入
牛李黨爭
領導人﹕
李黨﹕李德裕(全盛期﹕武宗會昌年間) 牛黨﹕牛僧孺(全盛期﹕宣宗大中年間)
政見﹕
李黨﹕強硬對付藩鎮及外族 牛黨﹕主張安撫藩鎮及外族
安史亂後的情況
唐朝年尺
安史亂發 (755)
145年 安史亂平 144年 (763)
建立 (618)
290年
滅亡 (907)
三大問題
1) 為何唐室會大難不死? 2) 安史亂後,唐室所面臨的後遺症?
唐政府對此有何「對策」?
3) 為何唐室能夠苟延殘喘長達150年? 4) 為何唐朝續命150年後又突然暴斃?
甲、客觀條件
1) 唐政府有深厚的政治基礎
擁有良好的政治傳統及制度 太宗及玄宗以來的統治威信發揮強大的凝聚力 民心支持
2) 未有足以取代唐政府的新勢力形成
藩鎮之間的均勢已成,互相牽制 各勢力各懷鬼胎,未能合力消滅唐室 唐室存續令局勢不致太亂,亦最能維持各勢力的
「最大利益」 外患雖重,但未能取代唐室
稅制改革
楊炎的兩稅法
取代舊有的租庸調制,確立政府的經常性收入 確保有較大的稅基(商業稅) 以量出而制入的方法分攤稅收,保證政府有足
夠的收入 簡單易行
會昌滅佛
唐中葉以來,人民多出家為僧,以避賦役 寺院的「廟產」甚豐,形成莊園,甚至經營
高利貸
依附人口太多,令國庫收入大減
改善國家財政,支持用兵 宰相裴度、武將李愬合力 殺雞儆猴策略奏效,令藩鎮畏服 效力短暫(憲宗為宦官所弒)
大中暫治
武宗時的滅佛行動一度令國家財政有改善, 是宣宗時國勢穩定的重要條件
最重要的成就是朋黨之爭結束。
專賣政策及市舶貿易
劉晏主持
將民生必須品(鹽、鐵、酒、茶) 收歸國營 出賣度牒(佛教僧侶証明文件)
安史亂後,唐室有何危機?
1) 財政危機 2) 外患加劇 3) 藩鎮割據 4) 宦官弄權 5) 牛李黨爭 6) 民變四起
外患 地方﹕藩鎮、民變
中央﹕ 財困、宦禍、黨爭
財政危機
戰爭集中於長安、洛陽
中原殘破 人口遷移(逃亡) 民生困苦 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導致收入銳減 軍費支出大,國庫空虛
唐武宗勒令26萬人還俗,充公廟產,令國庫 收入增加
經濟改革的成效
以上的措施均能起一時之效(強心針),亦是 唐室振作的前提。
亦逐步建立起「以東南以糧食,養西北的 士馬」的體制,令唐室得以利用江南發達 的經濟來維持政府的運作。
乙、朝廷措施
3) 經濟改革,鞏固國家財政 增加經常性收入來源
1) 叛軍內訌
安慶緒殺安祿山 史思明殺安慶緒 史朝義殺史思明
2) 中原對戰
中央軍(郭子儀、李光弼) vs 叛軍 地點﹕在長安、洛陽一帶拉鋸
第三階段﹕762-763年
中央再借回紇兵 中央招安安史餘部 歷時8年結束
唐室危機與安史之亂的關係?
1) 財政危機
成因﹕軍費持續膨脹,而收入卻不斷萎縮, 農業稅及地方上繳下降,入不敷支
各受宦官支持
民變四起
懿、僖宗兩朝(860-890)
裘甫 龐勛 王仙芝 黃巢 秦宗權
為何唐室能夠苟延殘喘長達150年?
甲、客觀條件
有深厚的政治基礎 未有足以取代唐政府的新勢力形成(均勢形成) 有江南經濟的支持
乙、朝廷措施
君臣努力振作 因時制宜 經濟改革
3) 擁有江南經濟的支持
乙、朝廷措施
1) 君臣努力振作,而且適時出現
「元和中興」及「大中暫治」 君主﹕憲宗(元和)、武宗(會昌)、宣宗(大中) 名臣﹕楊炎、劉晏、裴度、陸贄、李德裕
2)来自百度文库政府能因時制宜,措置恰當
「以藩制藩」、「聯回抗吐」,重整中央神策軍 利用藩鎮之間彼此的矛盾以爭取支持,抵抗試圖
叛亂的藩鎮 唐政府盡量容忍回紇的苛索,以便利用回紇、南
詔,在必要時孤立其主要對手吐蕃
君臣振作
唐中葉以來,歷朝君臣均嘗試改變現狀, 因而取得兩個治世,所以能延續唐室的管 治 ,並進一步鞏固了「粗安」之局
兩個治世相隔約20年,因而起到「強心針」 的效果。
元和中興
特點﹕以武力鎮壓跋扈的藩鎮 背景﹕德宗時的財政改革已在一定程度上
安史之亂的經過
第一階段﹕755-756年
1) 安史叛軍兵分兩路(參閱地圖)
西進長安
破洛陽、潼關,稱帝(建國號﹕大燕)
南下江南
受阻於睢陽(守將﹕張巡、許遠)
2) 唐室流亡
玄宗奔蜀 (馬嵬事變) 太子李亨到靈武 (稱帝並策動反攻)
召西北軍隊入援 向回紇借兵
第二階段﹕757-761年
唐朝在廣州、泉州設立市舶司(開拓海外貿 易),增加外匯的收入
漕運改革
劉晏主持,目的是強化政府漕運部門的經營 效率,減少損耗,增加效益
疏通各段運河 制訂運河的使用準則,規定漕船的大小(實行分
段法) 以僱工代替服役制,加強漕工的積極性 設置部隊防守,確保運河暢通
經過改革之後,東南糧食源源不絕的送入中 央,確保長安的糧食供應穩定
入不敷支
藩鎮割據
為求盡快平亂而招安降將 為酬謝平亂功臣而加封節度使
「隻眼開,隻眼閉」(姑息政策) 兵鎮數目增加 分佈更廣,包括內地 兼軍、政、財權 藩鎮各自為政,不受中央號令及任命 擅自截留地方賦稅 聯兵抗命
宦官弄權
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有功
皇帝信任宦官,賦予以下權力 任樞密使(處理軍國機密) 任監軍 掌中央禁軍(神策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