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单元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思维导图| |史论术语|
1.秦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实行焚书坑
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
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秦汉时期,科技、文学艺术辉煌灿烂。
蔡伦改进
的造纸术得以推广,汉赋成为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
象征。
一、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1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2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
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混易错|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仅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拓展|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
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2.评价
(1)积极影响: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2)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名师点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与时俱进: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根本原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二、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造纸术
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九章算术》
①概况: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②影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
(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4)医学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2.文学:汉赋
(1)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
《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3.绘画
(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
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
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
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素养提升————————————————
◆主题汉代儒学
(一)史料实证——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料一]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史料二]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
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
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儒学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
[提示](1)儒学促进了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变化。
(2)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张。
目的: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历史解释|
一、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
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
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
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
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
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
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
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二、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
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二)家国情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二]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解读]史料一主要强调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作用,它认为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史料二主要强调了董仲舒新儒学的消极影响,它认为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
|历史解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应训练(2019届辽宁沈阳三模)《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
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
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解析:选C根据材料“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可知强调“三纲五常”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C项;“彰显君主以德治国”为直接目的,排除A项;“加强社会道德教化”为手段,排除B项;“促进家庭和睦稳定”为直接目的,排除D项。
|A组|
1.(2019年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选C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2.(2016年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选C“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3.(2014年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选B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B组|
1.(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高三质量检测)下表反映出汉初()
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
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
解析:选C从儒生叔孙通制定君臣礼仪到贾谊主张削弱诸侯再到晁错的“削藩之策”,可见儒家学者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汉初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C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之策,黄老之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汉初对儒家思想的采用,并不代表当时思想文化的活跃,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获得的独尊地位,排除D项。
2.(2020届河南新乡高三调研考试)据记载,汉宣帝“师受《诗》《论语》《孝经》”;成帝“壮好经书,博览古今”;光武帝“受《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
这说明()
A.儒家纲常提升了君主治国能力
B.儒学复兴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C.儒学对治国理政产生重要影响
D.儒家经典成为帝王治国依据
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诗》《论语》《孝经》《春秋》《尚书》都是儒家经典,材料中汉代皇帝学习儒家经典,说明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影响到皇帝
治国理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学习儒家文化,而非强调儒家纲常提升了君主治国能力,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是否提升了君主治国能力,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皇帝学习儒家文化,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影响国家治国理政,而非强调儒家思想成为帝王治国依据,排除D项。
3.(2019届四川乐山一模)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
由此可见()
A.东汉中央集权败坏B.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
C.太学教育宗旨剧变D.东汉监察制度的阙失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东汉时期群聚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清议现象,这反映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儒家思想始终是太学的教育宗旨,排除C项;监察制度的对象为官员而不是太学生,排除D项。
4.(2019届安徽淮南模拟)《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
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解析:选B由材料“‘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可知《黄帝内经》强调医者的医德,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黄帝内经》强调身、心、行三者整合及对医德的重视,未探究万物的本源,因而没有蕴含唯物论思想,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但并不一定能代表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且中医学的发展应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排除C项;《黄帝内经》
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但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D项。
5.(2019届重庆模拟)《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
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
这是由于()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解析:选B根据材料“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古字”故民间不识,故选B项;根据材料“《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可知,王朝更替文化延续,排除A项;根据材料“《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可知,小篆已是“古字”故民间不识,而不是由于文字教育的普及程度有限,排除C项;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