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0408306
毕业(学位)论文
(2008届本科)
题目: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系(部)院:
专业: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日期:年月日
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攻击性行为在小学生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本文对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从家庭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大众传媒因素和情绪性格因素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为我们帮助小学儿童控制和消除这一不良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对策
攻击性行为是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引起情绪上的愤怒,从而产生的对一定对象的报复攻击行为,它是宣泄紧张和不满情结的消极方式。攻击性行为多指向弱者,例如比自己年幼的小孩或小动物等,即对弱者施行残酷的虐待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转向攻击的表现,也是压抑心理的一种宣泄,即本来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权威的不满,由于条件限制和本人地位、能力所限而不能实行报复或讲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就将其攻击行为指向弱者。小学生中常出现的男生欺负女生,高年级学生欺负、戏弄低年级学生,虐待小动物等恶作剧往往就是攻击行为的表现。它一方面影响到儿童自身的长远发展,因为儿童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就可能积累和发展到少年期、青年期,易形成暴躁、易怒、任性等不良品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有强烈侵犯性,易引起同学间的冲突,不利于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严重时甚至演化为校园暴力,危害人身安全,给学校正常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要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首先要了解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小学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特别是结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总结出以下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失败、爱的缺失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缺乏家庭温暖、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孩子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是小学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原因。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塑造什么样的孩子。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很有道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他们从一开始就应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好坏,鼓励良好行为而制止并改造其攻击性行为。放任型的父母不约束儿童的攻击行为,实际使得这种行为合法化,同时没有为儿童提供控制侵犯冲动的机会。权威型父母往往过于严格控制儿童的行为且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有位小朋友在学校里打人,老师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他爸爸也是这样打他的。一些家长怕孩子在学校里吃亏就告诉孩子:如果受人欺负,你就打他,他就不敢再欺负你了。老师反映自己的孩子打人,不但不批评教育孩子,反而找理由,帮孩子推卸责任,过分偏袒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产生攻击别人的合理感,往往适得其反,无形中助长孩子的恶
习,反而增强了攻击行为。家庭的情绪氛围也影响儿童的侵犯倾向。来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的儿童常带有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大量行为问题,包括攻击行为。另外,离异家庭也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大原因。不完整的家庭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儿童是要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在离异家庭中,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有被忽视的感觉,使得他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压抑、郁闷,于是他就以攻击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压抑,把心中对父母的不满通过打人、破坏财物、虐待小动物等攻击行为发泄出来。
(二)同伴关系的紧张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儿童实际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是成人世界,一是儿童世界。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由于被其他儿童排斥,与同伴交往机会有限,他们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因此,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儿童家庭的不温暖使得他们更想在同学中寻找关爱,但是成绩不好,使他不受欢迎,再加上他残忍易怒的脾气,使得同学纷纷远离他,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挫折使得他自暴自弃,便常以欺负同学或搞一些恶作剧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从而证明他还是班里的成员,让同学注意到他的存在。这样长期下去会使他产生更严重的问题。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淡漠对他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产生多方面消极的影响。[5] (三)学校教育的失误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孩子的评价态度,会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有很大影响。在儿童刚开始发生攻击性行为时,老师会对他进行教育,但是在没有效果后,老师多以打骂、讽刺、挖苦等惩罚形式来代替教育。一听有学生来报告,就进行惩罚。对于这个儿童来说,由于学习和表现都不好,自然而然就被人称为“坏学生”,老师的歧视和批评打骂,更加深了他和老师的隔膜,增加了攻击性行为。此外,由于上述表现,老师吩咐、同学自发不理他,这就使得孩子在班上产生自卑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产生厌恶感,加上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差,因而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大众传媒的影响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当前充满变幻的信息化社会里,各种传媒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许多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携带一些暴力等不良内容,儿童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耳濡目染不可避免地产生或助长了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必然带给儿童不良影响,因为暴力内容给儿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样,减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容忍度,甚至对发生在周围的攻击行为视而不见。这就鼓励了攻击行为,更加助长了儿童的攻击性倾向,并且诱发儿童使用暴力的冲动。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游戏的盛行,很多的孩子沉迷其中,在虚幻的世界里,人们的一切都以武力获取,而且人都是“打不死的”,加一点血就可以活过来,使得充斥了暴力、
攻击、攫取色彩的电脑游戏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心理的形成过程中也难辞其咎。这些近几年来,发生在美国校园的“枪击事件”日益增多,对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关注也日益增加。美国政府部门和各种社会团体、教育家和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也都表明不良的传媒内容与儿童攻击和反社会行为呈现某种程度的相关。当然,那些反映人与人之间关心、帮助和善良、关怀的故事内容,对亲社会行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
(五)情绪和性格导致行为问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儿童身体不舒服、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时,也会烦躁易怒,产生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做事失败或遭到挫折,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又受到同学的嘲笑,自尊心受挫等等,就用攻击性行为把怒气发泄到同学身上,以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一些冲动任性的儿童遇事稍有激动,便头脑发热,易与人争吵或打架;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行为,它能在一个人身上持久的存在。因此,攻击性行为也与特定的人格特征有关。如好动、喜欢嘲笑别人,为一点小事也会大吼大叫、拳打脚踢,脾气暴躁、易怒、爱激动等。这些都导致他缺乏自控能力和理智,明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打人后知道错了,可还会再犯,有时打人也没有原因,就是想打。
二、矫正儿童攻击行为的对策
攻击性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矫正。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良好的修养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不可无端争吵、打架或脾气急躁,至少在孩子面前不要这样做。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模仿榜样。
(二)家庭的温暖
让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父母的关爱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经常聊聊天,告诉他父母是爱他的,让他能够感受到温暖,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既然已经结婚了并且有了孩子,就要对家庭、对孩子负责,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4] (三)家长改变教育方法
传统的棍棒教育已经不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了,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是绝对错误的,孩子做错事时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打骂。批评教育也要注重方法,才能达到教育孩子,让他认识错误的目的,而不是用粗暴的方法,让孩子怕你、恨你,从此不再信任你。要用宽容的教育方法,和孩子交朋友,多和孩子相处、交流,让他信任你,愿意把内心的想法、郁闷告诉你,这样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能够理解对方,感受到彼此的关怀和爱。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促使孩子有更大的进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