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导入: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怎样治理天下)

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

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

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

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

5、东汉瓦解

合作探究: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

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精讲点拨: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

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

3、汉武帝摧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

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

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

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

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5.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6. 阅读下列材料: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请回答: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阅读材料回答: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

6.(1)汉景帝时期。

(2)“文景之治”。

(3)他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

7.(1)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

(2)秦对人民实施暴政,而汉朝统治者以此为戒,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注意节俭。

拓展提升:

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突出,请你为解决当前农业问题提一个建议。

课外作业:

必做题比一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选做题 1、以史为鉴,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成由俭,败由奢》的短文。

2、看到下列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说说理由。

节俭“以德化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大一统

★相关链接

唯才是举的汉武帝

古训: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这与汉武帝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分不开。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汉武帝到郎署见一老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武帝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这位须鬓皆白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就问他:“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听颜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这不是颜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从此出来一个“颜郎老”的典型,成为生不逢时、老而不遇的代名词。汉武帝即位后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汉初用人看重资历,担任一定的官职还要有相应的财产标准,凡是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都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这种近亲繁殖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压制优秀人才的崛起。元朔元年,他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宣布不讲出身门第,“唯才是举”,并把它制度化,哪级官吏“不举孝、不察廉”就免职罢官。

汉武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至第十二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至第十二课》知识点总结 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产生活情况是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发现意义: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现的,北京人体形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到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们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还会打制粗糙的器和木棒作为工具石。。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的体形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生活情况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2、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3、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地,

第三课、华夏之祖 涿鹿之战: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双方: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联合与蚩尤大战 地点:涿鹿结果:蚩尤战败 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后世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尧舜禹的禅让: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同甘共苦 禅让: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因: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了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含课件) 新疆石河子市第五中学陶希宁 8320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 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 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诗词图片影像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诗词影像,旨在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理 清学生思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依据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3.本课突破点 【西晋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但其统治时间非常短暂。本课课题中“西晋的短暂统一”,需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既要理解其统一的重要作用,也要寻找到西晋灭亡的社会背景。

司马家族与西晋的建立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司马家族在三国鼎立到西晋建立过程中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把握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西晋的社会状况部分的讲述,教材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层次清晰、生动有趣。从西晋王室和大臣的出身、西晋王朝的统治政策中,分析了西晋统治阶层的问题。从西晋大臣之间“斗富”的案例展现出“唯钱是图”的社会现状。同时,教材的材料研读部分精心选取的《钱神论》,生动地描写了西晋社会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其中对于“孔方兄”一词由来的介绍,都为学生了解西晋社会状况打开了一扇窗。当然,虽然此段材料内容简单,但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仍有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引导。 以上两个部分虽然不可能完全展示出西晋的社会状况,但教师可以将以上内容从统治阶层出身、统治政策、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精心梳理,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为之后两个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八王之乱是指此后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 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其中,对于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的关系的理解,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其他朝代也有过类似的叛乱,而西晋却在叛乱中亡国了呢?”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西晋统治内、外状况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一方面,西晋建国不久即出现了此次叛乱,教材中对于其对政治、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有细致地描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我们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汉朝的历史,思考匈奴主要活动在哪些地区,从而过渡至下一子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从教材结构看,本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幅地图,即《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两个阶段,即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生活状况和内迁后的生活状况;三个问题,即内迁的过程、迁移后的生活状况和内迁的影响。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围绕着以上三个角度展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原创参赛】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6-30 18:30 编辑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原创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条件,措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结果。 (2)通过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对比秦皇汉武的主要政策,谈谈为什么秦很快亡了国,西汉却出现了鼎盛局面?”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教材重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为主 学习方法:以表演法、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秦朝的暴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结果如何? 导言上节课秦朝的暴政令我们触目惊心,为了使今天这节课你和我轻松的走过,我先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音乐电视好吗? 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最后的倾诉》,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恢宏场面? 生答:略 师:这部电视剧展现了汉武帝刘彻长达54年的铁腕统治,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是西汉王朝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大一统的汉朝。 新课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师:我记得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那么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又是站在哪三位巨人的肩上取得的呢?下面同学们找出这三位巨人。 (一) 学生讨论:

屏幕展示:三位巨人即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西汉面临着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呢?这种局面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师:这三位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是怎样做的呢? 生:略 师:历史上把这种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社会生活,恢复元气的政策,叫做休养生息政策。 (二)学生讨论: 我国现在是否依然执行这一政策?举例说明。 生:略 师:汉初统治者实行的这一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同学们齐读。 屏幕展示:《秦始皇河汉文帝的陵墓》 结论:成由俭,败由奢。 师:汉初六七十年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屏幕展示:《汉武帝》像有学生简介 师:汉武帝刚一上台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诸侯国问题,那么汉初的诸侯国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 西汉初年,刘邦为了确保六十天下,分封一些同性子弟到各地做诸侯王,随着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封的诸侯王实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文帝时为了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些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汉景帝时开始着手削躲诸侯国的封地,但引发了“七国之乱”。视频“七国之乱”片段。虽然被平定了,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困扰。汉武帝时王国问题更加严峻了。请同学们看书举例说明。 生:略 师: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呢? 生:略 师:我们用一幅图来表示刚才同学们的叙述 展示: 作图示意: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这么大: 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下图: (阴影部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生:诸侯国的势力削弱了,没有力量与中央抗衡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师: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师:阅读课本第85页第一、二段的内容,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生: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师: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图吗。 生: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师: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阅读教材第85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师: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编制:韦平佳审批: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 亡教训,, , 。 2.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 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3.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2)接受的建议,“, ”。把 ________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 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4.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时期的帝开始的。 5.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统治时。 6.年,建立东汉,定都,他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 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结果:出现了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xx初一(1)班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1、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 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2、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的理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4、通过短剧、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 xx的大一统 三、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xx的资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编自演主父偃的推恩令历史短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xx》片头视频) (二)、讲授新课 一、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和表现? 多媒体出示材料,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二、xx的大一统: 1、出示xx的个人简介:简单介绍 2、xx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方面:解决xx问题 汉武帝年少登基就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出示材料) 材料一:xx前期形势图: 材料二:xxxx的金缕玉衣 学生表演侯国势力减弱的历史短剧,教师作图示意 (2)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出示材料一、二、三 (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法家、道家、儒家 (3)文化:兴办太学 三、东汉的统治(小字部分,学生自习即可): 1、时间 2、建立者 3、xx 4、xx局面 四、板书设计(略)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 七、课后练习: 【反思完善】引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完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指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思路,交给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方法。【课外拓展】 xx和xx在思想上的比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1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评价汉武帝,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准备: 汉武帝的统治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资料;汉武帝的相关影像资料;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汉武帝成为历史发展道路上一座罕见的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汉武帝当政时,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感知理解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引导:说到汉武帝,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收看过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看过之后,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讲解:我觉得用“雄才大略”这个词来形容汉武帝是最恰当不过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但很快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诸侯国的问题。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一方面陆续铲除异姓王,另一方面又分封了一些刘氏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抗衡的局面。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这时,原本就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平定了。尽管如此,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势力。到汉武帝时又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削弱诸侯国势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2.颁布“推恩令”。 (1)视频播放《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与汉武帝的对话。 引导: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变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但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汉武帝时,为了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推恩令”。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强化监察制度。 (2)引导: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图片展示“西汉疆域图”。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3)过渡:通过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重重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但这却招来诸侯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这种各家各派众说纷纭的局面对中央集权造成很坏的影响。为此,汉武帝希望在全国只推崇一派的思想主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设问:怎么实现国家一统于皇帝呢?董仲舒给汉武帝出了一条妙计——“罢黜百家,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人教 新课标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三、学习方法: 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合作。 四、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接受的建议,“”。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思考:“动脑筋”: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铃木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文景之治 作用:奠定了汉代________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能力目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键入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标准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 3、老师的问题: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2、归纳:学习封建统治的巩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文帝、景帝 D. 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①商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 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 “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一一《汉书?主父 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 1 页 共 3 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 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 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文,注意在课本上勾划要点,明确答案后立即记忆) (一)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 西汉初年的形式(文景之治的原因): (1)西汉初年,__________ 萧条,国家_________。 (2)形成西汉初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_____的暴政和______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汉初的统治者(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1)吸取_________ 的教训 (2)减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重_________________ (3)提倡________________ (4)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得的效果:粮仓_____________铜钱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接受的建议,“”。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 ,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⑴公元_______年,外戚_________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⑵公元_______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 ________称帝,定都 ______,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光武帝。 ⑶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_____” 二、合作交流 1、归纳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哪些宽松的政策才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总第课时) 设计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 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标准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 1 2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文帝、景帝 D. 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①商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导入: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怎样治理天下?) 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 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 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 5、东汉瓦解 合作探究: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 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精讲点拨: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 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 3、汉武帝摧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 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 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七年级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案1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