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之炊的真相(学生作文指导杂谈)
就米下锅 就题取材——例谈如何解决材料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
就米下锅就题取材——例谈如何解决材料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考场上,常常会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审题立意结束后,准备下笔行文时,突然发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出现了“无米下锅”的窘况。
这时,怎么办?笔者认为,“就米下锅,就事论事”不失为一种考场临时救急的好办法。
下面,结合具体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习作,对这一方法做一简单的介绍,以期对考生考场作文有所帮助。
实例借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1年前,为了补贴家用,江西南昌的程应清开始摆摊售卖自制的藕片、豆泡、火腿肠等小吃。
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程应清的小吃按一毛钱一串销售。
如今,65岁的她仍坚持摆摊,但售卖的小吃却仍未涨价,因此被称为“一毛奶奶”。
在巷子内的小小的角落,老人展示出社会正能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弘扬正能量董俊宏不胡作非为,不违法乱纪,能安分守纪,能循规蹈矩,堪称好公民。
然而,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不满足于此,他们不仅要做好公民,而且还要为社会弘扬正能量。
“一元奶奶”程应清用自己的行动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首段紧扣材料中“老人展示出社会正能量”一句,提出中心论点: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不仅要做好公民,而且还要为社会弘扬正能量。
”]自强不息,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她做到了!江西南昌的程应清老太太,用二十一年的坚守,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
她虽然年逾花甲,但仍然每天坚持摆摊,补贴家用。
程老太年事已高,本可坐享清福,但她就是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帮助家庭。
反观我们,自诩为新一代的有为青年,却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有甚者,拿着父母的血汗钱,相互攀比,大肆挥霍。
男儿当自强!一位老人尚且知道自强不息,难道身为一代青年的我们不应该接下程太太手中那根自强不息的接力棒吗?[本段作者首先提出分论点,程应清老人做到了自强不息;然后围绕“自强不息”选取题目中的材料的相关内容来证明“程应清老人做到了自强不息”;接着联系实际,批判有些青年没有做到自强不息;最后,用反问句的形式发出号召,我们应该接下程太太手中那根自强不息的接力棒。
无米之炊_精品文档
无米之炊篇一:无米之炊大家好,我是一名大学生。
最近因为疫情的影响,我的家乡出现了无米之炊的情况,让我深感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家的主食就只能是面食了。
但是,面粉也不是很好买,价格也比平时贵了很多。
我记得那段时间,很多人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放自己做的面食图,以此形式来缓解当下生活的压力,看到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应对困难的态度让我倍感欣慰。
无米之炊让我们更加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其实在平时,我们在享受丰盛的食物时也不应该忽略食品安全这个问题。
可能大家有时候对食品安全不是特别重视,更多关注的是味道和品质。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食品安全是我们生命的安全,不能因为贪一时之口舌忽略了身体健康。
在未来,我们要更加注重食品安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保持对不良食品的敏感性,不轻易相信各种推销信息,不用一时的口感决定我们的体质,从而保障自己的健康。
写作重点:本文内容紧扣无米之炊的主题,展示了对食品安全的思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用词分析:用语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语气自然流畅,能够让读者感到亲切稳重。
同时,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时代精神和正义凛然的思想。
篇二:无米之炊给我们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剧,我们的生活已经与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紧密联系。
在这个环境下,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机会和成果,还有风险和危机。
无米之炊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各界必须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争取取得与环境恰当协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也涉及到各种方面的问题:人口增加、生态环境破坏、食品污染等。
诚实、公正和勇气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需要自发地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和公民力量,发现自己掌握的技能如何有助于解决当下的问题。
这包括了更好的技术、绿色环保理念、创新和独立思考,以及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
对于我们年轻人而言,我们应该以自己可控的范围内的力量做出贡献,参与并发声,让我们的脚步踏向更为公正、透明的社会和生活环境。
摆脱“无米之炊”的煎熬——浅谈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策略
助学生系统地学会音标知识 ,让学生详细地总 结、 熟记和使用字母及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 、 非
4卡片式尝试记忆 . ’
21年1 月2 日 00 2 8
德 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的遗忘 曲线表 明,
为了充分利用 组块原理 扩大短 时记忆 容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数量是先多后
让学生 自制词汇卡片 , 写上单词的词形 、 少 。 词 重读音节中的发音规则 ,学生一旦掌握 了这个 量 , 最近又有研究表 明, 学生在学 习后两周后竟 性、 、 、 词义 音标 搭配和例句等 , 每次看其 中一部 会 忘 掉 所学 知识 的 8% !根据 这 些 研 究 , 们 识记单词的方法 , 就可以节约大量 的记词 时间 , 0 我 分, 尝试记忆另一部分。随身携带 , 随时随地进 而且效果较为持久 , 既增强 了兴趣 、 信心 , 又增 学 习 要 趁热 打 铁 , 时 复 习 。 及 开始 复 习 间隔 时 间 行词 汇记忆 。虽然有人认为此法有点过 时 , 但 加 了成功感 , 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基础。 短一点 , 次数多一点 , 以后复习次数逐步减少 , 是 ,确实有很多学生用它迅速有效地掌握 了大 3 . 合作记忆( 互动记忆 ) 间隔时间逐渐增长。 量生词 , 并形成长时记忆。 合作记忆 ,就是为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 般说来 , 一节课所学知识 , 作为学生能够 5及时有效的复习和测试 . 够得到老师和同学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班级 内 按照如下步骤复习和测试就行了: 德 国哲学家狄兹根说 :重复 和复习是记忆 “ 按照“ 组内异质 、 际同质” 组 的方式成立英语学 之母 ”俄 国著名教育家乌 申斯基强调说 :应用 1当堂归纳 , . 做巩固练习 ; 。 :
资到资的常小地受的来 源章源查兴走 累素飞 与中成,趣家 一材 值的巨生,串身丰, 得可娶非粤 墓,写质 写用 感组记积作鬟 文 形一 结户感富带 大 学 做了 的 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解决学生作文没啥可写的难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解决学生作文没啥可写的难题摘要:在写作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没有东西可写,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
怎样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1、在平日的教学中多谈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物与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写作素材;2、鼓励学生说真话、写实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与景,我们要让学生在表达诠释时,尽可能的彰显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话语;3、在写作讲评时多推荐一些学生自己关于“真人真事真景”的文章,和学生一起进行习作点评;4、多写下水作文,榜样示范与带动情真意切让身边的写作高手和他们一起解决写作难题。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素材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学会思考有感而发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这两种现象:一、搜肠刮肚;二、胡编乱造。
两种现象一个问题,即没有东西可写。
没有东西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没有东西可写呢?调查之后,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整天“三点一线”(即学校、宿舍、厕所),没有生活体验。
他们为什么没有生活体验,真的是因为整天“三点一线”吗?北大教授叶朗在《美学原理》中说:“用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看到的是事物的‘常态’,当这种常态完全占据了我们的意识时,我们对于‘常态’以外的东西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因此实用经验日益丰富,视野却日益狭窄。
如果我们丢开从实用观点看待事物的惯用方法,就能够看到事物不寻常的新的一面。
”由此看来,学生们缺少的并不是生活体验,那他们又为什么没有东西可写呢?打个比方:他们没有饭吃,不是因为家里没有米,只是他们没有找到米,更不知道如何把米做成可口的饭而已!这就是说如何帮助他们找到米,然后再把这些米做成饭才是问题的根本。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怎样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
怎样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去哪里寻找写作素材?“艺术来自于生活”,写作素材自然也来自生活。
那又怎样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呢?记得作家柳青说过:“写作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想说的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范文(精编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范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话一点也不假,写作文也是如此。
了,完了,死定了。
今天又要写一篇题目为‘我的一家人’的作文,天空突然变得不再晴朗,什么东西看着都不顺眼。
没办法,师令如山,不得违抗。
我只好一边叹气,一边加快步伐往家赶。
早点填饱肚子,好写作文呀。
好了,肚子填饱了,我就赶紧把一切发出声响的东西都‘软禁’起来。
桌子上放了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自己正襟危坐。
一切准备就绪,我又开始向作文进军。
刚写完题目,脑袋就卡壳了。
‘爸……妈……’我使出了最后一招,让爸妈当我的顾问。
爸妈为了儿子的作文,不惜花费时间。
依照按我的吩咐,正襟危坐,让我仔细观察观察,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还是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最后还是老妈提供线索,东拼一句,西凑一句,这才使我的大作一稀奇古怪的句子写完了。
事实告诉我,以后还是多存些‘米’吧,否则,只能喝‘清汤’了。
1。
作文教学,教学生做好“无米”之炊
作文教学,教学生做好“无米”之炊作文写作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感到无从下笔,缺乏灵感,无法展开想象力,这就好比“无米之炊”,怎么办呢?作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能够做好“无米”之炊。
本文将就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进行探讨和总结,希望对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有所帮助。
作文教学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和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展开想象,比如“如果你是一只鸟,你最想飞到哪里?为什么?”、“如果你有一双隐身的翅膀,你会利用它做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让他们向外界展开联想,激发无穷的创作灵感。
作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一个好的作文往往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看看身边的事物,多体验生活的点滴,比如观察一朵花的开放过程、感受一次日落的美妙瞬间等等。
通过这些观察和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活,为作文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作文教学需要注重传授写作技巧。
在创作方面,很多学生往往遇到困难,比如不知道如何开篇、不知道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向学生传授一些写作技巧,比如如何通过一个精彩的开头引入全文、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营造氛围、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和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教学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作很枯燥,很难坚持下去,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写作的乐趣所在。
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名人的语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来。
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组讨论、作文比赛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写作动力,让他们更有积极性参与到写作中来。
作文教学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教学科目,但只要加以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做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解决作文的“无米之炊”
浅谈解决作文的“无米之炊”摘要:本文章从观察事物,认识素材;调查生活,搜集素材;创设活动,应用素材;指导阅读、背诵,积累素材;抓住课堂,提取素材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学生积淀素材,沉淀文化知识,从而达到解决作文中的“无米之炊。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事物;挖掘素材;创设活动;积累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是需要材料的,材料从哪来?来自儿童的观察和实践,而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观察方法,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素材,作文便成为“无米之炊”,只能靠编造、抄袭,逐渐对作文丧失兴趣,产生为难情绪,最后造成怕作文的心理。
针对这个实际情况,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积累素材,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观察事物,认识素材观察是丰富生活,认识人生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能解决作文材料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因此,创设情境、引导小学生学会观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我在作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和熟悉的人和事,培养其观察能力,提高其认识能力。
比如:指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风光,欣赏路边的野花、野草、野果、行人、车辆、公路;再观赏田野的景象,农民伯伯忙碌的景象;同学们上学、放学时的景象。
观察结束,在教室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同学们按照地点的变化,观察的先后顺序,说得有条有理,内容具体,描绘生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又发展了思维,认识、积累了素材,训练了语言,培养了言之有序的表达顺序。
在指导学生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时,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有针对性地选取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观察其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拿来自己喜爱的植物(有桃花、富贵竹、杜鹃、草莓)等,先举例介绍方法,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植物,观察后再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植物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效果显著。
解决“无米之炊”,激发写作兴趣
教 研 争 鸣作文教学是最让小学语文教师头疼的教学。
什么样的作文教学课才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好课呢?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在哪里呢?我认为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作为农村的孩子,作文课上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写作素材,上作文课时题目一出来,大部分学生就两眼盯住天花板,皱着眉在那儿冥思苦想,最后就像挤牙膏似的干巴巴地写出二三百字。
因此研究作文材料的来源,探索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心理,提高他们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成为当前每一位教师最为关心,值得探讨的问题。
有一个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好像溪流。
如果把作文比作蓄水的水库、小河,那么在作文这个水库、小河里想要贮满清澈的活水就需要生活的源泉不停地涌出来。
生活是辽阔的海洋,在儿童生活这个广阔的海洋里可提供他们的作文素材真是太多了。
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孩子们提供有真情实感的、生动形象的作文材料。
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到有用的作文素材。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寻找写作材料,激发写作兴趣日常的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最好材料,但是学生不知为什么却常常觉得无话可写,即使写了,笔下的文字也是干瘪干瘪的,缺乏真切感受。
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没有留心观察,平时也不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
怎样才能从身边寻找写作素材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细微事物,积累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平时生活中孩子的吃穿住行、日常活动,大人之间的谈话交往,都包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
平时要留心观察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体会他们动作神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并及时把捕捉到的素材写进日记里。
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地细心观察,作文的材料就会像活水的源泉一样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另外还要不断传授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抓住特点观察,要按顺序观察,还可进行对比观察、重点观察,还要启迪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想象,使被观察的事物更具体、更形、更深刻。
小学生作文无米下锅原因和解决办法论文
浅谈小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摘要】选好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但是现在小学生作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米下锅。
本文便是根据这个现象分析了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现在的小学生生活枯燥,没有生活积累;二是积累素材不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今日发现,今日感悟;三是孩子对生活缺乏好奇心;四是学生缺乏批判思维。
根据这些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语文教材、关注时事新闻、关注阅读几个方面去积累素材。
【关键词】素材积累素材缺乏原因解决办法古代的科举考试的题型非常简单,只考作文,比如唐代主要考诗歌,宋代主要考策论,明代则考八股文。
古代的文章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诗赋在内,因此,对古代的考生来说是“一篇文章定终身”。
古人认为文章不仅仅体现的是人的综合能力,还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现代的语文考试,题型众多,包括文章阅读、修改病句、诗词鉴赏等等,但是作文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重的。
除了应付考试外,在今天,政府工作乃至社会各业,也是需要文章写作能力的。
但是看我们的学生,每次一到写作文就冥思苦想、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结果还是写不出作文。
一直以来,老师着重教学生怎么写,却忽视了写什么。
每次的作文课都在强调怎么开头结尾、怎么拟提纲。
中国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了下锅之米,怎么能写出文章呢?只有搜集了许许多多的素材后,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小学生写作文无米下锅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现在的孩子生活枯燥,没有生活积累“我现在压力很大,感觉生活没什么意思……”难以置信,这句话竟出自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之口。
?许多大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小孩子也出现了。
小学生会出现这种心理问题跟他们的生活枯燥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的小孩子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升学率”成了学校追求的目标,。
唯分数论,使孩子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人,除了在学校上课,就是在各种培训班。
他们几乎过着“家——学校——培训班”三点一线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允许孩子有创造的教育,是奴性的教育,是听话的教育,是分数的教育。
巧解“无米之炊”的苦恼
巧解“无米之炊”的苦恼人们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写作文没有材料,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作文材料的缺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
另外,很多学生有很多材料,可是却有一种误入森林,不辨东西的感觉,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材料,该使用哪些材料。
他们的这种苦恼源于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在作文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呢?首先,收集材料是第一步。
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指导学生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十分重要。
从作文材料的考察,我们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所见所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作文资源,那就是书本、传媒等可以间接获取的材料资源,这一资源潜力非常广泛。
时间上可以延伸上下五千年,空间上可以跨越时空,拓展到我们不曾到达的领域。
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社会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
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要引导学生审视生活,认真研究并开掘这些资源,巧妙使用这些间接资源,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现代传媒功能十分健全,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媒体获取无比广泛的信息,因此,传媒可以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库,我们完全可以从网络、电视、书报等方面获取珍贵的材料,让他们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光彩。
一个酷爱足球的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仰视足坛星空,有人为贝克汉姆叫好,有人为菲戈惊呼,有人为齐达内折服,而我最想为巴蒂——我心中的战神喝彩!”本文小作者从精神的层面解读巴蒂——一个意志坚强,坚忍不拔的人。
这种发现是一般球迷所看不到的,正是小作者精于提炼生活,才给予读者全新的启示。
其次,储备材料是关键。
古人云“为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是真性情的流露。
新课标也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只有积极参与生活,热忱地投入到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去,才能品尝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地有所触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浅谈源于学生生活的习作教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浅谈源于学生生活的习作教学[摘要] 学生习作无话写,普遍脱离生活实际、胡编乱造。
本文分析学生写作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探索可行的解决办法:一是营造丰富的学生生活;二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素材,语文老师应牢固确立作文习作教学“生活本源观”,让学生生活“语文化”,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生活体验这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现在的学生习作大多要么无话可写,要么就无病呻吟。
学生对过去不了解,也没看清楚现实,写作时甚至出现了不真实的内容。
如一篇题为《我的寒假生活》的习作中,学生这样写道:“天气寒冷,我跟着外婆来到农田里开始摘番茄,虽说汗水不停地往下滴,可是我还是很开心。
”试问谁见过番茄十一、十二月份就成熟?既然没有番茄,又何来的摘?这个玩笑开得也忒大了吧!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对一些生活知识全然不知,就这样凭空想象,胡编乱造。
可想而知,像这样写作,能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作文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觉得主要还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教师偏重于写作知识和写作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其次习作命题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另外,小学生生活内容十分贫乏。
正如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刘国正所说:“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指导学生怎么写,不太注意指导学生向生活去探究写作的源泉。
”[1]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笔者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积极丰富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2]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3]也说明了这一点。
小学生生活比较单调,整天面对的是老师、同学、父母,好像写起作文来没什么可写,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增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感悟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巧做“无米之炊”——谈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启动构思的几种方法
巧做 “ 无米 之炊’ ’
谈 作 文教 学 中帮助 学生启动 构 思的几种 方 法
口 孙 欢
不少学 生对着作 文题 两眼望青 天 的茫 然表情 ,
恐 怕不 少语文 教师都 不陌 生 。对 于学生 来说 ,写作 文 好 比是 “ 妇难 为 无 米 之 炊 ” 巧 ,根 本 “ 什 么 没 可写 的” ;而对 于教师来 说 ,批 改学 生在 “ 无米 ” 状态 下 “ 憋” 出来的作 品 ,无 异于 啃树皮 吃野草 , 难 受 之 极 。 难怪 张志 公 先 生说 “ 文 教 学 是 ‘ 作 老
们便 能戳 破挡在 他们 面前 的一 张纸 ,看 到无数 可写 的东 西 ,从 而 打开 思 路 ,让 思 维 变得 五彩 斑 斓 。
当然 ,仅仅 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生观察 身边的东西 始终是 有
局 限 的 ,为 了学生 的构思 更深更 广 ,让学生 去看 书
离 、深入细 致 的观 察 、玩味是 启动构 思 的一 种有效 方 法 。“ 新概 念 ”作 文大 赛不 是也 曾 以一 个被 咬了
白杜 甫 当年 宽 广 得 多 ,然 而学 生 作 文 时 为 何 总是 “ 无米 下锅 ” 呢 ?其 实并 非无 米 ,而 是有 可 用之 物
片 叶 、一 杯 土 都 与 生命 相 关 ,学 生 们 观 察 角度 各
异 ,联 想方 向有 别 ,体悟 的生 死之道便 各有 不 同。 有 的联 想 到泰戈 尔 的诗 句 “ 生如夏 花般绚 烂 ,死如 秋 叶般 静 美 ” ,为生 命 的诗 意感 动 ;有 的想 起 “ 一 岁 一 枯 荣 ” 的 典 故 ,为生 命 的绵延 不 绝 而 慨 叹 ; 有 的将小 蚂蚁 脆弱 生命 的从 容不迫 与庄子 的生 死之
拙妇巧为有米之炊——作文选材谈
拙妇巧为有米之炊——作文选材谈总观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作文的具体写法,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上下功夫,过多地考虑"炊"的问题,而较少地考虑"米"的问题。
先请看一学生就如下作文题所写的文章:作文题: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实话实说”节目中讲过一个小故事:他在国外某地如厕时,发现一个小男孩在不停地拉水箱冲便,因拉不下水来而着急。
龙永图十分感慨地说,由此事可以看出,这样的小孩已有了可贵的责任感。
又据悉,我国即将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也将责任感列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请以“责任感”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大街上的风景下午时分,太阳已没有了正午时的炽热,它将温柔的阳光撒向了大街上的每一个角落。
陈华又像往日一样从学校归来了。
只是他今天特高兴,因为刚才他们班的足球队在他的带领下战胜了一支自称“天下无敌”的球队。
这时,他发现了街边有一个圆形玻璃罐,也许是他意犹未绝,于是就将玻璃罐当成了足球并练习起了他的盘带技术,接着就是一脚大力抽射,那可怜的的玻璃罐哪经得住这般折腾,只有碎在了街边。
可陈华也因此而被玻璃碎片扎伤了脚,鲜血也流了出来,他刚才的高兴劲儿一点也没有了,有的只是愤怒,但他也只好忍着疼痛回家,而那一地的玻璃碎片静静地躺在了街边。
太阳渐渐地落了下去,而且变成粉红色了,大街在它的照射下也变成了粉红色,整条大街也变得温馨浪漫了许多。
一对情侣从街的那一头正在慢慢地向这头走来。
他们说得是那么的高兴,以致丝毫没有注意四周的环境。
随着女方的一声尖叫,刚才那美好的镜头瞬间消失。
男方在回过神后发现原来是一块玻璃碎片扎穿了她的鞋,也使她的脚鲜血直流。
他就立即俯下身去,迅速将碎片捡起,一面大骂丢碎片的人,一面将手中的碎片恨恨地扔到了街中间。
然后搀扶着她离开了现场。
太阳终于落下去了,街上只能见到一二个人影经过。
这时,一辆轿车向街的这边驶了过来,只听“嘭”的一声,轿车停在了那里,司机迅速下车检查,才知道车被玻璃碎片扎穿了。
以趣入手 破解中考作文无米之炊之难
以趣入手破解中考作文无米之炊之难作者:黄向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1期当前,中考作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有三个:1.不想写;2.没得写;3.不会写。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三者中,“没得写”最为要命,因为“没得写”,“不想写”就有了借口,因为“没得写”自然就“不会写”。
所以,破解当前中考作文教学的困境关键在于解决“没得写”即“写作内容”的问题。
一、“没得写”原因与对策学生写作“没内容可写”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只重视技巧的传说,却不够重视对“写作内容”的引导,从而造成学生疲于应对各种写作手法,却没有静下心里回忆、体会、品味、重组自己的生活。
“写作内容”哪里来?一是生活经验,二是阅读经验。
但显然,面对中考的时间之紧、压力之大,教师很难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只能从生活经验入手,不一定是建立新的经验,更是要调动原有的写作经验。
“写作即经验的改造。
写的过程是搜集、再现、重组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重新体验、生成、再造生活经验的过程。
”所以,唤醒、激发才是关键,学生能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写作内容”就不再是难题。
那么什么样的“外在的生活”最容易被唤醒和激发,从而转化为“内心的生活”?笔者以为当是学生的“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兴趣”恰恰是中学生们最容易掌握的一项“技能”。
中学生虽然面对着升学的压力,相应的学习生活也比较单调,但是在这单调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够产生很多的乐趣额,在这发现乐趣、感受乐趣的过程中,就是对学生兴趣的有效培养,这些都能够成为学生进行作文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索,能够显著的提升学生进行作文的乐趣,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兴趣”与中考命题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既是《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的要求,也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各地中考作文题几乎都有“写出真情实感”的要求。
解“无米之炊”之困惑
2观察和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积累
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是以两种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来解读语言文字,解读语文教材,使它变成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这便是皮亚杰在认知发展中所强调的同化作用;另一种方式是用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解读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阶段,这也就是皮亚杰所强调的顺应。这两种方式是由认知冲突走向认知平衡所必需的智慧发展过程,而后新的认知冲突便在先前的认知平衡基础上产生,依次循环往复,推动人的认知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同化还是顺应强调的都是语言文字同学习者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多观察和体验生活,丰富积累。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都会生发出些许的感受,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指导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注重捕捉生活小事中点滴。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表达得更加的真切感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积累写作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浅谈作文教学中材料的积累泾源县黄花乡平凉庄小学牛冬敏语文教学中,最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是作文,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好比“炊”,而作文的材料好比“米”,再巧的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要写好作文就要做好材料的积累。
习作中的材料从何而来,我认为源于课本,源于生活积累。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材料的积累。
首先,要让学生从课本上积累材料。
每篇课文中都有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词句所表达的情感,积累好词佳句,以便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文中,有描写野花的一个词“五彩缤纷”。
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五彩缤纷”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这个词突出了野花多、颜色鲜艳,非常美丽。
指导学生写花时应用。
其次,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材料。
生活中充满真、善、美,充满使人进步的哲理,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
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思考,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以便写作时来运用。
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中,让学生写校园中的一处景物,有些学生善于观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将校园里的花园一年四季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材料的积累不是容易的事情,也非一日能做到,需要学生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材料的积累,也不仅仅是词句的积累,还有修辞、表达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要想让学生成为“巧妇”,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去备“米”,只有备好“米”,才能做出可口的饭——作文。
作文教学中如何攻克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
过学生读 , 教师讲 , 平时采集 ( 摘抄 ) 而来 ; 二是生活材料 , 即来 自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生活中的实践 。前者是直接的语言 材料无须加工 ,可 以直接用于写作 ;后者是间接材料,须经
过一番加工制作的心理活动过程 , 才能由感知变成语言材料。 有些学生虽然有了感知 ,但缺乏直接材料 ,就会 出现冰心老 人所说的“ 脑子时有东西而笔下却表达不 出” 的尴尬。因此 ,
定 作文 题 目。学生 对 此兴趣 盎 然 ,一 下子 拼发 出了丰 富 的思
读书心得交流或摘抄本展览评 比等 。课余时间 ,指导学生办 手抄报。这样 , 课 内外结合 ,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获 得更大的信息量 ,形成 良好 的自成系统的读书习惯,拓宽阅 读面,扩大素材的储存量。如果长期坚持办手抄报,还能促
验 ,因而 ,在作 文教 学 中无 法掌 握学 生 的兴趣 所在 ,在指 导
来描述情境 ,抒发美的情感 。创设情境有各种各样 的方法 ,
如可 用 实物演 示 或 图画再 现 ,可 以用美 妙 的音乐 渲染 ,教师
生动的语言也可以将学生带人特有的意境中。我指导学生观 察操场上的一棵榕树时 , 恰好是个有风的 日子 ,树叶沙沙作 响,我启发学生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 , 写道: “ 一阵微风吹来 , 榕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 , 像是一位饱 经风霜的老爷爷发出爽朗的笑声” 。 多么动人的语言 , 多么美 丽的想象。美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置身其中,充 当某个角色 ,尽情享受想象的喜悦 。 在此基础上,还可多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 ,这样可让学 生的思维如天马行空般驰骋 ,符合儿童的天性 ,能把儿童潜 在的想象力发展成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
2 0 1 3年第 7 期 ( 总第 7 9期 )
变“无米之炊”为“文思泉涌”
变“无米之炊”为“文思泉涌”作者:黄元昌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05期人们常常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们也常常为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而焦心,为积累作文素材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认为:要解决“无米之炊”就要——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课标”指出要:“以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笔者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去观察,去积累,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悟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引导他们观察家乡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民警指挥交通、退休职工发挥余热、医生热情为病人服务、教师关心学生、爷爷奶奶勤俭朴实、叔叔阿姨尊老爱幼、同学之间互助互爱。
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鸟兽虫鱼、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变成文字材料,写到日记当中去,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谱真意。
时间长了,学生的日记成了一本很好的《写作素材》,里面记录许许多多生活素材,写作时信手拈来。
二、体验生活,厚积薄发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作文源泉——生活,远离现实生活,文章自然成了无本之木。
于是笔者在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描写生活。
当上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感受自然”的时候,笔者先带领学生到野外走走、看看,观察周围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坐在河床上,笔者指导学生:天空是怎样,河水有什么特点,河里的鱼儿怎样活动,河床的小草、树木长得如何……同学们经我这么指导,观察后心领神会,结果,这次学生的作文内容充实,描写细致,生动形象。
此外,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
在学校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参加“三月三歌圩”社会实践活动的见闻;做好人好事受到他人的赞扬;考试失利时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的愤慨等等。
无米成炊--如何指导学生写应试作文
无米成炊--如何指导学生写应试作文
周敏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4(000)013
【摘要】写作的根基是阅读,阅读是米,写作是炊,只有阅读才能成炊。
如何在短期内通过训练,让学生写出符合考场要求的作文呢?文章就此问题作了探讨。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周敏
【作者单位】睢宁县庆安中学,江苏睢宁 22124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无米”成炊——资源不足下的创新 [J], 沈沂
2.找米而炊,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J], 陈晓萍
3."无米可炊"到"有米好炊"——探索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J], 张富文;
4.台州塑料业:"无米成炊" [J],
5.台州塑料业:“无米成炊” [J], 叶庆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米之炊”的真相
——学生作文指导杂谈
王怀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个成语。
大凡老师在发现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时,就会用这个成语来告诫学生,要懂得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作用;而学生在作文没有素材时,也会借助这个成语,来表达心中的一种无奈。
这种基于作文素材缺乏而言的“无米”问题,与作文内容的来源相关,是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中,需要认真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到四个“看”:
一是立足生活实际看,说是无“米”又未必。
如果就广义角度来说,中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积累不到象成年人那样多的写作原料,固然不错。
但“少”,毕竟不等
于“无”。
年龄小也有年龄小的生活内容,总还是有一个作文素材的基本来源。
所以,作为学生来说,更要把这个先天本身就不足的基础利用起来,尽可能地备下一些作文素材。
如果仅因为经历不如成人多,就认为反正没有生活基础,不如放弃努力。
这样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会加重作文“无米之炊”的困境。
二是立足认识实际看,“米”非天上掉的“馅饼”,还得有意去收集。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也是与人对事物的关注程度相关的。
一方面,生活实际中发生的事情太多,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记得住;另一方面,下意识中记住的事情,往往只是那些较有刺激性的事情,很多看似没什么刺激性的事情,就会不感兴趣,不会有多少记忆。
就这样,如果不去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记忆中往往留不下多少可供写作用的素材。
到了作文的时候,自然也就会觉得腹中空空,没有东西可以言表。
即使是经历丰富的成人,也会同样逃脱不了写作“炊无米”的窘境。
所以,如果平时总是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作文的“炊米”就会多起来,就可以减少“无米下锅”的烦恼。
三是立足能力实际看,因为不懂识别或加工,而把“谷子”
不当“米”。
其实年龄小,不只是学生经历少的原因,也是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思维水平仍属肤浅的缘由。
在他们还不懂写作的时候,一些本可以用来写作的原料,他们还不知道鉴别,所以,一同视如于无,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
因此,学生们在寻找作文内容的时候,都不要简单以为作文内容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与内心已有生活素材必有“天作之合”。
其实,任何生活素材要成为作文内容,都是要动脑筋加工和提炼的,正好成为作文内容的绝配素材,才是真正近乎于“无”的。
所以,当我们未能找到作文内容时,还要多问问自己,会不会因为对作文素材“不知鉴别”或贪图现成、“懒于提炼”而产生误判,把“谷子”不当“米”,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唱着“没米下锅”的歌谣。
四是立足教学实际看,只有“土谷”并无“洋米”,高攀不上作文教学要求的“高大上”。
一些学校的作文教学,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实际出发,导致学生更是不知到哪里找到可写的作文内容;造成学校作文内容要求的“阳春白雪”,与学生心智认识中的“下里巴人”之间永无休止地“内耗”。
其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身心发展实际出发确定作文所要写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用得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并体现于书面表达之中。
学校作文教学,在学生作文内容指导上,突出的是社会教化要求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
学校老师一是怕错,生怕学生写出的是错误的思想认识;二是怕低,怕他们写的是没有什么社会意义的东西,于是灌输许多现成的、成人化的东西,却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他们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和认识。
作文教学固然要承担社会教化任务,但这不是靠脱离实际、人为拔高的教学办法能够实现的,硬要这样做,无非就是不许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认识。
一般人可以思想,而不用写作表达;可学生因为接受教育需要学习写作而非要表达,且要表达不是他们所想的东西!—
—请问在下,您是何意?
所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天可怜见,尊重孩子那片尚不肥沃的处女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让学生能够真正、充分、自由地把自己在生活学习和身心发展中习得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把受社会教化的实际程度和水平也体现出来,进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引导,既达到作文教学目的,又达到社会教化目的。
这样,作文的“巧妇”,也才能真正在“有米之炊”中成长起来!
谨记:“无米之炊”,并非天意,而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