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1-1 孔子与老子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归正;
(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
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 全面理解孔子“礼”的思想
• (1)含义:“礼”指西周时期的等级名 分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 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 的要求。
• (2)途径:“正名”,即按周礼的制度 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 来,达到贵贱有序。
• (3)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 (4)评价: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 守的一面。但孔子并没有一味保守,他还 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 治。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原因)
2.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意义,但在当 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 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 视。
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岳麓版文化史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1.核心思想: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 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 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 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 来。 ——江泽民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2012.9.3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1.核心思想: 仁者爱人
仁者,人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中庸》
——《论语· 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颜渊》 ——《论语· 公冶长》
儒学与世界 人类要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 ——汉内斯〃阿尔文 (诺贝尔奖获得者)
二、老子与道家思想
1.哲学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老子与道家思于天子的圣人之家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3.地位: 不被重视
成为正统 影响深远
今天的孔子 儒家思想至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011年3月14日, 中国救援队在 日本岩手县大 船渡市搜寻幸 存者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3.地位: 不被重视 成为正统 影响深远
世界的孔子
1.哲学思想: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辩证法思想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导入:山东一自古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分别指什么?或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称赞的是谁?学生答后总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知识。
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对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何重大影响呢?教学过程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前551——前479年)(一)自主学习: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义之邦,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儒家文化文化的发源地,做为山东人,你如何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做一简介呢?请填写孔子知识小档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材料二: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请完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2)材料一、材料二中所说的“礼”指什么?为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什么?哪则材料符合此主张?(3)材料四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三)各抒己见:展示材料:“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最终)
教学目标:
熟悉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探讨孔子、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 生的深远影响。
孔子小档案 1、孔子的生平:时代:春秋国籍:鲁国简历:
出身-出仕-出游-出书
地位:
孔子是我国伟大 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
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 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 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 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 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 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 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3、问题探究:孔子的思想历史地位?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汉 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逐渐完善的儒家私学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他的 故乡曲阜,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场面华丽,气势恢弘。而且孔子 的思想飘扬过海,影响深远。但 是,他的生前是否真的如此风光 呢?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 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 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 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当时未被统治者重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老子
“道”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者 历史地位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 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 材料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 材料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老子》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1)“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
(1)对统治者而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对所有人而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 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一) ——— • 一、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Fra bibliotek核 心
1.“仁”:仁者爱人
2.“礼”:克己复礼
3、提倡“为政以德”
1.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鬼神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先进》 态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的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仁者爱人” 实现爱人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2、“礼”的学说:克己复 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文化史1课、孔子与老子
孔子之
改
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孔子思想 ⑴思想核心 ⑵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德治”/“礼治”) “德” 逐步改良政治
孔子之
“鬼”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 谓知矣。”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对“鬼神”有怎样的主张?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 在优先位臵,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二、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其人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宋代的福建泉州老君岩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 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之
2、孔子思想 ⑴思想核心 ⑵政治思想 ⑶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重视人事(关注社会)
⑷教育思想
孔子之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差别的爱)
实现途径:“忠恕”
含义: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克 ②“礼” 己复礼”,外在的社会规范) 实现途径:“正名”、
孔子之
“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拱)之。”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主张:为政以德(即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 化百姓。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7张)
第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孔子画像
老子雕像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东方圣地” 孔子故里— —曲阜 曲阜是我国 著名的历史 文化古城,孔 子故里。西 方学者将孔 子与耶稣、 释迦牟尼齐 称为“世界 三圣”,以赞 扬孔子集古 圣先贤之大 成。因而孔 子故乡曲阜 便被誉为 “东方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二、老子的学说
2.老子的政治主张:
老子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 下”
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 取天下。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 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孔子周 游列国
孔子拜谒老子
《道德经》石刻书法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二、老子的学说
1、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பைடு நூலகம்
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 春秋时期楚国人, 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二、老子的学说 1.“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 物 1.老子的哲学思想: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 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 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主要有儒家、道家、 法家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代表各阶 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者思想家,都 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 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孟子(战国)
思想主张: • 仁政(思想核心) •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 性善论 •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 • 《孟子》被当做经典。孟子被尊为“亚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3、荀子(战国) (唯物主义者)
主要思想: • 天行有常(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制天命而用之(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性恶论(后天教育)
评价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 认识它的影响? • 含义:所谓“无为”是指不忘为,不胡作非 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 ”的效果。 • 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规律, 顺因自然,在历史上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 回复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今天建设 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但老子 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是一 种历史的倒退。
二、流派——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
主要思想:
① ② 哲学: “道”是万物本源 “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思想,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政治: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向往“小国寡民”,愚民政策
评价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思想:
政治:仁、礼、为政以德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
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 立,有仁爱但仍有差别 的温情社会的理想社会
评价: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 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 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 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 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 对后世的中国有哪些影响?
① “仁”的思想体现出孔子对一般民 众的关注和爱护,这种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 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起了积 极作用,对现代人本理念也有借鉴作用; ②孔子还把“仁”看成人生的最高理 想和高尚情操,培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 的民族传统;
周游列国 宋 国 郑国
蔡 国
卫 国 鲁 国 55岁离开 鲁国
陈 国
楚 国 64岁重返卫国 68岁回到鲁国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孔子 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 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 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 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 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 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这种思想具有怎样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1.进步性: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 原则, 利于自我塑造高尚人格,和谐人 际关系,进而稳定社会秩序。“仁”是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主流,对构建和谐社 会有重要意义. 2.消极性: 仁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阶 级服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制度。
第1课 孔 子 与 老 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编制:审核:审批:时间:2011-11-4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关于孔子、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影响;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 C.“克己复礼” D、“仁义”和“王道”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
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一课__《孔子与老子》(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三)
孔子问礼于老子
二、老子与《道德经》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1.老子生平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 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无 为 而 治
2.老子之思想
(1)哲学思想 a.“道”-世界本源 b.朴素的辩证法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对老子思想的评介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主张 “无为而治” ,反对严刑竣法——实质是反对 积极 统治者强权政治,体现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 3、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 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避世思想。
1、“无为而治”:(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材料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
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原始 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名”:正“名” 政治主张: (2)人生 观: 为政以德 敬而远之 道德标尺 外在强制 公义强迫 改良政治 关注现实
思 想 核 心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孔子与老子》参考教案2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
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
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第1课 孔子与老子l
2、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 “敬鬼神而远之” “守静”
A.
B.
C.
D.
A
3、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在: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改良政治
3、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一 孔子
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生平
请留心影片内容,结合课本,准备回答问题
一 孔子 请回答:
(1)简述孔子的历史地位
1、历史地位: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一 孔子
(2) 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 ①内容: “仁者爱人” ②实现途径:“忠恕”
9、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
C、具体的物质
B、抽象的概念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儒」的由来 「儒」在古代指以教书相 礼等为职业的人。 儒家与儒学的形成 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 「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 知识传授弟子,教人做有道德修 养的君子。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 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 「儒家学派」。
《道德经》石刻书法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在自 己五十岁的时侯拜见了老子,随后便发出了:“其犹 龙邪”的惊叹!老子是谁?他为什么能让孔子见了他 之后发出惊叹?
今天的西方社会 为什么掀起学习 《道德经》热? 他们在《道德经 》中到底发现了 哪些玄机?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 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对于我们今天的 中国人来说,它的指导意义究竟在哪里?
阅读下列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 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1)依据材料回答,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当 怎样看待儒家文化? 参考答案:(1)主要有“恭、宽、信、敏、惠”五 方面的内容。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和协调社 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现实意义: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 德建设都有积极影响。看待: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 瑰宝,我们应吸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
必修三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件(共43张)
•
仁:爱人、爱人民、爱社会•礼:尊重Fra bibliotek人、遵守社会规范
•
义:正义、公平、公正
•
智:智慧、聪明、有见识
•
信:诚实、守信、有信用
•
忠:忠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朋友
•
孝:孝顺父母、尊重长辈
•
悌:尊重兄长、尊重朋友
•
勇:勇敢、勇敢面对困难
•
廉:廉洁、廉洁自律
•
耻:羞耻、知耻而后勇
•
恭:恭敬、尊重他人
•
宽:宽容、宽容他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主 张“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哲学思 想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孔子:注重教育强调“有教无类”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老子:注重养生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通过养生保持身体健康追求长寿。
孔子:强调“仁爱”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 处。
老子:强调“无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 平静与和谐。
•
敏:敏捷、敏捷思考
•
惠:惠及他人、帮助他人
•
柔:柔和、柔和待人
•
刚:刚强、刚毅不屈
•
直:正直、正直做人
•
严:严格、严格律己
•
敬:尊敬、尊敬他人
•
静:安静、安静思考
•
谦:谦虚、谦虚做人
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 治
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无为而无不 为即无为而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孔子与老子
年代:
籍贯: 地位:
作品:
思想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想一想
核心思想:“仁”和“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突破一:基本内涵(仁)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
❖ 请同学们为老子设计一张名片
年代: 籍贯: 地位: 作品:
想一想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影响:哲学方面
黑格尔
德国19世纪 辩证法大师黑格 尔读过老子的著 作,对老子极为 赞赏,他的辩证 法受到老子对立 转化思想的影响。
影响:政治方面
美国前总统里根 1988年在“国情 咨文”讲话中说: “中国的老子曰治 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思想在美国 走出70年代的 “滞涨”危机中发 挥了重大作用。
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思考:在春秋时期,孔子的而思想是否会被采 纳和重视?为什么?
❖ 境遇:不受重视 ❖ 原因:时代在变化,礼崩乐坏,新兴的诸侯为争
霸天下需要富国强兵,扩大自己的实力,
孔子代表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是不
符合历史发展变革的需要和新兴统治者争
夺霸权的需要的。
孔子历代的封号,说明什么?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 的地位。 重点:记忆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 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智慧。
孔 子
孔子
走近孔子知其生平 阅读经典悟其思想 纵横古今看其影响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解读】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使用说明】课前完成预习和习题,提出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以便课堂解答【课前预习】【思考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三“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的“礼”的实质是什么?(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课后习题】B级1.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B.农本思想C.有教无类思想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表明老子主张A.“为政以德” B.不能转化矛盾C.愚化百姓D.“无为而治”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5.于丹教授在国外的《论语》讲座很受欢迎,很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
这表明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C.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在现代的意义A级1.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井田制的崩溃〔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晋卻①至与周争②田。
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③》〔材料三〕子产使都鄙有章④,上下有服,田有封⑤洫,庐井有伍。
──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⑥年》〔材料四〕初税亩⑦,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⑧》〔材料五〕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⑨,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左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春秋》经的主要著作,其中《左传》以记事详细、议论精辟见长,相传作者为鲁史官左丘明。
以上史料描述与周王室争田事件和鲁国实行初税亩的赋税政策,对了解井田制的崩溃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周时,土地属周王所有。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大不如从前,诸侯势力膨胀,周天子控制土地和人民的局面越来越难以维持。
因此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用地的事件经常发生,从天子到大夫,相互间为了一田一邑引起纠纷的事屡见不鲜。
公元前580年,晋大夫卻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把官司打到晋侯那里。
由于晋侯的支持,才承认属“王室之邑”。
这些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经丧失。
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侵田夺土,一再破坏井田的封疆沟洫,井田制在这一过程中,日趋解体。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明显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和推广,私田增加。
统治者为了剥削收入,开始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如齐国“相地而衰征”。
即按土地多少、地力的贫富美恶,作为征税的标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影响和意义重大。
在税亩之前,鲁国田赋仅出于藉田,公田,即十取一也。
在税亩之后,田税既取之于公──藉田,也取于民──私田。
原来私田之收全归自己,现在也要按亩纳税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收赋税,这表明公田私田之间的界限,被取消了,即鲁国正式承认私田存在的合法性,也反映出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井田制崩溃了。
(1)晋大夫卻至与周争鄇田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不起作用,已不复存在土地王有的概念。
(2)郑子产扩大井田的封疆沟洫日趋解体。
(3)鲁国实行初税亩,打破公田私田界限,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彻底崩溃了。
【注释】①卻音xì。
②鄇音hóu,温之别邑。
③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
④章、服,指制度。
⑤封,田界,田有封洫指扩大封疆沟洫。
⑥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
⑦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
⑧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
⑨履亩,按实际亩数。
2.王室衰微〔材料一〕隐公三年夏,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
王贰②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③质④。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⑤虢公政。
四月,郑祭⑥足帅师取温⑦之麦。
秋,又取成周⑧之禾。
周郑交恶⑨。
──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战于⑩葛。
……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
祝聃射王中肩。
……──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材料三〕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解读】《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经典《春秋》的三传之一,相传为鲁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上三则史料分别描述“周郑交质”、“周郑交恶”、“问鼎中原”,对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很有参考作用。
郑武公因护平王东迁有功,武公、庄公父子相继担任周平王卿士(执政大臣)。
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平王欲使虢公参政,引起庄公不满。
平王惧而否认其事,为保证互相信任,周王室与郑国互派了人质。
平王死后,王室打算任用虢公,郑庄公为此进行报复,抢收了王室的庄稼,周郑的关系由此恶化。
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王收回郑庄公的执政权,同年秋,周王调动诸侯军队伐郑。
郑庄公率军与王战于葛,郑将祝聃射王中肩,王师败。
可见天子的威风扫地,荡然无存。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60年),楚庄王率军队攻打已经迁徙到伊水流域的陆浑之戎,随后来到洛水,在周的疆土上陈兵示威。
楚庄王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意欲取而代之。
(1)周郑关系由“交质”到“交恶”,周王室已丧失“天下共主”的权威,周郑最后兵戎相见,战斗中郑祝聃射王中肩,可见天子的威风扫地。
(2)楚庄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极轻视王室,欲取而代之。
以上两则史料,集中显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与一般小诸侯国无异。
【注释】①卿士,指王卿中执政的人。
②贰,动词,有贰心。
③交互相。
④质,人质,以太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
⑤畀bì,给予。
⑥祭音zhài。
⑦温地名。
⑧成周,地名,洛阳市东。
⑨交恶:互相憎恨,恶wù。
⑩xū,即长葛。
楚子,楚庄王,《春秋》贬之为“子”。
陆浑之戎,古族名,原居甘肃一带,春秋时迁至伊洛河一带。
观兵,检阅军队以示军威。
九鼎,象征王权。
3.诸侯士大夫崛起〔材料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①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解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卷,52万余字,分为本纪、世家、书、表、列传五种体制,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分为20篇,486章,内容丰富、广博,直至今天仍有广泛的用途和较高的价值。
以上两则史料描述了春秋时期兼并战争的情况和王室衰微,诸侯、大夫势力增长情况对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很有参考价值。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一个大动荡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出现了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的兼并战争。
出现“诸侯不能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另一方面诸侯大国之间开始出现争霸战争,先后做霸主的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孔子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这样说:西周时期,是“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期。
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专征伐,很少有维持十世的;政归大夫,出不了五世就会变成了“陪臣执国命”;陪臣势力能维持三世的已是很稀少的。
这也就是说,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先是诸侯势力的增长,王室衰微;接着是大夫势力的增长。
诸侯、士大夫的先后崛起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了。
(1)各国间的兼并战争争霸战争,说明了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实际情况。
(2)各国内部内乱不止,出现了“政归大夫”、“政归陪臣”这样的情景,即士大夫的崛起。
【注释】①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代国家。
②希,同稀,少有。
4.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材料一〕秦师过周北门……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①韦②先,牛十二犒③师。
──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材料二〕简子誓曰:“……克故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庶人工商遂④,人臣隶圉⑤免⑥。
”──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材料三〕朱公以陶⑦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故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⑧。
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⑨富。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解读】《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以工商业致富的货殖大家立传,着重反映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以上史料集中反映社会各阶层地位变化商人的出现,即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政治上的动荡,井田制度破坏了,从而使一个新的阶层──商人诞生了,而且弦高矫命犒秦师,足见商人的作用日见重要。
战国时期,大商人往来列国之间,陶朱公(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
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
邯郸人郭纵从事冶铁,富比王侯。
春秋时晋国赵简子战前宣布:参与战斗的老百姓及工商业者可以当官,免除一切奴隶。
这虽然是战争前的动员令,但能够推动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1)商人的出现,显示出阶级关系的新变化;(2)商人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
【注释】①乘shéng,四。
②韦,熟牛皮。
③犒kào,犒劳。
④遂,指进仕。
⑤人臣、隶、圉,都是奴隶。
⑥免,免做奴隶。
⑦陶,山东定陶。
⑧抗礼,为宾主之礼。
⑨埒léi,比。
5.“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国统治者重用〔材料一〕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材料二〕下令国中曰:……诸侯卑秦①,丑莫大焉……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②。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材料三〕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孰隗以招贤者。
──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材料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材料五〕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解读】上述史料都记述了各国喜士,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
赵简子发布战争动员令:能战胜敌人士可以授予十万田,意即对士的重视。
秦孝公、燕昭王、齐宣王都非常重视士,这些都缘于国家积弱,宗族人臣不能自振。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都是养士“三千人”,可见当时养士之风大盛,因此,士在社会政治运动中活跃起来,如侯赢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扮演重要角色。
各国君主喜士,士在社会活跃起来,各国养士之风大盛。
【注释】①卑秦,瞧不起秦国。
②与之分土,裂地封之为侯。
6.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材料一〕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礼记·王制》〔材料二〕师氏掌以①诏王。
以王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