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历史课时作业:专题4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专题四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练习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练习人民版必修2正确的理解是:近代化交通工具随着列强的侵华传入中国,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也使近代交通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但还要看到其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6.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但中国的公路交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包括( )旧中国的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燃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轮船运输航运业发达A.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是一道原因分析型选择题。
公路交通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影响其发展的原因除了技术设施外,政府的政策、国家的实力、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物质条件也是影响公路发展的重要原因。
至于水运,完全可以与公路交通各取所长,并行发展。
所以选 C。
7.中国人的第一条电报线出现在 ( )A.上海B.北京C.台湾D.广州【答案】 C【解析】 1877 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关于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邮政通信事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信建设的步伐加快1866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1896 年,清政府正式办理邮政,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排除④。
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 )信息传递快捷简便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答案】 C【解析】注意是“不属于”,通讯工具和电讯事业发展便于人们交流,故C项不正确。
(20__ ?湖北黄梅一中期中)街道、路桥命名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历史沿革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同时还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列哪些街道、路桥最有可能是90 年代命名的是 ()①民营街②惠民路③革命桥④和谐路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注意时间“ 20世纪90年代”。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知识点总结专题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预习提纲1.总结交通工具的更新过程。
2.想一想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是什么?3.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思考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5.分别总结邮政和电信(电报、电话)事业的发展过程。
6.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7. P70【自我测评】2: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明显。
请谈谈这方面的具体表现。
看问题,翻翻书,想一想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什么?2.近代百年中国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的集中表现是什么?3.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4.近代的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5.民国时期城镇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6.说说自行车是怎样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的?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哪两个交通工具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8.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什么时候建成?9.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是?10.中国的铁路建设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较快发展?原因是什么?11.青藏铁路什么时候全线贯通?有什么重要意义?12.中国什么时候出现了有轨电车?出现于哪座城市?13.公共汽车从哪一年开始在上海运行?14.中国什么时候结束了城市没有地铁的历史?15.介绍一下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的情况。
16.中国的民航事业始于什么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航运营情况如何?17.为什么现代中国的交通工具呈现多层次的特点?18.什么时候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此时中国的通信事业处于什么状况?19.什么时候中国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20.海关从哪一年开始试办邮政?21.“大清邮政局”哪一年正式成立?其通信范围如何?22.什么时候出现中华邮政?23.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有什么作为?1 / 5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知识点总结24. 1877年的随后几年,中国电报事业有何发展?25.无线电报创自于哪一年?26.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我国还开设了什么无线电报业务?27.电话什么时候传入中国?28.民国成立后,我国的电话事业有何发展?29.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邮电部什么时间成立?有什么意义?30. 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通信设施有何发展?31.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的电话运营情况如何?32.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课本部分习题答案1.P70【学习思考】: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答: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信件等。
最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随堂演练:专题4 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四第2课1.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C)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火车、轮船、飞机是西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它的传入逐渐改变着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其运行时间相对固定,因而人们不得误时,同时它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是其结果,排除②。
①③④正确,故选C。
2.徐志摩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C)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解析】从材料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看,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
3.1896年,中国的铁路里程是370千米,三年之后,发展到650千米,到20世纪初期,铁路里程为9 292千米。
铁路建设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A.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清政府摆脱了旧有的观念C.民间筑路风起云涌D.清末“新政”成就突出【解析】中国近代的铁路大多由列强所控制,西方国家把修筑铁路作为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重要手段。
B、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反映的内容在当时所占比重较少。
故答案为A。
4.(2017·日照)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
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
这主要说明(C)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解析】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电车制造和运行中遭到抵制阻挠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国人思想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介绍电车一项内容,不能说明上海受工业文明影响最深,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优质设计(6页)完整篇.do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优质设计(6页)1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第四章第二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河间四中张强一、课前系统1、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3)本课与初中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交通和通信工具变迁的概况,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背景知识。
而高中教材则偏重对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从出行方式、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同世界联系等方面归纳交通通讯工具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析(1)学习对象分析①高一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能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
②所带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2)知识背景分析①初中教材已经对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具体史实有了介绍,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高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是有利的一面。
②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重点。
③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所以,教师需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26)

1909年9月24日,中国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通车。
材料二:日本《朝日新闻》写道:“铁路所布,即权力
所及。凡其他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 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 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 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 吾俎上之肉。”
拥堵的成都
发展迅猛, 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 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
材料一:教材课后材料
•近代铁路已对中国形成冲击 •顽固势力强大,对新生事物接纳的艰难 •新生事物必将带来更广泛的影响……
•铁路交通有发展,近代 化 •带半殖半封色彩,不独 立自主、发展缓慢 •地区发展不平衡
材料五:共和国时期 独立自主发展
•一五期间 •十年建设时期 •文革后期,邓小平整顿铁路
青藏铁路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和谐号动车组 上海磁悬浮列车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造了第一艘汽船。以 蒸汽机推动船两侧的明轮,称为“轮船”,并在 哈得逊河试航成功。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1、交通工具发生怎样的变化? 交通近代化
轿子、马车、舟船等传统交通工具(人力)
自行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 交通工具(机械动力)
2、促使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发生重大变化的因素:
生产力 科技的 政治 观念的 西方 生产生活的
发展
进步 变革 改变
影响 需要……
3、目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使用状况:
列强抢夺路权,侵略中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教案(4页)-word文档

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新课标提出“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了解新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更新的基本史实,理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2、通过思考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原因所在,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的历史分析能力。
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它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之一,是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
3、通过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用相关图片和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表现,分析其原因,掌握比较分析的方法。
2、结合本地实际,用地方特色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学会用观察分析的方法理解交通和通讯发展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学习中认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为前提,体现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深刻领悟到只有走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他们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突破】重点: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提起交通我们并不陌生,但是知道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历史恐怕很少有人说的全,特别是当代社会是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其中,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
世界也正因为此而变得更加渺小。
那么,交通和通信工具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如此先进的地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交通工具概念2.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
历史必修2 专题四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 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单选题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2.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
”这说明当时( )A.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B.交通管理急需解决C.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D.西方科技传播快速3.轮船进人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表明( )A.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B.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C.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D.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4.“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话B.电子邮件C.邮寄信件D.电报5.近代有竹枝词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A.铁路运输业B.水运业C.航空业D.电报电信业6.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7.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词宣称:“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二课练习题及答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课标要求
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
了解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展。
2、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会考梳理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b)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畜力向的演进。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较乡村显着。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人力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王国”)、(出现1906年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出现于1924年的,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轮船。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第2课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最能完整地反映民国时期我国交通特点的是(C)
A.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是自行车
B.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乡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C.人力车、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并存的交通工具
D.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
【解析】旧中国经济实力弱,电车与公共汽车数量有限,所以不可能成为城乡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B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A、D两项错误。
2.下列有关中国的民航事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A)
①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②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③新中国成立后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④成为乡村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飞机不可能成为乡村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排除④。
3.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但中国的公路交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包括(C)
①旧中国的政治腐败②民生凋敝
③汽车和燃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④轮船运输航运业发达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原因分析型选择题。
公路交通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影响其发展的原因除了技术设施外,政府的政策、国家的实力、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物质条件也是影响公路发展的重要原因。
至于水运,完全可以与公路交通各取所长,并行发展。
所以选C。
4.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C)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解析】注意是“不属于”,通讯工具和电讯事业发展便于人们交流,故C项不正确。
5.(2016·广东中山)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D)
A.晚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D.重庆国民政府
【解析】晚清并未在西南地区大规模修建铁路,故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主要在北方进行交通建设,故B项错误;北洋政府统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不可能在西南大规模进行交通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建交通路线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即抗战大后方所在地,主要为抗战服务,故D项正确。
6.(2016·新疆乌鲁木齐检测)旧中国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修建的铁路轨距是1米,俗称为“窄轨”,与中国当时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
这种情况产生的直接原因是(D)
A.南北地方地理环境差异显著B.重工业基础薄弱
C.列强的经济侵略D.铁路建设各自为政
【解析】“窄轨”涉及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遍布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并没有体现明显的南北差异,故A项错误;重工业基础薄弱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但是与材料并没有相关,故B项错误;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体现在争夺修筑铁路权,并以铁路的延伸进行侵略,但是与“窄轨”并不相关,故C项错误;“窄轨”修建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一方,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图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图片反映的内容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说明随着西方交通工具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2)反映了电讯产业的快速发展。
说明我国通讯工具变化巨大。
(3)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素能提升
一、选择题
1.(2017·德州)“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散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
”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A)
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局面被打破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
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解析】按照材料意思,“少入洋商之手”是“收回利权”的重要举动,也就意味着近代以来外国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被打破,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来消费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列强在中国水运方面的利益被洋务派分割了一部分,但是看不出来所占比例多少,更不能等于列强所有在华贸易都被分割,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生活方式变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7·韶关)表中史实反映出(C)
A
C.中国吸收西方发明的重要成果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发明时间与传入上海的时间,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可知中国对西方发明接受进程逐渐加快,故A项错误;材料只以上海和成都作为东西部的代表,但是不仅仅局限于上海成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东西部都有西方发明的传入与吸收,故C项正确;材料中上海不属于内地,属东部沿海城市,故D项错误。
3.(2016·山东滨州)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或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B)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殖民地的特征,故D
项错误。
4.(2017·海南海口)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而且直到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主权的部分丧失,与半殖民地色彩无关,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黄包车对市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
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
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中国第一台机车:“龙号”蒸汽机车,奠基了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基础。
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
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
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请完成: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应,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