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飘荡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近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但热闹背后,似乎欠缺“语文味”。
那么,语文课堂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前不久泰兴市小学张映蕾老师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语文味”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一、教学语言蕴含“语文味”“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就应该有“语文味”。
曾有人说过,不同水平的教师教出来的语文课“语文味”是不一样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所教的知识要丰富一些、深刻一些。
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听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优美语言的熏陶下学生的语言才会变得丰富而优美。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学会“煽情”,一篇并不优美的文章也可能因为教师饱满而丰富的语言而显得“语文味”十足。
或新颖别致,或娓娓动听,或幽默诙谐,或庄重浑厚……只要教师的语言始终和文章本身的情感相匹配,课堂就将始终溢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张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美的语言和文字俯拾即是:“重阳节热闹的景象触动了王维思乡的情弦,此时节日的快乐是别人的,思念却是王维的。
谁再来读一读?”“一山之遥,千里迢迢,这真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谁能读出王维那浓浓的绵长的思念?”“读课文,品诗句,我们感受到王维那浓浓的思乡之情飘散在异乡特有的环境中,弥漫在重阳节那热闹的场面里,深藏在王维的万千思绪间……”“相聚的快乐和天各一方的伤感交织在一起,织成了一张大大的密密的思念的网。
谁把这段文字连起来读一读?”……张老师用诗一般华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去解读文字背后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亲之情、思乡之意。
二、阅读教学洋溢“语文味”文本背后蕴涵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
教师始终要把自己定位为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设计者,通过“读”源源不断地向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输送养料,为塑造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
让语文课充盈浓浓语文味
《花钟》可定为言语表达的多样性。 《蜜蜂》可定为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玩出了名堂》可定为言语表达的条理性。
语言表达的“精彩妥帖”是语文学科学 习的个性------所运用的文字恰好表达了要 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语文味的提出----咬定青山不放松
“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或教 学理念提出已将近十个年头了。
北京小学:吉春亚
语文----何为语文? 语文教学-----何为语文教学? 语文味-------语文的个中之味是什么?
“语文味”的提出 “语文味”的感性概念认识 “语文味”的课堂追求 “语文味”的教师素养
语文----何为语文?
小语教坛热闹非凡: 个人风格展示 教学流派比拼…… 莺歌燕舞 繁花似锦
4、板书设计利于训练语言
一路花香
故事
惭愧 一丝高兴 伤心 善于利用 创造美丽
道理
司马迁
忍辱
发愤
活
写 《史记》
负重
传承文化 发扬精神 辉煌巨著 继承父业 完成嘱托 实现价值
徐悲鸿励志学画 事实 (总) 真正的中国人 为国争光
像……骏马
潜心临摹 生活清苦
(分)
勤学苦练
5、拓展延伸追求能力生成 《绝句》的最后拓展环节: (出示图:黄鹂、白鹭。) (出示:黄鹂 ,白鹭 。) 生1:黄鹂枝头叫,白鹭天上飞。 生2:黄鹂立枝头,白鹭飞青天。。 生3:黄鹂窗外鸣,白鹭门前飞。 (出示: 黄鹂, 白鹭。) 生4:枝头立黄鹂, 空中飞白鹭。 (出示: 黄鹂 , 白鹭 。) 生:枝头黄鹂鸣叫,空中白鹭飞翔。
1、复习巩固课文中的9个生字。感情朗读 课文。 2、通过“不自在”、“一阵轻松”等词 语想象小男孩的内心活动,能在便条上向老 奶奶说明事情的经过并道歉。 3、知道老奶奶为什么说“我为你骄傲”, 体会要承担责任,宽容待人。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修养情操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感悟。
语文课不仅要有知识性,更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
一、闻“语文味儿”要闻语言的韵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
而一种美丽的语言,总是带有鲜明的韵律。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而应该让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文章的节奏中感受语言的美感。
让学生读一首古诗,领略其中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欣赏古文中的平仄对仗,感悟句子的起承转合。
通过欣赏、研读古典文学,学生将会在感受语言魅力的提升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看“语文味儿”要看文字的情感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融合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阅读语文课文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襟怀摄人的情感。
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品味,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情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感悟到文字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写“语文味儿”要写出个性与思想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更应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个性和思想。
写作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巨大提升,通过写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展现个性和思想。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日记、作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纸上展现自我,展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展现出对文学的独特理解。
让课堂飘荡“语文味儿”
让课堂飘荡“语文味儿”所谓“语文味儿”,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有“语文味”呢?1 激发情感,捕捉语文的灵魂1.1从情入手,挖掘细节当我们拿到文本,我们必须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也就是文本中闪光的细节。
一篇课文,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要讲,什么都舍不得放,导致美文被瓦解得支离破碎,毫无“语文味儿”可言。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重点引领学生品味感悟体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一一惜别之情,可抓住其中的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来进行深挖细掘。
“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什么感情?“雪”,使人想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艰苦的生活;“炭”,令人想到温暖与热情。
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中朝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吗?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使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和谐统一。
再如品读《买火柴的小女孩》,就要引领学生感受天气特点和进行自己和小女孩子的对比,从而对小女孩那悲惨的命运深表同情,激起对旧沙皇制度的无比仇恨之情;1.2找准支点,细细品味注重情感的体验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的文章不管是写景的,还是叙事的,本身就都包含着浓厚的色彩。
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支点,丰富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势态情感,教出课文情感,调动学生情感。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
一、“语文味”来自于对关键字词的咀嚼表意是汉语言特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文字显现出丰富的生命,能够对词语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对文本的鉴赏水平。
假如不重视词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非常执着的钻研精神,也难以把握真正的“语文味”.不管是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文字应用来说,词句对于文本鉴赏而言好比对一枚橄榄,咀嚼得越细腻,回味起来越发香甜。
因此,依靠对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来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广泛地使用。
在课文《第八次》中,学习“招集”一词时,我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召集”作比较,认识到虽然都是招呼人们聚集起来的意思,但读音却不一样;学习“唉声叹气”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词义。
二、“语文味”来自于对文本的自读自悟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阅读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
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
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三、“语文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诵读和积累从本质而言语文是依靠读与写这两条腿走路的。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对语文课堂应有浓郁的“语文味”的思考
No . 01 . 2 01 3
Y u S h u Wa i X u e X i
2 0 1 3年第 1 期
绚 烂 之 极 归 于 平 淡
对语 文课 堂应有 浓郁 的“ 语 文味 " 的思考
李明亮 ( 句容 市石狮 中学, 江苏摘镇江 2 1 2 4 0 0 )
回归 “ 自然 本 色” 。对 于新 课改 下 的语 文课 同仁们 各 有各 的 看法 , 我 想 到了教 师对 文本 的感悟 。要 上 出好 课 , 首先 关 系到 语 文教 师
以“ 真” 为 基石 。 追寻本 色语 文课 堂
、
( 一) 真的课 堂 需要方 向明确 的引领者
本, 潜心会文 , 但是 , 很少有人会把 教材 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
“ 教人 求 真” 、 “ 学 做 真人 ” , 主要 的阵 地 就是 我 们 的 课 堂 。新 合 , 跳 出文本 , 感悟 生活 , 而 总是停 留在 教材 层 面 。以下 是 个很 好 我认 为值 得 我们 的语 文 教师 学 习 : 有 一位 老师 在执教 《 孔 课程 更注 重 “ 在活 动 中体 验 ” , 于是又 出现 了盲 目追 求 活 动化 的 现 的范例 , 象, “ 为活 动 而 活 动 ” 、 “ 为 探究 而 探 究 ” 。教 师 也 从 以前 的不 敢 乙 己》 时, 课尾 说 : “ 小 说学 完 了 , 孔 乙 己离 开 了成 亨酒 店 , 离开 了
动灵 动 , 教 师点 拨 有方 , 学 生训 练 有 素 , 听 后 深受 启 发 。但 是 , 我
对这些课总有一个相同的感受, 那就是预设 问题太多、 容量过大、 思想 感情 , 指导 学生 正确 地 理 解 和运 用 语 文 …… ” 由此我 想 到 张
抓好“三味”,营造课堂浓浓语文味论文
抓好“三味”,营造课堂浓浓的语文味摘要:语文课要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已成为当前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呢?本文拟从“在‘读’中营造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在‘品’中营造课堂浓浓的语文味”以及“在‘写’中营造课堂浓浓的语文味”三个方面来阐明在语文课堂中该如何营造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朗读;品评;表达;感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74-001语文课姓“语”,我们的语文课就应有浓厚的语文味。
简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读味”、“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王崧舟语)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呢?根据我个人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谈谈如下几点:一、在“读”中营造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叶圣陶先生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
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
朗读也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它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言语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学生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过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痛”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
这时,我再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痛”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二、在“品”中营造课堂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就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文本作品反复咀嚼体味。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言语,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完成语文任务,语文课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有“语文味儿”。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课堂目标。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
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简化目标,抓住关键,训练重点。
如教学《荷花》一课,文质兼美,文中的优美词句需要理解,但文章中有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果词句过细咬嚼,那就如同将一朵含苞欲放、充满活力的“荷花”,一片一片摘下,最终弄得瓣离花碎,留下遗憾。
课上要做的是将更多的功夫花在朗读上,通过品读、评读、个性化朗读等方式,靠读感悟文章的美,借读领悟语言的魅力,达到读懂“荷花”,嗅出“花香”。
3、教学内容简约精练。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课堂可以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等联系在一起。
因此,语文课堂可教学的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p三、褪尽浮华,让语文课堂沐浴“原生态”美陶行之先生说得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课堂是重要的育人地带,没有真实的课堂,如何培养“求真”之人呢?因此,我们认为,本色语文课堂首先必须要“真”,我们的课堂首要追求的是:反朴归“真”1、少一些串讲串问,多一些积累品味。
多年来,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用提问和分析来驾驭课堂和学生,似乎不提问学生就不会读书。
崔峦老师就曾多次指出,阅读教学的怪病就是“读书少,感悟少,提问多,分析多。
”尽管新课标颁布以来,这种现状有所改变,但是串讲串问仍然是目前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治的一个顽疾。
不久前,我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感受很深。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一篇写景的佳作,作者采用清新隽永的文字描绘了高原湖泊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4]郑毅敏.发挥学生在“对话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2):41.[5]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4,(8):42.基金项目:本文系孟庆男主持的辽宁省科学研究课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W2012139)作者简介:王晔(1990-),女,辽宁盘锦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孟庆男(1957-),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语文新课改推行了几年,我们发现,还有不少的语文课堂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无法提高课堂实效。
一些老师对语文课程特征、教师自身素养、语文教法等方面理解得过于狭隘、机械;还有老师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特征;只管自己教,忽视学生的吸收消化,造成课堂松紧无度,教而无序;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忘记了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更有甚者,偏离语文学科的轨道,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想品德课。
这些因素造成语文课程元素逐渐流失,“语文味”渐渐淡化。
种种“非语文化”或“去语文化”的问题使教师不得不去深化自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了解语文学科该做的事情,才能走上语文教学的正轨。
语文课应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文学素养,发展逻辑思维,陶冶审美情操,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要实现这些目标,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教师应通过情感熏陶、语言鉴赏、哲理感悟、写作表达等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围绕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之间三位一体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品味语言韵味,积累知识哲理,感受文学魅力。
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第一篇: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评苏渊老师执教的《蜗牛的奖杯》语文课太需要浓浓的语文味了!为什么呢?因为语文课上太多的其他味。
《蜗牛的奖杯》是则寓言,旨在通过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物主人公,告诉我们道理。
所以,这样的课容易使课堂上有太多的说教味,“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啊?”;这样的课也容易使课堂上有太多的电教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示课件,展示故事;这样的课更容易使课堂上有太多的表演味,戴上头饰蹦蹦跳跳,课堂热闹了,但真正骨子里的语文——学语习文却抛弃了很多。
今天,苏渊老师执教的《蜗牛的奖杯》摒弃了以上的杂味,让这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文练语,从根本的字词句为抓手,突出重点段落,上出了一堂好课,也让语文味洋溢到了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在扣词析句中充满语文味文是词句的有效整合。
任何一篇课文都脱不开精彩词句的点缀。
二年级更是学习词句的重要时期。
苏老师在执教此课时,深知词句在文中的重要性,她的教学从扣词析句入手,让语文课上真正在学词,理解词,运用词。
让语文味落到词句这样的实处,而且,苏老师扣词析句的方法很多样,更是有效的。
1.动手试一试,我就明白了。
一个“遥遥领先”,最明确的就是距离远近,苏老师让孩子们上台来用图片动手试一试,放一放,这个词语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由自己动手试,亲手体验,其理解也更为清晰了,而且第二个同学对蜗牛摆放的调整,不但理解了“遥遥领先”这个词语,更理解了有力的翅膀。
这次学词,不但明义,更是从词中奠定了全文学习的一个基础,明白从前蜗牛如何了得。
2.表情学一学,我能体会了。
在这里“得意洋洋”是一种神态的表现,也使心情的一种表达。
苏老师扣住此词,让学生学一学,让同学换个词语评评看到的表情,这时方法的转换,这更是语文味的所在。
苏老师没有问“此时,蜗牛的心情怎样啊?”而是扣住一个词,衍生了一类词。
在这一类词的表述中,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蜗牛拿到奖杯后的骄傲、得意的心情了。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2019年精选文档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2019年精选文档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让教师的语言洋溢着“语文味”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具有“语文味”的。
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听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这种美的语言熏陶下。
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才会优美起来。
有时,一篇并不优美的文章也完全可以因为教师饱满丰富的语言而显得“语文味”十足,或新颖别致,或娓娓动听,或幽默诙谐,或庄重浑厚……只要教师的语言始终都和文章本身的情感相匹配,课堂就将始终洋溢着“语文味”的浓郁芳香。
二、让识字教学充盈着“语文味”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工具是让人使用的,使用的人就有自己的情感态度。
而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汉字,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
所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就应更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以往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经常因为时间不够或嫌太麻烦,仅简单地进行字的偏旁和组成练习和注意点的提醒。
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只有少数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显得沉闷,学生心不在焉,做起作业来错字较多,听写的效果也不理想,识字教学成了学生抵触、厌烦的事了。
偶尔有一次课上,学生在说字形的时候,把在预习时爸爸告诉他的这个字的由来说了出来。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上来了,接下来的课堂,就完全被学生所掌控了,一个个生字通过学生编字谜、说由来、想样子等形象的说明,仿佛变成了活动的小蝌蚪,一下子就游进了学生的心里、脑海里。
让语文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作者:谢海生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21期“语文味”这一理念在国内最早是由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先生提出的。
他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①”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②”当前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热闹纷繁”。
各种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此起彼伏,多媒体运用的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
这样的课堂大多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
热闹之余,笔者就感觉出一个问题来:这还是语文课吗?什么样的语文课才具有真正的“语文味”?或者说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走在回家的路上?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的不断探索,我们越来越清楚:真正的语文课就是要有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师生共生互学,共同营造文化气息,体验诗意美感,使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儿”。
一、“清香一袖意无穷”:这语文味是来自于文本的“清香味儿”文本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生活的气息。
学生正是在对文本的品读中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现实生活,激发情感。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各种文化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生理想、自然科学、成长足迹、爱国情操、文化艺术、战争和平……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主题单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孔子、孟子到李白、杜甫,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鲁迅、巴金、郭沫若到莎士比亚、泰戈尔、雨果,古典诗文和现代名篇交相辉映,东方文化和外国名著渗透互补。
让语文课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
什 么故事 呢? 结局如何 呢? 整个教学问题都可 由 科西 的坚强乐观 。 这样 , 语言得 以运用 , 情感 得以
文题 而生 。
表达 , 语文味就显现 出来 了。
读 出自己的理解 , 读 出 自己的感悟 , 读 出 自己 倒一字 , 不可牵强 暗记 , 只是要多诵遍数 , 自然上 情 , 口, 久远不忘。 ” 如一位老师教第九册 《 黄 山奇松》 的深情 。 如教 《 灰椋鸟》 时, 学生 在体会 灰椋鸟 归
课文 时 ,为 了让学 生感悟三种 黄山松 的不 同特 林后 的热闹情 景后 我指 导学 生有 感情 地 朗读 :
步, 就要 品读 文题 , 抓住 了这一点 就牵住 了牛鼻 习 :结合课文 内容和课前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症
子。如《 彭德怀 和他 的大黑骡子 》 : 大黑骡子是彭 状 的资料 , 想象小恩科西会怎样与病魔作斗争 , 以
德怀 的坐骑 , 彭德怀 和这 匹大黑 骡子之间发生 了 此写一段话 。学生在 想象 中 , 深切 地体会到 小恩
了。 ( 2 ) 在课堂上 , 带着任务读 。 如我教《 诺 贝尔》 时, 引导学生体会诺 贝尔为 民着 想 、 无私奉 献 的
1 . 教 师范读能 引生入境 。 范读是语 文教 师的 精神 。 第一步 , 诺贝尔为什么要发 明炸药? 请你边
画出文 中有关语句并用一两个词归纳 基本功之一 , 也是课 文教学 的第一件 大事 。范读 读边思考 , 者 绘声绘形绘 色 , 听者人 情人景动容 , 把视觉转 出来 。 学生的答案各不一样 , 但 都是 自己潜心 阅 体验 。 第二步 , 诺贝尔发明炸药分 哪 换 为听觉 , 让学生欣赏 , 使学生陶醉 。实践证 明 , 读后 的感受 、
让语文课弥漫着浓浓的“ 语文味”
让我们的课堂飘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我们的课堂飘着浓浓的语文味让我们的课堂飘着浓浓的语文味一个雨过天晴的傍晚,我在宿舍楼前的花径上散步。
时而微风阵阵送来一缕缕花的幽香,让人顿觉心旷神怡。
随着幽香拾步寻花,我才发现原来花坛上的九里香花全开了,洁白的花儿团团簇簇,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散发出浓浓的花香,让人情不自禁贪婪地呼吸着。
品味着九里香花的浓香,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来;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平平淡淡却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的,就像眼前的九里香花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却是清香袅袅,令人回味无穷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努力创设各种平台,引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课堂飘满浓浓的语文味,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呢?以下谈谈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感受。
一、删繁就简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是语文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
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崔峦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
所以语文的教学要删繁就简,做到就是真实、扎实、朴实。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只有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才能提高学生掌握的语言的能力,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交融。
1.认清语文课堂的本色在语文教学探索之路上我曾经走过一段弯路。
记得去年我给曾在市教研室工作现已退休了的叶主任上了一节研究课《养花》。
课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做多媒体课件,忙得不亦乐乎。
上课时我力求让教学设计的每一处细节都能展示得精彩之至;为了能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我一会儿多媒体播放音乐与花的图片,一会儿小组讨论养花的相关知识,一会儿滔滔不绝地来一段关于劳动有益身心的独白课堂气氛的确很热闹。
课后,叶主任给我评课的第一句话说:恕我直言,这节课你肯定上得很累了。
一言惊醒梦中人啊,后来,冷静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原来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我把语文课弄得太繁杂、太花哨了。
语文课堂应散发出迷人的语文味
三 、写味 道
语 文 教 学 不 能 停 留 在 朗 读和 感悟 层
面 , 还 要 让 学 生 动 手 写 ,在 批 注 圈 点 、 村 庄 的 毁 灭 》 习 结 束 后 , 我 让 学 生 抒 学 写 感 受 , 并 用 “ 们 啊 , 我 想 对 你 说 人
… …
生 》 篇 课 文 时 , 我 让 学 生 课 前 阅 读 鲁 摘抄 书 写 中洋 溢 浓 郁 的语 文 味 。《 这 一个 小 慢 走 近 作 者 的 心 灵 。 交流 时 ,抓 住 关键 词 语 静 心 默 读 , 动情 诵读 ,学 生渐 。要 善 于 从 课 震 撼 、升 华 。 这 样 的 练 习 , 不 仅 深化 了
文 结构 和 情 感 处 切 入 。教 学 凤 辣 子 ” 学 生 对 课 文 的 理 解 , 而 且提 高 了 他们 的 初 见林黛玉》 ,我 先 让 学 生 找 出 对 王 熙 作 文 水 准 ,能 使 语 言 文 字 的 芳 香 在 笔 端
文 味 就 是 守 住语 文文 体 的 一亩 三 分 地 。 不 让 黛 玉 回答 。进 而 弄 明 白王 熙 凤 的话 ” 我 的 理 解 就 是 要 守 住 : 读 味 道 、 品 味 并 不 是 对 黛 玉 的 关 心 , 而 是 别 有 用 心 。 道 、写 味 道 。
一
因此 在 这 个 环 节 我 创 设 了 情 境 , 让 学 生
语 文 课 堂 应 散 发 迷 人 的 语 文 味
◇ 刘 云
什 么 是 语 文 味 ,怎样 使 语 文课 堂 充 不 到答 案 。让 学 生 感 悟 到 林 黛 玉 之 所 以
满 语 文 味 呢 ?特 级 教师 王 崧 舟 说 : “ 没 有 回答 王 熙凤 的 问题 ,是 因 为 王 熙 风 语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很早就听说专家在大声疾呼: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出浓浓语文味。
但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很理解专家的话,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语文味”。
听课时总觉得那些越煽情越令人感动的公开课便是好课。
不过后来在一本《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的几篇关于语文味的文章,真是让自己收获不少。
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初看这段文字时没太懂,反复读过几遍又感到茫然了:心目中的那些经典好课对文意的深度挖掘,教者提炼主题时所站的高度常常令我神往,但“写的什么”却又并不是“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至此,初识“语文味”。
后来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见到一帖子《崔峦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遂细细研读之。
报告的主题是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报告主要探讨的便是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怎么上。
我像一艘迷失了方向的船在茫茫大海中突然见到了航标灯一样迫不及待地读完了它。
至此,“语文味”三个字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今天借此机会,我想结合一些名师的经典教学片段及刚才吴丽萍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和大家一起细品其中的“语文味”——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读”味课堂上,老师要以读书为主线,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让学生更直接、更快地走进文本,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读书的引导,如你读懂了什么?通过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文章中的画面、情感、人物形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效语文课堂的追求
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效语文课堂的追求一、品词析句,品出语文昧(一)扣住语境,品味语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
晶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
“难道齐国没有人吗?”这句话是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时说的。
品味这句话时,我启发学生不要凭空想象,要根据前后来思考,引导学生扣住“瞅了一眼”和“冷笑一声”等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楚王讥讽晏子无能,企图以此达到侮辱齐国没有人才的目的,感知到语言含蓄而带讽刺的特点,从而懂得只有扣住语境品味,才能获得语言的真谛的道理,悟到了品味语青的诀窍,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二)咬文嚼字,推敲语言汉字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字,它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所谓字字句句皆景语。
每个字,每句话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份情。
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如此而已。
”我们可以抓住“极其”一词体会出总理生活的简朴。
我们先让学生查字典了解“极”在这里的意思是“极限”“最高限度”,再回归文本,问:总理的办公室只有四样东西,少一件能正常开展厂。
作吗?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总理办公室的四样东西缺一不可,达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
此时此刻,你想对总理说点什么吗?这样,从文本的字词人手,以点画圆,以点牵出了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牵出了对总理深深的爱。
(三)对照比较,辨析语言汉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藩于对语言进行比较分析如在鉴赏“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第十二册《花潮》)一句时,笔者先请学生将句子改写为不使用拟人手法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比较,进行赏析,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的说,原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句生动形象;有的说,改句只写出了树在动花开了,而原句既写出了树的动和花开,也写出了花歼得茂盛。
还有的说,原句中一个“显示”用得太妙了,把静止的花写活了,它不仅使花富有美姿,而且还反映了人们赏花的喜悦和作者对春光的赞美,做到了情景交融……学生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教学引向了高潮,从中也领会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
语文课堂应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玩 过 的景 点 : 完 古 诗 后 . 学 生 把 它 改 学 让 写成 记叙 文 . 会 诗 人 当时 的 , 境 : 完 体 t L 学 , 寓 言或 童话 后 ,可以 让学 生 练 练续 写 小 练 笔可 以 处处 进 行 .练在 课 文 插 图处 、 练 在 文 字 空 白处 、 在 文 本 拓 展 处 些练 练 这 笔. 是学 生 富 有个 性化 和 具 有独 特 魅 力 的 创作 , 既可 以训 练学 生运 用语 言 的能力 . 同
在 语 文课 堂 上 ,教 师 要 善 于 抓 住 课
文 中 的 一 些 关键 词 .组 织 学 生 去 细 细 地 揣 摩 、 会 , 学 生 明 白 这 些 例语 内 涵 的 体 让
人 。 听 完 孩 子 们 的 话 . 我 感 到 非 常 欣 ”
慰 , 诉 他 们 : 是 的 , 福 就 在 我 们 身 告 “ 幸 边 , 真 学 习 , 力 _作 , 对 别 人 有 益 认 努 r 做
为 宗 旨 , 过 情 感 激 发 、 言 品 味 、 理 通 语 意 阐发 和 幽默 渲染 等 手段 ,引领 学 生 走 进
有所思地 听着 。在语言 文字的历练 中 . 学 生 被 人 类 文 化 深 深 吸 引 : 与 文 本 的 在
对 话 中 . 养 了 学 生 的人 文 情 怀 实 培 其
血 有 肉 的 感 人 形 象 ,通 过 画 面 的 描 述 ,
多 注 重 学 生 阅 读 和说 话 的训 练 .认 为 读 得 响 亮 、 得 流 畅 . 文教 学 目标 就 实 现 说 语
了, 可细 细 想 来 总 觉 得 还 缺 了 点 什 么 . 那
学 方 法之 一 。 过 一 遍 又 一 遍 反 复 地 读 , 通 通 过 多种 不 同 形 式 地读 ,让 学 生 在读 的 过程 中享 受 到语 文 学 习 的 乐趣 ,加 深 理
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
任何词语 、 句子都是用来诠释整个文章的情感 的。因此要真 正 体会字 、 词、 句 的味道 , 我们必须要对文章有总体的把握 。在具 体 的语 言环境 中来理解字 、 词、 句的意蕴和情 味。因此 , 联 系上下 文 是品词赏句 的一个好方法。 2 . 2 在 比较 中品词赏句 有 了比较 , 才能发现不 同。品词赏句时 , 适度引入不 同词语 、 不 同句式 、 不同语 序 , 通过 比较 , 让学生体会课文 中语 言运用 的妙 处, 并能充 分发掘语 言 的精 湛之处 , 也就 是闻 出其 中的语文 味 。 笔者在教《 葡萄沟》 一课时 , 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 的 : 请学生 阅 读 文本 , 说 出吐鲁番 的葡萄 的颜 色 ; 然后 又让学生将这些颜色用 个词语概括 , 学生从文本 中找到了“ 五光十色” 。这时就追 问: 还可 以用哪个词语 来概括?学生又说 出了“ 五颜六 色” 。这里 笔 者提 出一个思考 题 : “ 五光十色 ” 和“ 五颜六色” , 哪个更能体 现出 吐鲁番葡萄 的颜色特点来 呢?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品读中 , 渐渐地 领悟 到 了 : 吐鲁 番 的葡 萄是透 明的 , 表面很有 光泽 , 就像珍珠 一 般, 亮 晶 晶的 , 所 以用“ 五光十 色” 更好 。通过 这样 的引导 , 学生 对 “ 五光十色” 这个词 的含义也真正理解 了。 3 圈点批注、 摘抄书作的“ 写味”
一
勾画 , 进行 批注 , 亲历 阅读实践 , 才能真正有所得 , 才能使阅读能 力得以提升 , 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真正做到“ 不动笔 墨不读书 。 ”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 的习惯 , 教学 中笔者经常要求学生读 了文 章后 , 随时在旁边写下 自己的理解体会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 阅读 批注?实践中 , 笔者注意教 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批注方式 , 例如 : 写 感想式批注 , 质疑式批注 , 联想式批注 , 填补式批注 , 还注意发挥 榜样的示 范作用 , 必要 时亲 自把 自己的阅读批 注展示给学生看 。 经过一段时 间的练 习 , 学生 的能力 得到一定的提高 , 也尝到 了批 注 阅读 的甜 头 。 3 . 2 反反 复复练读写 在语文教学 中 ,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 、 相互促进 的 , 所以, 阅读 教学一定要与写作相 结合 , 通 过写作 , 学生可 以运 用 自己平时 阅 读到的东西 , 同时写作过程 中也更 能发现 自己阅读量 的不足 , 从 而更 加激 发 自己阅读 的内动力。老师 可以借助课文 中的语言 , 指 导学生仿 写 , 逐渐让精炼 、 优美的表达 内化为 自己的语言。 4 诵读积累 , 拓展 语 文 的“ 昧” 4 . 1 多诵读 , 感 受经典 的韵味 古典文学作 品讲究韵律 , 富有音乐美 , 正 因如此 , 都 比较适合 读 。所 以, 在教学 中, 我们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的读 , 或范读 , 或轮 读, 或齐读 , 让 学生慢慢走 进作 品所 描绘 的意境 , 感受经典 的韵 味 。 在教古诗《 暮 江吟》 时, 笔者 自始至终将读贯 穿整 堂课 : 第一 遍, 自读 , 读 准字 音 ; 第二遍 , 同桌互读 , 纠正字音 ; 第三遍 , 范读 , 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第四遍 , 自读 , 感受诗文意境。在交 流的过程 中又适 时进行 引读 。一遍遍地读 , 学生理解 了字词 , 感受到 了词 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 4 . 2 多积累 , 加深经典 的魅力 教材 中的经 典毕竟有限 , 语 文老师要有这样 的意识 : 以教材 为媒介 , 让更多 的经典作品展现在学生 眼前 , 加深积 累, 从而根植 于他们心 中。 比如学习 了《 长江之歌》 我们可 以有意识地 出示一 些关于长江 的诗 句和成语让学生积 累 ; 学 习了孔子 的名 言后 , 推 荐 阅读孔子及其弟 子言论 的书《 论语》 ……用这样有意识 的拓展 , 引领学生在经典这 一肥沃 的土壤 中尽情吸收丰富的养料 。 语文 味 , 看似普普通 通的三个字眼 , 其背后包蕴 的却是 正确 的课程理念 , 灵动 的教学智慧和丰厚 的语文底蕴 。作为一名语文 教师 , 唯有 瞄准语文本体 , 积极摸索母语学习规律 , “ 语文 味” —— 这道亮丽的风景 , 必将焕发更加迷人的魅力 ! 参 考文献 : [ 1 ] 程 少堂. 程 少堂教 育 理论 与 实践探 索[ M】 . 海天 出版社 出版。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纯正。
2 . 细细品味显升华 、
f 法,更重要的是有着浓厚的文化底 f 的神秘和魅力 , 激发热爱科学、 探索
1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所以在 l 蕴, 宇宙的兴趣和热情。
● 搜 集 积 累有关 月 亮 的诗 文 、
“ 以人 为本 ”的观念 已经 深入人 l 识字 写字教学 中, 就应更好地体现 工 I
具有 的一种特色 、 一种整体美 , 也是 I 点的提醒。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 l 悟它 ,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 。教 读”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 种境 界。 然而 l , 受 只有少数几个 比较优 秀的学生参 i 师始 终要 把 自己定 位为 构建精 神 家
课堂教学中, 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 1 与其中, 课堂显得沉闷 , 学生心不在 l 园的设计者与拾贝人 , 通过“ , 读” 源 生成, 确实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下面 l 做起作业来错字较多 , 焉, 听写的效 l 源不断地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输送
《 教学与管理 》
20 年 7 l 09 月 5日
◆浙江金华市北苑小学
尤
莉
、
在新课 程 的实践 过程 中 ,语 文 l “ 学中 , 就应更好地体 现工具性 和人 文 1 , 趣 真是一举多得 。
味” 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 作为 l 性的统一。
l
三、 阅读教学洋溢着 “ 让 语文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逐步得到了人 1 在以往的识字写字教学中, 我经 I 昧” 们的认同。 语文味” “ 是语文课堂教学 I 常因为时间不够或嫌太麻烦 , 仅简单 l 文本背后蕴涵着的是海洋, 是天 的灵魂。 语文味儿” “ 是语文教学应该 1 地进行字的偏旁和组成练习和注意 l , 空 是丰富的精神家园, 要理解它, 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语 文味
朗读
“ 语文 味” 理论最早是 由程少 堂先 生提 出 的 他认为 “ 所谓 语文味 . 是指在 语文教学过 程 中. 以共生互学 ( 互享 ) 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 师的生命体验 为前 提 . 主要通 过情 感激发 、 语
语气也就不同 : 或悲伤 , 或高兴 , 或愤怒。不同 身份 . 不同性格的人物 . 语气也是不同的 还要 注 意区别叙述性语 言 、 对话式语 言 、 描写性 语 言等不 同语言 的语气 把握好朗读的语气 . 不 仅 能体现语句抑扬顿挫 的特点 . 还能传达出作
现语文学科 的特点和规律 .语文课必 须要有 “ 语文味” 那么 .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 堂飘荡 着浓浓的“ 语 文昧” 呢7下面我就结合 自己2 0 年的教学实践经历 . 谈谈对“ 语文味” 教学的一 些看法 。
一
露。 它可能是欢快 的 . 也可能是忧伤 的: 可能是 慷慨激 昂的 . 也可能 是沉郁顿挫 的。要把握好 基调 , 就必须深入分析 、 理解作 品的思想 内容 , 朗读时才能产 生出真实 的情感态度 . 才能读 出
学 羁 2 0 1 5 年 第 4 期
洪正 娟 ( 福 建省 浦城 县第 三 中学 3 5 3 4 0 0 )
摘要 : 近年来 , 语 文教学改革层 出不穷. 新 的理念 、 观点 、 教法令 人眼花缭乱 但静 下心 来想一想 . 发觉不少语文老师一味地追 求形式 上的 热闹. 而忽略 了语 文课真正的 内涵. 语文 课“ 串 味” 的现 象越 来越严重 更 有甚者 . “ 种
了 自身应有的魅 力 语 文课的“ 语 文味 ” 缺失 了 语 文课的 最大悲哀莫过于语 文本 体的 淡 化和失 落, 一堂好的语文课 , 应该回归本色, 让
语 文课 充满 “ 语文味”
当然 不是 !而是要 教会 学生领会作 者是如 何 用准确 而生动的词 句来描绘春 色的 .是 如何 将情感用 精妙 的语 句表达出来 的 好 的语 文 教师, 是很会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的 . 他们 能让 学 生把母 语 中的美丽 风景 在大脑 里再 现 . 并 品味出语言 的味 道 那么. 我们应如何 品析语
情. 在学 习课 文之 前 . 先 让学 生品 析文题 . 分
言品昧 、 意理 阐发和幽默点染 等手段 。 让人体 验 到的一种极具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 . 同时
又令人 陶醉 的审美快感与 自由境界” 他主张 语 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 语文课教 出 Nhomakorabea文味是手
段. 让学生成 为学 习的主体 . 学 出语文味 . 最终 具有 人生幸福感才是 目的 当前语 文教改存在许 多表面化 、 形式化的 倾向 但是在 新课 改的浪潮 中. 我们不能迷失 了方 向. 始 终要记住 : 无 论你运用什 么新 观念 新方法 . 都 不能忘 了语 文课 就是语文课 . 要体
品的思想感情 . 调 动听者 的情绪 . 营造某种 意 境. 语 言的表现力也更强 2 . 整体把握作 品的基调 作品的基调是文 章层次 、 段落 、 语句 中具体思 想感情 的综 合表
题 目是文章 的眼睛 .这一 眼睛能 向读者 暗送秋波 . 眉 目传情 通过 品题 目. 我 们可 以 捕 捉 到这些信 息 : 文 章的 体裁 . 主要 内容 , 行 文的思路 . 作 者的情感等 . 教 学的第一 步应先 教会学生 品读 文题。如学 习《 罗布泊 , 消逝 的 仙湖》 .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 理解作者 的思想感
( 二) 读出感情 . 读出内涵 俗话说 : “ 书读百遍 , 其义 自见 ” 对于文 本“ 韵外之 致” “ 味外之 旨” 的 内蕴 . 老师 讲得 口干舌燥 . 学生不一定 有所感悟 . 它需要学 习 者反 复诵读才能领悟 会读书 的人 能读 出文
惜之情 和强烈的忧患 意识 还有 . 仙湖如今 消 失 了, 我们 自然要 问 : 罗布泊 曾是一个怎样 美 丽 的仙湖? 为 什么会消失 ? 罗布泊的消逝 带来
怎样的后果? 这样诱发学 生积极思考 . 不 但所 有 教学问题都 由文题 而生 .而 且激发 了学 生 学 习的兴趣 f 二) 品“ 词语 ” 程少堂说 : “ 语文课是美 的, 这种美潜伏在 语言深处 语文课要上 出语文味儿 . 就要 向学
品味 拓展 容咀嚼 , 其昧必长 : 大嚼大咽 . 终 不知味也 ” 因此 . 我们 在教学时应 引导学生抓住 关键 而 精彩 的词 句用心咀 嚼、 细细品味 . 从 中领略语 言文 字独 特的魅力 比如 . 学 习朱 自清 的散 文 《 春》 , 难道只是 为了让学生记住 春天的美 吗?
了别 人 的田 . 荒 了 自 己的 地 ” . 使 语 文课 丧 失
穆 教 学 动 态
语 文 课 应 瓢 荡 着 欢 “ 语 文昧 "
径是诵读。 ”所谓语感 , 即对语言 的敏感 , 包括 对文体 、 语体 和字 、 词、 句的敏感 对字 、 词、 句 的敏感主要是 靠读 出来 的 .而不是分 析出来 的 。只有反复地读 , 让学生通 过听读 、 默读 、 大 声 朗读 、 分角色朗读 等不 同形式 的朗读 . 从整 体上感 悟语言 . 并逐 步感 知与理解文章 . 才能 将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 言艺术 . 才能 培 养语感 . 这样的语文课才有“ 味” 要读 出这种 “ 昧” 。 朗读时需要注意两点 : 1 . 把握 朗读 的语气 不同人物情感不 同 .
语文味。
析题 目给 我们提供 了哪些 信息? “ 泊” 就是湖 . 说 明罗布泊 曾经是 一个 湖 . “ 仙湖 ” .宛如仙 境、 极其 美丽的湖 。“ 消逝 ” , 消失 。 “ 逝” , 含
惋惜之 意 仙 湖消逝 . 可见作者 的感情基调 是 遗憾 、 难过 、 悲痛 的 这样学生在 学习课文 之 前就深深 感悟到作者 对于美丽仙湖 消失 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