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来了解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
一、“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问曰:“舜之卑宫也,妻之以涂者,其次也爱日深也。
及其贵也,天下莫敢与平。
人有言曰:‘位卑不移,不谓乎贱。
位尊不变,不谓乎贵。
’今闻新命者尊,乡者卑,阴阳失和,天下大乱。
曩者虽有不堪用者,然不过于几人而已。
今智者幸以救乎?”孟子曰:“君舜,天下莫及也。
及其至尊也,天下莫之敢加也。
天下不与者,莫之敢拒也。
今中国多分,有阴,有阳,有陵迟不疑之臣,有碁礪共事之士,夫其所为者,亦有所不为。
彼忠信谏言为世臣者,不聪明者不能用也。
夏后氏不亦有庸臣灭之乎!殷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周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不灭庸臣,庸臣灭主。
鸟集于林,不失其鸟性;兽集于穴,不失其兽性;而况人者乎!虽有君命,至于衣裳,不如所闻。
诸侯礼之,不如所闻;人良不良,亦不如所闻。
死而后已,不可复生;失而后已,不可复得;慎之哉,勿失尔所闻也。
”翻译:滕文公问道:“舜当初的时候生活在简陋的宫殿里,他的妻子甚至是用草绳编的,但他的爱情越来越深。
待到他登上了帝位,全世界都不敢与他抗衡。
有句话说:‘卑位之人若不失其贱,尊位之人若不失其尊,就不会大乱。
’但现在有些人权衡新旧,尊卑混乱,这种违反阴和阳的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天下大乱。
以前也许不太称职的朝臣不过只有几个,在现今这个社会,却有些贪婪不负责任的人物甚至可以成为官员。
而专注于忠信谏言的世家朝臣却没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其才能,这是因为那些不够聪明的君主,但夏朝、殷朝、周朝也因为庸才的作用而走向了衰落。
如果不清除这些庸才,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摧毁君主的人物。
鸟聚集在树上,仍然会保持自己鸟的天性,兽潜藏在穴里,也仍旧是在保持兽的本性。
那更何况人类呢!虽然说服从国君,穿戴朝服确实很重要,但不如听取劝告。
虽然被各国礼遇,但这些礼遇并不如贤明君主熟悉贤哲的率行。
初二上册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初二上册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富国安民,安必在礼”,这是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文章的最终感悟。
通过孟子的思想,人们可以发现,礼仪是维护国家安定的根本因素,政治制度应该遵循礼仪和文明,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
德主上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第一章爱之法①君子之道,可求也;可得也。
注释:君子之道是可以渴求,也可以得到的。
②故有道者,不聚也;不思也;不惑也;不惰也;不畏也;不藐也;不吝也;不怨也;不贪也;不嗔也;不多见也。
注释:因此,道德的人不会聚散失度,不会止于一时的思考,也不会困惑不知所措,不会懒惰,也不用害怕去前往,也不会怀恐,也不会自私,也不会生气,也不会贪图更多的看法,也不会怨恨他人。
③故爱人者,虽欲得而莫之能得者,必自先爱焉。
注释:因此,有人渴求但仍然无法从中得到,如果你想要从中获得,你就必须先爱它。
第二章诚之法①诚者,道也;德也;义也;艺也;忠信也;礼乐也;亲情也。
注释:诚实是道(指道德的追求),也是德行、义理、艺术、忠实和信任,也是伦理、礼仪与娱乐,还有亲情。
②谓言行诚,则归心也;行道以行诚,则君子也。
注释:所谓言行必须诚实,指的是心中有一种归宿的念头,而实践道德就得以展示诚实,此为君子之道。
③有司不亦诚乎?官长不亦诚乎?众人不亦诚乎?而国家和万民团结在一起乃可以长久。
注释:官员们不也要诚实吗?受过训练的军官也不也要诚实吗?而众多的人也不也要诚实吗?采取谨慎的行为,以坚守诚信,使国家万民团结在一起,这样的状态才能够长久。
第三章权让之法①权让者,谓放弃自己的利益,以追求爱公信义。
注释:权让指的是放弃自身利益,追求公众利益和公义。
②权让之道,先顺利有礼,其次利有度,而后敬为上。
注释:遵循权让之道,首先要有机智而有礼貌,其次要以物品作折衷,最后要懂得尊重他人。
③有国而无权让者,行无度;故曰:有权让之道,则国家长存。
注释: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权让的道德原则,就会片面地妄行,因此可以说:只要存在权让的道德原则,国家就会长久存在。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
原文:人之性善,如水之就下也。
偏之则不平,倾之则不立。
注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自然地向下流一样。
如果人的心灵受到偏见的影响,则会失去平衡和公正;如果人的心灵倾斜,也就意味着不能立足于稳定的基础上。
二、性恶篇
原文:人之性恶,如炬之有余而燃也。
注释:孟子同时也承认人的本性有时候会产生恶意,就像火把有过多的燃料一样。
因此,人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恶劣行为,从而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
三、天命篇
原文:人生而知之者少,而顺之者多。
注释:孟子认为,天生之才是非常少见的,大多数人需要在自己的精神和行为方面受到指导和教育,遵循大多数人所顺从的道德规范。
这意味着,天命也是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 1 -。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孟子三章原文
孟子三章原文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之一,被尊称为"孟子"。
他的思想思维深邃而且有很高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他的学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的著作有《孟子》和《孟子校刊》,其中《孟子校刊》是一本资料丰富的书籍,记载了孟子的重要言论和观点。
本文将为您带来《孟子三章原文》的全文内容。
第一章:尽心章原文孟子曰:“尽心者,矣乎人之性具矣。
矣乎人之性具矣,则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矣。
能尽人之性矣,则能修其身矣。
能修其身矣,则能治其家矣。
能治其家矣,则能治国矣。
能治国矣,则能治天下矣。
”孟子在《尽心章》中强调了人的秉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备了尽心的能力。
当我们尽心去发挥我们的天赋才能和能力时,我们就能完全发挥出人类的优秀品质。
只有尽心去进行自我修养,我们才能改善自己的性格,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章:不如火篇原文孟子曰:“不如火,靡受焉。
火,吾以役余明也。
人之有性也,犹有物之有状也。
墨之疾也,海纳百川,有容乎大。
山之疾也,鸟飞鼓翼,有旅乎高。
故形之疾也,人情服膺,有事乎中。
人之性,非易移易变者也。
”《不如火篇》中,孟子运用火的比喻来阐述人的天性不容易改变。
他讲到,火燃烧而不停止,照明并提供热量。
同样,人的天性也是固定而不易变动的,就像山和海的特点一样。
这一章告诉我们,人的天性内在稳定,不会轻易改变。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并发挥自己的天性特点,而不是追求不符合自己本性的东西。
第三章:先王篇原文孟子曰:“先王者,有国家而后有先王。
有先王。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孟子三章是《孟子》一书中的第三篇章节,包括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修养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对孟子三章的翻译:第三章:告子上告子上之孟子曰:“色难,言难。
色易见而难别,言易知而难行。
言有所以苦之,而色无逃焉者,亲列之也。
人之为言若以其目目之则无所不言,恶其目无所不见也。
若以其耳耳之则无所不闻,恶其耳无所不聪也。
若使其口口之则无所不言,恶其口无所不味也。
恶去彼取此者乎?若且彼取此,此将焉往而不可也!人之爱其亲者,甚于爱其目;爱其亲者,甚于爱其耳;爱其亲者,甚于爱其口。
乡人以爱其亲若此,然而其父母犹不能服己,且不能顾。
何者?色难,言难也。
”孟子在《告子上》这篇文章中说:“外貌难以伪装,言语难以遮掩。
外貌虽然容易看清楚,但很难辨别;言语虽然容易理解,但很难付诸行动。
言语之所以难以遵守,是因为外貌的吸引力无法逃避;如果人们用眼睛来看事物,那么就会无所不言,因为眼睛无所不见。
如果人们用耳朵来聆听事物,那么就会无所不闻,因为耳朵无所不聪。
如果人们使唤自己的嘴巴,那么就会无所不言,因为嘴巴无所不味。
喜欢离开目前而追求别的目标吗?如果他们离开目前追求别的,这个目前还能去哪儿呢?人们疼爱自己的亲人,比疼爱自己的眼睛要深,比疼爱自己的耳朵要深,比疼爱自己的嘴巴要深。
尽管乡人们对自己的亲人如此深爱,但他们的父母仍然不能服人,也不能顾忌别人。
为什么呢?因为外貌难以伪装,言语难以遮掩。
”这一章节中,孟子指出了人们容易被外貌所迷惑的现象。
他认为外貌如同一个人的门面,容易被人所注意,而真实的内在却往往被忽视。
言语则是表达内在思想的工具,但想法落实到行动上却十分困难。
孟子强调,与父母间的亲情应该远胜过对外貌、言语的追求。
尽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子女们却常常不能体会到并回报这份爱,而是因追求外貌和言语上的享受而背离了父母的期望。
这一章节凸显了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主张人们应该重视内在的修养与涵养,而不仅仅追求外在形象的美化。
《孟子》三章
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知识点小结——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个人) 身处逆境须奋发
(正面)
结构图解
(国家) 国无忧患易灭亡
(反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知识点小结——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这。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第一章饿:使…饥饿。
空乏:使…财资缺乏。
行:指每一行为,每一件事。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用来。
动心:使…心惊动。
忍性:使…性格坚忍。
曾益:增加。曾,同“增”。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遵从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夫。”
疏通文意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吗?(他们)一发怒,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 定地生活,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 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 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 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孟子三章的译文
《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教我乎?’孟子对曰:‘王若肯听,吾当告王仁政之道。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有没有什么教导我的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若愿意听从,我便告诉大王实行仁政的方法。
’”
第三章:“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这三章均体现了孟子主张仁义道德,倡导实行仁政的思想。
梁惠王和齐宣王都曾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国家受益,而孟子则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通过施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孟子三章是哪三章原文及翻译大全
孟⼦三章是哪三章原⽂及翻译⼤全孟⼦三章包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于忧患,死于安乐》,下⾯是这三篇⽂章的内容及翻译,供⼤家查阅。
孟⼦三章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三⾥之城,七⾥之郭,环⽽攻之⽽不胜。
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粟⾮不多也,委⽽去之,是地利不如⼈和也。
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丈夫哉?⼀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
”孟⼦⽈:“是焉得为⼤丈夫乎?⼦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命之;⼥⼦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家,必敬必戒,⽆违夫⼦!’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居,⽴天下之正位,⾏天下之⼤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
”⽣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作:斯⼈)⼈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
⼊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孟⼦三章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上作战中的⼈⼼所向、内部团结⼀座⽅圆三⾥的⼩城,有⽅圆七⾥的外城,四⾯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四⾯包围的⽅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23课孟子三章译文
第23课《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得天之道,多助;失天之道,寡助。
天下之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或国家得到了道的帮助,就会有许多人前来帮助他;如果失去了道的帮助,就会很少有人来帮助他。
顺应天道的人或国家会昌盛,违背天道的人或国家会衰亡。
二、《富贵不能淫》
孟子说:“富而不骄,贫而不谄,是为大丈夫。
”意思是说,富有而不傲慢,贫穷而不卑微,这样才能称为大丈夫。
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坚守正道,不受财富和地位的影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说,人们在面临困难和忧虑时,会更加努力地去奋斗和拼搏,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在安逸和享乐中,人们容易变得懈怠和沉溺,导致衰亡和没落。
因此,忧患可以使人成长,安逸则可能导致衰亡。
以上就是《孟子三章》的译文。
这三篇文章都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对于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孟子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孟子三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孟子三章》全文。
第一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斯益矣,达斯益矣。
”。
第二章。
孟子曰,“其为人也,若让于天地,若让于鬼神,如何其不善?故曰,‘无不善也。
’”。
第三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善之心,人皆有不善之心。
夫能去人之不善,自当为善人矣。
”。
《孟子三章》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在穷困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修身养性;在达到成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造福天下。
在穷困的时候,是可以得到益处的;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
第二章。
孟子说,“人类生来就应该尊重天地,尊重鬼神,怎么会不善呢?所以说‘人人都是善的’。
”。
第三章。
孟子说,“人都有不善的心,人都有不善的心。
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
解读与分析。
《孟子三章》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善恶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孟子指出了在穷困和达到成功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行善,以及行善的益处。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应该去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在第二章中,孟子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和鬼神,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相符合,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
而在第三章中,孟子再次提到了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应该努力去除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应该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去行善,尊重天地和鬼神,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三章》中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诲。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主题思想【2020部编版八年级上22课】目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注释】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⑬【畔】同“叛”,背叛。
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孟子三章释义翻译
孟子三章释义翻译孟子三章【作者】孟子【朝代】先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三章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了许多领域,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
其中,孟子三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并探讨其中的思想意义。
孟子三章原文:1、心为貧賤之官,志為盜賊之長,棄之者眾,取之者一,又何必執取焉。
2、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存。
3、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三章翻译:1、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放弃我们的内心的人很多,但是选择要我们的内心的只有我们一个。
所以,为什么要固守那个内心呢?2、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3、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我们变得远离善良。
孟子三章的第一篇强调的是心的管理。
孟子认为人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人的内心是一个贫穷的官员,因为它不断地被压抑和挤压。
当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的意愿可能会被阴影掩盖,这就像一个盗贼来攻击我们。
孟子告诉我们,我们虽然很难掌控我们的内心,但是放弃它比坚持它更容易。
这种信仰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任何方面,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
只有授予内心权力来指引我们的决策,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孟子三章的第二篇着重于信任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这篇纯粹的信任论可以视为对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描述,同样可以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层面,如家庭、组织或公司。
这是因为信任是一个成功的社会所必需的。
孟子三章的第三篇关于人性,这篇文章针对孟子在“性”上的思考与“子思”、“荀子”的反对展开辩证。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反驳了子思和荀子的“本恶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人们变得远离善良。
这个“性善论”对王阳明心学有很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强调的是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发展。
这个生命学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可持续性。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下》和《孟子·公孙丑中》这三篇文章的总称,下面是对这三章的注释全解:
《孟子·公孙丑上》
这篇文章主要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论述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如果不加以培养和修炼,人的善性就会被埋没。
所以,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善性。
《孟子·公孙丑下》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孟子的“性善论”而展开,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能否在修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将其发扬光大。
他以孔子为榜样,主张人们要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品德和德行来提升自己,实现人性的善良。
《孟子·公孙丑中》
这篇文章主要以“兴过于理”和“知兴止”两个观点为核心展开。
孟子认为,人要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理想中的境界,但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努力和实践,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梦想中。
他还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身心充实、修炼完善,才能实现人性的善良和高尚。
总的来说,这三篇文章都是孟子对于人性本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问题的论述和观点,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篇章的内容和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孟子的思想体系。
《孟子》第03章 公孙丑上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03章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
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子三章的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的注释、翻译孟子第三章注释1. 孔子曰:“八月中於陈绝粮,仲尼闻之曰:‘绝粮则险。
’又闻曰:‘予不知余之厚于心也。
’启其机也!”- 孔子在八月间去陈国时,粮食供应中断了。
孔子听说后说:“粮食中断就会陷入困境。
” 还说:“我不知道你(指初子)这么关心我的难处。
”(触动孔子的内心深处)2. 卜之得吉乎?蓃曰:“得险。
”- 主持卜卦的蓃说吉祥吗?蓃说:“得到的是险卦。
”(卜得的卦象表明困境)3. 臣尝托於骈人,曰:“无服诸侯。
”居本则忧,忧则劳心,劳心则百疾作,是以行乐不能致乎已,又况诗乎?- 臣(指孟子)曾托付给骈人说:“不要参加任何诸侯的仪式。
” 如果停留在国内,就会感到忧虑;忧虑导致心力交瘁,心力交瘁则百病生起,所以无法使自己满足于享乐,更何况创作诗篇呢?4. 曰:‘我粗心者也!我多愚者也!’- 孟子自谦说:“我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我是个愚蠢的人!”(孟子自称自己智力有限)翻译孟子第三章注释:1. 孔子说:“八月去到陈国的路上断粮,孟子听说后说:‘断粮就会有危险。
’同时又说:‘我没想到你这么关心我的困境。
’激起了他内心的感受!”2. 请问卜卦结果吉祥吗?蓃回答:“卜得的卦象是险卦。
”3. 孟子曾经告诉骈人:“不要参加诸侯的仪式。
”停留在当地会感到忧虑,忧虑会使心力交瘁,心力交瘁会导致疾病。
因此,无法在享乐中找到满足,更不用说创作诗歌了。
4. 孟子自谦地说:“我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我是个愚蠢的人!”(孟子自称智力有限)以上为本文档对孟子第三章的注释和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2020部编版八年级上22课】目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足,但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作者】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之马矢奏春创作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学 说,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是《论语》之后儒家的重要著作。
孟子的文章以雄辨著 称,感情充沛,文辞铺张 扬厉,笔锋咄咄逼人。还 善用比喻,语言流畅,寓 意深刻,对后代的散文有 较大的影响。 《孟子》:儒家著作 ,战国时期孟轲及其弟子 万章等著。南宋教育家朱 熹将《孟子》、《大学》 、《中庸》和《论语》合 称为“四书”。
【分析】
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 和”则“战必胜”。
《孟子》三章
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 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 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 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 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 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 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 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 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 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 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 的环境。
孟母断机杼
孟子简介 孟子是 战 国中 期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散文家,他继承发展了 孔子的“仁学”,主张 施仁政,行王道。是继 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 学大师 , 被尊奉为“亚 圣” 。
“性善论”: 性善学说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 础 “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 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 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 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 民本思想,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 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注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威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译文: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 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 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的三篇文章《孟子·梁惠 王上》、《孟子·公孙丑下》、《孟子· 滕文公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 梁惠王上》
注释: 老1:动词,赡养、孝敬,老2.3:名词,老人、长辈。 幼1:动词,抚养、教育,幼2.3: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 及:推己及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而1:表顺接,而2,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译文: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 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 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坚利:坚固锋利。
译文:(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 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 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 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分析】
用防御一方的失利的战例论证“地利不如人 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分析】
用进攻一方的失利的战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注释: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译文: 恭敬地奉养自己的长辈并由此推及别人的长 辈,慈爱得养育自己的子女并由此推及别人的子 女,这样就可以控制天下了(天下就容易治理了)。
解 析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 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 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 (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 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 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 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注释: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 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分析】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 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