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 复习PPT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孟子》三章(共33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孟子》三章(共33张PPT)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说一说“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 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 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 丈夫。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 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 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 他所没有的才能。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奋起,指有所作为
显露、流露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准则,标准
指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 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 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 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遵循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屈服,使动用法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 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 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 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列举舜、傅说、胶鬲、 管夷吾、孙叔敖、百里 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
从个人事例说起, 在得出“困 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 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
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
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 炼的益处, 说明人处困 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 易遭灭亡的道理。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下一页:文本注释2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 "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 、“饿” 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 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 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 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才能从奋斗中来。

是结论)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
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 ,激发人们克
服困难,锐意进取。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理。
02
疏通文意
朗读正音
畎(quǎn)亩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
把顺从做为常法,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 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 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合纵
连横
张仪
竖线代表合纵,横线代表连横,合纵就是五国连起 来对抗秦国。连横就是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资料链接
景春和张仪、公孙衍都是纵横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政策,连横亲 秦;公孙衍主张合纵,合纵抗秦。纵横家是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策辩 之士,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早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是以从事政治外交 活动为主的一派,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 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为儒家所不 认同。
温故知新
子 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 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上几句名言出自《_论__语___》一书,该书是_儒_____家 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 它与《____大__学_》《____中__庸___》《____孟__子____》合称为 “四书”。
《孟子》
这三个条件能否颠倒位置?
• 不能。
•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这一句是大丈夫应该坚守的根本原则:仁、礼、义修身,是核心和基础。 •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这一句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 •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ppt课件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ppt课件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英雄豪杰,他们面 对各种情况都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比如关羽,面对曹操的 优厚待遇,依旧心系刘备,不肯背叛;文天祥在元朝的威逼利 诱下,坚决不降,保持民族气节。大家还能想到哪些这样的人 物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就对大丈夫 有着深刻的阐述。
5.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 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 根本原则,是核心和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 的“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 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 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补充,因此置于最 后。
拓展延伸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现实意义。
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 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 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 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景春(问): 大丈夫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批驳
这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 焉 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译文: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 男子呢?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到、往 告诫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父亲给予训导。 命,教导、训诲。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是如何反驳的?
首先,用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否定景春 的观点;
接着,直接批驳,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 衍、张仪不能称为大丈夫,他们的所行不过是迎合主 上的“妾妇之道”;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富贵不能淫》
本文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创作于公元前372--前289年 作品通过孟子与别人交谈的语录
来讲明道理 显得形象生动 在“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上 景春提出问题 孟子一一反驳 有破有立 层层递进 逻辑清晰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 yǎn )、张仪岂不诚大 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xī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这是大丈夫的第二条标准 也就是不论是否得志 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用孟子的另一句话来解释就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对贱比不论能证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第三条标准 也就是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因素
都不能使自己迷惑、动摇、屈服 这也是大丈夫应具备的处事原则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 guàn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rǔ )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反驳
对于景春的观点 孟子也用了一个反问句加以驳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焉得”一词不仅包含了对景春观点的否定 也透露出孟子对公孙衍之流的不屑 接着孟子举了当时社会中常见的现象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封建社会中
男子行冠礼之后就表示成人,有了社会责任 而女子成人的意义就是嫁人
女子嫁人之后就要顺从丈夫 这就和公孙衍、张仪这类的纵横家一样 他们虽有才华,但是品行却为人所诟病 他们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处事原则
都写进了《孟子》一书 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粮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充足 放弃 离开 这
译文: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武器装备并非不坚固 锋利,粮食并非不充足,(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道疏德通讲文堂意
所以 使……定居 凭借、依靠
巩固国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道分德析讲文堂本
从景春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 张仪持什么态度?你从何处可以看出来?
·敬仰、崇拜、羡慕的态度。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 力夸张性的描述可看出。
道分德析讲文堂本
孟子是否认同景春的观点?他认为公孙 衍、张仪是怎样的人?
·不仅不认同,甚至嘲讽景春没有常识。 ·他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个人原则,所 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 上大丈夫。
译文: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 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 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 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 的,是妇女遵守的规则。
居居道住疏德天通讲文下堂意之喻“仁广指” 居,立天下之喻“正礼指”位,行天下之喻大指“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道分德析讲文堂本
孟子在阐述“妾妇之道”的过程中,运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反面论证
道分德析讲文堂本
孟子在正面论述怎样才是大丈夫的过程中, 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比喻论证:居天下之广居…… ·对比论证:“得志”与“不得志”

道疏德通讲文堂意被任用 田地
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 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要乱其心; 在危及正义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 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共31张PPT)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共31张PPT)

感谢观看!
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作者 名片
名“轲”
儒家 “亚圣”
战国时 思想家
“仁政”
最早提出 “民贵君
轻”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善,对后世思想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
名片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作品
简介
课堂 小结
本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 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 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列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 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
点。
课堂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万
国 学


章、公孙丑等人所著
精 粹

]
记录孟子及弟子言行
战 国

孟 子
著 段 雪 莲 陈
子 玉
潇 译
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文势磅礴,逻辑严密,擅长形象化的

物和语言说明道理
背景 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 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 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 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 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 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 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 孟子》一书。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1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1张PPT)

5. 在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无论得失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③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不能使他迷乱、动摇、屈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妾妇之道也( 准则,原则 )
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道路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够,可以)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 )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 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 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
文学常识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 等人共同编著的。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 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 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仁者无敌于天下



孟 子
能 淫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 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 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 以“孔孟”并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人与人之间 要相亲相爱,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孟子三章 ppt课件

孟子三章 ppt课件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正道,即行仁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内外亲属,包括父 到 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
极点。 同“叛”,背叛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则,已这,里战指就能一行定仁能政胜的利君。主君,子即
课堂总结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 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 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 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 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 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内容梳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施
得道多助
行 “
失道寡助 仁

排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
富贵不能淫
人们经常说“大丈
夫说到做到”“大丈夫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 释。
识文辩字
公孙衍( yǎn ) 丈夫之冠( ɡuàn ) 妾妇之道( qiè ) 不能淫( yín )
文章感知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开宗明义 , 提出论点。 (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递进的句式) 第二部分 战争为例 ,证明论点。 (分)
(举例论证、排比句式) 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 得出结论 (总)
(排比句式)
逐层论证 层层深入
文章解析 1.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戒 必敬必戒( 形容词,谨慎)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9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9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贰 集思广益,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 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 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 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 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 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 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 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 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 么?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成大器。 意在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叁 阅读第一自然段,独立思考
2.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强调这六个人都在经历艰苦磨炼后成 就了不凡的事业。 论证上:列举六个人的事例,具体阐述了“磨 难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的论述。 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 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 了说服力。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 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 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 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 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 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 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 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 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叁 阅读第二自然段
2.作者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哪一句?怎样才 能使国家生存发展呢?

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共134张)

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共134张)

6.从思想、生活、行为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7.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表达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9.从个人角度写接受艰苦磨练好处的句子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从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 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③征于色发于声( 在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一说因为,由于)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阻碍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
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

国 ①国恒亡( 国家 )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经受的磨炼: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 行拂乱其行为。 经受磨炼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增长了才 干,即能担当“大任”的能力。)
【原文再现】 【考点梳理】
【作家作品】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重要词句
【整体感知】 考点三:名句积累
【结构图解】 考点四:内容理解
【链接中考】 【模拟演练】
【中心思想】 考点五:写法及赏析
【写作特色】 考点六:主旨及拓展
【原文再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23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36张PPT)

23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36张PPT)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助动词,能够、可以)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动词,实现)
安居而天下熄 居
居天下之广居
富贵不能淫 淫
淫慢则不能励精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之 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住宅)
(动词,惑乱、迷惑) (动词,放纵)《诫子书》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指“丈夫”) (动词,往、到) (助词,的)
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⑦ 以顺为正者 ⑧ 富贵不能淫
[ 古义:常法。 今义:垂直或符合 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 ]
(古义:惑乱,迷惑。 今义:放纵。)
一词多义
得道多助 妾妇之道也 道 独行其道
戒之曰 戒
必敬必戒
(名词,道义) (名词,规则) (名词,道路)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词类活用
①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②此之谓大丈夫 (“谓”表判断)
省略句: 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主语“大丈夫”,即“(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
连词,表顺承。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
真正,
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 有气节的男子。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安定地生活。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译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

第23课《孟子》三章复习课件(共29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复习课件(共29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士: 1、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2、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 )
五、古今异义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指男子,也引申官阶等级; 也用作姓氏
• 阅读(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略 •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 8.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选自《习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 【答案】
8.B 9.C
• 10.(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 睦气氛。(2)如果像这样,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 11.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或施行仁政。
示例:《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能取信于民,最终以少胜多,取 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 1.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材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 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 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
内容回顾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亲□戚□畔□之”。 2.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 、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孟子三章 复习 ppt课件

孟子三章 复习  ppt课件
《孟子》三章
PPT课件
1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至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来 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 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王道”学说,并借此游 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PPT课件
3
孟子名言
仁者无敌。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PPT课件
4
孟子名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 为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 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PPT课件
5
鱼我所欲也
PPT课件
6
舍鱼 舍生
取熊掌 取义
设喻论证 (类比论证)
舍生取义
PPT课件
7
道 理 推理


故……
因果论证
对比 如使……则…… 论证
使……则…… 假设论证 是故……
人皆有之 层进论证
义重于生
PPT课件
8
1、行道之人
义存于心 (正) 嗟来之食 2、乞人





论 证

1、宫室之美 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先摆出观点,再举事例,讲道理。
作 业
1.古今异义。 郭 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 池非不深也 去 委而去之 亲戚 亲戚畔之 委 委而去之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3.虚词。 亲戚畔之。 代词,他。 之 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并且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鱼我所欲也
舍生
取义
论点
义重 于生 道理
人皆
义存于心
有之
结论 (补充) 举例
见利忘义
(失其本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不如,比不上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 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分段并归纳段意。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层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 地利。

进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 人和。

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讨论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 “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施行仁政则“多助”, “多助”则“天下顺之”, 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 护。
司马迁受宫刑 而作《史记》。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 笃 而 成 才 。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 聪的情况下,仍然坚 持音乐创作。
名人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 ——《易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唐·魏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北宋·欧阳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张载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北宋·王安石 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 久。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
《孟子》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 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 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 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 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 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 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 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 起,称为“四书”。
经受 磨炼 的 益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列举事例(排比)——由 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 正反对比推论——得出中 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 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 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 看法。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
孟子名言
仁者无敌。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名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 为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 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 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顺,归顺,服从。 天下顺之: 叛。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三里之城: 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 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 夫,句首发语词。 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 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
而 夫环而攻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六个人的共同特点
1、出身都卑微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推断 归纳
结论
艰苦的磨练
第三、四段 常常处在困境 个人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国家 往往遭至灭亡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的深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思考、讨论
?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双重否定、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 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及修辞手法?有 什么效果?
(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 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孟子》三章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至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来 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 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王道”学说,并借此游 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 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 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了他的 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鱼我所欲也


取熊掌
设喻论证 (类比论证)


取义
舍生取义
故……
道 理 论 证 推理
因果论证
对比 论证 假设论证 层进论证
如使……则…… 使……则……
是故……
人皆有之
义重于生
义存于心 (正)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举 例 论 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 比 论 证 1、宫室之美 (反) 万钟之禄 见利忘义 2、妻妾之奉 排 比 论 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