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译文 原文
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知识梳理详细版
《谏逐客书》【先秦】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范文1:大家好,我这篇文章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谏逐客书》这篇文章的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是东汉末年大将军朱鲔致桓帝的一封上书,这封信旨在谏止朝廷逐客的行为,强调了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下面是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原文:臣密言:臣以为天下之事,非所以固有定,而变无穷也。
道之所存,义之所至,言语之和,行之笃敬,未有不替发于人间也。
故每岁之除夕,未央之殿,有辞曰:元日旦辞;而天下之人,皆以为始选之辞。
其用言若此,则选人之礼,岂君之私哉?若夫逐客,则亡国之器也;请以为重。
臣终日思惟,不忍见外臣之失志者。
传曰:“所恶于人,不可见于人。
谏之难,听之易,让人之为人也,难於职守。
”今有司国防之责,耳目所及,多所污染;江淮之衢,酒肆饮市,妓女滋蔓。
众人生才,华章于朝,踰於斯数;一旦被个人所忌,逐于狂途,死于痛饥,不亦悲夫!自古英俊烈士,忠义之流,无不自立门户,独秉节义,藉篇籍以表其志。
今见海内之士,狎死者之门,争进者之阁,几远於前人,而官无所用,埶不相保。
此皆当世之所扇惑,以至于此。
愿大防愼其所为,修明辞令,毋使賤隶攫于邦域,而纵教之大逆,以为逢赦之望也!臣密言,望於旦夕,毋容逆情,损背恩泽,废舍士人,以至於困祸。
明圣神武,克用冯唐、高祖,建立基业,皆出小人之下,惟闵、夷之流绝之於前,不几有积善之人,以考功为业者乎?愿大防以為 ;****《谏逐客书》翻译:臣子密谏:我认为天下的事情,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变化无穷。
道德之所在,正义之所在,言谈举止和谐,做事态度诚恳,这些在人间经常发生。
每年除夕之夜,在未央宫殿有一种讲话,称之为元日旦辞,天下的人都以为这是开始选人的辞令。
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那么选拔人才的礼仪,就不是君主的私事了吧?至于逐客,则是破坏国家的利器;请以为重。
我整日思考,不舍看到外臣失去志向。
传说:“所恶于人,不可见于人。
忠言逆耳,听之易,放人之为人难于职责。
”现在国家治理责任,耳目所及,受到了许多污染;江淮之间,有着酒馆饮市、妓女繁殖。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
谏逐客书原⽂及鉴赏谏逐客书原⽂及鉴赏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篇优秀古代公⽂,是应⽤写作法定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这⾥的“书”不是书信,⽽是上书、奏章,为古代⾂⼦向君主陈述政见的⼀种⽂体,是⼀种⾂⼦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该⽂能⽐较充分地体现公⽂的⼀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本质属性形成了该⽂鲜明的特⾊。
下⾯是谏逐客书原⽂及鉴赏,请参考!原⽂ 原⽂ 秦宗室⼤⾂皆⾔秦王⽈:“诸侯⼈来事秦者,⼤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请⼀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于晋①。
此五⼦者,不产于秦,⽽穆公⽤之,并国⼆⼗,遂霸西戎。
孝公⽤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今治强②。
惠王⽤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诸侯,使秦成帝业③。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之⽟,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④。
此数宝者,秦不⽣⼀焉,⽽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不充后宫;⽽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锡不为⽤,西蜀丹青不为采⑤。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意、说⽿⽬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锦绣之饰,不进于前,⽽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不⽴于侧也⑥。
夫击瓮叩⽸,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⑦。
今弃击瓮叩⽸⽽就郑卫,退弹筝⽽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已矣⑧。
《谏逐客书》-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李斯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 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pī)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 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 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 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ɡ)侯,逐华阳,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 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背景简介】
本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 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建议秦国在泾 (jīnɡ)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洛水,修建 一条长300余里的灌溉渠,即后人所称之“郑国渠”, 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的进攻,即所谓“疲秦”。 事情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 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劝谏秦 王收回逐客的成命。
同“释”,舍弃。 如:爱不释手
牛羊何择焉 (区别)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 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将
士一定骁勇。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所以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建立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才能彰显他的
《谏逐客书》(注释)
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官吏,此指秦国的宗室大臣客卿,指各诸侯国来秦担任官职的人私下认为错误我听说大臣们议论驱逐客卿,私下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wǎn),迎蹇(jiǎn)叔于宋,招请贤士由余:春秋时晋人,后逃亡西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并奉戎王命使秦,秦穆公用计使他归秦,成为穆公谋臣,灭十二戎国,开地千里。
百里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市)人,在虞国任大夫,不受信用。
晋灭虞后,作为穆公夫人陪嫁仆役被送到秦国。
不久他逃往楚国宛地,被楚人俘获,穆公知其贤能,以五张黑羊皮赎回,相秦七年,故称五古大夫。
蹇叔:春秋时岐州(今陕西岐山县)人,游于宋,经好友百里奚推荐,秦迎之于宋,穆公厚币任为上大夫。
百里奚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度落入楚人之狱,秦穆公设计将他救出,并委政于他。
从前秦穆公访求人才,西边从西戎收取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招来对人的敬称出生丕豹:晋大夫丕郑子。
因其父被晋惠公所杀,丕豹自晋逃于秦。
穆公任丕豹为攻晋大将军。
公孙支:即公孙子桑,岐州人,游于晋,后入秦,穆公任为大夫。
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这五位贤才,都不出生于秦国,然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吞并、兼并就称霸变法的主张兼井了二十个小国。
于是泰国就在西戎地区称霸起来。
秦孝公采用了卫人商鞅变法的主张,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转移改变因殷实兴盛甘心效力,即乐于被使用。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大,百姓乐于被使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亲近服从俘获军队攻取国家太平安定力量强大各诸侯国也都亲近臣服。
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方圆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安定强盛。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攻取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因黄河、洛水、伊水流经此地,故称三川之地。
《谏逐客书》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专升本文言文翻译之《谏逐客书》
3、谏逐客书﹝1﹞第一段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
翻译:臣听说一些官吏建议您驱逐所有的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原文:昔缪公求士[3],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求丕豹、公孙支于晋[7]。
翻译: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面从戎国聘请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求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原文: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8],遂霸西戎。
翻译:这五位贤士,都不生长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来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
原文:孝公用商鞅之法[9],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服,获(俘获,战胜的意思)楚、魏之师,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
翻译:秦孝公采用了卫国人商鞅制定的法令,改变了民间的风俗,人民因此而殷实兴盛,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愿意为国家效命,诸侯也亲近顺服,俘获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太平强盛。
原文: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18],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9]。
翻译:秦惠王采用了魏人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的土地,西面吞并了巴、蜀,北面收得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楚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区域,控制了鄢城、郢都,东面占据了成皋这个险要的关口,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来侍奉秦国,当初所建立的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
原文: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20],强公室,杜私门[21],蚕食(形容像蚕食桑叶一样,逐步攻取各诸侯国领土。
蚕,名词活用为状语)诸侯,使秦成帝业。
翻译:秦昭王得到了魏人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杜绝了豪门贵族的私情,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并了诸候,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原文与译文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译文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谏逐客书》原文与译文赏析〔战国〕李斯(1)过:错。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臣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问哪个国家,四季都很美好,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方来,停步而不愿进入秦国,这可就是‘供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啊’!东西不出产于秦国,然而值得珍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于秦国,然而愿意效忠者不少。如今,驱逐客卿以资助敌国,损害民众而有利仇人,对内削弱自己,对外结怨诸侯,而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啊!
-------------------------------------------------------------------------------------------------------------------------
一般教学遵照《史记·李斯列传》的说法,认为《谏逐客书》的背景是“郑国渠事件”:韩国以水利工程师郑国为间,劝诱秦国修筑水渠,以消耗秦的国力;工程中郑国身份败露,秦宗室大臣因而上书说:这些外来的客卿大抵都是为其主游间于秦的,“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议逐之列,于是李斯写了这篇文章。然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考证与记载,郑国渠完工的时间是公元前246年,李斯上此书却是在公元237年;逐客令另有其背景,郑国渠事件或只能说是其远因之一。
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导火线,是嫪毐之乱。嬴政即秦王位时(前247年)十三岁,当时国家大权悉委任于相国吕不韦;嫪毐是吕不韦介绍给太后的“面首”,得宠封候,恣意妄为,广收党羽。前238年,嬴政在蕲年宫举行成年冠礼,嫪毐恐惧秦王亲政后会整肃自己,于是发动叛乱,而被早有准备的嬴政平定,然后嫪毐被五马分尸,太后被软禁,吕不韦被放逐到巴蜀。嬴政接着要大举清洗其余党,吕、嫪都是外国人,秦宗室大臣也劝秦王逐客,于是嬴政下了逐客令,也罢了李斯的官,然后才有《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原文及注释
(5)“产”,生,出生。“并”,吞并。
(6)“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纪》云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当是约数。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
(13)“上郡”,郡名,本来是楚地,在现在的陕西的榆林。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前312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秦国于公元前304年于此设置上郡。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赏析
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是一篇关于愤慨官场腐败现象的长文。
本文通过对原文、译文及其赏析的分析,探讨这篇作品的内涵及其意义。
原文:昔者先王以明民讲信修睦,不以封建乎寡人之躬,而祗躬不恤以及育后嗣。
至于追述文、武之猷,靡有不在;成、康之绩,靡有不述。
其所以先后受之者,实由于此道也。
今天下太平,百废俱兴,而朝廷阉奸,奢侈炫丽,日益骄躁,国家安危,不可不察,由是犯上之罪,蜂起而成乱者,已非一朝,数百年来皆然。
自明堂乃至于狗官,无不满口君王,而实际唯恐朝廷不以他物役之矣。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而攻击之言甚于攻城。
宁肯以奸猾竞争之徒,作为国家重器,而忽视有德良臣以待罚戮之辈为荣,此乃闵命之绝响也。
管取作此等言论者,必为忠良之士,乃忠不避屠,智不假私者耳。
岂惟朝廷不能用,且一夫之勇,百姓所识,所贺非浅。
译文:远古时代,先王教化民众,讲究忠诚、信誉,弘扬和睦。
他们不以封地划分自身及四方各诸侯,而是以己任作为唯一念头,保障人民利益,培育后代子孙。
先王的英明睿智,像是他们的功劳之一。
如今许多国家都和平稳定,国泰民安,各种事业也都是朝气勃勃,蓬勃发展。
但是,官场却肆无忌惮地腐化,颓靡奢华、张扬虚荣气质,愈演愈烈,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历史。
这些官场的败坏不仅是当前政局不佳导致的,而且是无数年来都是如此。
官员从皇上到小小的雇员,无不动口动舌说君王,真实情况是他们唯恐朝廷不调遣他们。
人们日益警惕虚妄杂谈,仿佛战斗堡垒中的严密防线,更胜于洪水猛兽的攻击。
国家依靠世家势力、政治野心、暴力压迫当然是行不通,明智而有德之人才可以被应用。
司马光法度网罗这些言论者,是凭真正的忠诚、语言与行动相辅相承,而非由于小聪明而用私人意志作出判断。
他们不但一心顾及朝堂,还要全心全力保障国家利益,以他们为耻者对社会非常不公。
赏析:《谏逐客书》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德治思想,是一篇具有反腐倡廉意义的文章,对古代及现代都具有启示意义。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赏析谏逐客书先秦:XXX臣XXX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XXX求士,西取由XXX,东得XXX于宛,迎XXX于宋,来XXX、XXX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XXX,并国二十,遂霸XXX。
孝公用XXX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XXX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XXX用XXX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XXX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XXX,废XXX,逐华阳,强公室,XXX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XXX!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XXX强大之名也。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XXX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XXX寻求贤士,西边从XXX取得XXX,东边从宛地得到XXX,又从XXX迎来XXX,还从晋国招来XXX、XXX。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XXX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XXX。
XXX采用XXX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XXX采纳XXX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XXX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XXX,废黜XXX,驱逐XXX,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XXX的功劳。
由此看来,XXX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XXX,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XXX之旗,树灵鼍之鼓。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注释
(6)“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纪》云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当是约数。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42)“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音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三八六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国所灭。古人多以燕、赵为出美女之地。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45)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46)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47)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48)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49)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50)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51)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52),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53),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
臣闻逐客之议,起于近臣之私欲。
近臣者,陛下之亲信,陛下之左右也。
彼等之人,平日里言听计从,宠信无比。
今见陛下有逐客之意,遂以私情蒙蔽圣听,劝陛下逐客。
陛下若听信其言,必致国家大患。
夫贤才者,国之宝也。
得贤才而用之,国家必强;失贤才而不用,国家必弱。
昔者齐桓公得管仲,使齐国强盛一时;楚庄王得孙叔敖,使楚国威震天下。
此皆贤才之力也。
陛下若逐客,则失贤才,国家必弱。
是以臣请陛下深思。
陛下,自古圣王,莫不以仁为本,以义为用。
仁者,爱人也;义者,合宜也。
贤才者,仁义之所在也。
陛下若逐客,则失仁义,国家必乱。
昔者秦穆公好客,故能纳士于朝,强国于世。
汉高祖刘邦,亦以好客著称,故能广纳贤才,成就大业。
陛下若逐客,则失好客之道,国家必衰。
且陛下,国家之主,四海之内,莫不仰赖。
陛下若逐客,则失民心,国家必危。
古之圣王,莫不以民为本,以民为天。
民者,国之根本也。
陛下若逐客,则失根本,国家必亡。
陛下,天下之事,千变万化。
贤才者,能应变之才也。
陛下若逐客,则失应变之才,国家必败。
昔者周文王得姜子牙,使周室兴盛;汉武帝得霍去病,使汉朝威震四方。
此皆因得贤才而能应变之故也。
臣又闻,贤才者,非一日之功也。
陛下若逐客,则失贤才,非一日之患也。
昔者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天下贤才;齐宣王求贤若渴,故能国富民强。
陛下若逐客,则失贤才,非一时之失也。
陛下,天下之事,唯贤者能知。
陛下若逐客,则失贤者之知,国家必迷。
昔者唐太宗求贤若渴,故能知人善任,国家大治。
陛下若逐客,则失贤者之知,国家必乱。
臣闻,天意难测,人事易变。
陛下若逐客,则失天意,国家必危。
古之圣王,莫不敬天命,顺民心。
陛下若逐客,则逆天意,国家必亡。
臣愿陛下三思,勿以近臣之私欲,而误国家之大计。
愿陛下广开言路,广纳贤才,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臣虽愚钝,愿以赤诚之心,为陛下献此《谏逐客书》,愿陛下察纳雅言,以成国家大业。
臣闻,君为舟,民为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若逐客,则如覆舟之水,国家必危。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那么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那么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假设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那么不然。
不问可否,不管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那么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那么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2007
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 与前边不同,1从反面说 2分两个小层次。 重叠错杂,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性 说 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20
大学语文2007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 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须知那些敲打泥坛瓦罐、弹敲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 地歌唱以悦人耳目,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象郑、卫、 桑间、《昭虞》、《武象》这样的乐曲,则是别国的音 乐。
5
大学语文2007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 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在位39年。 由余:春秋晋人。流亡于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 千里,使穆公称霸。 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被作为晋献公的女儿的陪嫁奴仆 入秦,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gǔ)公羊皮赎他,用为相。 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厚礼迎为大夫。 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任为大将,率兵攻晋,连 下八城,生俘晋君。 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收为谋臣,任大夫。荐孟明于穆公。
“臣闻”保持了与秦王的一致立场;点明是“吏议”而非“君命”,过失在“吏”, 矛头避开最高统治者,措辞谦恭而有分寸,给对方留下周旋改过的余地。而且,作为上行 文,忌讳颇多,但若一味吞吞吐吐,又达不到目的。所以,既然是“吏议”,就可以痛陈 利害。
4
大学语文2007
以上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 卿是错误的,统领全篇。
昆山:即昆冈,出宝玉,在于阗今属新疆。随和之宝:相传春秋时随侯救了 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称随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剖璞得宝 玉,琢为璧,称和璧。明月之珠:即夜光珠。太阿: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 铸龙渊、太阿、工布三宝剑。纤离:良马名。翠凤:用翡翠羽毛作成凤形装饰的 旗子。灵鼍之鼓:用鳄鱼皮制成的鼓。说:同“悦”。
16
大学语文2007
第一层将关注的重心由“人”转移到“物”, 由理 性的说理过渡到感性的描述,从秦王自己对异国的 奇珍异宝的爱好说起,隐伏对客卿的不同态度, 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 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
17
大学语文2007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 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 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若是一定要秦国所产然后才能使用的话假设推论 ,那 么夜光宝玉就不能用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制品就不能为 您所赏玩,郑国、卫国的美女不能住满了您的后宫, 駃騠 良马不能填满您的马棚。江南的金锡不该为您所用,西蜀 的丹青也不应用来来作色绘画。用六个“不”字句,结合秦宫所用,
如果当年李斯将思考的方面局限在眼前事实上,只是辩解自己如何不同于“郑国”, 大 谈自己有些什么贡献,那可就只能引起秦王政的反感心理
13
大学语文2007
这一段从写作角度看也是很有特色的。 1、选材典型。在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并非只有这四位,而他们所任
用的客卿也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 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 典型的。最能说明论点。
大学语文2007
《谏逐客书》
1
大学语文2007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 端诚以处之,坚强 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欣欢芬芳以 送 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 受。 ——荀子《非相》
以严肃庄重的态度去对待,正直真诚的心去进行,要有顽强的 耐心持续下去,用分析的方法使人明白,用比喻的方法诱导,要和 颜悦色地把思想内容传达给对方,要重视、珍惜、坚信、崇尚自己 所说的内容,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则你的谈话就一定会被人接
性。更周密、透彻,
11
大学语文2007
以上第二段,援古证今,列举史实说明客卿的功劳。 进行了正反两面论证。
首先从正面叙述史实,按时间先后,由远及近,阐述了穆公、 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材料,用无可辩驳的 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有力地论述了纳客则 强 国的论点。并顺势反诘:“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 为了进一步阐明纳客的意义,又以假设的形式,从反面论述: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 强大之名也。”明讲历史,实讲现实,把逐客之害巧妙地隐含在纳 客之利中,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至此,通过“援古以证今”,文章的论点 “吏议逐客,窃以 为过 矣”,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说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荒谬。逐句肯定和逐句否定在形式上形成了正反映衬 駃騠(jué tí ):北狄良马。下陈:犹后列。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阳县 地的珠来装饰的簪。簪,定发髻的长针。傅玑之珥:装有玑的耳饰。玑,不圆的 珠。阿缟:东阿在今山东出产的丝织品。随俗雅化: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
18
大学语文2007
前文珍宝美女,语气肆宕,色彩斑斓,似乎可以搁笔了,但是作者笔锋一
转,再以音乐设喻,衍出大段文章,真是“强弩穿甲,劲势未已。”
受。
令人心服口服的心理学背景
2
大学语文2007
从《文选》、《古文辞类纂》这类通行的选本 来看,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上行公文的范本。 秦王嬴政统治37年,帝业16年,秦王朝几乎没 什么文学可言。鲁迅 作为一篇不足千字(800多)的短文,流传2000余 年,实在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说理文字。名篇美文。
3
大学语文2007
2、用事高度概括。作者对所举四位国君任用客卿使秦国繁荣的史实没有
进行铺张描绘,只是作为一个论据,笔墨极为简练。
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文章叙述思维秦君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
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因此文章自然形成了4 个极为分明的层次。但是,具体写每一位秦君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写穆公重 点在“求士”,8句,用士结果2句;写孝公用客,1句,结果8句。这样,文章既 有整齐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 为臣听说官员们议论要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 错误的。客:客卿,指客籍官员。
文章开门见山,落笔言事,干净利落,直接点出宗旨所在,中 心词是“过矣”,引起读者震动、追读:错在哪里?李斯又怎样自圆其说? 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评:“文字起局发意最好。李斯上 奏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 不可以加矣。” 除了以简胜繁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弹性语言的巧妙使用,观点 明确,语气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入秦,说 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商,称 商君。孝公死,为惠王所杀。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卬,大破魏军。魏献 河西地于秦。商鞅获楚师事不详。
8
大学语文2007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 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 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伊水、洛水、黄河三川 地区,向西又吞并了四川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陕西省北部 十五县,向南攻占了陕西南部汉中,兼并楚地的各种夷族,控制 鄢、郢湖北宜城县两郡,在东面占据了险要的成皋河南汜(sì )水县, 割据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 面向西方,臣受心理的深刻理解。
12
大学语文2007
这些论据的运用,对调节秦王政对《谏逐客书》的接 受起码有三点好处:
其一,叙说秦王政祖辈事业辉煌的历史,使秦王政感受强烈的家族荣耀,产
生作为帝业传人的自豪感,从而产生贴近《谏逐客书》的喜悦心情;
其二,使秦王政从对先辈业绩的研读中,体会客卿对秦国的忠心和作用,从而 消除因“郑国事件”而造成的对客卿的心理成见; 其三,发挥秦王政祖先业绩的感召作用,给秦王政树立了任用客卿成就霸业 的榜样,秦王政作为秦国帝业的继承人,如若不停止逐客,就既有背弃先王之嫌,又 有“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的忧虑。
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并西周,用范雎为相。 穰侯:魏冉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 执政,封为穰侯(河南邓县)。 擅权三十余年。 华阳:芈(mǐ)戎,宣太后同父弟,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商县。
10
大学语文2007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 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 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了客卿的力量建功立业。由此 看来,客卿哪一点对不起秦国呢?推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直接驳斥 秦国宗室大臣的谬论,反诘语气既有力又含蓄,隐隐流露出愤懑之情。假使当 初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肯容纳他们,疏远有才能的人 而不加以重用,那就会使秦国没有了富足的基础,也不会 有强大之威名了。用假设口吻从反面进行推理。进一步突出用客的重要
7
大学语文2007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改变旧的风俗习惯,人民因此殷 实兴旺,国家因此富足强大。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百姓们愿意为国家效力,诸侯 也归顺听命。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击败了楚国、 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国家安定、强盛。
从前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找到由余,从东边楚国 的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jiǎn)叔,从晋国招 来了丕豹、公孙支。
6
大学语文2007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 西戎。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二十部落。 这五位贤才都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 了二十多个国家,于是得以在西戎称霸。
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始 称王,在位二十七年。 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同为纵横家。苏秦主合纵,合六国拒秦。张 9 仪相秦惠王,主连横,散六国合纵,使六国西向事秦。惠王卒,仪到魏为相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