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第一讲 台港澳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爱情的不幸,婚姻的痛苦。(如《移情》中的赵政纲;
《有一个春天》中的潭太太;《雪地上的星星》中的罗枚卜;《付家的儿女们》
中的付如蔓,付如杰,付如俊等;
事业上的挫折(梦想失落,乡愁)
三 觉醒的一代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付家的儿女们》中的付如玉,李泰拓
艺术特色
早期作品多用超现实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有很强的故事性
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
典型环境和气氛的烘托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融合梦境象征电影等手法
小说语言民族化群众化等。
第八章 传奇作家三毛
第一节 三毛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三毛现象
第三节 三毛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
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就是“中国情结”
三、强烈的兼容性
由于华人向世界各地移民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与异地文化
交融的特性。在主题题材以及艺术风格上,既具有中国文学的优势,又具有居留国的优势特色。 内容上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 ; 艺术表现上…
海外华文文学概说
融合性:内容上有一个从叶落归根(侨民文学)——落地生根(移民文学)
的过程;艺术上融中国情结与传统意识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本土性: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与西方文化或土著文化的交融冲撞。
海外华文文学概说
小结:
“乡愁”是其永恒的主题;失落感孤独感的悲观情绪是其不变的基调。
结构布局常常采用文体交融,人称交错与时序变换等多种连接手法
表现手法上——象征。如《夜行货车》中四个小标题正好一正一反,
两两相对,分别是四个人物和四种境界。夜行货车既是詹刚毅不屈的灵魂的象征,

广播电视学概论-中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

广播电视学概论-中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
随着国民党政府迁台,大批大陆人士涌入台湾 ,促进了电台的快速发展。
1960年代
电视媒体开始出现,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发展较为缓慢。
70-90年代的发展
1970年代
电视媒体迅速崛起,频道数量增多,内容趋向多元化。
1980年代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出现,打破了传统电视台的垄断格局。
1990年代
民营电视台和卫星电视蓬勃发展,市场竞争加剧。
法规制定与行业自律
法规完善
港澳台地区的广播电视业在法规制定上 更加完善,通过制定严格的法规和规范 ,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完善的法 规体系为内地广播电视业提供了参考, 有助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
VS
行业自律
港澳台地区的广播电视业还通过行业自律 组织来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内部的自 我监督和管理。这种行业自律机制有助于 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为观众提 供更加优质的节目和服务。
商业模式与市场策略
多元化盈利模式
港澳台地区的广播电视业在商业模式上更加多元化,除了广告收入外,还通过节目销售、版权分成、付费观看等 方式获取收益。这种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为内地广播电视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探索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市场细分与定位
港澳台地区的广播电视业在市场策略上更加注重细分和定位,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推出不同类型的节目,以满足不 同观众的需求。这种精准定位和市场细分策略有助于提升节目的针对性和观众的满意度。
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澳门广播电视业正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 节目质量和用户体验。
竞争与合作
澳门广播电视业面临着来自内地和国际媒体的竞争,同时也积极寻求 合作机会,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03
中国台湾广播电视的发展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1、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于是在经济上 放宽政策,大量吸收外资,台湾殖民经济空 前“繁荣”,使农村破产,农民和城市下层 老动者的生活陷于困境。 2、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 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不久转香港,次年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 业后,入军界任翻译官。1954年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任师范大学讲师,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诗的部 分。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任香港中 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返台定 居。1948年起发表新诗。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 悲歌》。30多年来,他的诗、散文、评论、翻译作品等著 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 狼星》等10多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思》、《青青边愁》 等7部。其诗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主题隐伏, 受西方现代诗影响很深。在台湾和海内外都有影响。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文学概论》串讲资料

《文学概论》串讲资料

文学概论串讲资料第一章1,文章:《文心雕龙》《原道》如何出现的,如何形成的背景。

2,名解: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在这个基础上明确。

为了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艺术产品本身,第二个是艺术家,第三个世界,第四个读者。

作品是核心位置如果作品没有进入读者的视野中没有被读者所阅读,这个作品就是不存在的。

没有被读者欣赏所消费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

世界是每个时代的人,作家生活在英的时代时空当中,这个时代的生活现实人生对他构成刺激,提供感受,所以才能写出作品,一个作家不可能空中楼阁,不论是什么表达形式出现的,总是和现实人生有各种联系。

3,问题:历史上主要的文学观念(总纲性)第二章1,文章:《艺术作为手法》重点作者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派代表。

什么是形式主义(背景知识)特点:关注语言,文学的语言。

2,名解:奇特化;意生言外;自动写作奇特化:俄国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他的奇特化(一译“陌生化”“反常化”)的诗学原则。

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势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的制作的方法,而“制作”成功的东西对艺术来说是无关重要的。

比如,在现代汉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风变幻云朵的浮雕/修饰夜里发生的事情。

我们的青春约会常在/功勋注定要在上午升起。

这些诗句通过巧妙的动宾搭配方式,修饰性成分与被修饰性成分富于弹性的组合,主谓的不规则搭配,比喻与象征的新奇等手法,造就了诗歌语言的一种奇特化的效果。

意生言外:寄意于言外,中国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

刘勰提出的“文外之重旨”。

古人意识到“言不尽意”的痛苦。

把语言没办法表达的意思放到语言之外去考虑。

刘勰解决“言不尽意”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办法是在语言文字之外建构一个艺术空间,以藏住某种意义或意味,使意义深藏于这一空间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当代台港小说概览

当代台港小说概览

当代台港小说概览
陆卓宁
【期刊名称】《钦州师专钦州教院学报》
【年(卷),期】1994(008)002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陆卓宁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7
【相关文献】
1.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 [J], 赵小琪
2.当代台港澳小说在祖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三维发展论 [J], 赵小琪
3.意义在传播中增值——评赵小琪《当代中国台港澳小说在内地的传播与接受》[J], 燕世超
4.阿尔巴尼亚当代小说概览(续) [J], 郑恩波
5.当代短篇小说概览 [J], 方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文学概论PPT文字

文学概论PPT文字

第一讲导论什么是文学?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

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象交文。

”文学是一门审美的语言艺术。

什么是文学研究?例亚里士多德《诗学》第6章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

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

)姓甄名费字士隐。

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

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醒得无痕,不落旧套。

)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

(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

)又见奶姆正抱了英莲走来。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美]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讲文学的本质与功能什么是文学的本质?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弄清文学中语言的特殊用法。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易区分)“直指式”←→多歧义(ambiguities)/ 高度“内涵的”(connotative)仅仅指称和说明←→表现情意传达语调和态度←→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例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因为爱情》日常语言←→文学语言(难区分)对语源的发掘利用,更加用心、更加系统文学的“个性”不求实用(“无为的观照”、“美感距离”……)“虚构性”(fictionality)、“创造性”(invention)、“想象性”(imagination)以上讨论的文学与非文学的所有区别……都是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由此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数:36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港台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香港和台湾文学概貌,掌握香港和台湾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香港和台湾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分合关系。

本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第一编台湾文学(27课时)导论(1课时)第一节台港文学研究回顾、研究展望第二节台港文学特色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2课时)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及文学论争第二章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3课时)第一节赖和、杨奎第二节吴浊流第三节钟理和第四节吕赫若第三章光复后的乡土小说(6课时)第一节钟肇政第二节陈映真第三节黄春明、王祯和第四节宋泽莱、李乔第四章现代派小说(5课时)第一节白先勇第二节王文兴第三节七等生第四节马森第五章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高阳第二节古龙第三节琼瑶第六章女性作家小说(2课时)第一节林海音、郭良蕙第二节聂华苓、於梨华第三节陈若曦、欧阳子第四节施淑青、李昂、廖辉英第七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黄凡、吴锦发第二节张大春、王幼华第三章台湾诗歌(2课时)第一节从现实主义诗歌到现代派诗潮第二节现代诗社、蓝星社、创世纪诗社第三节乡土诗歌第四节新生代诗歌第四章台湾散文(1课时)第一节台湾散文发展概述第二节乡土、田园散文第三节学者散文第四节女性作家散文第五节杂文第五章台湾戏剧影视文学(3课时)第一节戏剧影视文学发展概述第二节李曼瑰、姚一苇的戏剧第三节侯孝贤、李安得电影创作第二编香港文学(9课时)第一章香港文学概述(1课时)第一节香港文学的萌芽第二节香港文学的发展、性质第二章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2课时)第一节黄谷柳、侣伦、舒巷城第二节海辛、西西、吴煦第三章香港的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金庸、梁羽生第二节亦舒、林燕妮、梁凤仪、李碧华第三节卫斯理、南宫博、董千里第四章香港南来、旅港作家的小说(1课时)第一节徐言于、刘以曾、陶然第二节颜纯钩、东瑞、施叔青第五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董启章第二节黄碧云、钟晓阳第六章香港的诗歌(1课时)第一节本土诗人的诗歌第二节南来诗人的诗歌第三节旅港诗人的诗歌第七章香港的散文(1课时)第一节学者散文第二节框框散文第四章香港影视戏剧文学(1课时)第一节朱石麟、李翰祥、王家卫第二节李援华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外阅读并重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及文学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台港澳文学概论二、台湾文学 20世纪20年代,受祖国大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台湾文学开始了它的新纪元。

从那时起到20世纪末的90年间,台湾文学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以及强烈的兼容性的特征。

回顾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 20世纪20―40年代此时,台湾处于日本割据状态,新文学在艰难曲折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坚定地反殖反帝反封建,高扬“科学”、“民主”的大旗,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整体上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走向完全一致。

二 20世纪50~70年代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仍然抱有重返大陆的政治幻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完整的反共体系,大力提倡“战斗文学”、“反共文学”,并成为文坛为主流。

2.现代派文学在50年代兴起。

虽然作家文学主张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

3.这一时期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以留学生文学为主。

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主要描写台湾留美学生和旅美华人在生存层面上的磨难,在表现他们与异族文化的冲突中,彰显其精神上的失根之痛。

失根与乡愁,几乎是同时代留学生作品的共同主题。

到7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突出特征是作品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回归祖国的情感。

在艺术上,留学生文学多有“中西合璧”的色彩。

4.台湾乡土文学在70年代迎来了成熟的丰收季节,形成了乡土文学的创作高潮。

以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杨青矗、王拓等为代表的作家,表现了乡土作家的使命感和理性精神。

5.女性文学成为引人注目的风景。

50年代,由大陆来台的老一辈女作家有苏雪林、凌淑华等,影响了如琦君、张秀亚、林海音、罗兰等年纪稍轻的女作家,以温柔敦厚、清新优雅的文风赢得了无数年轻读者的心。

60―70年代,影响较大的有张晓风、林文月、朱秀娟、三毛、琼瑶、席慕蓉等,典雅的文字和淡淡的<a name=baidusnap0></a>忧伤</B>构成这一代女性作家的整体风格。

70年代中后期又涌现出的施叔青等新一代作家,她们文笔更加淋漓畅快,作品更具冲击力。

三 20世纪80―90年代 1、台湾的原住民文学在20世纪的80年代起步。

其作品所特具的本土性,给乡土文学补充了新鲜血液。

2、80年代后期,“探亲文学”形成一时热潮,表达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追寻。

3、环保文学是80年代文学界的一个亮点。

4、旅外作家创作。

台湾旅外作家也开始把目光转向海外华人的生活层面和新的社会矛盾,在作品的创作中则追求着艺术的多元化。

5、戏剧 1)在台湾光复初期曾经有过一段活跃时期,但时间不
长,当时大陆的剧本不断在台湾戏剧舞台上演。

2)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的大专院校中近半数都建立于剧团。

台剧改革寻找新的突破口。

3)1980年到1984年间,以姚一苇为主任委员的“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举办了5届实验剧展,参展的剧团从现代话剧表演与中国传统戏曲、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关系等方面作了多种有益尝试。

6、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文学的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话题的扩大、新生代作家的成长和现代派文学衰退。

三、香港文学
香港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大体可概括为:由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到写香港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再到对人类生存、前途的关注;由现实主义到写实与现代手法相融合,到受后现代的影响,最终趋向多元化。

一香港的作家队伍 1、香港本土作家。

当代香港本土作家大体可分为三代,即老一代、第二代及新生代。

老一代本土作家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生的,以侣伦代表作《穷巷》、黄谷柳代表作《虾球传》等人为代表。

第二代本土作家以海辛代表作《乞丐公主》、西西代表作《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吴煦斌代表作《牛》等人为代表。

新生代本土作家是指6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如钟晓阳、黄碧云、董启章等。

这批作家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2、在香港创作界,“南来作家”指由内地南来香港的作家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创作力量。

纵观20世纪香港文学发展的历史,一共有过三代南来作家。

3、“旅港作家”在人数上,旅港作家远远不如“南来作家”多,但有些人在港台文坛相当有影响,其旅港期间的创作也值得一提。

比较早的有张爱玲,与张爱玲旅港的情形颇为相似的是陈若曦。

从台湾旅港的作家对于香港作家多元化的组成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在香港文学界,还有在香港各大学汇聚着的一群从事教学、研究又喜欢文学创作的“学院派作家”。

(二)通俗文学 1、60年代后的香港,经济发展迅速,报刊业兴盛,市民阶层庞大,为通俗文学在香港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香港的大众文化越来越偏重消费功能,文学受到影像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2、香港通俗文学作家队伍庞大,作品数量很多,由于过分强调适应市民趣味,片面追求速度,追求趣味、“戏说”,作品自然鱼龙混杂。

但总的来看,香港通俗文坛也有有才华的作家,层出不穷的作品中也不乏文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佳作。

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特别艺术成就的是以梁羽生、
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共创作武侠小说30多部,代表作品为《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等。

金庸的影响和成就远远高于梁羽生,从50年代到70年代,他共出版了15部36册武侠小说。

“新武侠小说”突破了旧武侠小说内容上的种种局限,引入了更多的现代小说技巧,使这一传统小说样式,具有浓郁的现代感。

四、澳门文学(一)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

2、50~7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中,澳门文学创作受内地极“左”思潮的影响较大,这一时期的澳门文坛比较沉寂。

但这一时期一些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向香港,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离岸文学”。

3、80―9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发展阶段。

1984年的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的主张,澳门新文学的创作走向自觉。

(二)澳门新文学的成绩 1、诗歌创作最能代表澳门新文学的成绩。

多元化的艺术追求是它的最大特征。

2、散文的繁荣是与报纸文艺副刊的创办同步。

但澳门散文的深度不够,精品也不多。

3、小说创作与诗歌、散文相比略逊一筹。

中鲁茂、周桐、陶里、吕平义等人的小说具有代表性。

八、思考题: 1.台湾文学的发展分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哪些? 2.香港本土作家的创作有哪些特征?其代表作家有哪些?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