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一二原文知识点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作者简介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8怀疑与学问
对手是块磨刀石田志军①刀在磨刀石上来回磨擦发热发烫,磨刀石是刀的对手。
但它磨去刀的锈和钝,亮出好刀必有的锋锐,在阳光或月光的映照下闪烁出独有的光芒。
由此看来,磨刀石其实又是刀的朋友。
②历史上的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曾举行“千叟宴”。
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
”宴会上众大臣都目瞪口呆,大臣们知道这些人有想篡政的、有想夺江山的,他们都是康熙的敌人呀。
莫名其妙的大臣们听着康熙接下去说道:“对,他们是朕的敌人,但是他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朕感谢他们。
”③感谢敌人,感谢对手,是真正能成为大家,成为英雄,成为一代伟人才具有的博大胸怀。
如果没有吴三桂这些敌人,康熙会有一番丰功伟绩吗?历史不能假设,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身价高低,就看他的对手。
”没有强有力的对手,就看不出自己的价值,显示不出你的能力。
刘邦因项羽而显出更高一筹的才智;诸葛孔明因司马懿的心机,而显出自己行军布阵的谋略;毛泽东主席写下的《论持久战》,被对手所称道,蒋介石看,白崇禧看,他们都为毛泽东的论证观点所折服。
而毛泽东却说写《论持久战》要感谢王明。
王明是从苏联回来的“软差大臣”,自称是革命的理论家,下车就咦哇连篇,宣传对日战争要速胜。
深知中国情况的毛泽东不以为然,为了反驳“速胜论”着手写下了《论持久战》,为了写好书中的论据观点,毛泽东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使枣园的灯光彻夜明,终于写成具有指导中国抗战的光辉名著《论持久战》。
④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去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去,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
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磨炼自己。
从这一层意义而言,你的对手是你前进的推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工作中难免也有对手,相处何必论一时短长。
18怀疑与学问
辨别是非。
(3-6) 从积极
方面建
设新学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a、 国难危急时的口 b、三皇五帝 c、腐草为萤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消息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怀
A、 怀疑是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方面建 设新学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怀
A、 怀疑是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疑
从消极
与
方面辨
学
伪主要 2、不论对于哪一本书,
问
步骤。
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
分论点 B、怀疑是
辨别是非。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 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 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 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 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没有怀疑就没有新知
“读书贵有疑”。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也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可看开头两句名言)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提示:可看文章第六段,承上启下句子)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18 怀疑与学问
思考题二: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 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 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 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
证 明
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 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譬如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萤 塾师
大儒
解释下列词语
❖ 虚妄:荒诞无稽 ❖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处不合理的。 ❖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停滞: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 大儒: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逐段理解课文
❖ 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 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 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归纳中心
❖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 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 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顾颉刚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 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 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 影响的一位学者。“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 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 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 生,则推崇备至 。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18怀疑与学问
视察chá 虚妄wàng 折zhé 扣 墨mò守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 盲目地附合跟从。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 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情
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合作探究:
3.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 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 章的论证结构,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 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合作探究:
4、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从什么地 方看出来的?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从概括 两个分论点的这句话的关联词看出来。 “不仅……也……”
(多指理念或学说)。
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合作探究:
2、文章开头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 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做为 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研读3至5段:
1.研读第3段思考:本段侧重论述了什么内容?
本段侧重论述了传说不一定可靠。
18 怀疑与学问
爱上语文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慧心诗意”: 用聪慧的心“感受”语文的诗情画意——
让我们“快乐”; “爱心情意”:
用仁爱的心“感知”语文的真情实意—— 让我们“高尚”; “悟心创意”:
用灵悟的心“感悟”语文的美情新意—— 让我们“独特”。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析文本)
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精神。
(1)对于学问,只有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2)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3)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才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 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4)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此外,本文还使用了举例论证。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 这个论点,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 ,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第六段为了 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 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极具说服力。
3.最后:引用论证。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真实有力地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这一观点。 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析文本)
1.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因果例证法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②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 ③举例说明。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 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别人的传说。 2.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举例论证 ①指出怀疑精神的必要性。 ②用“三皇五帝”的事例说明。 ③用“腐草为萤”的事例说明。
18、怀疑与学问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 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 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若 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举例论证:举例说明对于传 说要善于思考质疑,强调怀疑精 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 从,便是迷信。
重点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 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 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 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 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 学说)。 打折扣:比喻不完全按规定的、已承认的或已答应的来 做。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 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反面论证:缺乏怀疑精神对 治学的危害。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 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正面论证:从正面论述 怀疑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积 极作用。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 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法国的大 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 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难点)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 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 学家。早年从事民俗学研 究,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 传说,后又考辨历史地理。 代表作有《秦汉的方士与 儒生》《史林杂识初编》 等。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18、怀疑与学问
品味语言
• 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 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 “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 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 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 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 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 引用名言 • (孟子所谓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课文研读
• 4、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 • (举了清代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雄辩有
力地论证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 对比论证 • (2、3、4、5)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引证法: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 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 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并做了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 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 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
课文研读
• 3、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正反对比论证 •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品味语言
• 2、不能Βιβλιοθήκη 意调换顺序。 • 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 • 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
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 • 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 • 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 • 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 “修正”的前
提。
•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 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 序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一)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甲]”“[乙]“[丙]”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 选段的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做学问也是一样”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做学问同什么是“一样”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国难危急中口头的消息说得凶险,但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同是这样。
3.第二段举出哪两个事例?直接证明的是哪一句话?举出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事例做为论据。
直接证明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4.第二段中加点的“这”字第一个指代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第二个指代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18 怀疑与学问
2.第6段最后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 两个词能互换吗?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 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 一种, 先“学术”后“文化”是从部分说 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写作特色
1.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了两个分论点, 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 确。 2. 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 论证、对比论证。
布置作业
1.整理文学常识、生字词。 2.完成《配套练习册》。
合作探究
2.默读3—5段,思考:这一部分用了什么论 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 举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有许多口头消息的 例子,是为了证明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例子,论证 了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并且告诉人们 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重点研读
1.第6段中“一切”是否太绝对,你怎么看? 文中“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顺序是否可以调 换?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绝对,这里着重强调了“怀疑”对于学问家 的重要。只要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 品质必须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具有加重、 强调的意味。
不能。“怀疑”是“辩论”的前提,“评判” 是“修正”的前顺序。
墨守: 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不攻自破:无点须 站攻 不击 住, 脚自 ,己 经就 不会 起破 反灭驳。或形攻容击论。 辨伪去妄: 辨别虚假的去掉荒谬不合理的。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 出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 中心论点:学则须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 地提出来的。
2022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与学问
1. 找准本文的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
正“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反“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做学问 必须 善于 提出疑问
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 基人,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 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张载(10 33-1077)北宋哲学家。 曾任崇 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成“关 学”。
1. 找准本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引用两人的话?
这一观点并非仅是己见,早在几百年 前的古人就认识到,怀疑是治学的重要条 件。
简洁有力,显示所论证观点正确,稳 固。
2.找到中心论点统率下的两个分论点
。
分论点
2022年秋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
与学问
小题目有大信息,切不可忽略
论题: “怀疑与学问” 的关系
阅读全文
1. 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找出中心论点统率下的两个分论 点。
1. 找准本文的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 的若干思想观点。
在议论文中,分论点也很重要,各分论 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 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2.找到中心论点统率下的两个分论点
。
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 骤(论证:第3~5段)
18.怀疑与学问
疑
与
学
顾 颉
问
刚
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 的思路。 2.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 的论证结构。 3.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 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 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 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道理论据:(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 ——张载 (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
-
结构脉络
中心论点(1-2):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怀
A. 怀疑是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疑
从消极
与
方面辨
学
伪主要
2.不论对于哪一本书,
问
步骤。
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
分论点 B.怀疑是
辨别是非。
(3-6) 从积极
方面建
设新学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主旨归纳
本文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样才 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并运用举例 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进行具体论证。
写作技巧
1.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 例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15个字,便把对传说的话“信”与“不信”的标准 说得清楚明了,以理服人。
重点字词
程颐(yí) 步骤(zhòu) 塾师(sh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怀疑与学问
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选 文第2段,先从正面说明对书和学问要进行怀疑,经过怀疑、思 索、辨别三步才能获得真知。然后从反面论证对于书和学问不 怀疑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话,强有力地证明 了论点。
18 怀疑与学问 怎么考 考点聚焦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 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论证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年从事民俗学研究。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传说,后又进而考辨 历史地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标点《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的工作,并深入研究《尚书》。生平著述宏富, 出版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等。
18 怀疑与学问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盲.从( máng )
18 怀疑与学问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 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 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 或迷信。
18 怀疑与学问
8.【考点特训】 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论证。选文第1段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 信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②道理论证。选文第2段中引用孟子 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 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③对比论证。“因怀疑而思索,因思 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 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通过 正反对比论证,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 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启迪.( dí )
虚妄.( wàng )
步骤.( zhòu )
懒惰.( duò )
顾颉.刚( jié )
曾 céng
zēng
(曾经) (曾孙)
载
zǎi zài
(三年五载) (载歌载舞)
18 怀疑与学问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pì( 譬 )如
停 zhì( 滞 )
biàn( 辨 )别 biàn( 辩 )论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或道理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答题模式: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 (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 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18 怀疑与学问 怎么写 读写一体
9.【片段练笔】 请以“智慧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支柱”为 论点,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300字左右。
18 怀疑与学问
整体感知
4.【主旨归纳】 本文围绕“_治_学__必_须__要_有__怀__疑_精__神_”这一中 心论点,从“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和“怀疑是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方面,强调了怀疑精神在 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达了对后之学者的殷切期 望。
18 怀疑与学问
18 怀疑与学问
怎么学 文本赏析
作者分两个小层次,从对于传说的怀疑,扩展到对于任何一 本书、任何一种学问的怀疑,论证了具有怀疑精神的必要性。 选文第1段,作者由对传说的态度说起,指出怀疑精神是做一切 学问的基本条件。接着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 并连续多次追问,阐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最后指出
本课件仅供交流学习使用,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全品学练考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新课标(RJ)
第五单元 理想信念
18 怀疑与学问
第五单元 理想信念
18 怀疑与学问
考点聚焦: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18 怀疑与学问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早
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18 怀疑与学问 易混辨析
墨守 坚守 词语辨析:
这两个词都有“坚持”的意思。“墨守”指因循守旧,死 守。多含贬义。“坚守”指坚决守卫;不离开。多含褒义。
18 怀疑与学问
活学巧用: (6)在多变的时代,如果你( 墨守 )老一套,就很难突破
自我。 (7)几十年来,他始终( 坚守 )信义,正直做人。
腐草为yíng( 萤 ) 晶yíng( 莹 )剔透
18 怀疑与学问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虚妄:_没__有__事_实__根_据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停滞:_因_为__受_到__阻__碍_,__不_能__顺_利__地__运_动__或_发__展__。____________ (3)辨伪去妄:_辨_别__虚__假_的__,_去__掉__无_事__实_根__据__的_(_多__指_理__念_或__学__说_)_。 (4)___流_俗____: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5)_不__攻_自__破__: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
答题模式:用……(论据)深刻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有分 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 威性。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 明观点。
18 怀疑与学问
答题模式:将……和……(填论据)加以比较,突出(强调) 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18 怀疑与学问
经典讲练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 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 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
18 怀疑与学问
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 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 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 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18 怀疑与学问 怎么答 答题技法
要掌握以下四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答题模式: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 了……(有分论点的,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8 怀疑与学问
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 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作者所做的理论分析或阐述等来 证明观点。
5.【结构图示】 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怀 中心论点:(1) 治__学__必_须__要_有__怀__疑_精__神_
疑
与
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学
问 分论点 (2)__积_极__方面: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8 怀疑与学问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合作交流
6.【重点突破】 课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18 怀疑与学问
示例:智慧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支柱。这里的“智”是指一种看清自己、 反思自己的能力。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 蓝天;海豚无脚,不奢望爬上陆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充分施展 自己的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不自知者往往于一念之间前功尽弃,成为别人的 笑柄。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 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子贡是明智的,他 虽然在才能上不及颜回的闻一知十,但却凭借自知之明,在他的老师面前展现 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让老师由衷赞赏,而且流芳千古!没有自知之明 者,往往害人害己,贻害无穷。三国时的马谡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凭着读过几 本兵书,他就自以为谋略过人。结果呢?失了街亭,坏了诸葛亮的大业,也丢 了自己的小命。这样的故事并不少,古今中外皆有,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开头引用古代名人的话,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既紧扣标题,又具有 说服力。
18 怀疑与学问
7.【难点探究】 我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应怀疑吗?说说你的 看法。
[解析] 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我们应该明白,作者所 说的怀疑是指在做学问的时候要持怀疑态度,并非对一切事物都要怀疑。
[答案] 不应该。作者强调的是在做学问时要有怀疑精神,并没有针对 生活中所有的事物;对于已被确认的事实我们不必怀疑,更不提倡乱怀疑、 瞎怀疑或者怀疑一切。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