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训班教育学讲义资料
中学教育学精讲讲义第一章.Conv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主讲老师:郭启维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一、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发展过程特别要注意中西方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以及主要思想。
二、考点指南(依据考纲、综合教材)识记: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领会:教育与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及各种形式出现的标志2、古代各国教育形态的特征3、中西方历史上重要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论著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应用:用教育学的理论分析相关教育现象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近现代教育的特点。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很大,尤其是识记部分,主要以选择和填空为主要考查方式,这部分难度不高,但知识点相当分散,覆盖面很大。
其中,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有可能出简答题和论述题,需引起重视。
4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三、知识点梳理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例题·填空题】[2011年真题]教育是,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案】培养人的社会活动5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1)广义: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
【答案】家庭教育6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2)狭义:以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7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职业业教D.社会教育【答案】B8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例题·填空题】[2011年真题]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从而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讲义
教育学讲义.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
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本文由怀念过去唉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不同时期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在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主要被理解为道德教育。
“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语。
古代,教和育是两个不同的涵义。
《荀子》的《修身》篇是这样解释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分别做了具体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来自拉丁词源“Eduiere”,而它又是从动词“Eduere”变来的,含有引出之意。
所以,“教育”一词在希腊语中就是“儿童引导学”。
西方近代教育家对教育这一概念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认为“教育赋予我们在出生时所缺乏的一切和我们作为人所需要的一切。
”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就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首先、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斯宾塞认为“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通过使未成熟者参与其所属团体的生活而引导并确保其发展的社会功能。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
”尽管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教育有许多解释,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人的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教育具有双重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学校教育又不能囊括所有的教育于其中,这就导致了对教育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分。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讲义》word版
第一讲教育学与教育讲授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事实: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学校领导与管理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被教育工作者当做一个个的"问题"提出、议论、评说、解释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有关问题。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主要揭示两大教育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规律〔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既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基础理论的学科又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实用学科。
3.教育学科在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四、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终身教育理论阐述的教育新概念教育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出生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社会教育校︱普通教育↗小教︱→中育︱↘大∣职业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初等︱→中等︱↘高等︱特殊教育︱回归教育↓↓↓死亡〔三〕教育的科学定义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四〕三种教育形式之比较♦共同点:反映在教育的本质和广义的教育概念中♦区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①有目的、有计划自发的、偶然的自发性、偶然性教育对象大众化♦②系统性零碎的、片断的零碎性、片断性教育内容多样化♦③教育环境优越以血缘为基础,时间持久,作用显著教育方法信息化〔五〕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最新精讲讲义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单选、多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单选.、多选】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三、教育的起源【单选、多选】(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的发展历程【单选、多选、判断】(一)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 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 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3) 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基础培训资料
03
教育学基础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教育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促进个体社会化和 个性化发展。
教育功能
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 的发展;社会功能包括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经济发展等。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 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教育目的 可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 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 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 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 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 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 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
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教育内容与方法
教育内容
学习困难与辅导策略
学习困难识别
掌握学习困难的定义、类型和特 征,能够准确识别学生的学习困
难。
个性化辅导计划
根据学生的学习困难,制定个性化 的辅导计划,包括辅导目标、内容 、方法和时间安排。
辅导技巧与方法
学习并掌握有效的辅导技巧和方法 ,如认知重构、学习策略训练、情 绪管理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的教育思想萌芽,到近代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再到现代 教育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制度和 管理等方面。
教育学的任务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任 务包括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探索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分析教育的内容 和方法,研究教育的制度和管理等。
1培训班教育学讲义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9、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讲义(完整版)
引言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教育体系、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讲义旨在系统概述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这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1.1教育的概念和特征1.2教育的目标和意义1.3教育的类型和层次1.4教育的主要环节和过程1.5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2.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2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3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特点与需求2.4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连结2.5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互动关系3.教学理论与方法3.1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3.2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3.3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3.4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问题3.5创新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应用4.教育评估4.1教育评估的概念和意义4.2教育评估的目的与要求4.3教育评估的类型和方法4.4教育评估与课程改革的关系4.5教育评估结果的运用与反馈5.教育管理5.1教育管理的概念和内涵5.2教育管理的目标与职能5.3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5.4教育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5.5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与创新总结本文综述了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有效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切实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
希望本讲义能成为读者的重要学习资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希望读者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教育学》精讲班第1讲:小学教育学的内容体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课件讲义讲义
三、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四、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根据各省市情况的不同,对教育学考试试卷也会做相应的调整。做题的时候请大家仔细看清题目与分值。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例题:中国建立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寅学制
答案:B
考试大网校试题解析:
填空: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实施的学制而且实施的学制)。
壬子学制(民国政府1912年,教育制度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六三三学制)
一般内容课外活动教育与教育学小学教育目的
二、考试题型题量
考试题型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填空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与人类社会同一时期出现的早期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讲义1
美国杜威主张实用 主义教育学,
“教育即生 长”“在做中学”; 针对赫尔巴特的三
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
中心,以经验为中 心,以活动为中心。
以线带点!
柏拉图:国本、 社会本位主义
教育观点
夸美纽斯: 《大教学
论》,构建学科基本 框架和内容
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
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补充: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学习要点:理解、识记 教育规律 1. 教育规律的概念:内外本质联系(填空、选择) 2. 教育关系是教育规律的载体。 3. 教育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必然关系是基本教育规律。
D.人格尊严权
例:结合教育规律原理说明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性。
提示:教育的着眼点,人的身心发展特性之个体差异性对教育 的制约,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必然关系,教育原则之个性原则,如何 培养个性。
补充: 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 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 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 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 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 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学培训
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校教育 P.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P.3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P.5 古代著名思想家对教育学思想发展所作的贡献 P.7P.7-9 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P.11 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P.12 现代著名的教育理论, 现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 P.17P.17-18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P.19
第五章: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不定项选择、填空、简答、 1.不定项选择、填空、简答、辨析 不定项选择 2.真题 2.真题 15.学生的受教育权主要有: 15.学生的受教育权主要有: A.身心健康权 B.学习权 C.公正评价权 D.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E.人身权 答案: 答案:BCD 55.论述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55.论述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不定项选择、填空、 1.不定项选择、填空、辨析题 不定项选择 2.真题 07年真题出现在不定项选择中 2.真题——07年真题出现在不定项选择中 真题 07
8.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 A. A.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B.教育投资C.领导者的意志 B.教育投资C.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E.文化发展水平 . . 答案: 答案:D 9.规范文化主要有下列三种表达方式 .规范文化主要有下列三种表达方式? A.环境文化 B.组织形态 C.设施文化 . . . D.规章制度 E.角色规范 . . 答案: 答案:BDE 46.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 .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 有相对独立性。 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学》培训课件
黄淮学院 刘彦军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三)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黄淮学院 刘彦军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走向实践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发展。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并进。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的教育思潮。 的教育思潮。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黄淮学院 刘彦军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塑造专业思想 掌握教育规律, 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培养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黄淮学院 刘彦军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 规格的总规定、总要求。是指导、调节教育活动的根本因素, 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教育学》全课程讲义
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的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者政治著作、言论记录之中。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说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专门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拟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开展多样化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逐渐兴起,对教育学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教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中吸取了有关的研究成果,而且也逐渐地利用社会学所常用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不再仅仅是根据一定的理想和标准去考察教育,而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教育学向着是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变,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智力的开发和运用成了提高生产劳动效率和经济开展的主要因素,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新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学的开展,教育学逐渐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逐步深化,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
(此局部的内容,一些著名教育家(或教育著作)的重要奉献需要掌握,如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什么?班级授课制是谁提出的?第一个开设教育学课程的人是谁?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什么?等等。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通过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增强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一代新人做出奉献。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教育学讲义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纲要求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考纲详解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出现的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如《论语》一书,就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前55l一前479)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72一前347)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教育学》讲义DOC
目录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涵义…………………………………………………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三、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四、教育学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五、国内外最早的教育专著………………………………………六、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时间、代表人物和著作…………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名称、特点……………………………八、学习教育学对教师的意义……………………………………第二章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怎样认识和理解教育?………………………………………二、教育的意义……………………………………………………三、教育的理想……………………………………………………第三章我们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一、人性观的理解与把握…………………………………………二、正确把握新世纪的学生观……………………………………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世纪的学习观……………………………第四章我们要树立教师专业化的观念……………………………一、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二、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五章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一、课程意义………………………………………………………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四、课程资源………………………………………………………第六章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一、教学的原理……………………………………………………二、教学的方法……………………………………………………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第七章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一、教育评价的意义………………………………………………二、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第八章以校为本的研究观…………………………………………一、校本研究的认识………………………………………………二、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三、校本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成果………………………………第二部分基本练习及答案……………………………………………《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一)………………………………………《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二)………………………………………《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三)………………………………………《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四)………………………………………《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五)………………………………………《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六)………………………………………第三部分模拟训练及答案……………………………………………《教育学》模拟题(一)……………………………………………《教育学》模拟题(二)……………………………………………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专题教育学概说复习(学习)指导一、教育学的涵义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 (精品讲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2、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9、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15、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17、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18、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19、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僧侣教育,其次是骑士教育2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1、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1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论记载在《论语》中,如"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3、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教育思想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等。
4、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5、柏拉图《理想国》6、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亚里斯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8、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爱弥尔》。
9、德国哲学家康德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0、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1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3、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15、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教育思想有: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1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5、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4、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5、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7、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8、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0、学生文化的成因有:(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11、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12、学生文化的特征有: (1)过渡性; (2)非正式性; (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荀子。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代表。
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