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社会学3
社会性别和女性的社会角色
10
性别都是坚持生物学决定论 ❖ 性别,是生物属性 ❖ 社会性别---社会属性。
❖“社会性别” 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 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
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 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11
对生物决定论的批判
32
C、媒体评论《老照片》
❖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做导演困难都差不多, 但看看这本书,进入到女导演的内心世界,看看她们做为一个女人, 她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她们如何处理情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情。 ——张婉婷(导演)
❖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多的新一代女性导演,我们无 缘看到她们每一位的电影,但有缘看到她们的自述和坚韧内心,看到 她们对电影的理解和特殊的视角。她们值得我们期待。十位女性导演, 十篇敏感的为电影跳动的内心自述;掩卷之后,更期待的是:她们的 名字出现在影院银幕。 ——翟永明(诗人)
❖ 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家庭环 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性别意识 和性别行为都是在社会文化制约中形成的。
❖ 生理状况不是妇女命运的主宰,男女性别角色是 可以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改变的。
13
历史的考察
❖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对新几内亚3个原始部落的研 究:《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 气质》
❖ 两个7个月大的孪生男孩接受包皮切割手术,意外 地被损伤,通过外科手术把这个男孩变成女孩来 养。
❖ 当这对双胞胎6岁时,每个人都按照各自传统的性 别角色行事。70年代的一些研究者把这个案例当 作后天教育的影响远远超过天生因素的无懈可击 的证据。
❖ 当这个“女孩”13岁时,她走路的样子很男性化, 而且希望成为一名技师,她认为男孩子比女孩子 有更好的生活。她并不知道那个手术,也不记得 她生来是个男性。
性社会学3性教育PPT教案
性教育实施的主体仅限于学校,却忽略了家庭应该成为性教育 的第一课堂,社会的正面宣传也是性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2、缺乏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和系统的性教育教材和专门的教育人才 。
香港幼儿园性教育教材通过漫画形式把一个人从男女性爱受孕怀孕分娩的全过程表现出来让孩子科学得认识到人的生命的诞生是怎么一回事情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二党和国家关心性教育二党和国家关心性教育1周总理多次对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做指示2国家重视性教育三性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四香港的性教育简介一小学性教育推展计划二中学性教育联席教学计划三把性教育作为香港大学基本教育的一部分1性教育面过窄实施的主体过于局限
6、荷兰
孩子和父母餐桌上讨论性话题 荷兰人开放的性态度给全世界留下过深刻印
象,然而,荷兰拥有欧洲国家最低的青少年怀孕 比率。在荷兰,与学其他课程一样,孩子6岁进小 学时就开始接受性教育,孩子们甚至会在餐桌上 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荷兰的教育专家认为, 对青少年甚至儿童开展早期性教育,可以让青少 年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帮助青少年不至于因为一 时的性冲动或对性的某种无知而做出令自己后悔 终生的憾事。
• 朱坚教授
一、欧洲性教育简况
二、美国性教育简况
三、日本性教育简况
四、国际教育基金会的性教育模式
1、德国:可爱的性教育漫画 比起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显得严肃、认真,
甚至刻板,不过下面这套性教育漫画可能会让你看到德国人可爱的 一面。
2、美国:从小学开始的性教育课
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性道德等知识,初中阶 段讲生育过程、性成熟、性约束等,高中阶段讲婚姻、家庭、性魅 力、同性恋、性病、卖淫现象、性变态等,并向学生发放避孕套。
两性心理学
❖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对社会群体不准 确和简单化的见解,致使旁人依此对其有固定 的看待.」(Jary & Jary,1998,P. 673).按照这 个定义,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则 可以理解为对男性和女性的一些独有看法,而 这些看法却可能是错误而过於简单化的
❖ (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 ❖ (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 ❖ (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 ❖ (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
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
❖ (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 ❖ (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 ❖ (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 ❖ (8)说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
❖ 注意:睾丸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男女都有, 只是量上不同。
(三)性激素与大脑分化
❖ 1.下丘脑 ❖ 内脏、内分泌和情绪活动之间维持平衡的中
枢,进而影响到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借此调节 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 ❖ 男性——持续分泌 ❖ 女性——周期行分泌
❖ 基本内容
❖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 结果。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 分化和亲长认同。
❖ (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 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 判断而形成,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 (3)这种认知判断虽是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 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男人(man),就需要具备 男性化特质(masculinity),例如独立,理性,主动, 有自信等.作为女人(woman),则需要拥有依赖, 感性,被动,柔弱这些女性特质(femininity)
《两性社会学》再解读
学 的思潮 , 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的轰动效 应。不论是从 “ 需求功 能” 考察的角度还是从实证主义的“ 田野调查” 方法 , 都是全新 的 开创 。而其对于“ 社会达 尔文主 义” 等的挑 战与对于文化 相对主
义的具体实践 则表达出了强大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 。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 , 斯宾塞提出了 “ 会达 尔文主 社
研究范式却是文化相对 主义 的最好实践 。
中图分类号 : 16 I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3— 11 21 )8 0 8 0 17 2 l (o 2 0 — 14— 2
马林诺夫斯基在 2 0世纪 2 代左右开创了功 能主义人类 0年
l写作背景
11对传统的进化论 、 . 传播论思想提出了理论挑战
义”即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据 自然 界的食物链现 象 , 提 出“ 弱内强食 , 物竞天择 , 适者 生存” 的观点 , 并以此解释社会
现 象。对于文化 的划分则以“ 西方” 非西方” 与“ 明显 区别开来 , 将先进与落后 的对 立表示 无遗 。“ 其核心 内容 即 ‘ ee ii D t m n m, r s Ieu lySl t n , nqa t,ee i ’意味着对‘ i co 自由意志’ 的否定、 意味 着对‘ 人 人 身而平等 ’ 的否定、 意味 着残 酷的竞争乃 至战争, 而这 与宣扬
学与心理 学的研 究进行比较 , 现 了不 同 科之 间的对话 , 而 实 学 从
提 出 自己对 于 “ 文化 起 源” 问题 的 见 解。 关键 词 : 文化 ; 副产 品 ; 化起 源 ; 文 比较
在马林诺夫斯基 的著作中没有明确地提 出文化相对主义 , 是 , 但 他对于原始社 会的观察与研究和以《 两性社 会学》 为代表的比较
性社会学3性教育PPT文档共61页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性社会学3性教育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两性社会学1
三性别与气质
生物学观点认为: 文化学观点认为: 男女两性在人类 男女角色是可变 的,这种可变性 生殖中所起的不 指向社会结构, 同作用产生了他 们的天然倾向性, 是特定的文化环 境塑造的结果. 是一个基本的行 为动机,
一 西方妇女运动发展史 二 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三 妇女解放的相关理论 四 中国本土化的妇女解放理论
第五章
一 二 三 四
社会性别与发展
发展项目中的妇女 社会性另与发展 社会性别计划培训 乡村银行与小额信贷
第六章
社会性别分析框架
一 哈佛框架 二 摩塞框架 三 朗维框架
两性社会学概论
一学科定位 学科名称 现有学科类别 社会学分支学 科
三
价值与功能
改变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思维方式 和认知模式 解除人格压迫,寻求快乐自我 在批判男权中心的知识建构中,使社 会性别学科化,培养专业人才 推动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
附注: 附注:社会化
6年幼年期和14年左 右的青少年期是关键 时期 通过教育方式,使自然 , 人逐淅学习社会知识, 技能与社会规范,自 觉遵守社会文化 继续社会化,终身社会 化和再社会化
Bem性别7点量表* Bem性别7点量表*
个体可分为四个类别: 男性化型(男性化特质高) 女性化型(女性化特质高) 双性化型(男女性化分数﹥4.9) 未分化型 *(1表示从来不是,7表示总是这样的)
项目及使用方法1 项目及使用方法1
2顺从的 3愿助人的 4坚守自己的信念的 5快乐的 6 喜怒无常的 7独立的 8害羞的 9负责的 10运动型的 11感性的 12夸张的 13固持已见的 14受人 赞赏的 15幸福的 16个性强 的 17忠诚的 18不可预测的
社会学与性与性别研究
社会学与性与性别研究社会学与性与性别研究是一门探讨社会发展、文化传统、权力关系以及个体行为在性别和性角色认知中的影响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与性与性别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和相关理论。
**一、性别是社会构建的**性别不是生理属性,而是社会构建的,是社会赋予个体的性别意义。
从婴儿时期开始,社会就在明确规定男性和女性应该具备的特质和角色。
这种性别二元论导致了社会对性别表现的规范和限制,对个体自由表达性别认同的束缚。
性别规范的存在对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和性歧视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不同性别应具备的行为、态度和角色的期望。
男性应该强壮、有主导地位,女性应该温柔、养育子女。
性别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对性别角色的过度期待和刻板印象会导致个体性别认同的混淆和挣扎,进而造成精神健康问题。
**三、权力关系与性别**性别不平等现象背后常常隐藏着权力关系的问题。
男性在社会中常常具有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而女性则受制于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束缚。
性别歧视现象的根源正是来自于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对性别认同的固有偏见。
因此,对性别权力关系的调查和研究至关重要。
**四、性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性别研究借鉴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探讨性别和性的相关议题。
其中,女性主义理论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强调了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权力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和酷儿理论从性别流动性和跨性别议题入手,批判性地挑战了二元性别观念的合理性。
此外,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也为性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结语**总的来说,社会学与性与性别研究是一个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学科领域。
我们需要关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消除、性别平等的推动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重构,以实现性别的多元性和平等。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和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标签: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
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
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
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
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
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
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
性别社会学
公
政治决策、外交战争 家族家庭
生儿育女照顾家人 种地、读书做官、经商
贵族男性
国
私
平民男性 所有女性
女性 平民男性
家
内 外
一夫一妻多妾制
婚 姻
从夫居—娘家—婆家
制 度
从夫姓—属于夫家之人
父亲
男子 继承 制是 妇女 最大 失败
儿子
女性
孙子
分性别,男性和女性 做什么?承担什么角色? 谁受益?拥有什么资源? 谁决策?拥有什么权力?
男性与女性的大脑结构不同,导致男性思维能力 更强。 是激素造成了男女身体和行为的差别。那些有犯 罪、吸毒、暴力、虐待倾向的男性往往雄性激素 水平高,攻击性行为程度较高。雄性激素水平高 还导致热衷于争夺领导权、企图影响或统治他人, 容易愤怒等。 女性先天就有比男性更麻烦的生殖角色。 男性应该表现出男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女性应该 表现出女性气质心理特征,社会应当维持这一自 然秩序。
1、婴幼儿时期的性别社会化。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具有明显的性别分化。
▲婴幼儿时期的性别社会化主要通过示范和 模仿完成,这一过程中的强化机制与社会 的性别标签联系在一起。 2、青少年期的性别社会化。
▲强化女性的自卑心理。 ▲性别社会化具有双重性和冲突性。 3、青年期及中年期的性别社会化 就业?婚姻?生育? 4、老年期的性别社会化。 ▲性别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差异被社会强化。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老龄化有不同的表现。 ▲老年妇女的生活境况表现为社会角色不断丧失 的过程。
社会性别指的是人们所认识到的男性与女 性之间存在的社会差异和社会关系。即指 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 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两性社会学
论社会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时间过得好快啊,短短的二十次《两性社会学》课程就结束了。
虽然感觉这门课程那么一点枯燥,但我还是或多或少学到了一些知识。
使我从以前对社会化这个概念的一知半解到现在对它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有了一些认识。
那么什么是社会化呢?社会环境又是怎么影响个体的社会过程呢?“社会化”这一概念最早使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用来表示群体的形成过程。
不过当代的社会学家对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
比如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的一种需要,同时它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
一方面个体要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另外一方面个体要确立生活目标,内化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社会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一些社会环境例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区以及工作单位等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的第一个社会机构。
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
家庭被认为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一方面儿童期是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和社会品质刚刚形成和发展,而此时家庭恰恰担负着最主要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社会化结构。
从一个人一出生,家庭便决定了他或者她的阶级,民族和社会地位,虽然这些他都无法改变,但这些却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一个人为进入学校教育之前,他所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并且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父母,因此,父母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也很大。
父母不仅会直接把自己的一些观念或认识交给他,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会无意间间接地影响他。
如果父母在个体还小大的时候就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个体在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中就会按照这去做。
性别社会学
科目名稱Course 性別社會學Sociology of Gender課程簡碼CourseNo.GNDR-507-01-M1開課系級Deptment 性別碩士班一甲學分數Credit3時數Hour3選別Required or Elective 4-系必開課別Duration半年第一學期Required for One Semesters授課教師Teacher羅燦煐 扣考規定Teacher Preference Regarding Attendence 校定時數:缺課達 14 小時發布預警達 18 小時執行扣考 University Attendance policy教學目標Objective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應用社會學觀點剖析社會結構下之性別關係,以協助學生精熟批判性之性別結構分析。
本課程首先引介社會學觀點,以加強學生之結構分析知能。
其次,本課程引介國內相關經驗研究,以協助學生熟習性別社會學取向之本土研究。
最後,本課程聚焦父權體制之結構主義及後結構主義分析,以深化學生對性別研究之多元觀點與應用。
本課程期望協助學生精熟結構性分析知能,並能深入分析當前性別議題及政策,以提升學生從事性別研究之基本學術知能。
授課方式Methodology讀書報告,時事評析,教師講授,班級討論等。
成績評定Grade 課堂參與(出席,討論,及參與相關學術研討活動)20%讀書報告40%學期報告40%參考書目Textbook 教科書:1. 成令方總校正(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台北:群學。
譯自Johnson, A.G.(1997)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2. 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
台北:群學。
譯自 BaumanZygmunt(1990)Thinking sociologically. Blackwell Publishers.3. 成令方總校正(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性社会学 第十章:性交往与性的社会网络
三、“艾滋播路径,因此才得 到了这样的指称。
该理论中的“桥梁人群”概念指出,最 危险的是那些把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 与普通人口连接在一起的人。
本章要点
1 2 3
复习思考题
1
“反对早恋”对于性别交往发挥
了哪些作用?(P92)
三、性的社会交往能力
性的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能够自觉地树立性方面的自信心 ➢ 能够自觉地、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性魅力, ➢ 对开展自己所需要的和所向往的涉性的人际交往持
有积极的态度 ➢ 能够不断地学习如何识别和评价别人发出的性交往
信号, ➢ 能够主动发起和积极进行自己所需要的涉性的人际
四、性别偏见
性别误解一般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形 成的。性别偏见则是主流社会故意制造的一种 工具,用来维持自己的秩序。它往往表现为对 弱势性别的歧视。
五、多元性别之间的交往
至少在当今中国的大城市里,多元性别 之间的交往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很现实的 生活问题。居于人口多数的异性恋者应 不应该与那些其他社会性别的人交往, 又应该如何与他(她)们交往,这很快 就会引起社会的讨论。
第三节 性的社会网络 一、定义 二、学术意义 三、“艾滋病时代的性理论”
一、定义
性的社会网络这个概念和相应的理论, 是由劳曼和盖格农等人在《性的社会组 织》(1994年)里首先进行系统论述的。
性的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在研究人类的 任何性现象时,都必须把研究对象放进 他(她)所在的性的社会网络中去,探 索行为者在不同的网络位置上的不同行 为方式,这样才能全面和深入地发现行 为者的性行为实况。
三、性别误解
性别误解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 同性别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不了解、猜疑、 偏见和误会。
两性社会学读书笔记
我读《两性社会学》2011级民族学马世铭201114024117内容简介《两性社会学》很简略地尝试着讨论的问题,或者对于近代的中国社会有些兴趣。
家,特别是宗教一方面,曾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强有力的源泉。
中国的旧式家庭,对于一切见解正确的人类学者一定是可以羡慕的对象——几乎是可以崇拜的对象,因为它在许多方面,曾是那般优美。
《两性社会学》分四编,详细讲述了母权社会的复识和神话、疾病和反常、梦想和行事、猥亵和神话、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精神分析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裂口、一个“被抑窒的复识”等内容。
目录译者序汉文译本作者序作者原序第一编复识的形成第一章问题发凡第二章父权家庭与母权家庭第三章家庭剧情的第一幕第四章母权社会的父职第五章婴儿期的性欲第六章生活的学徒期第七章后期儿童性欲第八章少年期第九章母权复识第二编传统的镜影第一章母权社会的复识和神话第二章疾病和反常第三章梦想和行事第四章猥亵和神话第三编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第一章精神分析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裂口第二章一个“被抑窒的复识”第三章“文化的元始原因”第四章杀老的结果第五章对于起初杀老的分析第六章复识呢?情操呢?第四编本能与文化第一章由于然过渡到文化第二章家庭——“发生机制的”文化摇篮第三章动物游牝期和交配期与人类之比较第四章婚姻关系第五章父母的爱第六章人类家庭的坚持性第七章人类本能的可变性第八章由本能到情躁第九章母权与乱伦试探第十章权威和抑窒第十一章父权和母权第十二章文化和“复识”附录一附录二前言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教授的父母为波兰人,自己为英国籍,现任伦敦大学人类学教授。
生于1884年,于1908年取得博士学位,1910年以后即在大英博物院与伦敦大学作研究。
1914年到1918年曾在美拉尼西亚(Melanesia)实地调查岛民社会。
他的研究方法,即社会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Functional school);将一切社会现象放人整个生活系统里面,看看具有什么作用,以免除不相干的类比(analogical)观念与无生命的散碎记录。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在现代社会,性别和性取向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性别和性取向不仅是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也与文化、社会关系、权力和政治密不可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性别和性取向的联结。
一、性别和身份性别是指社会文化关系中的一种许多标识中的一种。
它是在人类社会中由生理差异引起的角色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
人们按照性别被要求扮演特定的角色和承担特定的社会职责,这些职责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有所不同。
身份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包括其自我概念、价值观、才能和社会地位。
在性别身份方面,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同。
例如,跨性别者可能不认同他们赋予的生物学性别,而是认可自己的感受,承认他们属于不同的性别。
什么构成一个人的性别身份通常来自于自我认识和周围社会的影响。
二、社会性别和文化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和规范。
这和个人的生物性别有所不同。
社会性别建立在社会文化的视角和传统角色分工上。
以前,女性被要求专注于婚姻、家庭和子育,而男性被赋予供养家庭的责任。
因此,社会性别不仅为男女之间的分工和角色分配设定了规范、而且也彰显出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异。
人们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根据性别角色来表现自己的特性和行为方式,或者塑造与性别相关的认知、信仰、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文化因素将影响普通人的性别认知和身份认同。
三、性取向和文化性取向是一个人在情感、心理和性行为上对于特定性别的吸引或兴趣。
性取向可以是异性恋(被吸引于异性)、同性恋(被吸引于同性)或双性恋(被吸引于异性和同性)。
文化和社会背景也极大影响着人们的性取向认同和表达。
许多文化和国家对于同性恋和双性恋持有偏见、甚至遭受有意和无意的社会排斥。
这使得许多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往往不得不进行自我选择性的隐藏和艰难的心理压抑,给自身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性别社会学
2、性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概括以 后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以性别为框架,赋予男女以不同的 特征框架时,性别的刻板印象就产生了。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女性别群体形成 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 性看法。
性别 性别刻板印象 外表形象 人格气质
2、中国大陆 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1980年代。 1987年,郑州大学成立了妇女学研究中心,这是
第一个设置女性专门研究机构的高校,女性学也 进入了高等院校的课堂。
1998年,北大在社会学系建立了第一个女性学方 向硕士点,并招收了第一批女性学研究生。
200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规定把在高校开 设女性学课程作为重要目标,自此,女性学正式 进入国家的教育体制
旧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新三从得: 三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
说错要盲从; 四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
责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2)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 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 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女性气质指女性应当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 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 点。包括:与家庭或关系相关的一切,温柔、 爱整洁,依赖男性,以及一切与男性气质相对 立的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姆,将男女气质分为四组:
(1)双性化气质:即男女气质都很强; (2)男性的:即男性气质高于女性气质; (3)女性的:即女性气质高于男性气质; (4)不典型的:即两种气质都不明显。
是激素造成了男女身体和行为的差别。那些有犯 罪、吸毒、暴力、虐待倾向的男性往往雄性激素 水平高,攻击性行为程度较高。雄性激素水平高 还导致热衷于争夺领导权、企图影响或统治他人, 容易愤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政策中的性别公平
二就业机会中的反性别歧视立法 三资源分配中的性别权利 四国家层面的社会性别平等机制
公共政策(目标在于扩大社会 成员的选择权)
政府和立法机构制定的对公共利益
和公众行为的规定和分配措施. 基本内容:第一,立足于解决或者缓解 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针对处于经济 和社会劣势地位的社会成员而制定 的政策,如工会法.就业法,社会救济法, 性别平等法,失业保险法,残疾人福利 法等.第二,立足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生
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
国别
法国
著作\事件
<第二性>
附注
生育角色与 妇女解放是 对立的 女性本质
美国 美国
<女性的奥
秘> <性的政治> 女性身份与 尊严
全球化妇女浪潮
美国 <美国妇女 健康经典> 阿拉伯国家 <家庭法>
日本
<日本女工
医疗制度. 健康 财产继承权
不婚热,微 史> 笑离婚,殴 夫学校 东南亚国家 领袖夫人或 乡村银行, 亲属倡导 基金会等
女性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不平
等,女性所学专业的性别隔离,女性就 业的困难,职称结构和职务结构的不 平衡.
二就业机会中的反性别歧视立 法
就业指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
酬或经营收入的职业,就业机会是进 入就业场所的可能性.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来源于性别分工 的作用和影响,而且被国家政策认可, 要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要消除 定型的性别分工,扩大男女两性的选 择权.
至今 性骚扰/家 庭暴力
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法)
时间
1789
著作/事件
<女权宣言>
附注
面包和工作
1791.9 <妇女的权力 断头台 1843 1871 法兰西第三共 号召妇女团 和国 结起来 巴黎公社 蒙马特红色 娘子军
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英)
时间
1792
著作/事件
附注
<为女权辩 用工不平等. 护> 两性相依存 1840 万国废奴会 妇女被赶出 会场 1892-1918 游行,集会 获女性议员 选举权
二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中国妇女运动的四个阶段
1911年以前的启蒙阶段 1949年以前的发展阶段 1995年以前的研究阶段 1995年以后的学科建设阶段
中国妇女运动的特征
男性参与和倡导妇女解放
自上而下的解放模式 研究先于运动
三妇女解放的相关理论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沃斯通克拉夫特和
2
活质量,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着眼于
预防社会问题的大量出现而制定的 法律,条例和措施.如教育法,新闻法, 广告法,资源和环境保护法等. 前者侧重于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存线 和尊严权,后者侧重于保护社会成员 的发展线.
一教育政策中的性别公平
一教育资源的性别选择及其出路
根据亲属远近分配资源,先近后远,先
各国政府就业机会均等法
德国<平等权利法>1994年 新加坡<就业法> 日本<男女就业机会均等法>,<育 儿休假法>1997,1994 韩国<平等变业法案>1989年 美国<妊娠歧视法>1978年
三资源分配中的性别权利
农业女性化及农村女性资源匮乏
农村妇女自杀率高 男尊女卑观念被强化 性别偏好与性别比失调
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美 1)
时间 著作\事件
1787 美国宪法
附注
妇女选举权被否
1850 女权运动代 废奴与解放妇女 表大会 1861 <汤姆叔叔的 黑人男性获选权 小屋><黑奴 解放宣言>
(美)2
时间
1870
著作\事件
<女权与政 治><妇女与 经济> 芝加哥男女 平等大会 国际妇女大 会
附注
妇女入狱者 很多
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相结合
男女两性相融合的妇女解放 妇女研究与学科建设 海外妇女学会与国内学者的互动 妇联与海外基金项目
第四章 妇女运动及其相关理 论
一西方妇女运动发展史
二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三妇女解放的相关理论 四中国本土化的妇女解放理论
一西方妇女运动发展史
第一次妇女 运动(女权 主义浪潮) 第二次妇女 运动(女权 主义浪潮) 全球化妇女 浪潮 17-20世纪 选举权\劳 初英法美德 动权 瑞士日本等 20世纪中期 堕胎权\同 工同酬权
男婚女嫁(婚姻结构,权力和利 益分配形式)
在家庭为主的养 强化资源分配中
老模式中,强化 了养儿防老的观 念.
女性的从属地位, 男性的主体地位.
国家政策的性别敏感性
第一,正视并解决婚姻流和观念陷阱 第三.禁止以性别作为分配资源.的依 据.
1909 1910
同工同酬 三八妇女节
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的成果
1909年,挪威最早获得妇女选举权. 1913年,苏维埃宪法承认男女平等. 1914年,德国<魏玛宪法>承认男女平权. 1919年,英国政府修宪,年满30岁的妇女
有选举权,1939年,参政年龄下降为21岁. 1980年,冰岛选出首位女总统,在任16年.
因在于以权力,统治,等级制为特征的父权 制.男人对女性的压迫主要是生理上的压 迫,通过生物学革命,才能解放妇女.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 于人类在三岁以前形成的无意识心理结 构,她们主张通过男女共同养育子女来改 变或结束恋母情结,不再把权威\自主看成 是男性价值,爱\依恋看成是女性价值.
内后外,先男后女. 结果:重男轻女的教育投资,女性文化 素质低于男性. 解决办法:将私领域向公领域转化,使 男女两性平等接受教育.
二教育过程中传统性别观念的传递与 复制
幼儿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教师对于男女学生的不同价值判断 教材中的性别定型
三我国现行教育政策中的性别 歧视倾向
续3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它强调妇女受压迫的
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共同作用, 要认识妇女压迫考察在生育和生产劳动 中的性别分工. 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差异,反对一切有关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妇女 根本的解放是思想解放,反对把女性主义 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
四中国本土化的妇女解放理论
四国家层面的社会性别平等机 制
国家公共政策组成要素:决策者,目标
群体,受益者. 国家公共政策内容分为: 差别对待政策(公开的\隐性的性别歧 视政策) 性别中性政策 社会性别意识政策.
性别中性政策的两个后果
第一,使妇女领域的公共政策和规划
没有渠道转化为其他领域的公共政 策,形成妇女领域与非妇女领域性别 政策的分离. 第二,微观政策中大量存在的性别偏 见不能提升到宏观政策层面进行有 效的干涉,使微观的性别歧视政策自 行其是.
福尔丹为代表,她们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 本原因在于社会中一系列的传统和法律, 如选举权\个人财产权\受教育权\平等工 作机会权等.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受剥削的 原因在于私有制,权力集中在男性手中,导 致阶级的产生,在当代表现为资本主义和 帝国主义.
续2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