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中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识别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一)适用范围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精心整理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二、由急诊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标本采集、给药、特殊饮食、治疗患者身份识别程序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二、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三、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据。
2、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径。
3、手术切皮前,由手术者、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
中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及关键流程
中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及关键流程为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制定手腕带标识管理制度。
各科室应不断完善手腕带管理流程和操作程序,严格按制度执行。
手腕带标识管理制度与操作程序
1.对于手术、I级护理、病重、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以及儿童等使用手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
2.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患者使用手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方法。
3.对所需佩戴手腕带的患者入院后护士按操作规程给予佩戴手腕带,对手腕带标识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无特殊情况,佩戴在左手腕)
4.手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要求内容清晰,项目规范。
5.使用“手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实。
6.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病人的转科交接必须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护士应对上述病人认真核对手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交接记录与签名。
7.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并在患者手腕上佩戴手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宣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
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清醒后)。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保病人的身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身份确认
2.标识登记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病人建立统一的标识码,例如病历号。
这样可以避免因病人姓名变更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息混淆。
3.身份确认流程
4.信息录入与处理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录入与处理岗位,负责将病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更新。
5.病人身份验证
6.病人身份信息保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访问权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7.异常情况处理
如果发现病人身份存在异常情况,例如疑似身份冒用等,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核实,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8.培训与监督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员工
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设立监督机构,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结起来,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
程序的建立是必要的。
医疗机构应通过身份确认、标识登记、身份确认流程、信息录入与处理、病人身份验证、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异常情况处理、培训与监督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核对程序一、正确识别患者制度医护人员必须以患者姓名、床号(或就诊卡号)两种方式作为患者识别标志。
性别、年龄、住址、电话号码等可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
病房号及床号不得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的唯一标志。
(一)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年龄、就诊卡号作为识别标志。
(二)对急诊抢救室患者使用患者姓名与就诊卡号作为识别标志,在患者进入抢救室时记录在腕带上。
(三)对身份不明的昏迷患者,由接诊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与就诊卡号作为识别标志,在患者进入抢救室时记录在腕带上。
(四)住院患者以姓名和床号作为识别标志。
当给患者用药、输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标本、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检查标本或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操作、处置服务时,都必须用执行单与患者腕带上的姓名及床号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五)、核对患者时,应询问患者的姓名,待患者或家属回答后,与手中执行单信息进行核对。
(六)、监控措施1.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监控和督导工作人员正确使用患者的识别标志;2.职能部门每季度抽查员工正确识别患者制度执行情况;3.对全体员工进行识别患者制度培训。
发现不符合要求行为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患者识别错误。
二、门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除核对床头卡、腕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2、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中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XX县中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病历号、床号。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MRI、超声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查对制度一、医嘱查对制度各类医嘱均由两名护士进行查对,每日医嘱班班查对。
护士长每周组织医嘱查对两次。
抢救患者时,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复述一遍,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保留空安瓿,抢救结束后二人核对后弃掉,并保留原始抢救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而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模板
××医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医务人员在操作(包括各种穿刺、抽血、给药等)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区护士给患者带上安全识别卡,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术前讨论确定术式;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前手术医师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
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及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入院后由病区护士给患者带上安全识别卡,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4.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由病区护士给新生儿带上安全识别卡,填写母亲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床号、体重;新生儿患者入院后由病区护士给新生儿患者带上安全识别卡,填写母亲姓名、性别、床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得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与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得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得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得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得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得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得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得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得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得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得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就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得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得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得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二、由急诊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随着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医疗机构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本文将详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其相关流程,以期增强医疗机构对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概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通过一系列规定和流程,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正确识别和确认每位患者的身份信息。
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减少患者身份混淆和信息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建立患者身份信息库:医疗机构应建立一个可靠的患者身份信息数据库,存储每位患者的身份证件信息、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
2. 标识患者身份:医疗机构应为每位患者分配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例如患者编号、电子健康卡等,以便追踪和管理患者的病例和相关医疗信息。
3. 身份确认流程: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认患者的身份,例如核对身份证件、验证患者的个人信息等。
二、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及操作规范为了确保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医疗机构需要建立清晰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并规范相关操作。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示例:1. 患者登记当患者首次来到医疗机构时,前台工作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登记。
患者将填写相关的个人基本信息表格,并提供有效身份证件作为身份验证依据。
2. 身份信息录入和确认前台工作人员将患者提供的身份信息录入医疗机构的患者身份信息库。
同时,采用扫描仪等设备对患者的身份证件进行扫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工作人员在录入和确认过程中需要细心,确保信息录入无误。
3. 身份标识发放医疗机构会为每位患者分配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例如电子健康卡、佩戴病历号腕带等。
前台工作人员在确认患者身份后,将该标识发放给患者,并告知其在就诊过程中需要佩戴或使用该标识。
4. 就诊过程中的身份验证在就诊过程中,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会根据患者所携带的身份标识进行验证。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1.基本原则:(1)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唯一性;(2)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3)确保患者身份的可追溯性和可审计性。
2.要求:(1)患者身份识别应基于患者本人的真实身份信息,不得使用他人身份信息;(2)患者身份信息应经过严格审核和核实,确保其准确性;(3)患者身份信息应保密,仅限于医疗服务的需要使用;(4)患者身份信息应妥善保存,防止丢失或泄露。
二、患者身份识别程序的具体内容1.患者身份信息采集:(2)医务人员应核实患者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将其录入电子病历系统。
2.患者身份识别:(2)医务人员应通过询问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住址等,进一步确认患者身份的准确性;(1)医务人员应定期对电子病历系统中的患者身份信息进行审核,确保其准确性和及时性;4.患者身份信息保密:(1)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的保密性;(2)医务人员不得将患者身份信息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3)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身份信息时,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如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
5.患者身份信息的追溯和审计:(1)医务人员应记录患者身份识别的相关信息,如核对时间、核对人员等;(2)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的过程进行审计,确保其合规性和可追溯性;(3)医务人员应及时处理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的问题和异常情况,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是医疗机构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采集、识别、审核、保密和审计患者身份信息,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 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血液病医院护理部2012年7月5日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病人来源门诊病人急诊病人住院病人财务人员确认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身份明无名身接诊护士:核挂号号、家庭住址、确病人份病人对住院号、床联系电话等。
号、姓名、诊断、病情启动无名身份医生确认:姓医生诊疗患者就诊处置名、性别、年流程龄、就诊号等责任护士:核对科室、床位、住院处人员:姓名、性别、核对姓名、住办理入院手续年龄、诊断、院号、性别、化验项目、检诊断、入住科查部位等室、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手术部位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定手术方案确定术式病房护士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接病人手术室护士对病房护士所做内容进行核对麻醉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双人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室护士交接,双人核对病人信息,包括:姓名、回病房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病房护士患者清醒后,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无法确认患者身份的无名患者立即通知主逐级上报通知公安及不能有效沟能有效沟通管医生护士(护理部、民政部门协通的患者的患者长,积极抢医务处、上助核实患者(昏迷、神救、治疗级领导主管身份志不清、无部门) 自主能力的患者姓名、重症患者、性别(年龄)儿童)手术住院号、患其佩戴的腕患者及语言者家属亲友带必须标明陪护交流障碍患正确的科病人身份明者室、床号、确后必须及性别、住院时更正身份号。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一)适用范围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和个人隐私而实施的一项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个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的范例,用于帮助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一、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和原则:1.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正确识别每个患者的身份,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引发的医疗事故。
2.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患者的个人信息应受到严格保护,避免泄露和滥用。
3.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通过准确的患者身份识别,可以确保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与患者的需求相匹配。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具体内容:1.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每个患者在就诊时应配备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可以是医疗机构发放的识别卡、腕带或其他标识物。
2.患者身份核验流程:在患者就诊前、就诊中和就诊后的不同环节,医疗机构应进行患者身份核验,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具体流程:1.就诊前的身份核验:b.在预约挂号时,为患者发放识别标识,标识上应有患者姓名、就诊号码、照片等信息,以防止患者身份混淆。
2.就诊中的身份核验:a.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应提交识别标识,并通过刷卡、扫码等方式核验身份。
b.医护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对患者身份与挂号信息的一致性,并确认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
3.就诊后的身份核验:a.在患者接受诊疗、检查或手术后,医护人员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
b.通过询问患者姓名、核对患者识别标识等方式,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四、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监督和评估:1.医疗机构应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2.定期开展内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3.定期收集和分析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投诉和意见,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五、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宣传和教育:1.医疗机构应向患者宣传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和流程,提高患者对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病人登记:病人在就诊前需在医院前台或自助登记机进行登记,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以及就诊目的和受伤或疾病描述等信息。
2. 病历建档:医院通过系统为每位病人建立电子病历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诊
日期、诊断结果、医疗服务记录、用药记录等相关信息。
病人可获得病历号或门诊号
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3. 病人身份验证:在接待处或诊室,医院工作人员会要求病人出示身份证件,以确保
提供的信息与登记时的一致。
可以使用身份证、医保卡等进行验证。
4. 病人标识:为了确保医院内部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会派发病人标识,如病区腕带、住院号等。
病人需佩戴标识,以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识别病人身份,提供适当的治
疗和护理。
5. 保密措施:医院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对病人信
息严格保密,仅在合法授权的情况下提供给相关医务人员。
6. 信息共享:医院可能与其他医疗机构、药店、保险公司等建立联网系统,实现病例
和电子处方的信息共享,便于多个机构之间的治疗协作和医疗费用结算。
总体而言,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与病人相关的医疗服务能够准确提供,并保障病人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中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中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2.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以及ICU、NICU、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婴幼儿等必须使用腕带标识。
3.严格执行腕带管理制度,腕带内容应填写齐全,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的各种信息。
4.带有腕带标识的患者入科,应将交班内容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并签字。
5.患者在转运交接中,应加强患者身份识别;手术患者手术室接诊护士、巡回护士必须与其他医务人员认真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手术。
术毕回房应与病房护士严格交接班,双方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东市中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识别程序
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
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医保卡编号(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
目前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产科新生儿、入住重症病房及重危病人实施。
急诊科病人戴绿色腕带,手术病人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产科新生儿戴红色腕带。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
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
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
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
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一、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过敏史;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术式;麻醉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医保卡号(或新农合卡号)身份证号、诊断、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
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二、昏迷、神志不清及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医保卡号(或新农合卡号)身份证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三、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由病房护士给新生儿带上腕带,填写母亲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床号、体重;新生儿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新生儿带上腕带,填写母亲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床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启东市中医院
2013年1月8日。